“禁止强迫劳动”法案,才是真正的强迫!
近期,欧盟《禁止强迫劳动法案》正式签署生效,虽然设置了3年的过渡期,要到2027年12月15日才全面实施,但其影响力已经开始逐步显现。该法案核心内容十分明确,一方面全面禁令覆盖全产业链,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或出口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涵盖从原材料开采到制造的全供应链环节,一旦调查确认存在强迫劳动,相关产品将被要求退出欧盟市场;另一方面,建立“强迫劳动风险数据库” ,标注高风险国家、行业及产品,为调查提供依据。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案,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从政策动因来看,其深层隐藏着贸易保护的目的。近年来,中国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光伏占欧盟进口量的80%以上 ,这让欧洲本土产业受到冲击,像德国大众、法国米其林等企业甚至关闭工厂。在此背景下,该法案被视作保护本土制造业的“贸易壁垒”。而且,法案对“强迫劳动”定义宽泛模糊,甚至可能将中国常见的加班文化(如996工作制)纳入范围,哪怕员工是自愿加班或者没有强制行为。
在探讨这个法案时,我们必须明确强迫劳动的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公约,强迫劳动是指“以任何惩罚相威胁,强行要求任何人从事的非本人自愿的一切工作或服务” ,需满足“非自愿”“以惩罚相威胁”和“工作或服务”等要素。中国已批准28个国际劳工公约,并且法律明确禁止强迫劳动,刑法第244条规定了强迫劳动罪。在中国,各族劳动者完全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去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都出于自己的意愿,从未受到惩罚威胁,人身自由从未受到任何限制。
那么,禁止劳动者自由劳动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从经济角度看,对企业而言,限制劳动者自由劳动会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如纺织业,很多企业为了按时完成订单,会有一定的加班情况。如果按照欧盟法案的标准,企业可能不得不放弃一些订单,这不仅影响企业的营收,还可能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说,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劳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劳动者不能自由地参与劳动,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会被抑制,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就像一些自由职业者,他们虽然工作时间不规律,但为市场带来了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如果限制他们自由劳动,整个市场的丰富度和活跃度都会下降。
从社会层面来讲,禁止劳动者自由劳动会引发就业问题。很多企业为了符合法案要求,可能会减少用工数量,导致失业率上升。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率上升等。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公平。一些劳动者可能愿意通过加班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收入,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法案的限制剥夺了他们的这一权利,这对于那些努力奋斗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出发,禁止自由劳动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机会。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有些人希望通过加班提升自己的技能、积累更多的财富,禁止自由劳动就限制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且,这还可能导致劳动者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欧盟的《禁止强迫劳动法案》看似在维护人权,实则是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禁止劳动者自由劳动更是危害重重。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公平、合理、开放的贸易环境,而不是这种以保护之名行限制之实的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