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领略文学宇宙的创作奇迹-250
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为你精心凝练 7 集音频课程,讲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解析书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感受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带你领略《百年孤独》这部伟大之作的不朽魅力。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这是文学史上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是莫言看了一半便直呼「不舍得看下去的书」。
它就是——《百年孤独》。
但它同时也是一部有着极深内涵,不容易看懂的书。
如果你想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如果你也对这部具有启示录意义的书感到好奇,却担心无法「啃」下它的话,本课程可以帮到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为你精心凝练 7 集音频课程,带你解读这部有些晦涩,但是又引人入胜伟大作品,一起去感受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领略《百年孤独》的不朽魅力。
大纲
《百年孤独》的影响力及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百年孤独》讲了什么?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上)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下)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百年孤独》对拉美现实的批判性
阅读《百年孤独》对我们有怎样的启迪?
《百年孤独》对世界以及中国作家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陈晓明,今天很高兴和大家谈一谈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书在中国影响巨大,从销量上来说,它是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多年来销售排行榜第一,这两年我估计应该前三甲还是没问题的。不只是读者们喜欢这部书,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
莫言曾说起,他第一次看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 1984 年,当时他在军艺读作家班,在魏公村的书店里面,第一次读到小说前十几页的时候,他浑身发热,非常激动,他说自己再看了一会就不敢再看下去了,他觉得这个小说太了不起了,他再读下去,他会完全被它控制,所以这本书他不敢看,他把书放下来,跑回军艺,他的描述当然很有戏剧性,他回到宿舍坐下来就开始写,可见《百年孤独》给他的影响有多激烈了。
应该说 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变革是跟这部书有关系的,这部书可以说非常有效的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以来最有创新性的一批作家,像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阿来、余华、苏童、格非、陈忠实等等。作家王蒙也曾说,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没有比加西亚·马尔克斯更甚者了。
那时莫言读的其实是盗版的《百年孤独》,因为 2010 年中国才拿到《百年孤独》的授予版权,2011 年由南海出版社出版,是新经典作为出版方。不久前,由范晔先生翻译的《百年孤独》电子书也在掌阅上线了,相信会吸引很多年轻的读者在线阅读这部名著。
《百年孤独》这部书,对中国作家来说,具有某种启示录式的一种意义。所以你今天读中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或多或少都可以在作品的人物、语言、叙述这些里面,看到一点《百年孤独》的影子。
中国的当代文学是中国现实主义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的关头,随着西方的现代主义进来,《百年孤独》它是带着这么一种影响,启发了中国作家,几乎在瞬间点燃了中国作家的想象,打开了现实主义的那种开放性的道路。你像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大家就看到,跟《百年孤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了。
我个人对这些经典名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品,那些著名的作家,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耶鲁一位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他在 80 年代写了一本书叫《西方正典》,他就认为西方的作家在莎士比亚之后的作家,在文学的传承上,都是莎士比亚的儿子,所以这一点表明了西方的传统,它非常有承接性。
所以这部书对中国文学来说,它确实是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几乎是中国成名的作家都非常认真的读过这本书。
《百年孤独》最早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 1967 年出版的,当时《百年孤独》拿下了很多的大奖,为什么 15 年后诺贝尔文学奖才颁给了他呢?因为当时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军政府他有一种抗议,所以他有很多年不写了,他称之为封笔。马尔克斯在出版了《百年孤独》后,其实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在等待加西亚马尔克斯能写出新的作品,在十多年之后,也就是 1981 年,马尔克斯出版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诺贝文学奖就把奖颁给他了,实际上是颁给《百年孤独》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如果要获奖的话,必须是在最近几年有作品,所以他 1982 年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对全世界的读者影响很大,它的文学的艺术手法很高超。但是对普通读者阅读来说,可能还挺费事,因为《百年孤独》是一部奇书,真正读懂需要一把钥匙。所以我给大家梳理了四个要点,带大家读一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写了什么?
