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居然也进口?鼓吹自给自足的人,醒醒!

盐居然也进口?鼓吹自给自足的人,醒醒!

我昨天在写文章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数据,我国的盐,并没有实现自给自足,每年都在进口。2020年进口盐的数量为5924967吨,进口金额为20392万美元。

根据中国盐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进口盐的主要来源地为澳大利亚、印度和墨西哥。近年来从上述三国进口盐的情况如下表:

图片

这个与我的认识不太相符。我印象中,我国的盐主要是井矿盐,还有少量海盐和湖盐,而且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后,不论是官方还是专家,都在提醒民众说,国内产盐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没必要像韩国人一样囤盐。

相信如果掘地三尺到处挖盐,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但是为什么不这样做,而是要进口呢?

中国盐业协会说:“澳大利亚西海岸北部有得天独厚的晒盐条件,是世界少有的天然盐场。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

这句话已经揭示了为什么要进口,而不是自己生产。因为澳大利亚在盐的生产上,比我国的自然条件更好、技术更先进、劳动生产率更高,因此成本更低、价格更低。那么即便国内的盐是够用的,进口也比自产要划算。

这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比较优势定理。

比较优势定理,或者叫**“李嘉图协作法则”、“比较成本法则”**,是分工合作原理的一个特殊应用。

分工,及其对称现象合作,是怎样发生的呢?

是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不同,地球上各处的自然资源禀赋各异。这是一个事实。如果地球各处自然资源禀赋相同,人类的能力没有差异,那就没有分工的必要和可能。

人类为什么不自给自足而是进行分工合作,就是因为人们通过理性认识到,两个人之间各自专注于擅长的领域,各处利用有利的条件生产,能够提升双方劳动生产力,增加总产出。即分工合作比起自给自足,更有效率,因此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正是因为协作法则的存在,使人类合作有了渐进、增强的趋势,形成了一个分工合作、交换共赢的市场网络。

那么如果一个人在各方面都优于另一个人,分工合作对双方还有利吗?

答案是,仍然有利。

一个科学家,不光搞技术发明在行,而且打字还比别人快,那么如果他专注于搞科学发明,雇佣一个打字员替他打字,虽然那个打字员比较慢,但是却能够提升总产出,增进二人的福利,并有利于全社会。

同样地,一个外科医生,虽然干什么都又快又好,但是雇佣一个助手专门替他准备手术材料、清理手术室,就能够提升效率。

因为时间的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者要做那些产出低的事情,必定耽误他做产出高的事情。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在一个自由市场上,不会存在强者通吃的现象。强者那么强,为什么不直接劫掠弱者、奴役弱者呢?我们不从伦理上分析,只从功利上分析便可知道,那就是因为强者能够认识到,和弱者合作,使双方福利都能得到增进。既然如此,何必采取犯罪这种高风险的方式呢?

我专注于赚大钱,然后花点小钱雇佣你来给我扫地,我赚得更多了还享受生活了,不香吗?

实际上,强者之所以是强者,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他善于发挥比较优势,善于与他人合作。

更进一步,**李嘉图协作法则说:**假定在国与国之间,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和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二者之间进行贸易,比自给自足要好。

对自然禀赋比较好的区域来说,集中力量生产它的优势比较大的那些商品,而把它的优势比较小的那些商品留给自然禀赋比较差的区域去生产,对它是有利的。

而且,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深入,达成了两个效果。一是各精一行,产业链更长了,谁离开谁都不行了,使得合作进一步紧密。二是分工把不同的生产过程分成许多细小的工作,因此为机械化、标准化的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得人类利用机械设备成为可能,这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所有人的福利。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机械化生产是分工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澳大利亚专注于生产盐,中国专注于生产球鞋,然后他们用盐交换我们的球鞋,我们则相反——货币只是其中的交易媒介——由此,世界上的盐和球鞋都更多了,不仅有利于中澳两国,而且有利于全球所有人。

这就是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际上,这跟五常人和晋江人相互交换大米与球鞋,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是加了一个国界线,许多人就被集体主义的进出口数据给整懵了。

贸易是跨越国界的,贸易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跟国家没关系。

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阻碍贸易、影响双方福利增进的作用。如果明明澳大利亚生产盐更有比较优势,而我们不让它进入国内市场,非要自己生产,那就是将不利的生产条件投入使用,而将有利的生产条件弃之不顾。相当于非要甘肃人生产稻米,晋江人生产棉花。这就是在瓦解分工合作,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倒退,必然降低劳动生产率,减少总产出,减损所有人的福利。

其实,除了盐这种餐桌上永远离不了的东西之外,我们消费量巨大的许多东西,都依赖于进口。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占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的24.1%。

