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基本规律:边际效用原理

图片

在经济周期分析中,反复出现一个概念——边际效用。实际上,这是经济周期分析依据的基本原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基本原理。

边际效用,基本上凡是对经济学略有了解的朋友都会听说过。五个包子越吃越饱,五盒冰激凌越吃越不想吃这种例子,在过去用被用来说明边际效用。但是,本文今天要告诉你们,这些诉诸心理感受的例子,实际上都与经济学中所说的边际效用毫无关系。今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边际效用是什么意思。

我们之前多次说过,经济学的全部理论,都被牢牢地扎在 人的行为的一般概念上 。边际效用理论既然同样是经济学的理论,自然也不能例外。我们暂且放下边际效用这个词,就从行为基本要素和真实世界开始我们的分析。

经济学研究的是真实世界的真实的人的真实行动。真实,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这个真实世界,有个特点,即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数量关系。而人恰好是能认识这种数量关系的存在。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意味着任何被人作为手段之物,必然只能产生有限的效果。人的行为,正是使用某些手段试图达成某些目的,手段与目的正是行为的基本要素。真实世界中,我们往往有数量众多的手段可供选择。在我们人类面对这个手段有限的真实世界时,就必然只能使用某些手段达成某些目的,同时放弃另外一些由于手段数量不足而无法达成的另外一些目的。那么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人是如何选择达成与放弃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回顾行为的一个真实特征,即 行为一定是具体的个人 在某一特定场景下的 具体单次 行为。这一行为特征,就决定了,每次行为,人都要进行选择,而这**每次的选择都存在什么规律存在呢?**此时,我们之前讲过的另一个行为要素就要发挥作用了,没错,就是——价值排序或者价值判断。人面对不可兼得的目的行为时,都会选择尝试达成自己看来排序更靠前的目的,或者说自认为对自己更有价值的目的,而放弃价值排序较低的目的。换成经济学意味更浓的说法就是,面对不可兼得的需求,人会优先选择满足当时条件下自认为最迫切的需求,放弃或者推迟那些较不迫切的需求这就是人每次行为所蕴含的必然先验规律,我们绝对无法想象相反的情况。

好了,前面的分析,实际上给了我们两个条件:第一,这世界上,手段数量有限,人可能面对这样不同的场合,第一个场合,人们掌握着数量为N的手段,第二个场合,其他条件不变,但是人们掌握着数量为N-1的手段;第二,人在行为,每次行为都是选择满足最迫切的需求,放弃较不迫切的需求。

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理出这样的结论:手段数量更多的场合会比手段数量更少的场合可以实现人更多的目的,满足人更多的需求;与手段数量较多场合相比,手段数量较少的场合所未能满足的需求,都是比在该场合被满足的需求不迫切的需求,或者说价值排序更靠后的需求。

我们上面的推理没有用到任何心理分析,而是在前面的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做出的先验推理,只要满足上面两个条件,你绝对无法得出其他结论。我们再进一步,当我们要从手段数量为N的状态转换到N-1的状态时,此时我们就面临一个取舍的选择。现在我们终于又回到我们面临这个有数量关系的世界的取舍问题上了。此时答案呼之欲出,是的,我们会放弃的是不得不放弃的这一个数量手段所能满足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全部数量为N的手段所能满足的手段中,排序最低的那个需求;或者说,我们会放弃,比N-1数量手段所能满足的最不迫切的需求还不迫切的那个需求

好了,经过前面这一系列的严谨推理,恐怕很多朋友都快忘了,我们本文的主题是边际效用了。不过,我们也终于要回到主题了。效用,是什么意思呢?在经济学中,效用指的是手段去除不适感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去除不适感,显然,效用本质上源于目的。当人的手段数量从N变化到N-1,且其他情况不变时,这减少的手段导致这些手段原本被安排用来实现的目的或需求被放弃,这些手段相应产生的效用就被称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原理,描述的就是人的选择的定理,当人面临舍弃一定量的手段时,人们考虑的不是这手段全部的供应量的价值,而是将要舍弃的部分所能达成的目的所带来的满足的价值,亦即根据边际效用行为,保留边际之上的手段,舍弃边际之下的手段

好了,经过一系列让人晕头转向的推理,我们终于得出了边际效用原理。是不是有一种平平无奇的感觉?这其实也是我一开始的感觉。但是这一原理的发现,却是将经济学带进现代的关键,所以被称为边际革命。也正是由于这一原理,经济学从研究市场交换的学问拓展成了研究一切人类行为的行为科学。而这一原理的深刻,也只有在深入到对资本、货币乃至经济周期的分析之后,才会开始闪耀它的光芒

繁荣与萧条——轻松看懂经济周期

我们的经济学系列终于要进入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围了。本来应该一点点从真实世界的状态与规律开始,但是总有朋友问我关于经济周期的问题。要知道,经济周期几乎是经济学市场理论的集大成结果,需要对市场、价格、货币、利率…等一系列理论认识之后,综合分析才能理解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分析。