这部小说它写了什么呢?它写了一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这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从第一代马孔多的开创者,他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他最后的第七代罗德里格·奥雷里亚诺,说百年孤独,确实差不多小说写了有一百来年。那么我们会看到,这个小说写的一代一代的人,都非常有特点,他能把这么多的人写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命运,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那么大家读这部作品呢,首先感到的一个难度就是他人物众多,他写了一百年七代人的故事,大家读的话,人名就会让大家感到很大的困惑,因为他的后代经常取的名字,跟他的父亲、祖父都有点相似,你看第一代老布恩迪亚,他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那么第二代他的儿子叫何塞·阿尔卡蒂奥,那么这是长子,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我们小说的就是《百年孤独》最主要的主人公了,就是男一号叫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再往下第三代又出现一个奥雷里亚诺·何塞,然后还有一个孩子,第三代的孩子叫阿尔卡蒂奥,那么第四代又出现一个奥雷里亚诺第二,那么第五代又出现一个何塞·阿尔卡蒂奥,所以你会被这些人名搞的眼花缭乱。
所以阅读这本书,自己要画一个图,要对人物做一个梳理,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部书写了蛮多的人物,但是每一个人,我刚才说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命运。
这部书大家会注意到,从社会面来讲它是打开的,它是很有技巧的。《百年孤独》的故事层出不穷,包罗万象,但实际上它的空间并不大,主要是在马孔多这个地方,然后讲到其他的历史,它久远的文化记忆,再通过人物活动的心理和回忆这些来卷进来。外面的世界发生的事情,依然以马孔多这个地方,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人物为主,所以变来变去,没有更多的。虽然其他的人发生一些关系,但是他主体的人物是牢牢的把握住这个家族的人物,所以这一点对于这部小说来说,他一方面是极端的开放和自由,另一方面你可以看到,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非常讲究。
第一个是这部作品,他写了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百年的历史,这个村庄就叫马孔多,马孔多它是怎么来的呢?究竟这个地名是一个什么意义,也有一些人试图考证过,但是也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某个植物的名称,也有说是马尔克斯有一回看到一个种植园的门口挂了一个牌子,写了一个马孔多,他后来把它用作书里一个村庄的名字,所以马孔多他是虚构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这包含了他对自己家乡的一种理解,一种记忆和一种想象。
那么这个马孔多村庄它是《百年孤独》的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开创的,这个老布恩迪亚亲戚中有人生了一个孩子长了一个猪尾巴,那么他们这个家族就流传着后代可能会,生下来的后代可能会有长猪尾巴的人,所以这个恐惧感一直笼罩着他们的家族,那么这个老布恩迪亚他跟他的妻子乌尔苏拉·伊瓜兰结婚,那么他的妻子就知道他们家族有这个诅咒,那么她在新婚之夜之后,就穿上了一个贞节裤,拒绝跟布恩迪亚同房,这个穿贞节裤这个行为传出去了,因为在农村里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就被他隔壁的邻居嘲笑,结果隔壁的邻居把他这个事情就传出去。
老布恩迪亚对这个邻居挺讨厌,说有一回他和这个邻居斗鸡,他的邻居斗失败了,两个人就争吵起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就回家拿了一个长矛,抡过去了,正好击中了这个邻居的咽喉,邻居就当场毙命。但是这个要命的在哪儿呢?在当地因为他们是打赌以及在那里意气用事的时候,在乡间这还不在法律管涉的一个范围内,其实那个时候,他们那块地方也没有什么法律机构、也没有什么政府和行政管理。他的妻子乌尔苏拉晚上就老是做噩梦,经常梦到邻居捂着喉咙,鲜血淋漓来找他们。有一回活生生的看到了这个邻居捂着这个喉咙,白天也看到他在厨房里面走动,她就非常害怕。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要离开去到一个新的地方,说朝向海边走,结果竟然走了两年,他们一路要离开那个沼泽地,结果离开沼泽地不远他们在一个地方待下来,他们实在是走的筋疲力尽了,那么这个地方他们就安家下来,然后把它称之为马孔多,所以这个家族就在马孔多这个地方,就住下来了,往后呢很多人群慢慢地开始聚集,就传说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面八方也有一些人来这里聚集,那么就成为一个比较热闹的小村庄、小市镇了。
第一代老布恩迪亚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叫何塞·阿尔卡蒂奥,还有一个儿子叫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奥雷里亚诺就是小说的男主一号,那就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二代布恩迪亚他是一个上校,小时候他跟父亲炼金,这个老布恩迪亚迷上了科学,因为一群吉卜赛人来到他们村庄,在那里演示了一系列的非常奇幻的一些东西,其中也包括冰块。
