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险,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普遍失败?

图片

社会养老保险,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普遍失败?

官办养老保险是在世界上存在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个制度其实是存在很多很多无法修改的BUG的,以致于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支付危机,本文就来探讨下官办养老保险的各种BUG。

官办养老保险不是保险

保险是什么呢?

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

也就是说,保险是一种防范风险的手段,是商业保险公司或组织提供给个人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这种产品有几个特点:

第一、投入并不一定有回报:

如果人人购买保险产品都有对价的回报,那风险就无人承担了。而买保险的人是不希望有回报的。

买了航空意外险的人不会满怀希望,这飞机掉下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赔个几百万了。

有这种希望并用行动达成这一结果的,叫骗保。

而赔付的金额就来源于那些没有出状况的大多数人的保费,比如你买意外险,一年中,没有出现意外,将你购买的费用退回给你。有这样的保险产品吗?没有的。

第二、是基于自愿购买的:

个人自愿购买是因为自己个人的风险喜恶,比如某人的是风险厌恶型人格,他哪怕才三十岁,也花很多钱去购买重疾保险,虽然他知道他这个年龄患上重疾的可能性非常低。

也有人是风险偏好型的人,他就喜欢冒险,比如他根本就不存钱,永远相信自己任何时候都有能力保持收入,不购买任何保险产品。

有的母亲是风险厌恶型,他的小孩从出生开始,就购买大额的健康险,哪怕这个小孩到七十岁才出现大病,她也觉得值,因为这能让他安心。

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从来不买保险,他就认为生死有命,不需要这玩意,那也是他个人的选择。

假设按第一个例子中的母亲的标准强制要求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做风险厌恶型的人,那会发生什么呢?

只要低于这个母亲的风险厌恶程度的人全部被伤害了。

第三、保险产品需要细分人群,对个体进行风险估价,以降低价格。

保险产品如何在市场上竞争呢?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价格了。

这家保险公司保障一样的疾病,保额都是一百万,但保金一家一年五千,另一家一年两千,当然两千的更容易占领市场。

那保险公司是如何来降低价格的呢?

他们采取的方式叫做细分人群,分别对风险进行估价。

比如你是一个喜欢健身的人,那你的疾病险的价格可以打七折,比如你年轻,那你的价格还可以更便宜,因为越年轻得病概率越低,比如你是个跳伞爱好者,那你的意外险我得翻五倍,因为风险太大了。

通过对人群的细分,保险公司就能将风险一致的人分到一个风险池里来,大家一起共同分摊大家的风险。

这样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购买疾病险、人寿险的价格就便宜了,喜欢健身的人购买疾病险就比那些不喜欢的人更便宜。

这样有利于保险公司争取客户。

与此同时,他还带来另一个结果,就是大家不会互沾便宜。

假设你购买意外险和一个天天玩高空跳伞的人的保费一样,保额一样,那你肯定被别人占便宜了,因为你的风险更低。

隔三差五,就摔一个,那你的意外险肯定就越来越贵,那你就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呆在一个风险池。

你和另一群和你一样风险的人购买意外险五块一年,而那些高空跳伞的人则和搞翼装飞行等其他极限运动的人在另一个风险池,他们购买意外险可能是一年五万。

最后极限运动者内部也发生矛盾了,有些人一年玩二百次,有些人一年才玩一次,怎么办?

那保险就按次收,一次收一千,那这样玩一次的人就不被人沾便宜了。

所以保险产品是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和扩大客户群的?

依靠的就是对风险更加精准的估价,对风险人群的细分,甚至对风险行为的细分。

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的保险产品。

第四,保险产品还需要满足大数法则

什么叫大数法则呢,风险的概率一定是在比较大数量的基础上才可以计算,独立的个体,无法计算风险。

人们常说,碰不到亿分之一,碰到了就是百分百。

但如果一万人,一百万人,一千万人,他们的风险系数就可以计算了。

所以保险公司要找到足够多的客户,才能设计出产品。

如果数量不够,就无法开发产品了。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种意外保险只有两个人买,价格怎么定呢?假设一人一万保费,十万保额。

不出事,保险公司赚两万,一出事,保险公司赔八万。保险公司要不巨赚,要不血亏,这样的保险公司是开不下去的。开着开着碰到个事故,就破产了。

要持续经营就需要足够多的客户量,这就叫大数法则。

讲完了这四个保险产品的特点,我来问你,现收现付的官办养老保险有哪一点符合这个特点吗?

第一,只要你活到岁数,就一定有回报。

这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

有人要来杠了,人寿保险不也是这个特点吗?

人寿保险是保障意外身故的,如果某人没活到岁数,这就出了风险了,保险公司会按保额赔你一大笔钱,比如某人交了十年,交了十万,可能赔你两百万。

但官办保险,比如某人在六十岁前就挂了,他交了四十年养老保险,他有几倍的赔偿吗?不会有。

按中国的规定,是退回个人部分,但个人部分只有28%。

那这叫作保障风险吗?一个人因疾病或意外离世早,这本来应该是人生路上的风险,但现有的养老金支付模式反而是要惩罚这种风险的,这与保险就没有关系了。

老不是风险,人人都会老,在官办养老保险体系中,大家在竞赛,谁活的更长,谁在养老基金池里拿的钱就更多。

第二,官办保险并不细分人群

不管是官办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地区里工资接近的人交钱的人往往是一样多的。

大家风险都一致吗?当然不一致,那有没有多交的呢?有啊,就是那些工资高的。

工资高就风险大吗?一个阿里的25岁的程序员,月交养老医疗保险可能超过五千块,因为他收入高,另一个55岁的壮年工人,可能只需要交一千块,这二者风险是一样的吗?