但是,为了满足朋友们的好奇,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打算把经济周期作为分析真实世界经济规律的起始文章,尝试用通俗的语言说清经济周期。友情提示,本文很多内容可能由于没有任何基础知识而难以理解,也可能会由于读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实际并非经济学中的概念导致认为我在胡说八道。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如果能让大家一窥经济学这一集大成理论的一角,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一点点好奇,我的目的便已达到。当然,本文是纯理论分析,大家切勿牵强附会对号入座。好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一、经济周期的发动力量

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周期是指包括扩张、繁荣、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的一段经济状况变化时期。历史经验上,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在近一两百年来是屡见不鲜的。我们普通人即使不区分四个阶段,但是繁荣期的似乎天上都会掉钱的欣欣向荣与萧条期的失业降薪艰难为生度日,却是实实在在的体验。经济周期是每个人都可以真实感知的客观现象对于经济学这门科学来说,并不需要特别分析经济周期的存在以及展现出什么特点,而是要说明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这种现象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假设一个稳定经济状况。这个假设并不严谨,大家就可以想象成一个商品价格较为稳定的经济体系,由于储蓄的存在,可以让企业获得一些额外的投资,企业可以扩大规模,此时人们可以享受到的商品服务会逐步增加,但是由于较为缓慢,又不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显著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缓慢增长的稳定体系

如果事情就这么持续下去,一切都很美好,每个人都知道未来自己的生活会逐渐变好,但是大起大落的风险又很低。然而,此时会不会有某个变量打破这种情况呢?实际上,目前整个间接交换市场上的变量一共有两个:商品与货币。这其中只要有一个量发生较大的变化,就可能打破经济的原有平衡与发展路径。商品,是投资与生产的结果,任何商品的出现,都需要一段生产期。并且不同的商品生产期并不相同,调整商品生产,还必须对相关的生产要素进行调整,如更换设备,储备新的原材料等。这些调整达到一定规模,同样需要时间。即使可能对生产产生较大刺激作用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从研发到可以实际使用,也需要漫长时间,并且每次创新都是针对某类商品的,新技术不可能同时使用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上。这些事实意味着,只要不是出现诸如战争这种强力破坏生产的情况,大体上商品量的变化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经济平衡并不会构成一个强大的冲击力量。

但是,另外一个变量——货币——就不是这样了。我们先不考虑如何使货币数量快速变化,直接假设货币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此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大量的新增货币进入市场,我们甚至不需要考虑这些新增的货币是不是以同一时间到达人们手里,就可以肯定,**由于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增加,此时边际效用开始发挥作用,人们开始消费之前在边际之下亦即之前并不会消费的商品。**我们很容易想象,市场上不会出现全部商品都被人增加需求的情况,需求增加的必然只是某些种类的商品此时,新增的货币就像发动机一样,庞大的经济体系调整开始了。

二、经济周期的过程

由于新增货币而产生的对某些产品的新增需求,这些商品的总需求短时间大幅增加,会短时间提高产品的价格。**价格的变化,让企业家们看到了机会,**同时货币增加也可能导致利率下降。总之,企业家们受到这些激励,开始调整他们的生产要素配置,增加价格上涨商品的供给量此时经济进入扩张期。

我们进一步推理可知,由于企业家增加了某些商品的生产,也就意味着对于用于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必然增加。这种增加会产生两个经济力量:第一是必然产生一个使相关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力量,第二是由于必然产生一个将原来生产其他商品的生产要素转移向这些商品生产的力量。由此进一步我们很容易想到,被移出生产要素的商品的供给量就会降低,此时又产生一个促使该商品价格上涨的力量,这又会刺激生产要素从其他商品生产流向该商品。上述过程在市场上不断传导,最终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所有商品以及生产要素在一个普遍更高的价格上形成新的稳定状态。此时就是一个繁荣的阶段,人人的收入都在增长,各种需求都很旺盛,人人都能满足比过去更多的消费需求。然而却不知道这繁荣只是镜花水月,繁荣的背后,苦难已经蠢蠢欲动。

让我们回忆前面说的扩张是如何开始的。没错,是货币的突然增加。在此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的真实需求是货币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人除了一些必要的货币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外,实际上人想要获得货币,是因为要用货币换取需要的商品与服务。我们可以继续刚才分析,货币的增加,让人们的消费增加了,但是实际上商品与服务以及用于生产商品与服务的生产要素并没有随之增加。新增的货币改变了市场的价格结构,但是并不能增加商品和服务。并且由于消费的增加,**实际上消耗了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多寡,决定人们可以享受的商品与服务的多少。但是新增货币却实际上起到了消耗生产要素的作用。结果就是,人们在经过繁荣期之后,实际上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与服务反而比扩张之前更少了。于是,人们开始重新缩减消费,减少之前由于货币增加而产生的需求,企业家开始重新调整生产要素。接着就出现了失业,资产价格下跌等一系列萧条的景象。这萧条虽然痛苦,但是却是经过了由货币增加破坏市场之后的修复过程。一旦生产要素重新调整到被用来满足人们最需要的需求之后,经济就会重新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这个新的时期就是恢复期,这一时期实际上与扩张期之前我们假设的稳定经济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这个新的时期的总货币量增加了,整体的价格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新的一轮货币增长也许正随着恢复期的持续在路上了,新一轮的繁荣萧条周期可能也就不远了。