这个小说特别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开篇就谈到这个「冰块」,当然对这个小说来说,他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那么他的象征意义我们后边可以慢慢的来解释。我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是小说的男主一号,小说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写他的,就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小说然后就写到了马孔多当时是一个 20 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这个他说那里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这个河床流去,他讲到河里的石头还非常光滑像史前的巨蛋,这描述的都非常漂亮。
那么这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白,那么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近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这样的句式,被后代许许多多的作家模仿。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录,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启发。
他现在写的这个时间,讲的是多年以后,比如说 30 年以后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所以小说现在写的时间,还有一个对过去他小时候时间点的回忆。小说一开始就告诉你,多年之后,布恩迪亚上校将会被弄去枪毙,所以我们很想知道他究竟有没有被枪毙掉?他为什么要面对着行刑队?所以这一点是非常让我们惊讶,小说一翻开我们就读到这一句,所以很多作家读到这一句,马上都被击中了。
那种感觉像是仿佛多年以后一个人在回忆时沧桑的口气。长镜头推近,时光的转换,作家主体的介入,使作者和读者进入了一个纯客观的视角中,故事自身又成了一个既非现在、又非未来的古老传说。
所以这部小说的开篇就出手不凡,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出这样的小说,写出这种句子,对他来说也并不容易。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或者大家了解一下马尔克斯是 1927 年出生,1967 年出版这部书,已经 40 岁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写了四五本书了,还是一个有点小名气的作家,但是一直不太成器。后来他到墨西哥,在一些报社当记者,写点稿子,也给电视台的搞一些剧本之类的东西。有一天一个出版商跑来找他,在一大摞的稿纸中,找出了薄薄的一本手册,往他面前一扔,说:「小子,你把这个好好读读,学学。」马尔克斯说他当时拿过那本薄薄的手稿,他赶紧就翻了起来,那是什么手稿呢?那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那么鲁尔福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墨西哥的作家,虽然作品不多,但这绝对是作家中的作家。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拿到这本《佩德罗·巴拉莫》的手稿,非常激动的读了起来,他说他读了不下五十遍,说他能够整段整段的背,他有一次跟记者说,他既能从前面背下来,还可以倒背如流,我不知道马尔克斯说倒背如流这是怎么背的,但这是他的原话。所以马尔克斯也是读到了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点燃了他的一个想象。那本书也是集所有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于一身,非常厉害。其实按中国的小说的篇幅,它是一篇中篇小说,大概七、八万字吧,但是里边的艺术含量非常充足,非常有力量。马尔克斯曾经把《佩德罗·巴拉莫》改编成电影,他做编剧,他在改编的时候他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鲁尔福不太注意人物的年龄,这个年龄不是那么准确,按这个故事的发展来说,有些人已经五六十岁了,六七十岁了,但是和他的行为却并不是那么相符。但是他仔细研究之后,他突然就发现,鲁尔福的那种自由是通过对年纪、年龄、对时间的一个超越获得的。所以他的人物完全对时间和年龄有一种自由,那么这一点启发了他,这可能也是魔幻的基本的一个元素吧。
所以可以看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小说里面人物众多,一代一代的变化,马尔克斯他对「时间」是有一种非常清晰的概念,对人物年纪他是很重视、很讲究的,但是这个年纪他又处理的非常自由。所以我们来读《百年孤独》的话,会发现有一些人的年纪活到一百岁,像比拉尔·特内拉是 140 岁死去的,他的母亲乌尔苏拉将近 120 岁死去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他这个人物的年纪显然是做了一个魔幻式的处理,这也是他小说所需要的一种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作品写人物,写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灵活现,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怪异和病态。他把每一个人都写出他们的一种特点。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上)