如果是商业保险公司定价,壮年工人的医疗保费肯定比年轻程序员工高,因为他的风险明显更高。所以官办保险收费的方式也不是细分风险的方式,他是根据你的收入高低来调整征收比例的,实际上是一种税收。

第三,官办保险与大数法则也没有关系。

大数法则的目的是将风险分类,找出风险一致的人,以确保每一个人的风险估价相近,任何一个群体不占另一个群体的便宜。

而官办保险虽然不停地试图增加上交官办保险金的人数,但他不是依据大数法则来细分风险,因为新加入的还是交一样多的保费,他只是在一个风险池里不停地增加人员。

最后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官办养老保险与保险完全不搭架,他和什么很象呢?税收。

税收也是强制征收的,税收也是按你收入高低来评估你多交少交的,官办保险和税收从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强制的财富转移的方式。

那有人要说了,税收交上去,他不返还啊,但养老金交上去,可是你老了以后会返还给你的,甚至拿更多,这就要谈到今天的重点了,也就是这种制度的关键BUG点在哪里。

为什么****官办养老保险不是庞式骗局

首先我要来介绍一下官办养老的几种模式。

官办养老融资的几种模式

现有的官办养老金融资模式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及混合制等三类方式。

什么叫现收现付制呢?

在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下,由当代在职人员缴纳养老金用于上一代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养老基金无法进行储蓄积累,这种制度号称他的目的是侧重养老收入的公平目标及再分配和社会共济功能。

我们一般称这种模式为官办养老保险,中国的官办养老金模式基本上就是现收现付制。

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当前,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已高达16个,如果不考虑财政补贴,全国养老金当期结余今年已是负值,即便算上财政补贴,2028年当期结余也将出现负数,累计结余则将在2035年耗尽。

现收现付制说的是你这个月上交的社保费用,当月就直接用于发放当时退休老人的养老工资了。

那么你按要求连续交数十年,你得到了什么呢?

你得到一个领取养老金的资格,你当年交的钱已经全部用于上一代了,而你在退休后可以通过政府获得下一代年轻人上交的养老金的供养。

什么叫基金积累制呢?

基金累积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储蓄模式,比如美国的404退休储蓄计划,加拿大的养老基金(CPP),中国的企业年金,新加坡和香港的退休金,也是一种强制储蓄模式。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政府强制个人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金融市场,参与者到了年老后,可以一次性支出自己的所有储蓄和投资收益或是按要求逐年支取。

基金累积制与现收现付的区别是,基金累积制中,你的钱还是你的钱,并没有被用掉,只不过用于投资了,你能领到的,也只有自己所有的投资额和收益,并不进行平均分配。

什么叫混合制呢?

混合制指的就是现收现支模式+基金累积制。

大家觉得加拿大的福利很好,但加拿大的养老保险中,现收现支模式支付的金额是很低的。

加拿大的现收现支养老金计划叫OAS,65岁或以上的人每月可以领取的一项福利。可以领多少呢?

在18岁之后在加拿大居住达到40年可以领取全额的OAS福利金$614.14加币。但如果个人收入超过$128137加币,就不能领取养老金。

与你想象中可能不同。

第一,加拿大并不是人人可以享受这种养老金,收入高的人就不能领;

第二,保障水平非常低,一个月才六百多,加拿大人的月收入中位数是5000加币,这和中国的低保差不多;

那加拿大人养老主要靠什么呢?

主要依靠的就是加拿大赫赫有名的CPP,也就是强制养老储蓄计划。加拿大的CPP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养老基金。

而这个基金的支出方式是各人用各人的钱,他没有发生财富转移。

笼统地说,官办养老保险是庞式骗局,这个说法是不够科学的。

当然我明白,这种说法指的都是现收现支式的养老保险模式,但我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社会养老保险本来就不是保险,他具备税收一样的属性。在美国,就直接叫社会保险税。

既然是一种税收,那他就需要按税收来理解。奥巴马医改案的判决,说明了这一本质。

奥巴马医保案

美国最大的奥巴马总统的医改方案,被他自己认为是他任内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奥巴马医改的全称叫《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ProtectionandAffordableCareAct)》。

这个方案是奥巴马在2010年签署的一项联邦法案。

奥巴马医改最大的“亮点”有几个:

1、他要把3000万没有医保的美国公民纳入医保的范围;

2、保险公司不能因为投保人有过往的病史而拒绝投保,也就是说,不能歧视投保人;

3、保险公司也不能因为投保人过往的病史而索取不同的保费。

把所有的公民都纳入保险范围,然后禁止保险公司进行歧视,这是奥巴马医改一个重大的特点。

这样一套医改方案听上去确实令人兴奋,因为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不会有人因为自己过去得了什么病,不会因为自己买不起保险而受到歧视。

看懂了保险,你就能明白,奥巴马医保方案违反了保险的运作原理

奥巴马医改非常复杂,它当中有一个核心的部分,当然也是引起最大争议的部分,就是“个人强制令(InpidualMandate)”。

你要维持这么一个“大锅饭”的体系,必须强迫所有人都进来,不准离开。所以整个奥巴马医改方案的成败关键,就在于“个人强制令”能不能实施。

什么叫个人强制令呢?它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缴纳保险,不管你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不管你是健康的还是有病的。

比方说,每个人必须从2014年就开始缴纳保险,那些拒绝缴纳保险的人,他在2014年的时候,得交95块钱的罚款,或者是他们年收入1%的罚款。看这两个数字哪个高罚哪个。

而到了2016年,罚款就会大幅提升,从95块钱变成695块钱,或者是他们可征税收入的2.5%。看哪个高罚哪个。

我前面讲过,保险是一种商业产品,是一种人们自愿购买的商业产品,但现在奥巴马逼着所有人都购买。联邦政府有权逼着每一个公民都购买某种商品吗?这会不会违反美国的宪法呢?

