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娱乐至死”的时代
在短视频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知识的娱乐化与严肃性的消解已然成为一种令人窒息的时尚。
肆意生长的无聊梗图、刺激爽点的情绪输出、毫无意义的拉踩抹黑、没有尽头的党同伐异……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泛娱乐化对于严肃知识的侵凌性已经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问题不在于抖音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知识的严肃性在不必要的笑声中被消解,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从设计上讲,为了安抚海量正在遭受痛苦的普通人,需要给他们的痛苦建立一条反射弧,把终点引导向一个可以吸收一切痛苦的缓冲垫上,因此美国、资本、盎撒、犹太这些沙包和缓冲垫就被制造出来了。
这些缓冲垫具有**简单易懂、带有距离感和模糊性,因此无法当面结算、可衍生解释范围广的特性,**是标签式的、**且朗朗上口,**给世间的痛苦一个情绪反馈闭环的天然好材料。
每个人都有其自己心中的理想国,那里面寄托着他本人对政治社会的向往。
法理上能否成立是一回事,历史事实是否如此则是另一回事。
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有没有过自由平等是实然问题,人们在法理上应不应该享有自由平等是应然问题。
真正无药可救的精神病患者是那些看上去很“正常”的人。
他们许多人很正常是因为他们非常适应这种生存模式,因为他们从早年就失去了发出人性呐喊的声音,他们甚至不会去挣扎,或承受苦难,或像精神病患者那样表现出症状。
他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常人,他们只是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社会里的正常人。
他们完美地适应了这个不正常的社会,这就是衡量他们的神经症严重程度的尺度。
就像今年的高考数据,几乎可以说是让人震惊的,现在已经退化成1342万考生只有450万本科名额的“优质牛马挑战赛”了。
学生们在考试内耗中投入的资源显然早已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看来如今已提前进入边际收益小于零的阶段。
应试教育造成如此巨大的资源浪费,直到穷人家的孩子再也无法支付这种巨额的浪费才会宣告终结。
教育中的平等,就像活跃在童话世界中的行尸走肉。“教育”在这里被置于顶端位置,是先赋资源转换为自致地位的最重要途径。
可继承的社会关系强化了出身优越的家庭成员的教育品质的辐射范围和有效利用率,并且使受过良好教育的食利者们能够更有效地运用先赋资源。
那些曾经把人类驱逐出动物农场的动物领袖们,又重新抹上了厚厚的粉底,逐渐习已为常地扮演并在事实意义上,成为了新的农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