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广西柳州债务危机

从柳州债务危机,看当下地方信用风险与个体应对矩阵


图片

01|表象:看得见的债,埋不住的窟窿

2025年6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罕见从省府南宁移师柳州,专门为这座地级市的债务危机召开“全区性”化债工作部署会。

数字就摆在那:截至2024年末,柳州市政府表内债务余额高达1042.72亿元,占GDP的35%。其中专项债务占比高达74%,一般债务仅占26%。2024年,柳州GDP 2950亿元,仅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亿元,还同比下降4.8%。换句话说,按年度财政收入,全市一分钱不花、不吃不喝,光拿去还债,也得还上整整7年,才能把政府这笔内债的窟窿填上。

这意味着:一边是增长放缓,一边是债台高筑,还叠加了大规模的专项债、隐藏债和违规投资。这并非柳州一地独有,而是近年来地方财政普遍的缩影。只是柳州的债,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地方政治冲动如何把市场秩序撕碎,把财政未来质押出去。在他身后,哪管洪水滔天!


02|成因:表面是违规冲动,根子是过度信贷

从新闻来看,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违规投资与政绩冲动。柳州轨道交通项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2016年至2021年,时任市委书记郑俊康、市长吴炜无视审批程序,产生176.95亿元的隐性债务,最终项目被拆除,人也被判刑,留下的是天量烂账和拆除成本。

然而,仅靠“贪腐违规”无法解释债务雪球为何滚得如此之快。更深层的动因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土壤:长期依赖信贷扩张、隐性担保和“先举债、后买票”。在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要上项目、造形象工程,钱从哪来?

必然是银行信贷——国有银行低息放款,地方投融资平台担保,再加上专项债、城投债、隐性债,把未来收入一层层抵押透支出去,换来短期的“政绩繁荣”。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钱眼视界的“信用扩张陷阱”:表面市场利率被政策工具压低,信贷成本看似可控,结果过度借贷,短期政策常态化,一旦真实收益不足以覆盖债务利息,旧债只能靠新债续命,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难以为继。


03|透视:更深层的结构病根在于制度组合

更深往下看,这不仅仅是柳州一城之困,更是一种制度性恶果。

柳州之所以敢冒进、敢隐性负债,根子是三个层面的结构性错位:

1️⃣ 凯恩斯主义路线 “逆周期调节”、“投资拉动”、“财政赤字可承受”等等管制干预措施,被奉为经济增长灵丹。地方政府官员天然倾向“先花未来的钱”,把短期建设当作经济数字增长、政绩亮丽的源泉,却忽视了市场真实需求与市场自发秩序,结果长期结构性依赖债务与外部输血,而市场活力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2️⃣ 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 在这一体系下,商业银行只需留存极少准备金,就像房产中介那样可以“一房多卖”,存进去一笔钱他们就可以反复放贷“一钱多贷”,能够把原有存款放大十多倍的信贷,这等于放大了“借钱搞投资”的合法工具箱。地方官依赖“政策牛奶”催化大干快上,各地重复建设、低效开发与政绩型形象工程层出不穷,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3️⃣ 利率被人为压低 所有这些最终都在市场利率这一核心价格信号上闭环:当市场利率被行政政策干预长期压低时,真实的时间偏好与风险代价被虚假的利率信号所掩埋,项目的真实收益与机会成本被歪曲,资源错配、泡沫投资、盲目扩张在“低息—举债—再低息”的循环里持续膨胀,直到当下的危机违约与清算不可避免。

柳州只是一块暴露在聚光灯下的砖瓦,背后埋着的是更大范围的债务高原和潜在清算期。


这就是柳州债务危机的三层真相:

  • 表面是预算失衡、违规上马、烂尾项目;
  • 实质是靠信贷催肥的债务“虚假繁荣”;
  • 深层之处是制度性低利率与信用货币结构滋养的错配与透支。

下一步,怎么办? 这套透支循环,若不从根本上松动货币权力、约束信贷扩张、恢复真实利率机制,就只能在一次次化债方案里,因为下一个7个已经透支,只有把再再下一个7年透支抵押给再下一个7年。


04|趋势:从柳州看,地方债务危机会怎么演化?