有人把这个事情告上了法庭,案子最后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案子的核心法律问题就是:政府有没有权逼着民众去购买一种商品。

最后有意思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在2012年6月28日颁布了判决。他们的判决是:奥巴马医改当中的“个人强制令(InpidualMandate)”部分符合宪法,部分违反宪法。

为什么说它违反宪法呢?那是因为国会无权逼着人民买东西。

但是法官笔锋一转,他说:奥巴马医改法案其实也是符合宪法的。为什么?因为奥巴马医改里面所说的保险其实不是保险,它是政府所安排的一种补贴制度,它不是我们前面反复讨论的那种“能够自我维持的商业保险”,它是一种向一群人征税,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然后再向另外一群人发放补贴的财富转移制度安排。

既然不是传统的商业保险,既然它不是一种产品——当然国会和政府没有权逼迫人们去买一种产品——它是一种征税及分配政策,所以国会和政府,根据美国的宪法是有权这么做的。

也就是说,美国大法官将他定义为一种通过强制征收进行补贴的一种类税收行为。

什么说社会保险不是庞式骗局呢

庞式骗局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有确定的回报承诺

第二,受益者拿到的回报源于新加入者的投入

第三,组织者的目的是诈骗钱财,收到手上的钱足够多就要跑路

官办养老保险显然并不完全符合这个定义。

第一,官办养老保险并未承诺你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钱,不但不承诺,有时还会主动调高受益者的回报。

比如,中国最近多年连续调高退休工资的金额。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意见》明确,4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2020年养老金发放水平提高,让1.2亿人得到了实惠。今年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待遇,养老金将实现连续17年上涨。

再比如瑞典公共养老金在制度设计上将其支付水平与养老基金财务状况挂钩,实现自动调整,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也就是说,在瑞典,你以后能拿多少钱是不知道的,随时根据基金的财务状况变化,收的多,你就拿的多,收的少,你就拿的少,你并没有确定的收入回报。

官办保险还不承诺你拿钱的时间,比如各国都推迟了发放养老金的时间,各发达国家普遍在65岁以上。

又不承诺你拿多少钱,又不承诺你什么时候可以拿到钱,没有具体的承诺,这就与庞式骗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庞式骗局能成立,是因为骗子说,你投在我这里的钱什么时间可以拿到多少回报,这才吸引大家交钱。

如果不承诺利益回报金额,不承诺时间,那就是普通的社会融资,比如股权融资就是这样,既不承诺利益回报,也不承诺时间。

第二、官办养老金的收入来源广泛,并不是只有新职工的养老金。

官办养老金的实质就是税收,也是一种政府进行收入转移分配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除了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外,政府同时也在征收其他的税种。

税种之间的区别在于征收方式的不一样,比如增值税按销售额来进行征收,所得税按企业利润额来征收,而养老保险金则是按企业员工数量和工资总额来进行征收。

这些税收征收上去后,政府是根据需要统一使用的。

所以,并不能说,社保基金的支出,就是仅仅仅来源于新一代职工交的社保基金,实际上,他是在整个税收池中进行支出。

第三、现收现支的官办养老保险并不存在诈骗方。

政府不但不把民众交的养老保险装入口袋,还经常在养老资金不够时进行财政补贴,全世界各发达国家经常性地对养老资金进行财政补贴,也就是将其他的税收转移到养老基金池里来以补充不足。

美国2004年养老基金亏损了9000亿美元。在德国,政府每年用于补贴法定养老保险体系的资金高达729亿欧元。而日本政府在同年政府养老基金上财年净亏损达3.06万亿日元。而这些亏损,都是由政府的其他税收来进行弥补的。

综上所述,现收现支的官办养老金并非庞式骗局,只不过人们习惯于把养老金的专款专用错误理解为他的收入来源只能是上交的养老保险费用,当上交的人数量减少时,人们就会说,庞式骗局要破产了。

但你看,世界上这么多国家搞了这么多年的现收现支的官办养老保险,为什么没破产呢?因为,他的底盘是整个政府的税基甚至加上未来的税收,而不是民众每月上交的养老保险费用。

所以,简单地将现收现支的官办养老保险视为庞式骗局,不够科学。

总结一下,官办养老保险的本质是税收,他与其他税种一样没有区别,只不过是一种指定用途的税收,他的支出基数并不一定只是源于本税种,实际上各国政府的操作都是将全部税源甚至未来税源视为养老金支出的来源,所以简单地说现收现支的官办养老保险是庞式骗局,不是太准确。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搞清楚了官办养老保险的本质,那这种模式的BUG到底在哪里呢?到底会引发什么问题呢?

只有搞清楚,俾斯麦创造的官办养老保险不是保险而是税收,也不是庞式骗局,你才能理解,他所产生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俾斯麦社会保险制度到底错在哪?

你能想到官办养老保险与现在水滴筹、相互保倒闭到底有什么关系吗?想不到,就看完吧。

铁血宰相创办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靡全球,但这是保险的皮,税收的心。前两章,我花了大量的文字来解释这种制度既然不是保险,也不是庞式骗局,而是一种进行财富转移的制度性安排。

但有趣的是,政府也并非这种制度的受益者,从全球范围来看,我甚至认为全世界的政客可能每天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搞得无法安生。

比如台湾的军公教年金改革,就把台湾政府搞的一个头两个大。

那民众是受益者吗?也不是啊。

俄罗斯政府宣布延迟退休政策的发布时间,选在该国举办世界杯的时候,目的是希望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结果愤怒的人们依然走上街头,逼迫政府让步。

为什么这么愤怒呢?因为俄罗斯要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而该国一半男子活不到65岁,这让别人怎么接受?

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都是抓耳挠腮,痛苦万分。

这是为何呢?因为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具备有税收的性质,但又是最不像税收的一种税收。

有人可能要说我是神经病了,刚论证他是税收,现在又要认证他不像税收,是的,它就是这么奇葩!

