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来了?中国遗产税这次可能真到了家门口

最近,一个消息把很多人吓得不轻。

全国人大财经委搞了个重磅报告,直接提到了那两个让无数家庭心惊肉跳的词:遗产税、赠与税。

图片

如果你还在刷短视频傻乐,建议你停下来,好好把这篇文章看完。这不仅仅是富人的游戏,这关乎你那套好不容易还完贷的房子,关乎你打算留给孩子的每一分钱,更关乎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财富逻辑大洗牌。

图片

有人在网上拍手称快:“早该收了!让那些有钱人出血,咱们也能分一杯羹!”

但我劝你先别急着叫好。按照国际惯例,税收这把镰刀,虽然是冲着富人的庄稼去的,但挥舞起来的时候,谁敢保证咱们这些普通的小草不会被顺带割一刀?

今天,咱们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专家黑话,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讲清楚。

图片


为什么是现在?“卖地挣钱”的日子到头了

很多朋友问:“这么多年都没收,怎么突然现在提上日程了?”

其实,答案就摆在明处:国家的钱袋子,进账方式要变天了。

过去这二三十年,咱们中国的发展模式像装了火箭助推器,核心燃料是什么?是土地财政

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把地皮卖给开发商,开发商盖楼卖给咱们。政府拿到了巨额的卖地钱,用来修路、架桥、通地铁、搞绿化。咱们的城市越建越漂亮,房价也跟着蹭蹭涨。虽然大家背了一身房贷,但看着资产升值,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但这台“超级发动机”,现在有点转不动了。

你看这组数据,吓人不? 2021年,全国卖地收入那是相当风光,大概8.7万亿。 到了2024年,这数直接腰斩,跌到了4.8万亿左右。 今年前10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才2.5万亿,还在跌。

开发商没钱拿地了,老百姓也不抢房了。这条“土地生财”的路,眼看是走到尽头了。

可是,国家要运转,公务员要发工资,养老金要发放,航母要造,芯片要搞,这钱从哪来?

如果不能靠“卖地”,那就只能靠“收税”。

这就是现在的死局与生路。以前咱们是“土地财政”,以后必然要转向“税收财政”。而在所有的税种里,针对财富存量的税——也就是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就是那块最大的肥肉。


看看别人家:美国“抓大放小”,日本“层层扒皮”

既然要收,怎么收?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咱们不妨看看国外那些“先行者”是怎么干的,心里好有个底。

第一种模式:美国的“总闸门”模式。

美国人搞的是总遗产税制。简单说,就是人走了,先把留下的所有东西——房子、股票、存款、珠宝——打包算个总账。

这个总账如果超过了免征额,那就先交税,交完税剩下的钱,再分给孩子们。

但是,美国的门槛非常高。2024年的免征额大概是136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近1个亿)。也就是说,如果你留下的钱没超过这个数,美国国税局根本懒得理你。

即便超过了,税率也是18%到40%。

所以,在美国,遗产税那是妥妥的“富人税”,跟中产阶级、普通老百姓几乎没啥关系。它是用来防止超级富豪家族形成垄断势力的。

第二种模式:日本的“人头税”模式。

日本就不一样了,它搞的是分遗产税制。

人走了,遗产先按规矩分到每个继承人手里。然后,税务局盯着每个继承人问:“你分了多少?你跟死者啥关系?”

分得越多,交得越多;血缘关系越远,交得越多。

日本的起征点可没美国那么客气。基础免税额是3000万日元(约140万人民币),每多一个继承人再加600万日元。

这就很要命了。在东京拥有一套不错房子的家庭,很容易就撞上这条线。而且日本的税率极高,最高能干到55%。

所以在日本,不少中产阶级真的会因为继承一套房子而破产——因为你拿不出那么多现金去交税,最后只能把房子贱卖了抵税。这就是所谓的“三代而亡”。

中国会怎么选?

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如果学美国,咱们普通人确实可以高枕无忧,毕竟咱们谁家也没几个亿的资产。但如果学日本,或者搞个折中方案,那咱们手里这一两套房,可能就成了税务局眼里的“肥肉”。


赠与税: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有人说了:“那我也不怕,我趁活着的时候,把房子过户给孩子,把钱转给孩子,不就避开遗产税了吗?”

太天真了。你能想到的,税务局能想不到?