《百年孤独》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这个小说写出孤独感与人的宿命。所以它叫《百年孤独》,这里边的人都陷入一种孤独,他经常描写那种孤立无援的状态,那这种孤独又是在一个非常坚定的一种状态中来体会的,同时在这种孤独当中,他的人物会显现出一种坚定,这是给我的印象,我从中读到的一种感受。
「百年孤独」四字在书中只出现过一次,且在末尾。他这么写的:「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看到最后自然就懂了为什么这个家族的故事叫「百年孤独」,也懂了什么叫做「魔幻现实主义。」
像老布恩迪亚最后被绑在树上,因为他身体出了问题,要发疯了,老布恩迪亚他其实一直处在孤独当中,他从年轻的时候起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好多年不问世事。他要去炼金子,他把原来家里有的金子,当然非常珍贵、非常少量的一点金子,他老婆珍藏的(金子),他扔到炼金炉里面去熔化,同时加入其他的金属元素,用化学制品去熔化它。他崇尚科学,那熔化了搅进去别的东西呢,他认为能够把金子分离出来,这个金子能成倍成倍的增长,显然这个想法是非常异想天开的,结果他毁掉了他们家里仅有的一些金子。可以看出他是把古代的炼金术和现在的一些科学化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他对科学非常执迷,另一方面他对,那些古老的迷信的传说,又深信不疑。
小说里面写到,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后来吉卜赛人又来了,箱子里藏了一个东西,他觉得那东西很神奇,打开箱子就冒出一股寒气,箱中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的物体,里面还有无数的闪现出来的那种针芒,薄薄的光线在那么一瞬间像破碎一样,化作了彩色的星辰,所以老布恩迪亚看见这个东西非常的茫然无措,他想让几个孩子也见识见识这个神奇的东西。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和二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去看这个箱子,老布恩迪亚他叫他们去摸,他对孩子们说,他说这是世上最大的钻石。吉卜赛人纠正说不是,它是冰块,因为他们那里是热带,所以没有见过冰块,应该是这样,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夏虫不可以语冰,就是夏天虫到秋天就死了,它不知道冬天的冰是什么样,所以他们就见到冰,他不认识,他认为是钻石,奇怪他还懂得钻石,这种透明的物体。
那么老布恩迪亚他没领会什么是冰块,他就伸手去触摸,那么吉卜赛人拦在一边,他说你要再付钱才行,老布恩迪亚他就付了钱,他把手放到冰块上,就这样停了好几分钟,他心里面就充满了体验神秘的恐惧和喜悦,他无法用语言表达,他因为热爱这种非常神奇的东西,他又付了一笔钱,让儿子们也体验一下这神奇的感觉。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不敢去摸,他没什么兴趣,但是二儿子奥雷里亚诺他把手放上去,放在冰块上,他说冰块这东西在燃烧,奥雷里亚诺吓了一跳,叫了起来,大家会知道,冰块你把手放在上面按住的话,它就会刺激人的手,像咬人一样的,像针扎一样的。然后老布恩迪亚把他儿子推到一边去,自己把手放在冰块上,庄严的宣告,他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所以他膜拜这个冰块。
我们就知道小说第一句话为什么会提到这个面对行刑队,他会讲了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他父亲说这是本世纪最大的发明。大家知道这个冰块是会融化的,所以小说的结尾是羊皮纸上的那些故事都灰飞烟灭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说虽然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那种孤独感结合在一起是人的那种宿命,是那种虚无感,所以冰块和羊皮纸书写的历史,冰块是对羊皮纸书写历史的一种消解,它是会融化的,会变成无的。作品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风中结束。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他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孤独」。