最为奇葩的税收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为奇葩的税收制度,俾斯麦真是一个怪胎,搞出这么个玩意,让世界不得安生。

他奇葩在哪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般的税收是什么样的?按照教科书的定义,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你看这个定义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唯一符合这一定义的就是强制,其他都不符合。

征收社会保险金的目的是为了搞慈善吗?是为了去帮助穷人吗?不是。

各个国家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大多来源于税收,而不是社会保险金的收入。各国的养老保险的全部收入一般仅用于参与养老保险人员的退休工资发放,而不是拿去给最穷的人用。

征收社会养老保险金是无偿的吗?也不是。

什么叫无偿呢?比如美国政府征收某个富人的个人所得税一百万美元,那美国政府会对应的给他市场中值一百万美元的服务和产品吗?如果不会,这就叫无偿。

无偿对应的是市场交易的行为。在市场上,人们支出一百万美元,通常是要拿到他认为超过一百万美元价值的东西,他才会支出这一笔钱。

虽然税收也号称是公共服务支出,但他绝对无法说明白,政府花钱做的公共服务,哪一部分是属于你的。比如,政府的税用于建了马路,你可能用不上,更不属于你,这就不是对价的服务和产品。

但社会保险金不是无偿的,你今天交了,到你退休,你就得拿,并且只要你活的够长,你就要拿的越多,甚至不少人认为有的赚。这与一般的税收就完全不一样了。

人们上缴社会保险金的目的是为了服从于政府的公共事业的需要吗?

不是啊,相当多的人们认为,他们上缴的目的希望退休了可以从政府这里得到稳定的收入。这是形成了类似商品交易的对价关系。

你看看,社会保险和一般的税收区别有多大,简直就像是两种东西嘛。

但前面我已经和你讲清楚了,社会保险就是税收,就是通过强制上缴进行的财富转移的手段,本质上与其他税收没有任何区别。

本质一样,但为什么这些不同的特点就让世界上的政府都被这玩意搞得死去活来的呢?

因为他并不是无偿的!

很多求职者往往要问招聘单位,有缴社会保险吗?听到有,就欢天喜地,听到没有就有可能转身离去。

有什么税收能被民众主动支持呢?只有奇葩的社保税。

为什么,因为他有潜在的对价,也就是人们预期他能获得收入。

而其他税收,所有人都在不自觉地尽可能不去承担。比如美国的大富豪们普遍采取信托基金的方式来逃避遗产税。

政府征收其他税种,比如美国的消费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这些税,政府都可以声称用于公共事业了,作为个人来说,很难评估公共事业对他的价值。

美国政府年军费开销七千亿美元,占全球政府总军费的近40%。美国民众能评估这个费用合理不合理吗?评估不了。

美国政府只需要说世界不安全,如果军费不够,那你可能生命不保,那花多少钱不都应该的吗?

而征收了养老金这笔税收可和其他税就不一样了,因为他得在对方老了后,支付他的养老费用,因为你在征收时,就对上缴养老金者构成了承诺,也就是说,所有收取的税收中,这是唯一一种是需要以现金的方式还回去民众的税收。

这一笔税收的用途是被划定的,是不能更改的,而其他税收只不过是收税的计算方式不一样,他们大多数是可以根据政府需要随意用到任何地方。

那你说各国政府苦恼不苦恼呢?其他税可以花了就花了,这笔税可不能这么处理。

更大的苦恼是这种税还没法减税,没法停止。其他的税种,要减都很容易,政府只要缩减开支,就有减税的空间,而社保税,根本就减不下来,更不可能停止。

你减下来了,现有的退休老人的退休工资就面临下降。

你停止这个税,我交了五年,交了十年,交了二十年,交了三十年的人怎么办?

有人说,那政府慢慢还就好了。但更大的问题是没人交税了,指望拿退休工资过晚年的老人们怎么办?你赔得了吗?

任何一个税种,都有可能大幅减少甚至取消,只有社会保险税几乎是无法取消的。因为引发的社会动荡,无人可以承受。

是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一种非无偿,被划定使用范围,不以公共服务为目的,很难降低,更难取消的一种税收制度,是人类税收史上唯一的一朵奇葩。

那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这么奇葩呢?

原因到底是什么?

那得回到俾斯麦当年开创这一套体系的初心了。

在俾斯麦时代,欧洲社会正进入工业社会,工人的各类医疗、养老保障需求刚刚出现,市场上仅有无数的分散的互助保险组织在满足部分人们的抗风险需求,金融市场、投资市场尚未发育成熟。

借用了互助保险的理念设计了这套体系。

也就是说,当今世界的官办养老制度体系的模仿对象,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末风行欧美的民间原始的互助保险体系。但俾斯麦以政府为背书来承办,再加上对企业的强制征收,自然一下就能打败那些民间的互助保险体系。

但从此祸根也就埋下了。什么祸根呢?

互助保险体系不但是弱点多多的最原始的金融产品,还是市场化的机制啊!

政府非市场机构,但把互助保险体系的东西拿过来,仅仅改变了他自愿加入的性质,但他的外在的整体框架并未改变。也就是说长了一棵收税的心,外面却是一层互助保险的壳。

俾斯麦设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依然是交钱的人才能享受,依然是象原始互助保险一样每人交一样多的钱,依然是象原始互助保险一样没有进行风险分类。

可能你不好理解欧洲那时的互助保险,那今天中国的互助保险你总理解吧。

中国今天的互助保险实际上与当年欧洲的互助保险非常相似,都是属于原始的保险产品。他也是不进行风险分类,不应用大数法则的。

很多互助保险,不同年龄的人交的钱都是一样多的,碰到风险就赔偿。那这种制度下面,谁占便宜谁吃亏呢?

年纪大的人占便宜,年龄小的人吃亏。

年纪大的人风险大,但他和年纪小的人交的钱一样多。所以中国的众筹式互助保险,大多是年轻人最先接触,最喜欢,然后少量的中老年人加入。

为什么那么便宜呢?

