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李阳:他要把教育军事化!

近日,以“疯狂英语”闻名的李阳在视频号上抛出了一个惊人言论:建议将教育部改名为“国防二部”。

图片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抛开其背后的复杂动机不谈,单就这一建议本身,便暴露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误解,以及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强权倾向。

为了深刻剖析其荒谬之处,我们来审视教育服务这一重要社会功能,究竟应该走向市场化的自由繁荣,还是被强行纳入国家的军事化轨道。

在罗斯巴德看来,国家并非一个仁慈的服务机构,而是一个强制性的、掠夺性的垄断实体。它不通过自愿交换获得收入,而是通过税收——本质上是强制征用——来维持生存。国家垄断任何服务,都会导致效率低下、僵化停滞、创新匮乏,并最终侵害个人自由。

将罗斯巴德的这一定位套用到教育领域,我们立刻能看到李阳建议的荒诞性。

教育部,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部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或深度干预了教育服务。

而李阳的建议,不是呼吁将教育从国家手中解放出来,引入竞争和选择,走向市场化,恰恰相反,他要将教育服务进一步捆绑到国家最强制、最具有统一性和命令色彩的职能——国防——之上。

在罗斯巴德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就像食品生产、交通运输一样,完全可以通过自由市场来提供。

父母作为消费者,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经济能力,他们应该拥有选择权,为孩子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学校或教育方式。

市场上的教育提供者,为了吸引生源和资金,必须竞争,这种竞争会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降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一种基于自愿交换和消费者主权的模式。

然而,国家垄断的教育体系则完全不同。它通过税收强制获取资金,消除了生产者(学校)对消费者(家长和学生)负责的动力。

国家主导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标准化的、自上而下的,难以反映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和知识的快速更新。

更重要的是,国家控制教育,很可能将其作为灌输特定思想、培养服从性公民的工具,而非促进批判性思维和个体全面发展的平台。

这在罗斯巴德看来,是对个人自由和思想独立性的严重侵犯。

现在,回到李阳的“国防二部”建议。这个名称本身就传递出清晰的信息: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再是培育独立的个体、激发创造力或传承多元文化,而是服务于国家的“国防”需求。

学生被视为国家的资源,需要被训练、被塑形,以便更好地“保家卫国”。这种逻辑下,教育内容可能会倾向于强化国家意识、军事纪律,而压制个人主义、国际视野或任何可能挑战国家叙事的思考。

这完全是一种将教育“军事化”、“工具化”的思维模式。

罗斯巴德会对此作何反应?他会愤怒地指出,这是将国家强制的触角伸向了最不该染指的领域——人的心灵和思想的塑造。

将教育比作“国防”,等同于承认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强大,而不是为了个体的幸福和自由。

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将更像是兵营或工厂,而非探索知识和发展人格的场所。

这种模式下,多样性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指令和标准化的产出。

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而更像是军事教官,负责按照既定模式训练“士兵”。

罗斯巴德理论的核心在于,自由市场能够最有效地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因为它建立在自愿、竞争和消费者主权的基础上。

教育服务也不例外。一个充分市场化的教育体系,将允许各种类型的学校(公立学校消失,私立学校、在家教育、在线教育等蓬勃发展)存在,它们争夺生源,不断创新,以适应不同孩子、不同家庭的需求。

这种体系将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因为只有这样,教育提供者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而李阳的建议,恰恰是走向了市场的反面,走向了最极端的国家控制和军事化。它将教育服务从潜在的自由市场领域拉回到国家强制的核心,甚至与国家暴力的象征——军队——挂钩。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的误解,更是对自由社会基石的破坏。它试图用整齐划一、听命于国家的模式,取代市场所能带来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

疯狂的李阳,他的建议并非出于对教育质量或个体发展的真正关怀,而是对国家强大和统一的盲目崇拜,试图将教育变成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而罗斯巴德的理论则清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繁荣和自由,来自于将服务从国家的强制之手解放出来,回归市场的自愿交换和竞争。

教育服务,绝不应该被军事化,它应该被市场化,被自由化,让无数独立的个体和家庭在竞争中自主选择,共同创造一个真正多元、富有活力和充满可能性的教育未来。

将教育部变成“国防二部”,无异于将思想的苗圃变成军事的靶场,这不仅是对教育的侮辱,更是对人类自由精神的践踏。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国家控制和军事化思维,而是将教育彻底还给市场,还给家庭,还给渴望自由成长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