这时候,赠与税就出场了。它和遗产税是双胞胎,专门用来堵这个漏洞的。

在美国,赠与税和遗产税是终身合并计算的。你可以理解为,每个人一辈子有一个“免税额度”。你活着的时候送给孩子的钱,每送一笔,这个额度就减一点。等你死了,剩下的额度再用来抵扣遗产税。

如果你活着的时候就把额度用光了,那不好意思,遗产税一分钱免税额都没了。

更有甚者,像德国、英国这些国家,还有一个“临终回溯”机制。

比如你去世前7年送出去的大额财产,税务局会把它重新抓回来,算进你的遗产总额里交税。

这就像一张天罗地网,不管你是想“死后给”还是“生前给”,只要你想把巨额财富传下去,那就必须留下“买路财”。


另一种声音:为什么有人痛恨遗产税?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觉得,收富人的税天经地义。但我想引入一位经济学大佬的观点,给这件事泼点冷水。这人叫穆雷·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奥地利学派的硬核人物。

如果你问罗斯巴德怎么看遗产税,他大概会拍着桌子告诉你:这是。。(脑补)!

别被吓到,听听他的逻辑。

罗斯巴德认为,一个人在世的时候,赚的每一分钱都已经交过税了。你赚工资交了所得税,买东西交了消费税,买房子交了契税。

那你省吃俭用、辛苦攒下的这点家底,是你合法拥有的私产。

结果,仅仅是因为你去世了,想把这点爱心留给孩子,国家就要跳出来,凭空拿走一半?这在道义上站得住脚吗?

更深刻的逻辑是,遗产税会摧毁资本积累。

试想一下,如果你知道你辛苦打拼的工厂、存下的钱,在死后要被拿走一半,你还会那么拼命工作、拼命储蓄吗?大概率不会。你会选择及时行乐,把钱挥霍掉。

当所有人都不储蓄、不积累,都忙着挥霍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资本就会减少。工厂没钱更新设备,科技没钱搞研发,最后受害的是谁?还是咱们普通打工者,因为工作机会变少了,工资涨不上去了。

而且,罗斯巴德还指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遗产税会破坏家庭结构。

本来,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孩子赡养父母也是为了传承。一旦这中间插进来一个“拿大头”的税务局,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经济纽带就被切断了。

当然,这只是罗斯巴德的一家之言。但他的观点提醒了我们:税收从来不是越重越好,它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走钢丝。


别慌,但要做好准备:这事儿对咱们普通人意味什么?

好了,理论讲完了,咱们落地到现实。

如果中国真的开征遗产税,会对咱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剧烈影响?

第一,这大概率是一场“持久战”,不会明天就落地。

现在的楼市正趴在地上喘气,经济复苏也还需要时间。这时候如果突然出台遗产税,把大家吓得把房子全抛了,那房价不得崩盘?

所以,这次人大的报告说的是“研究”,是“建议”。这就好比暴风雨前的乌云,雷声有了,但雨点落下来还得一会儿。我估计,起码得等楼市彻底稳住,或者这几年的过渡期过了,才会动真格。

第二,起征点是关键,普通中产大概率是“陪跑”的。

国家现在的口号是“共同富裕”,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如果把起征点定得太低,像日本那样,把只有一套房的普通家庭都圈进去,那不仅收不上来多少钱,还会激起巨大的民怨。

我大胆预测,中国的遗产税起征点,怎么着也得千万级别起步。对于大多数只有一套自住房、存款几十万的家庭来说,咱们就是那个“看戏的”,不用太担心被割。

第三,真正的信号是“税制结构的换血”。

仔细看那份报告,里面还藏着一句金句:“建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这才是重点!

以后的趋势很明显:要在“劳动收入”上减负,在“资本收入”上加码。

现在的年轻人太累了,工资不涨,还要交税。以后可能工资税会降下来,鼓励大家去工作、去创新、去凭本事吃饭。

而那些靠着祖辈积累、躺在金山上吃利息的人,或者靠炒房囤地发财的人,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这其实是一种更健康的社会模式。一个社会,如果靠“拼爹”就能赢家通吃,那谁还愿意奋斗?只有让“努力干活”的人比“坐享其成”的人过得更好,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写在最后:普通人该干点啥?

作为普通人,咱们改变不了国家的大政策,但咱们能调整自己的小算盘。

  1. 别再迷信“买房致富”了。 以前买房是存钱,以后买房可能是存“税单”。如果房子不能产生现金流(租不出去),还要交房产税、遗产税,那它就是负资产。
  2. 关注现金流,而不是纸面富贵。 未来,手里有流动的钱,比守着一堆带不走、卖不掉的砖头要安全得多。
  3. 多投资自己和孩子的脑子。 罗斯巴德虽然反对遗产税,但他也承认,真正的财富是能力。税务局能拿走你的房子,拿走你的存款,但拿不走你脑子里的本事,拿不走你孩子的学历和眼界。

说到底,遗产税这只靴子,迟早是要落下来的。这是中国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的必然门票。

咱们没必要恐慌,更没必要现在就去乱操作。但咱们得清醒地意识到:那个靠买地卖地、粗放狂奔的时代,真的彻底结束了。

接下来的日子,拼的是精细,拼的是耐力,拼的是谁能看懂这风向变幻背后的逻辑。

保持警惕,努力赚钱,但别忘了,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钱,而是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