大量交钱的年轻人出险概率太低了,而少量的中老年人出险是由数万倍于他们的年轻人分摊费用的。这是最低级的保险模式,根本没有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除管控,和现代商业保险相比,就如同沿街叫卖的货郎和现代超市的区别。

这种模式现在看上去便宜,等到今天交钱的年轻人都老了,而新增年轻人的基数又减少时,那会出现什么?你一个月分摊的费用可能是好几千,因为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出险,远比商业保险要贵的多。

相互宝最后开启了“死亡螺旋”模式,健康的人逐渐退出,非健康的人还在计划内,未来分摊金额会进一步上涨。

不用等到月分摊好几千,现在一堆互助公司倒闭不就是因为大量中老年人加入了,而年轻人因为分摊金额增加而不断退出吗?这个逻辑与官办社保的问题是一致的。

互助保险没有风险分类,风险集中爆发,最后无人愿意再买单,当然这种保险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阿里这些公司,根本就没想过这玩意能赚钱,他不过是个噱头,是引流来卖其他保险产品的工具。

互助保险的商业模式是非常低等级的商业模式,如果是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是一定走向细分风险、符合大数法则的商业保险模式的。

开办者也根本不懂保险产品的本质,在开办之初,如果采取不同风险的人进行独立互助的话,那将会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保险产品,也能有长久经营的机会。

比如相互保,拥有近一亿的客户,完全可以每一个年龄组在一个风险池里,这样的互助保险就能维系,可以让年轻人一个月只需要几块钱,就能进行重大疾病的保障。

比如,30岁的年轻人全部在一个组,假设有五百万人,那那种人出险的概率极低,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比例,也就是一个月有五个人出险,每人赔十万的话,也就是五十万,五百万人分摊五十万,一人一毛钱罢了。

回到官办养老保险。

官办养老保险就是套用了一套市场上最原始的、根本没有发育成熟的互助保险模式,区别在于,水滴筹、相互保没有做承诺,可以说关就关,而政府不行。

今天日本政府可以这样说么?我没钱发了,现在养老互助模式宣布结束,还没退休的,你们的钱白交了,88了您呐,下次再来玩过。

让政府干了外壳是市场的活,那不痛苦吗?

赵本山是这么批评的:

你想啊,你细想,一只公鸡,它要下蛋,不是它的活,它要干,丢不丢人,是啵?丢不丢鸡?同行们会怎么看它?鸡怎么看它,鸭子怎么看它,鹅怎么看它,今后在文艺届怎么混?

每一个上缴养老金的民众,都是一个消费者,他们在期待政府给他回报,而这种期待是数千来的政府从未碰到过的局面。

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更何况,这个炮,不打是不行的,你退出不了。

西方国家政府,但凡还有征税借债务发钞能力,就一定要维护这一套养老制度,直到财政彻底破产为止。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叫铁轨的宽度由马屁股决定。今天让各国政府欲生欲死的官办社保制度是由当年最原始的互助保险决定的。过了一百多年,用的还是保险的雏形模式。

日本政府福利保障开支占政府开支的57%,其中为福利还债加利益就占了24%,那日本政府借了多少国债呢?1160万亿日元。

你要以前只有战时征税的英国皇帝来看现代西方政府,他会惊呼,你们这群败家子啊。

古代政府再没钱,也不会像你们这样负债累累呀。

但现代西方政府和古代政府不一样的地方是,反正不是我的江山,欠的债与我何关。

现在明白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奇葩之处了吧。

明明不是他的活,他抢着干了,结果惹了一身骚。用的还是十九世纪最低级的互助保险模式,这个模式本身就有巨大的问题。干了以后呢,又几乎没有哪个西方政府敢改革这个制度,总不能象企业宣布破产了事。

你说可笑么,这么样一个低级又原始的保险模式居然搭上政府强制税收的车,能发展一百多年,却无法停止。

错误的市场行为未能得到出清,且还经常性地放大,你能想象后果吗?就如果一个粗钢厂在凯恩斯式的政策下被错误引导增加投资,导致产品滞销,但处理方式不是让其亏损倒闭,而是继续用大笔的财政税款来支持其活下去。

这样的行为,在各国政府中累见不鲜。日本政府就做到了极至,为挽救僵尸企业都成为企业股东了。日本的大企业基本上沦为了国企。

最后总结:社会养老金制度是俾斯麦这个死鬼用权力装了一个最低等级的金融产品——互助保险模式,这是特殊历史时代诞生的一个怪胎。

它既不象税收,又不象保险,而是二者的杂交品种,但由于这种制度一实施,政府就很难退出,让这一最原始最落后的保险模式在权力的加持下变成了一只不伦不类的怪兽,成为了一种强制征收、未按现代商业保险原则进行风险管控最后导致由政府全部税收和债务托底的原始互助保险,而其带来的伤害是世界性的,甚至是所有税收中伤害最大的一种。

我非常好奇的是,世界上这么多专家研究官办养老金制度,我查阅了无数资料,没看到一个专家能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外壳是原始互助保险这一事实讲明白,更无法站在商业保险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养老保险,真是一群酒囊饭袋!连本质都搞不清楚,还研究个什么。

又是税又是保险的官办养老保险伤害到底有多严重呢?我告诉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奇葩的多,要严重的多的多!

第四社会保险费用是由谁承担的呢?

既然社会保险是一种税收,这种税收是由谁来承担的呢?

从表象上看,社会保险是企业和个人各自承担的,不管是哪个国家,都规定企业承担部分一般与个人对半开,或是企业承担更多。

这是社保税迷惑的地方了。

因为很多人觉得,这笔钱公司出了一半甚至更多,那我要是主动交的话,公司就能出更多钱,我因此而得到了潜在的收益。因为将来这笔钱是有可能返还给我的,甚至有可能拿到更多。

好,我们来想一个问题。

第一种情况,按规定企业要出的钱为你工资额的20%,你要出的钱为8%;总上缴的金额为你工资的28%

第二种情况,按规定企业要出的钱为你工资额的27%,你要出的钱为1%,总上缴的金额还是你工资的28%

第三种情况,按规定企业要出的钱为你工资额的1%,你要出的钱为27%,总上缴的金额还是你工资的28%

请问这三种情况,对你的实际收入有影响吗?