你可以看到,老布恩迪亚他既迷信又热爱科学,既偏执又坚定。他关在屋子里去提炼黄金,一生制造小金鱼,乐此不疲,投入了一生巨大的精力,他想要有所发现,创造奇迹。你可以说他一生非常荒谬,孜孜以求的东西其实是虚无和毫无意义的。后来是第二代的布恩迪亚,就是后来当了上校的这个儿子跟着他,在屋子里去炼这个金鱼,他这个儿子也是非常奇特。小说它写这个家族的故事,历史展开的过程,他是把每个人的成长写出来。这些人物的青春期都充满了躁动不安,充满了那种性格困惑,也由此切入到对生命体验的那种狂热和谬误。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下)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就是他们路上迁徙到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路上长大,像他父亲一样固执,但没有父亲那样的想象力;何塞·阿尔卡蒂奥是身材非常高大魁梧,老大他是怎么成长的呢?成为男子汉?他找了村子里的一个类似妓女的那种妇女,后来跟她还生了一个孩子,但在一次吉卜赛人来马孔多表演时他又跟一名吉卜赛女郎相爱,他选择了出走,跟这个女郎逃走了、失踪了。他母亲非常痛苦,去外面寻找他半年多,但是也没找到他,多年之后他回来已经变成一个彪形大汉,浑身纹着刺青。老二奥雷里亚诺在成长中也是充满了困惑,他开始也是躲在屋子里,跟父亲炼金鱼,也是陷入某种孤独感小小的年纪。后来他感觉到生命在冲动,就去找了吉卜赛人,那次吉卜赛人带来一个小妓女,他跟这个小妓女发生关系,但是他力不从心,非常痛苦,交着钱但是没有成事,但是他看吉卜赛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的不幸,他又想去解救她,所以他在这过程当中,他坐在门前一个人异常的孤独,想去充当解救吉卜赛小女孩的英雄,结果第二天吉卜赛人走了,就找不到了。他也陷入非常痛苦当中,后来他的成长也是充满了一个生命的困惑,小说在他如何面对自己的困惑,如果在他的生活的一个进程当中,他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一个坚定性。
后来非常有意思的是,布雷迪亚二代老二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他看上里正的一个女儿,这个所谓的里正就是上面派来的一个行政村长,那时候政府的管辖非常有限,管理能力也非常有限,派了这个里正带着一个冰来这个村庄,就几乎被这个老布恩迪亚给轰出去了,但是后来这个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的沟通,这个里正勉强的留了下来。那么这个里正有七个女儿,结果奥雷里亚诺偏偏看上他最小的女儿,那个小的女儿那个时候才 9 岁,他觉得她美得不得了,然后他上里正家里去提亲。布恩迪亚家族是这个村上最有势力的、也是最老的开创者,跟他们家里联姻,对他管理这个地方,当里正肯定是很有用处,所以他当然乐意。他就把他这么多女儿一字排开,他就看这个奥雷里亚诺会选中哪一位,因为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差不多的年纪了都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但结果令人惊异的是,奥雷里亚诺挑种了那个最小的女儿,那里正一家人非常不解,疑惑甚至愤怒,他说她还是孩子,还在尿床,为什么娶她?她也还没有成人?他说就是她了,因为他每一次一看到她,就激动的不得了,所以他爱得浑身发抖。他说他可以一直等,等这个小女人叫做雷梅黛丝,他觉得雷梅黛丝长大成人之后,他就可以把她娶过来了,所以他等待了好多年,按他们那边的风俗习惯怎么也得等五、六年吧。这个小说确实是写的非常奇怪,当然在奇怪中透出一种厉害,一方面写出布恩迪亚这个家族每一个人的性格的那种偏执、怪异,又有那种内在的执着和坚定。
小说通过这么一个故事的情节,奥雷里亚诺他从去里正家里相亲,相中雷梅黛丝才 9 岁,这里面其实在小说的技法上,它是蛮有讲究的,因为小说翻过去几页,奥雷里亚诺他就把雷梅黛丝娶回家了,她长大成人了,这一页就跳过去了好长的一段历史,所以小说不用叙述那么多的事,虽然他写了一百年,所以他一本书就可以容纳,小说本身就是通过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关系的变化,他来把这时间容纳在里面了。
后来家里有一天又来了一个远亲的孩子,叫做丽贝卡,要寄养在他们家,所以这样的话,布雷迪亚家族就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她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这个年纪。因为爱情,阿玛兰非常妒嫉被收养的孤女丽贝卡,她们两位其实都对一个会教舞蹈的男人倾心,但这段爱情既奇特,又充满了一种波折和变故。阿玛兰妲就心生歹意,她就想把丽贝卡给毒死,就是说为了爱情真是不择手段,阿玛兰妲就有一次下毒,不小心就把这个毒放到了她的二哥就是奥雷利亚诺妻子雷梅黛丝的杯子中,雷梅黛丝取过来新婚其实不久肚子里刚刚怀了孩子,结果雷梅黛丝中毒死了,那么小说写到这么一种行为,和这个过程的时候,奇怪的是叙述的很平静,那么而且他没有非常确切的说,没有叙述那个动作,就是阿玛兰妲怎么把毒放到他的杯子里,是没有这个动作,我们只是根据他的叙述那么推测,因为这个阿玛兰妲说过了要他准备了毒药,所以最后雷梅黛丝被毒死了。所以至于这个毒药是怎么跑到他的杯子里的,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小说把这个关键的细节省略掉了,但是我们看到这个阿玛兰妲她非常的愧疚,然后她为此恕罪,终生不嫁,那么所以似乎我们也可以推断是她把这个毒药放到她的杯子里。当然在这个家族当中,非常令人惊异的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很少有感情沟通,看上去缺乏信任和了解。
其实《百年孤独》里写的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都陷入孤独感,所以《百年孤独》他就写到,在这么一个家族当中,每一个生命的存在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其实都是很丰富的,并不是单单一个孤独这一个概念就能概括,但是孤独确实他们的本质,确实是他们每一个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内在的体验,所以每一个人如何完成自我,如何存在于世的那种状态,所以小说最终想透射出来的是那种深刻的虚无感。
