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相当于每个人都交了一万块钱,但都希望未来得到十万的游戏

关于社保的话题我写过很多次,近期由于最高法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协商不交社保的约定归于无效的司法解释又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保的热议,很多人对此大力支持,认为自己的权益将会得到强力保障,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短视和无知,其权益不仅不会得到保障,反而是必然受损的。

在之前我写过,所有人的社保成本最终都是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享有社保的人员越多,普通人身上的负担就会越重,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理解起来又很简单。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社保,社保即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那什么又是保险呢?保险是一种以合同为基础的经济保障机制,核心是通过风险转移和资金集中,为参与者在遭遇特定风险事故时提供经济补偿,从而减轻个体的财务损失。

那么,大家就可以看到,保险是个人为了应对不确定的风险,通过某种机制集中分散的资金来应对不确定的重大风险,以此来减轻个人的成本压力,但是,我们来看下社保,其中的年老、疾病、生育,这些是不确定的风险吗?不是,而是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事情,如果失业和工伤的补偿足够高,那么后者也有很大可能会成为必然事件。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每个人都希望通过缴纳少部分的资金以待未来获得更大更多的回报,而社保中的年老、疾病、生育等又都是必然事件,这就相当于每个人都交了一万块钱,但又都希望未来可以得到十万,那么,这每个人都希望多出的回报的钱又从何来?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保首先名字就是错的,一个人人都必然会遇到的事情,怎么能够叫做保险呢?从运作逻辑来看,保险的本质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多数无事儿的人帮助少数遇到事儿的人,但社保却想保障人人都会必然遇到的事儿,这又怎么可能呢?

我之前给大家写过,如果人们从社保中得到的回报要低于自己缴纳的金额,那劳动者们肯定不愿意;要是等于缴纳的金额,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还增加中间商的成本,也不现实;但要是高于自己缴纳的金额,那么,高出的钱要从哪里来?

这就又要回到社保的现有运行机制上来看,我们每年都会在媒体上看到报道,社保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结余多少,比如人社部公布的2024年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732亿元,基金支出67656亿元,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0727亿元。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这个结余金额也就够一年多一点的支出,这是因为社保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即劳动者当前缴纳的社保资金,比如养老金,直接给了当前那些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而当前的劳动者等到退休时想要领到养老金,就得未来的劳动者继续往里面交。

本来人们就希望少交钱多拿钱,而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这意味未来要拿更多的钱,却只有更少的人交钱,这就必然入不敷出,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要延迟退休和刺激生育,因为养老金不够发了,至于在舆论场上被人们苦大仇深的老龄化问题,就是养老金问题的表象,也是语言腐败的典型代表,比如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希望长命百岁甚至是长生不老,比如现在人们期望更好的医疗和养老也是为了活的更健康活的更久,那么,明明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大大的延长,怎么反而出现了老龄化问题呢?希望活得久,但活得久却又成了问题,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根源就在于我前面讲的,老龄化不是问题,老龄化问题的实质是养老金问题,如果每个老人都是自食其力凭借自己的存款养老,那么活到80和活到120有什么区别吗?没有,但是,在养老保险制度下,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比如一个人25岁工作,60岁退休,工作了35年,那么,假如他活到了80岁,就只能领20年的养老金,但是活到120岁,则可以领60年的养老金,那么,这时候一个人的寿命越长,领的养老金也就越多,养老保险的资金池压力也就越大,同时大家也可以看到各种奇葩事情或是人伦悲剧,比如,老人去世,孩子为领养老金藏尸家中,又比如有某些国家鼓励安乐死,说的冠冕堂皇,但同时也能起到节省医保和养老资金的作用,谁又能确保不会有人为了这样的目的而大力推行呢?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社保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少交钱而多拿钱,这怎么可能长久维持呢?所以,这就像很多媒体报道的某些案件一样,越早加入的人受益越大,越晚加入的人风险越高。但是由于人们对国家的信赖,认为社保必然能够长期维持下去,那么,这就必然需要涉及到开源和节流。其实,节流的空间并不大,比如延迟退休,有多少人心里真的支持呢?那又该怎么开源呢?像是现在的生育补贴就是为未来开源,对社保资金的财政补助也是开源,但大家会发现,这些开源本身也需要钱,钱从何来?了解我过往文章的朋友就可以给出答案:征税和印钞。

很多普通劳动者认为征税征不到自己头上,这就谬之甚也,比如大家都希望对有钱人征税,假如哈,对某企业大老板征税,不管是对老板个人或是其企业征税,这时候该老板的收入都变少了,那他要是想维持收入不变,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同样的开源节流,也就是降本增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效益,那么降本,劳动者要受影响,增效,消费者会受影响,也就是说,这个成本和代价最终仍会转移到普通人身上,这是必然的。

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看到有网友评论,一副义正言辞的嘴脸说什么生活必需品必须要维持低价,但他们却认识不到,劳动力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必需品,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这个根本要素,那是不是劳动力也得必须维持低价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这时候就又要开始双标了,这种人可以说是大量存在,这同样会导致社会的观念败坏、乱象频出。

至于印钞,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之前多次提及,印钞就是通过大量发行新钞,用新印的钱稀释掉所有人的旧钱的购买力,这里面的原理了解魏玛德国、津巴布韦的人们应该都知道,那么,印钞对谁的影响最大呢?有钱人肯定会受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却是现金占比更大的个人或家庭,也就是拿固定收入的劳动者,只会把钱存起来的劳动者,虽然这些人的钱从数字上来看没有变甚至是还多了,但购买力却缩水了,能买的东西却变少了。

那么,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开源的措施,谁是最终的成本承担者?依旧是广大的普通民众,即使是对富人们征税的措施,也会从劫富济贫变成劫贫济富。当然,我之前写过,这两个词都不是好词。

而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需要认识到,社保并不是保险,而是一种财富再分配,我也从来不否认有一部分普通人会受益其中,但这是以另一部分普通人受损为代价的,因为社保并没有创造财富,而是在分配财富,这也就注定了有人分的多,有人分的少。那谁分的多呢,就看谁最靠近掌握分配权的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民企到零工,哪些人的福利最好,谁的又最一般?

所以,如果社保是人们自愿加入,那谁也没话说,但很显然,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之前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比如某个劳动者天天抽烟喝酒,身体很不好,看病要花掉大量的医疗补助,这意味着啥呢?意味着要有很多的不抽烟不喝酒的劳动者承担前者的医疗成本,是不是很魔幻?这时候前者肯定希望所有人都交社保,这样自己才有花不完的医疗资金。

那我们即使不去考虑这个差异,假设未来人人享受的福利都一模一样,我们就不说这个可能性有多少,是不是就完美了呢?非也,因为我之前已经给大家讲了,所有人的社保的所有成本都是由普通劳动者承担的。那么,只要这个社保总支出有增无减,这就意味着普通劳动者们承担的负担与日俱增,其主要表现如下:就业困难、工资缩水、物价上涨。

当人们不断的在抱怨现实时,有没有想过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甚至是自己造成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在鼓吹分配时,其结果就只能是普遍贫穷;当越来越多的人反资本反企业时,其结果就只能是失业降薪。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当下社会观念的败坏,其中有些人是因为无知,认识不到问题的所在,有些人则是无耻,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现实中,很多人把高价产品或是彩票叫做智商税,这也是语言腐败的典型代表。比如,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而前者则是人们思考后做出的决定,买与不买均取决于自己,值与不值也取决于自己;而社保呢,强制缴纳,能有多少回报并不确定,却有大量的人无脑支持,与前者相比,到底哪个才是智商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