有人说有啊,假设我工资为五千

第一种情况下:我交400,公司交1000,我实拿工资是4600

第二种情况下:我交50,公司交1350,我实拿工资是4950

第三种情况下:我交1350,公司交50,我实拿工资是3650

真是这样吗?我告诉你,这三种比例的结果是一样的。

你之所以算错,是因为你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你只站自己角度看问题,第二,你站在静态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你站在企业的角度,你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企业是这么想的,我需要5000块的名义工资才能招到员工,加上社会保险支出,实际支出是6000,企业家不是傻蛋,他当然会把社会保险的支出计入成本,这时他心里的给到这个劳动力的实际价格就是6000;

这个价格就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结果。换句话来说,企业为你付了6000块的成本,他也愿意拿6000元购买你的劳务。

你再动态地看下这三种情况。

假设是第三种情况,你只能拿到3650元,企业实际只付5050元,那你会去他那里上班吗?你不会,因为你的市场价格是6000元,有企业愿意为你付出6000元,而这家企业只愿意付出5050元,你肯定就不会去上班了。

结论来了,社会保险金是谁付的呢?是企业和员工一起付的吗?

当然不是。就是职工付的,且是全额支付。企业并没有承担。

又有人要说了,不对,是消费者承担的。企业的成本,员工支付的税收,最后必然摊入产品当中去,最后由消费者承担。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在说,成本必然包含在价格里面,价格由成本决定。

而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所有人都知道,某物稀缺,需求不变,价格就会上涨。怎么一到成本问题,就说价格由成本决定呢?

有人说,房子的价格高,是因为税收高,成本高,所以房价高。最终买房的人承担了税收。是这样吗?

你在西湖边上捡了一个漏,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一套湖景房,假设一百万买到了,而市场价格为一千万,你会因为你成本低,你就只卖一百五十万吗?

你当然会卖一千万,赚了九百万。假设这时,政府事后要求你交一笔税,五百万,这时,是你承担了税,还是买房的人承担了税呢?当然是你啊。

我们再来看现在出台的二手房的销售相关政策,有些城市规定二手房销售,需要交纳增值税,也就是卖价减去你当年的购入价,然后乘以一定的比例,那这笔税是谁承担的呢?

我先问你,政府公布这个政策时,房价会应声上涨吗?

不会,需求没有增加,供给没有变化,房价怎么会因为你卖房的成本增加上涨呢?

如果这笔税是最后由买家去税局上交的,明面上的成交房价应该是下跌的。

美国实施房产税后,不就出现一美元出售的房子吗?是谁在承担房产税呢?房产税向哪里转移了呢?

房产税使得房子的价值贬值了,也就是说,房产税是由出售房子的人承担了。

你的成本高低,与价格有关系吗?完全没有关系。

成本无法向前端转嫁,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那成本向哪转嫁了呢?就是向供给者转嫁了。那么谁是企业的供给者呢,员工就是企业的供给者啊,员工向老板出售劳动力。

经济学家罗斯巴德说:

我们可以立刻提出税收影响方式的第一定律:没有哪种税能够向前转嫁,也就是说没有哪一种税能够从销售者那里转移到购买者那里,一直达最终消费者那里。

我们一般认为,对生产和销售环节征收的税收,可以向前转嫁,而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由其总存货市场的需求表决定的,而需求完全不受税收的影响。任何企业制定的价格都在其净收益最大点上,给定需求表,价格上涨将会降低净收益。因此,任何一种税,不可能转嫁到消费者。

如果税收可以向前转移,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政府税收的代理人。正如我前面指出的例子,不管有没有税收在,企业的产品,如果能卖一百,绝不会卖八十。商家绝不会把价格保持在他们能承受的最低水平上。

不管生产成本是多低,比如说化妆品,往往是售价的几十分之一的成本,商家只要能卖到这个价,绝不会轻易降价。

同理,不管生产成本多高,哪怕就是比售价高,企业家也必须按市场价卖出,否则他将让产品成为仓库里的垃圾。尾货市场的衣服是论公斤卖的,远远低于成本。

企业家销售产品时,是在观察自己的产品需求曲线的状况,如果需求强劲,那他为什么要降价卖呢?如果供给量远大于需求,哪怕几十万买来的口罩机,几十万一吨买来的溶喷布,他也得将口罩价格定在两毛一个。

在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中,并不必然包含了税。这是人们普遍的一个迷思。比如我们去买一台车,车发票上写明增值税为13%,如果是十万元的车,那就是交了一万三的增值税。

人们认为这笔税是消费者掏的,实际上,这台车的价格十万块与税收多少没有关系,这些增值税将由商家到生产厂家到零配件商向后转移,影响的是最初级要素的回报。

根据以上分析,我再次强调,社会保险的支出金额,其实是由职工全额承担的。

既然是全额承担的,那社会保险最残酷的事实就是,消灭储蓄。

人们常常这么认为,之所以需要社会保险,是害怕老了以后没有足够的储蓄来养老。但社会保险首先采取的就是消灭储蓄的方式进行征收。

这就变成一个非常荒唐的局面了。

现收现支的社会保险意味着你上缴的费用,并没有被存起来,而是当月就发给了需要退休工资的老人。这本来应该是你的储蓄,但因为强制征收,使得你失去了储蓄。

那你失去了储蓄,就更容易面临养老的困难。而你面临养老困难时,就不得不支持政府再一次对年轻一代的职工进行强征征收,剥夺他们的储蓄用于你的养老。

如此循环往复,当代际人口减少时,年轻一代承担的社保费用就会越来越高,他们的储蓄能力也将越来越弱。当一个人失去储蓄能力时,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叫阶层固化!

因为你不再拥有通过资本累积进行创业、进行人生调整的机会了。哪怕失去三个月的收入,你恐怕就会坐吃山空。

日本低欲望社会其实就是年轻人失去储蓄后丧失活力的现象。

而欧洲也极少出现年轻的创业英雄,也是因为储蓄的失去。

中国有一段时间一直保持高储蓄率,这叫什么?这就是活力,这就是资本,这就是旺盛经济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储蓄率不断下降,阶层固化的声音也开始出来了?为什么?

因为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了。

储蓄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叫资本主义。失去储蓄,人类将向动物世界靠拢,失去储蓄,社会将一潭死水。

向西方学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第五社会养老保险是劫富济贫吗?不!