尽管很多这里边的人物也试图打破孤独,但是并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但在这里面,这种孤独的一种经验当中,他们的人确实有某种顽强的一种精神,这点尤其突出体现在小说主人公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身上,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作者借他的一生去表达对真正革命英雄的敬意,他们他对现实政治妥协深恶痛绝。他要作为一种存在,来对现实的政治妥协,提出一种反抗,一种抗议。上校最终的孤寂,他最终的悲愤与无力,也是作者马尔克斯内心的表达,是不服,是抗争,是永不妥协的宣言,是要为抗争到底高高举起的旗帜。他是布恩迪亚一家进取精神的一种极致的代表,也是作者内心的抗争的精神一种体现。所以这里说孤独并不是消极的,并不是说他一方面他孤立无援,孤立无援本身表述了一种抗议,对拉丁美洲孤独的一种抗议,那么对反抗者一种表达,当然另一方面在这么一个孤独当中,他是要显现出一种坚持、一种坚守,一种绝不放弃的精神。
当然在大的方面,小说叙述的一种技巧的设置,如开头的冰块和小说结尾的羊皮纸上面写的历史的消失了。第六代奥雷里亚诺是一个热衷于手稿的破译者,他恋上了他的一个姑妈,那么算是和他乱伦了,就生下了第七代叫做罗德里戈·奥雷里亚诺,结果生下来发现长了一个猪尾巴,所以他们家族百年的诅咒在这里应验了,这是他小说中表述为这个家族唯一有爱情的一个传承的后代,结果长了猪尾巴。
第七代罗德里戈·奥雷里亚诺最后他是被蚂蚁吃掉了,所以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历史最后具有悲剧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这么一个家族,开创了马孔多,最后他们摆脱不了命运的一种诅咒。
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小说里边的人物都种陷入了「性」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太正常的状态,所以都被这种「性」所控制。一种神秘的「性」在控制着这个家族,他最根本的一个咒语就是,他们后代会长出猪尾巴,所以这是他们对生殖的恐惧,因此他们很多的乱性,都是非常奇特的,有的是跟妓女,有的是以非常不正常的方式进行的,但马尔克斯却把这些故事写的非常神奇,非常灵动、非常细致,因为故事的神奇和故事的陌生化,每个故事都像我们从未经历过,闻所未闻的那种传奇。所以这部小说最典型的手法可以叫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这部作品他是随处可见,其实它让每个人存在的一个状态,就处在某种魔幻的一个氛围当中,所以你看小说一开始,就来了一群流浪的吉卜赛人,吉卜赛人大家知道他是四处流浪、表演马戏,都是奇装异服,衣衫褴褛,所以一开始它就陷入这么一个奇异的状态当中。我们觉得南美已经够神奇了,当然他再加入这个吉卜塞人,来到这个马孔多这个地方,而且显然令这个地方更加神奇了。老布恩迪亚他十分崇敬神神叨叨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他这个炼金子也是向他学的。那么后来这个梅尔基亚德斯有一次生命都几乎垂危了,他老说他得了很多的病绝症等等,他都能够克服、能够战胜,那么后来他病的不行了,他又来到了马孔多,所以这个老布恩迪亚就把他留下来,腾出一个书房让他住,一直在他这里养老到死,死的时候估计也有估计也有将近上百岁了。那么可以看到他这些人物,以及这些从事的活动都非常的神奇。
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个冰块,巨大的冰块锁在箱子里,摸一下然后就能赚钱,这个吉卜赛人也是神神叨叨。那么他这里有很多传说,很多历史记忆,本民族的传说,都带有非常大的一种神奇,这里的孩子们就像奥雷里亚诺他小时候跟着父亲,也对父亲追求的那些神奇的东西,神奇的事物也非常着迷,他会跟着父亲去分离这个金子做小金鱼。另外像丽贝卡的爱情,阿玛兰妲的爱情都非常的偏执、极端,生命结果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不可思议的一个后果。
我们刚才看到小说夹杂了更多魔幻式的一些细节,小说中第四代有一个美人雷梅黛丝,他这个名字跟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的妻子,死去的妻子被毒死的妻子名字是一样的,但是他是第四代。那么马尔克斯写他的非常有性格,对这个家族来说,雷梅黛丝仿佛是一个局外人,她说的话别人也听不太懂,她落落寡合,独往独来,仿佛是那种出污泥而不染,但是她是非常美的一个少女美到极致。小说会写到,她有一天坐着床单就飞走了。
这是小说里著名的一个片段,对中国小说影响很大,中国很多小说敢于超越现实,敢于出现魔幻的细节的都是跟这个有关,那么很多年之后,就是 2000 年秉持现实主义的这个贾平凹写了一本小说叫做《怀念狼》,还特地的用一张狼皮不断地会飞翔,不断地会变化,不断地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千变万化的这个狼皮,实际上就是这个受到雷梅黛丝乘着床单飞走细节的影响,我想也是非常明显的,贾平凹向马尔克斯致敬的一种写法。因为大家都知道飞毯的故事,那么这个飞毯是怎么飞起来的呢?就是他们当时有一群妇女在在花园里叠亚麻床单,然后请她来帮忙,美人儿雷梅黛丝也走过来拽着一个床单的一角,她正在说话,她的话音刚落,其中一个人物费尔南达,她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床单就从她手里挣脱,在风中展开,阿玛兰坦感觉从裙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她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就在这时,美人儿雷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她看到雷梅黛丝就乘着这个床单飞到天上去了,当然她后来又飞回来了,身边鼓荡着放光的床单,让她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的空间,也永远消失在的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