这就是纯理论分析的一个经济周期。当然,由于篇幅,我不得不省略一些细节,并且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专业词汇,难免整个分析中就会有一些缺失。毕竟这个话题实际上可以写一本或者乃至几本书了。即使如米塞斯这样的天才,讲清楚整个逻辑,也几乎用了《人的行为》这本近千页神作的超过一半的篇幅。所以如果你对本文的描述感到意犹未尽,或者不满,并发现了我阐述中的缺失,这很好,说明你对经济学已经有了很好的直觉。那么你可以尝试拿起《人的行为》这本书去阅读,一定受益匪浅。本文分析的所有缺失,我们都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一点点补充。

当然,就本文来说,由于过分简化,本来后面还有一部分细节的补充,且这些补充也许在以后完整介绍经济理论文章中不再涉及。但是本文已经够长了,我们就暂且打住,下周的文章会将这些补充的内容整理成文章发布,有疑问的朋友,可以等等下篇文章,也许就能消除一些疑问。

边际效用“递减”与主观价值

之前我们讨论过 边际效用原理 ,有些学过课堂经济学的朋友问了我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边际效用递减是边际效用最重要的特点,你为什么提都不提?好吧,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递减”的问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边际效用原理。这个人的行为的基本原理描述的就是人的选择,当人面临舍弃一定量的手段时,人们考虑的不是这手段全部的供应量的价值,而是将要舍弃的部分所能达成的目的所带来的满足的价值,亦即根据边际效用行为,保留边际之上的手段,舍弃边际之下的手段。

我们要注意,这一原理是纯理论先验推理的产物。只要人在行为,并且这个世界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我们就无法想象与边际效用不同的理论。这一纯理论推理,实际上是没有时间的,是纯粹的不同手段供应量场景的比较,而不是两个行为的比较。所以,“递减”这个说法,严格说并不合理。但是,在真实世界中,我们也许的确会面对从一个手段供应量较少场景向一个手段供应量较多场景的转换,根据边际效用,这多出来的供应量就会被用来满足之前不被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比之前能够满足的最不迫切的还更不迫切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带来的边际效用就低于之前手段供应量较少之时的边际效用。我们进一步推演,随着手段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不断满足原来比之前更不迫切的需求。在此意义上,也仅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说到这儿,也许有朋友会想到不少“例子”:我有100万只能租房子,多100万可以买房子,自己房子产生的效用难道不比租房高?我有六颗龙珠只能当装饰,再有一颗就能召唤神龙,难道召唤神龙实现任何愿望的效用不比装饰强?……这边际效用哪里“递减”了?

使用这些虚构的例子,恰恰是理解边际效用的大忌,这也是我们强调边际效用是理论推演的原因,一旦尝试举例子,就很容易进入前面的那些陷阱问题。这也是之前介绍边际效用的文章没有使用任何例子的原因。而破解这举例陷阱的方法就是——主观价值。也可以说是经济学的主观主义方法论。关于 主观价值 ,我们此前的文章有所涉及,我们不做过多赘述。本文我们只需要探讨与边际效用相关的主观价值,事实上,边际革命的本质,就是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在边际上的选择,基于的正是主观价值,而不是手段的客观属性

在理解人的行为时,我们必须时刻谨记,人的每次选择,都只与行为之时的价值判断相关,而人的每次价值判断只体现在每次行为中。如果有人做出了你“无法理解”的行为,这里无法理解的本质是,对方当时的价值判断与你不同。边际效用亦是如此。有人宁可花大量金钱租住豪宅,也不想缩减消费未来购置相同的房产,这说明未来购买房产带来的效用在此人的边际之下;同样,一个拥有六颗龙珠,不是花精力去获得第七颗,而是只把时间精力用在六颗龙珠如何摆放镶嵌更美观的人,不要怀疑,此时拥有7颗龙珠实现任何愿望所带来的效用,也在他的边际之下。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理解真实的人的行为,那么无论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如何,当别人做出了行为,我们都只能从该行为推断对方的边际效用,而不是以我们的价值判断作为判断标准,认为对方“聪明”或者“愚蠢”

一旦我们真正理解了边际效用,还能进一步得到这样一个推论: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做出相同的选择,不意味着两次选择有相同的边际效用;不同的人做出相同的行为,也不意味他们的边际效用相同

到这儿,对于边际效用的理论分析可以说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我们想进一步分析某人某次行为的边际选择是什么,只能通过 历史的研究方法 去把握,这一方法我们过去的文章已有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边际效用是从经济学从一般行为分析跨入纯经济分析的第一道门槛。对边际效用的分析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经济学方法论的综合运用。个人主义、单次主义、主观主义、行为的一般概念、区分理论与历史、先验的推理等经济学基本的方法与工具贯穿整个经济理论分析。理解并掌握这些工具,不仅仅是理解边际效用的必要条件,未来也会是我们理解一切经济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