我前面论证了,社会养老保险不是保险,是最特殊的税收,不是庞式骗局,最终将由全部的税收和债务做支撑,缴费实际上全部由职工承担;那问题来了,社会养老保险在进行收入转移时,谁占便宜了,谁吃亏了呢?

那我们就先来看,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是谁在交,又是谁来拿钱的呢?

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是工薪税

先看看英国,英国养老保险制度中最重要一部分就是实行现收现付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每个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退休人员都可以得到相等数额的基础年金。

它是一种强制性缴费制度,由国家财政、职工共同负担的。1997年全额基本养老金的水平为每周61.15英镑,相当于全职男性平均工资水平的15%。

美国也差不多,美国政府有一套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计划,覆盖了全国96%以上的就业人口,用以提供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

这份社保计划采取“现收现付”的支付方式,本质上是让在职雇员缴纳12.4%的“工薪税”来支付已退休雇员的养老保险金。

养老保险的主要缴纳者,其实是工薪阶层。有人说养老保险是杀富济贫,有没有这个现象呢?有一点。工资有高低,而缴的比例是一样的,那工资高的人肯定就多缴费了。

但这与遗产税和个人所得税不同的是,拿工资的算的上富人的还是不算多,而且你缴的多,拿的也多,而收入高的白领往往活的也长。比如中国还规定了上缴比例的上限,这其实是尽可能平均化的一种手段。

所以社会养老保险的杀富济贫现象即使有,也不是很严重,和遗产税和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的杀富程度还是有很大差距。

换言之,整个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是将所有在企业上班的拿工资的人,全部拉到一个锅里面来吃大锅饭。那我们分析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分配,其实是在计算,工薪阶层中,谁吃亏,谁沾便宜。

代际剥夺

代际剥夺是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为所有的政府实施的全民强制性的基础养老保险系统都是现收现付制的,也就是说,当月收取的基本上当月全部支出了,即使有盈余也仅仅在某一阶段有,或在某一区域有盈余,这个盈余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上交的养老保险费用中,占比非常低。

现收现付制就意味着,老年人的退休工资全部来源于当时年轻人上交的社会养老金。因为是强制缴纳,这就叫作代际剥夺,老年人通过政府强行剥夺年轻人的收入以供他们养老之用。

如果年轻人变少,老年人活的越来越长,养老金危机就出现了。

而这个危机背后对应的就是代际矛盾。

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却越来越少,那增加年轻人缴费的比例和范围就成为必然之选项。

年轻人感受到的剥夺感也就越来越强了。

2013年台湾的政客就开喊启动年金改革,喊出来的口号就是要减少年轻人的被剥夺感。

台湾人平均寿命长啊,活的长的太多了。特别是高官们。

我们熟悉的蒋介石享寿88,张学良100,宋美龄106,张群101,薛岳102,何应钦98,孙连仲97,李品仙97,孙立人90,张知本96,杨森95,顾祝同94,赵恒惕91,沈鸿烈87,王世杰90,孙震93,钱大钧89,陶希圣89,周至柔87,黄杰93,黄少谷95,谷正纲91于右任85,孔祥熙87,吴稚晖87,李登辉97。

虽说台湾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但劳工年满55岁、军公教年满50岁就可以自请退休。而台湾人平均寿命高达80岁,因此这些退休金至少要撑个二三十年,能不“压力山大”嘛!

与大家想象中的不同的是,台湾全面实施现收现付的职工退休计划,是在2005年。

2005年之前,台湾“内政部”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劳工无法符合劳基法规定之退休要件,当然也领不到退休金。

仅仅过了12年,蔡英文就开始要全面进行年金改革了,因为撑不住了。台湾搞不好是史上破产最快的社保体系。

不过,蔡英文在第一个任期内只搞了军公教的年金改革,劳工的改不动,政治风险太大,怕引发社会动乱,放弃了。

根据台湾劳保财务精算报告,劳保潜藏50年负债,已持续增加至9.11兆元(新台币,下同),破产年限也提前至2026年。

蔡当局目前提出劳保年金改革方案,包括三大方向:加快费率提高速度,从每2年调升0.5个百分点,修正为每年调升0.5个百分点;平均投保薪资采计期间也由5年拉长到15年;台当局则每年拨补200亿元,且负最终支付责任等。

台湾工资已经二十年没有增长了,年轻人的薪资水平在各种福利制度的挤压下,越来越低了,还要提高费率,那只能不断地增强年轻人的被剥夺感。

不过,我估计,会最后放弃,这么个大雷,哪个政客都不敢踩。

台湾的劳保,实际上是水平比较低的劳保。每月缴费率只有薪资的7.5%,大陆达到了28%。与我们想象也有不同,台湾的劳保领的也少。

劳工保险给付项目中的老年给付采取“待遇确定制”,凡年满60岁且缴纳保险费满15年者,可以领取老年年金给付,并从以下两种方式中选择其一:

(1)缴纳保险费合计每满一年,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资之0.775%计算,并加计新台币3000元

(2)缴纳保险费合计每满一年,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资之1.55%计算。

当然,符合条件的劳工也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老年给付,其标准为:缴纳保险费合计每满1年,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资发给1个月;缴纳保险费合计超过15年者,超过部分,每满1年发给2个月,最高以45个月为限。

一次性领,最多也就能领45个月的平均工资。大陆的职工养老保险实际领的可比这个要多的多。

因为台湾的医疗条件好,医疗保障福利高,寿命长,而台湾又是世界上少子化最严重的地区,所以,台湾的劳保改革恐怕是未来十来年台湾引发最严重冲突的政治事件。

代际冲突还只是一种群体视角,更严重的冲突是伦理冲突。

社会养老保险带来的伦理冲突

现收现支的社会保险是年轻人在出钱给老年人养老。

有人说,这很好啊,年轻人养老年人,这不是天经地义吗?这很符合社会的传统伦理呀。真的吗?

你自己从工资里拿出部分收入自愿供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好事,也符合传统伦理。但是,如果你的钱拿去供养别人的父母,这符合传统伦理吗?

又有人说了,这也没有什么,你多养几个老人要什么紧?