这个非常有意思,当然周围邻居当然不信,这个美人儿消失,雷梅黛丝的消失是乘床单走了,但是小说其实很可能是写这个美人儿雷梅黛丝她是怎么死,就是说这个人物她不想让她存在下去了,那么怎么让她离开这个人世,她没有回来,其实是消失了,用这个飞毯的方式,既写出一个神奇的深刻,又让美人儿死去显得非常美妙,不同凡响。
我们也会看到魔幻的手法在小说中处处可见,印第安人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等等,进一步加强了这部小说的神秘气氛。我们刚才提到的美人儿蕾梅黛丝抓住床单升天的实际上是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中的引申。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已经是非常神神叨叨的,按我们中国的现实主义手法,按我们中国的阅读传统,我们的史传传统也好,我们的这种传统的小说,都比较讲究真实,所以现在小说也强调真实性。但我们确实也有志怪的传统,后来志怪被压抑下去了,像《山海经》《聊斋志异》还有一些笔记、笔记小说。志怪的传统在中国这么一个儒家为主导的传统中,它是没有办法成为主流,因为里面说词子不与怪力乱神吗,但实际上志怪的传统,是在民间的故事中那当然是非常的活跃。
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也很成功,比如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 那么这也非常离奇吧,他们得了失眠症、也是健忘症,所以他们都不知道牛是干嘛的,也不知道牛是什么东西,所以这种例子其实也是在提醒公众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那么这一点呢,大家知道这个前两年还影响了中国作家阎连科,阎连科有一本小说叫《日熄》,他是写一个村的人染上了不眠症,所以也是非常奇特的,但实际上他们也知道这是《百年孤独》这部书里面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处理方式,其实也是再次的向马尔克斯致敬。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确实引起了整个文学界的一个巨大的震惊,一个世界文坛的震惊冲击了欧美的传统的它的本质上是浪漫主义那种的小说,不管是叫做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来叫后现代主义,后来又把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所以这些也都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非常有力的,影响非常巨大,出了一大批的作家。另外大家知道拉美的作家,有像略萨、有像博尔赫斯这些作家呢在很大程度上都可称之为一个谱系,拉美的文学出了一大批非常杰出,非常优秀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是他们整体上,非常习惯的一个称呼,其实就是他们习惯的一个手法。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和他们的文化的传统有关,他们的玛雅文化、阿斯泰克文化,里边就包含了那种神奇性,奇幻性,巫术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非常的活跃,这是一个方面。当然那些文化或者文明虽然已经消逝了,但是留下了很多的遗产,留下了很多的传说,那些故事在民间反复流传。
在另一方面拉美生存的现实也是充满了一种奇幻感,五六十年代,拉美的军政府的统治特别的残暴,特别恐怖,所以这也使拉美的现实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灾难的一种境地,而且那里经常屠杀,一种灭绝式的屠杀。按马尔克斯后来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的答谢词《孤独的拉丁美洲》,那里面讲到了很多这种情况。
对马尔克斯来说,这个孤独不只是他对《百年孤独》里边人物的那种精神状态的一种揭示,他也是试图写出他自己深处的哥伦比亚以及拉美的那种整个社会整个拉丁美洲的一种孤独,当然这种孤独它是带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意思了,如果上升到一个政治批判的角度,他是指孤立无援,以及指世界的公正性不能够降临到拉丁美洲的头上,所以这一点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突然间找到的一个巨大的表现力,把他们的传统、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他们的文化的遗产,和拉丁美洲的残酷的现实和离奇的现实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是非常有现实感的。虽然魔幻现实主义他们做的很魔幻,很奇幻,但是他却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感和现实批判性,所以这一点我想强调,所以应该特别注意一点。
《百年孤独》对拉美现实的批判