柳州不是孤例,只是这次被放在显微镜下。背后的债务风险路径,已经在诸多城市敲响警钟,普遍埋下了相似的“结构性雷场”。

如果不从结构和信贷扩张的根本上做切割,这种“化债—再举债—再化债”的循环轮回,发展下去大概率会出现四个阶段:

① 表面稳住: 在短期内,中央或自治区通过财政转移、专项化债基金、资产拍卖、盘活存量资源来做“止血手术”。表面上危机平稳、地方债务如期兑付,民生项目和工资发得出。

② 融资收紧: 隐性债务暴露后,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会迅速上升,对地方平台的信贷额度和融资成本开始全面收紧,资金利率逐步抬高,新增投资骤冷。

③ 实体承压: 地方政府“撒钱搞项目”的空间收缩,基建拉动降温,国有企业和上下游承包商面临现金流紧张,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部分房企、平台公司开始违约或破产。

④ 清算与再平衡: 等到“虚假繁荣”撑不住,债务循环中的错误投资必须被市场用更严苛的方式清算:闲置资产拍卖、土地资产二次流转、债务重组、甚至地方财政功能性失灵。一轮深度“资产折价”之后,存量资源重新回流市场,优质经营者再从底部捡起有价值的资产。

用钱眼的商业周期理论看,这就是典型的 信贷****扩张—资源错配—虚假繁荣—错配暴露—市场清算 的完整闭环。

从柳州到其他城市,除非有结构性改造,否则这种债务高台的出清只是时间差问题。因为商业循环的周期轮回,走势必将完美。


05|应对:不同人群,该怎样面对这场债务结构性危机?

看过去,债务危机背后,是错配资源的市场清算。这场市场自我修正纠偏的清算,对不同角色冲击也将不一样,应对方式自然也各自不同。

看当下,下面这份「应对策略」,是从“个人行动-市场自救-制度应变”视角给出的分层应对防范策略:


① 对于地方政府和制度设计者

应****理性止损,放弃幻觉: 别再指望用更多新债换时间、拖泡沫,而要勇于面对现实,承认资源错配已经发生,优先“减量化”“断臂止血”。不做超越阶段的发展幻想,不搞“再上一波大基建”来掩盖旧债。

应****透明化资产,市场化处置: 把存量隐性债务彻底摊开,接受市场自由定价而非行政保面子。把僵尸项目、闲置土地通过公开拍卖流转给更高效的经营者。通过市场企业家精神投入市场再利用,以便早日走出危机。

✅应松绑市场主体,少管少卡: 让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更容易进入城市更新、公共服务供给,而非把一切任务继续捆在财政和国企平台里“自拉自唱”。


② 对本地企业与投资人

✅ 应现金流为王,避开政策幻象: 别跟风接盘高负债地方的新“救市项目”,除非能核算清楚现金流正向覆盖。要看到,信贷紧缩当下,原先看似“躺赢”的政策红利很可能就变成明天的债务陷阱。

✅ 应留意低价资产机会: 危机期往往是优质资产二次流转的窗口,比如工业用地、可经营性不动产、具备现金流的基础设施资产等。看清产权清晰度,守住现金流匹配能力,敢于低吸耐心持有。看准后,才接盘。

✅ 应跨区域分散: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地方政府或一条产业链上,柳州今天的问题也是提醒:区域信贷风险在未来几年可能会继续传导到更多城市。


③ 对普通家庭和个人

✅ 应做好家庭资产组合“抗风险”再平衡: 不要把所有积蓄压在当地房产或平台理财里,多配点灵活的现金头寸、实物资产(如贵金属、比特币),保持一定流动性。

✅ 应避免盲目“抄底”高杠杆资产: 即便房价下跌,也不是所有房子都值得买,除非地段、租金回报和你的持有周期匹配,否则陷入城市债务长期化困局。

✅ 应提高对地方性债务的常识敏感度: 别再天真以为地方举债背后有无上限的“隐性担保”。未来更多债务违约或半违约,意味着普通人要主动学会看懂地方财政报表、城投债指标、区域信用评级。


06|总之:

柳州债务危机,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场预演:信贷扩张在前,错配泡沫在后,真正的清算不会缺席,只是时间和代价的问题。

谁提前看清周期,谁就能少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