图片

**20年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已从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6%左右,年均下降1个多百分点。**其中,油料的自给率从81.0%下降到25.1%;而大豆,年均进口量基本在1亿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高达85%,而且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主要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从三国进口的大豆,占到进口量的95%。

你吃豆腐、喝豆浆、用大豆油了吗?那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漂洋过海过来的。

再看肉类。

2020年全年,中国肉类(含杂碎)累计进口991万吨,同比增加60.4%,累计进口额307.33亿美元,同比增加59.6%;其中猪肉进口439.22万吨,同比增加108.34%,鸡肉进口143.30万吨,同比增加98.28%,牛肉进口211.83万吨,同比增加27.65%。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6.9公斤,全国人民总共吃了多少“二师兄”呢?4.76亿头,3766万吨。

猪肉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是西班牙和美国等国。跟食盐一样,因为它们生产猪肉比我国有比较优势,生产成本低,规模化、机械化养殖程度高。

这些数据,在我们看来,展示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美好世界。**正是由于自给自足率下降了,所以我们生活水平提升了啊。**我们可以享受全球化的红利,让世界各国人民为我们而生产。而我们也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生产他们需要的东西。一个利益共融的交换网络就此形成。

当然,这也会让那些整天主张自给自足、“守住红线”的人感到“触目惊心”。天哪,食盐、粮食、猪肉、大豆,都需要大量进口,这可怎么得了,一定要自给自足,万一打仗了怎么办!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理论与历史”问题。同样的历史数据,不同的人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历史不会说话,历史需要一种理论代言。

那现在的问题是,那些主张自给自足的人,你的目的是为了吃得饱、过得好、不打仗,对吗?

我们目的是一致的,那就只存在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目的这个问题。

如果粮食、猪肉等等我们都要自给自足,不是不可以,到处开荒种地、养猪养牛,把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上去,以我国的地大物博,有实现的可能。

问题在于,我们在这些方面并没有比较优势,所以那就相当于在沙漠上种水稻,必然大幅度降低产出,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而资源是稀缺的,任何资源,都有许多竞争性的用途,那么就必须高效节约地使用,将其用到最能发挥效用的领域之中。当你把所有资源都调用过来去生产粮食和猪肉的时候,其他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那么我们是不是光吃饭,不用看电视、玩手机、开汽车了?房贷要不要还,孩子要不要上学?这种代价我们能否承受?

因此我们才说, 与其关心粮食安全,不如关心自由贸易。

而你不想打仗,正确的办法恰恰是开放贸易,而不是自给自足。因为自由贸易增进双方福利,既然可以通过贸易这种和平的方式增进自身福利,何必采取战争这种风险极大的方式呢?既然双方依存度很高,打仗对谁都不利,那就降低了战争发生的概率。你越是搞自给自足和贸易保护,就越是增大战争的风险,因为双方反正依存度不高,打一仗影响不大,所以商品进不去,军队就会开进去。

所以正是自由贸易,消除了战争的动机。自由贸易,是和平的根本保障。

现在我们要问:那些整天要自给自足、守住红线、要跟外国干一仗、要脱钩断链的人,你们主张的手段能不能达成福利增进与和平的目的?你们到底想干什么?难道是想民众的口粮缩减24%,猪肉缩减85%,或者把人口中的24%消灭?

上述经济学思维方式,估计又要把“海边的西塞罗”之流逼疯,他们又会说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啊,各国都在设置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啊,你说的自由贸易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你们就是乌托邦,所以还是要自给自足。

你看看这种思维多么傻×!现实不是这样,说明现实就对吗?现实不对,经济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往正确的方向靠拢,怎么能说现实如此,理论就错了呢?

轮胎不够圆,是因为几何学定义的圆错了吗?荒唐!

理论说,全球“三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最好了,但是理论也没有说,这马上就能实现。只要理论正确,经济学最懂现实了,因为只要方向正确,它知道什么是边际上的改善。那么,哪怕你把关税从10%降到9%,这么一点微小的进步,也是在边际改善,是往自由贸易的方向的进步。

这跟乌托邦有什么关系?你们主张的那种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乌托邦好不好。

回到李嘉图协作法则。我们会发现,这个理论更是现实得不要不要的。它在讲国际贸易的时候,前提条件就是:商品可以自由流动,资本和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这就是基于现实的给定条件进行的经济学分析,只要该条件达成,比较优势定理就发挥作用。如果给定条件不是如此,而是资本、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很显然,那些生产条件较差、工资率较低的地区,人口会大量流出,跑到更适合生产、工资率更高的地方去,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就会有拉平世界各国工资率的趋势。

没有比经济学更现实的理论,因为它就是因果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经济学知道,总有人在人类福利增进与和平的道路上使绊子,它的目标就是要人们明白,要想有更美好的生活,那就清除这些绊脚石,而不是向现实缴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