我再问,如果一个家族里所有子女每月上交一万块,但父母却只能拿到2000块,其中有8000块去养别人的爹妈了,那这要紧吗?自己的父母过的紧巴巴的,省吃俭用,可自己的钱还要用于去养育别人的父母,这样符合伦理吗?

人只有在自己过的还不错时,才有余力去帮助别人。

这种代际剥夺带来的是伦理的混乱。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谁沾便宜谁吃亏呢?

生子女多的人吃亏了。

子女生的多的人,那社会养老保险费用就交的多,而父母的数量是一样多的,他们如果是拿一样多的养老金,那子女多的家庭就被子女少的家庭剥夺了。

我曾经在群里做过一个调研,向几个子女多的家庭了解他们全家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结果1:

父母为农保,一人每月领200元,共计400元;年度共计4800元

一共有五个子女,全家缴纳社保的人员多达十三人,每月上交的养老保险总额为8000元,年度上交费用为96000元。

那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减去总收入,是负的91200元;

结果2

父母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父母二人加起来每月领取6200元;全年70000元

一共一个子女,全家缴纳社保的人员为两人,每月上缴养老金为1800元,全年为22000元,

那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减去总收入,是正的48000元;

那一般情况下,是什么家庭生育子女多,什么家庭生育子女少呢?

农村生的多,城市生的少,越穷的家庭生的越多,中产较富裕的家庭生的更少一些。

那结果一目了然,城里少子女的家庭占了农村多子女家庭的便宜。

大家如果有兴趣,以家庭为单位在留言区算一算,自己是获益方还是受损。

因为社会养老保险是工薪税,实际上是所有的工薪阶层互害的一个系统。

而在大陆,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正在进行中,这就形成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大量的农村子弟进入工厂,或考上大学参与职工养老保险,使得城市里的老人才有稳定的养老金来源,而这些农村子弟的父母却在农村拿着最低的农保,这是非常荒唐的一幕,他不是杀富济贫,而是更穷苦的农民工在补贴城市里的工薪阶层。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沿海地带。

早期有大量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但他们是候鸟,到了一定时间就离开那回到家乡或去另一个地方打工,走的时候拿走了个人帐户的养老金,留下了统筹部分的。

正如我前面的论证,所有的养老保险实际上都是工人交的,那形成的结果就是最穷的农民工将自己的工资留在了城市里帮城里人养老。

东莞是农民工最多的地方,外来农民工往往是当地户籍居民的几倍,而东莞的养老保险金盈余高达三千亿人民币。

这些年,就是农民工留在东莞当地的,而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当地户籍人口的养老金。而东莞当地人,可能是全中国最富裕的当地人之一了。

当然,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阶段,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但在城市老人对养老金过低的不停地抱怨下,这一荒唐的局面,实际上正在恶化中。

社会养老金在初期就是一个工薪阶层的互害系统,当他进入收不抵支的阶段时,就开始进入另一种灾难系统了,因为政府需要用其他的税收甚至发债才能支撑这套系统,这就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第六社会保险的灾难与知识分子有关

社会保险体系是以政府财政为背书建立的一套居民养老体系,政府押上了全部的身家,包括未来的财政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世界上只有破产的保险公司,没有破产的社会保险制度。

既然不会破产,那危险在哪呢?

危险在于,这是一种会不断上升的税收。

呼吁不断提升社保支出的人,往往是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打着为民众好的旗帜,在推动税收的增加。

法经济学家戴维德说,政府在进行财富再分配的时候也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钱就从最有钱的人口袋里到了最穷的人口袋里。

相反,他认为,每当人们通过舆论、通过政府的行为进行财富再分配的时候,真正得益的并不是一个社会里面最穷的人,而是这个社会里面处于中等收入的人。

中间的人得益了,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这个社会里面最穷的人和最有钱的人。

这当中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精力和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是很弱的,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

而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不屑于替自己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一点税收。而社会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他们有动机、有能力通过舆论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

比方说,政府资助教育谁能得益?大学——特别是那些好的大学,拿到大笔的政府资助,向成绩好但家境比较贫穷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甚至免费教育,谁能得益呢?

是那些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孩子能够得益,最穷的孩子他们根本得不到相应的教育,他们大多数人无论怎么考都考不上那些好的大学。

而那些极其富裕家庭的子弟,他们的选择更宽广,不一定要跟大多数人争夺公共教育资源。结果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往往帮助了那些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最需要帮助的赤贫家庭的孩子。

社会养老保险也是一样的。表面上所有人到了一定的年限就能够拿到保险了,能够拿养老金了,这是公平的。

但实际上你仔细看,穷人先工作还是中产阶级先工作?穷人先工作,穷人早早就出来工作了,他们早早就向国家交纳社会安全保险金了。等到领养老金的时候,穷人活得长还是中产活得长?中产活得要长。

最后的结果,是穷人很早就交保险,到退休以后享受的时间并不是那么长;而中产往往很晚才工作,很晚才开始缴纳社会安全保险金。

但到退休以后,他们有一段漫长的时间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金服务。结果是财富从穷人那里转移到比他们更富裕的中产阶层那里。

政府资助建设免费的高速公路,谁出钱?

所有的人都出钱。每一位劳动力他不仅要支付工资所得税,他也要支付他们所在公司的公司税。真正的税负是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

谁得益?有私家车的人得益,经常开车去上班、出去旅行的人得益,财富又再一次从大众的手上转移到中等收入的阶层当中去了。

廉价房也是一样的道理。政府推倒一片土地,修建一些所谓的廉价房,这些房子并不是最穷的人能够租得起、能够买得起的。

符合条件买房和租房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相对而言他们是社会当中的中等收入阶层,最穷的人、赤贫的人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是的,这么多年来,一直呼吁养老金水平太低、推动养老金不断上涨的其实就是城市中产中的公知们,他们占据了舆论场,他们有文化,他们能发声,因为他们能得利。

如他们所愿,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当下其实成为更穷的农民吃亏的体系,至于税收不断增加的后果是什么,各位自己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