如果说我们要再往深里一点去探讨《百年孤独》的话,那么百年孤独有对拉美现实秉持一种批判性的一种态度,他写出他们民族的命运,这一点也是《百年孤独》这部作品非常强大宽广力量的一种所在。不管他不是一个魔幻手法也好,一个村庄的故事也好,一个家族的故事、生生死死的故事、而是他对拉美的现实有巨大的批判性,这一点他是非常的厉害的、非常尖锐的。他的叙述一直在讲家族的这些神神叨叨的故事,然后一点一点的转向了政治。你看小说中,奥雷里亚诺他的岳父的出现,不知不觉的也是带有某种神奇的荒诞的一种方式来到这个马孔多村,而且这个奥雷里亚诺从雷梅黛丝 9 岁就看上她,娶了她做妻子,后来雷梅黛丝死了。奥雷里亚诺和岳父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他每天陪着岳父下棋。就是这个里正,这个村子里的里正他代表一种现代制度的一种到来。在和岳父的交往当中,他把外面的政治带进来,不知不觉奥雷里亚诺,他本身赋予了一种政治素质,他后来他自己率领了一批青年起义,杀掉了残暴的一帮统治者,他称之为一帮保守派的统治者,所以他拉起了一个队伍,他算是自由派吧,他带着这个队伍投奔了自由派。
这些斗争贯穿了他的一生,小说中写到他的一生经历了 70 多次的谋杀,几十次的伏击,几十次的暗杀,但是他都躲过来了,活下来了。那么大家也看到小说一开篇写到他面对行刑队,我们以为他会被枪毙,多少次面对了被枪杀的那些时刻,包括他有 17 个私生子,都一一的被枪杀了,他的身上的历史,包含着拉美动荡不安的政治和现实的那种悲剧。所以在这么一个巨大悲剧的历史、悲剧的现实当中,他是要通过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一种苦难,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陷入了这种对灾难,对诅咒的一种逃离,陷入了那种孤独感和不可摆脱的宿命感,由此他写出对拉丁美洲历史的那种悲剧的命运。
从这一点来看,小说写的是这个家族,但是他展示的是拉丁美洲在 60 年代的那种历史、那种现实,这里边是非常令人惊惧的,某种意义上这种神奇的、迷幻的、混乱的、绝望的,又坚定的,又不屈不挠的这么一种故事,这么一批人物,这么一类性格和命运,才能够把拉丁美洲的那种历史现实给它展示出来。所以在这个小说中,我们随处会看到,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非常的精彩,非常的有力量,非常的有内涵。
马尔克斯在《孤独的拉丁美洲》演讲中说到:「如果创建一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在那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在那里,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在那里,命中注定处于百年孤独的世家终会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界的第二次机会。」
阅读《百年孤独》对我们有怎样的启迪?
最后我想给大家总结一下这部小说,总体上来说应该说这部小说是非常杰出的,非常精彩我认为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作家可以媲美,而且由此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学的这种风暴。1982 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由此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大部分世界有名的作家都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很多人也认为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贡献,由此的也使魔幻现实主义被看成是具有创意的写作手法之一。
那么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恰恰表明中国文学处在在变革的一个历史的关头,它如期而至,它点燃了中国作家的一种想象力,就像鲁尔福点燃了马尔克斯的想象力一样。
重读《百年孤独》我们会再次「发现」经典文学名著的不朽魅力,思考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对于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界,有着无法磨灭的记忆。大家阅读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能够让大家看到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物。所以小说呢它是发现生活、发现一个世界,所以这一点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样的经典作品,能够理解更加复杂的人,更加复杂的生活,更加复杂的命运,这也是自己能够面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道路,有一种更宽广的胸怀,有一种更坚定的一种态度,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我们说这个名著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作品。它对我们的智力,阅读智力和我们的耐心也是一种培养,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培养。你能够认真的读下这个作品,那么你对文学的那种热爱和体会,对文学的那种感受力,可以说会上几个档次。读这部作品,当然会唤起我们对文学的那种想象力,对我们的写作也好,阅读也好,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培养和训练。
当然我说最重要的是阅读经典作品是让我们理解历史、理解人生,从而去开创我们自身的生活道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