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抢国债,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中国现在的舆论场上,许多挂着经济学家头衔的人,毫无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不顾吃相地胡言乱语,属于妖魔鬼怪。专家变成砖家,精英完全丧失话语权,被民众鄙视按在地上摩擦,就是这群人的功劳。

比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所所长李稻葵。他的高论很多,例如补贴1万亿,消费减免25%;把农民养老金提高到2000元;房地产如果发4万亿国债,把一半的房地产库存买下来,作为未来的农民进程的保障性住房,就盘活了。等等。任何一个有基本的素养和节操的经济学人,都说不出这等丢人现眼的话。

在这种人眼中,似乎就没有通过征税—发钱—再分配—国有化解决不了的事情,政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有朝一日地球要爆炸了,政府用A4纸发一张命令,地球就乖乖不炸了,他们可能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他近期的高论是:国债远远不够,仅占到GDP的25%多一点,远远不够,所以一发债,一抢而空。

因此一定要多发国债,他称之为“公共金融”,这是一种“理念创新”,“要解放思想,一旦薄薄的窗户纸被捅破了,理念能够飞跃,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一轮调整的号角,将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吹起。”

你看,大家都在疯抢国债,一发出来就一抢而空,说明国债发得不够,所以一定要多发国债。

他这种观点,就好比,大家都在疯狂考公考编,说明公务员招录的太少了,应该进一步开放岗位,最好让所有人都变成公务员。如此这般,“理念飞跃”了,所谓的就业、工资太低等等,“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多么感人的逻辑。罗斯福应该从墓地里爬出来,把这个人带走,找到知音了啊!

为什么机构和民众(通过机构间接持有)要疯抢国债呢?

其实大的道理并不复杂,国债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至少人们认为国家有信用——所以预期有相对稳定的收益。

任何行动皆有成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将一笔钱留存下来,或者消费了,那就失去了这笔钱用来做其他投资的收益。同样,购买国债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同样一笔钱的其他投资收益。

我们知道,人的行动总是在边际上选择,当投资机会多,在商业上可以赚来更多的钱时,人们就会用这笔钱来投资;而如果人们看不到商业前景,投资渠道缩减,把钱存在银行,利息太低,留在手里更没有其他收益(这不是说货币握存就没有效用),那么购买国债,就是可行的、稳妥的投资渠道。

试想,如果市场年利率为5%,意味着现在投入100块钱,在一年后将获得105元的回报。如果经济前景好,谁会去购买年利率3%的国债呢?正是因为市场上连3%回报的投资项目都很少,或者风险很大了,所以人们才会转而去购买国债。

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如此。国债的最大买家是商业银行。如果市场前景好,企业纷纷扩张投资,有贷款的需求,银行经过风险评估,就会愿意给实体经济放贷,获取较高的利息收益,购买国债的机会成本就太高。但是如果市场疲软,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企业贷款融资的意愿下降,银行就是想放贷也放不出去,因为企业不敢要。这时候将这笔钱留在银行,就是准备金的增加和“空转”,无法获取收益,因此,银行就愿意增持国债。

这其实就是央行已经很努力地放水了,然而却放不出去的原因。商业周期的萧条期,不仅各种生意都难做,而且对人们的信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

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压低利率,甚至将利率压低到零利率的水平时,引导市场对未来利率的预期下行,机构也会更多地持有国债。

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人们需求增加,纷纷购买国债,会推动国债价格上行,即出现溢价,由此降低国债收益率。

国债市场一开始的固定利率是无关紧要的。例如一张100元的两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是5%。如果经济处于平稳运行的阶段,两年后会获得10元的利息。但是当经济形势变差,只能提供4%的年利率了,但是这张国债却仍然会提供5%的利率,由此这张国债就会被疯抢,推高国债的价值,即出现溢价现象,我愿意以高于100元的价格购买你这张国债。

利率与资产价格成反比。降息,资产价格就升高。加息,资产价格就缩水。股市、房地产市场为什么对利息问题如此敏感,就是因为它是资产。国债也一样,当国债收益率降低,人们疯抢国债,推高国债的价格,投资者愿意以更低的回报率持有国债。

所以国债市场与利率二者有直接的关系,利率下降,国债则升值;利率上升,则国债现值下降。现值上升而国债收益率降低,未来利率就不可能提高。它带来的另一个经济后果就是,资本的撤离,人民币汇率的降低。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严重金融后果,即出现“做空”人民币,导致金融危机的风险。当然,“做空”的本质是本国的货币膨胀政策——如果没有货币扩张,就没有做空的机会。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是“国债收益率”了。因为它就是经济的晴雨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下行,就是经济衰退的预警信号。疯抢国债,可从来不是什么好兆头,它代表了机构和人们对投机机会和投资收益,即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担心的信号,居然被李稻葵解读为发得太少了,要可劲发,充分证明此人是个棒槌。

在今年4月发行中长期国债后,债市火爆,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就曾经撰文:“疯抢国债,也是对经济的‘唱空’”。这话听起来挺气人,国家发行的,大家疯狂买,怎么还唱空了,您到底是让买还是不让买,做个人怎么这么难?

但其实是有道理的。

文章指出:不要炒国债,央行会用实际行动表明,国债价格会降。国债市场存在价格下行预期,未来运行就会更平稳。央行同时向市场喊话:央行买卖国债定位于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绝对不是搞量化宽松(QE)。最后,文章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机构疯抢国债,等于预期以后利率会越来越低,说不定像日本那样进入长期低利率时代,基本上就是在唱空人民币,也是在做空中国经济,加大了资金流出压力。

看来在这一点上,央行显然比李稻葵要清醒许多。

那么,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疯抢国债的经济学后果是什么。

这需要首先知道国债的经济学性质。

国债,就是你把钱借给国家,换取一张5年、10年或者30年后兑现的债券,国家届时还本付息。它是一种在未来兑现的资产。

把钱借给国家了,那么这些钱就是国家在用,你就用不上了。所以国债的意思就是,将市场上的储蓄,从个人和企业的用途,转移到国家的用途之中。

储蓄的来源是生产大于消费。储蓄是经济进步的原动力,因为一切投资,都是由储蓄转化而来。如果产出仅够消费,而没有储蓄,那就没有投资长远、进而增加未来消费、即生活水平提高的可能。

因此国债比税收还要恶。税收是打击生产,国债则是,将储蓄直接转移到国家手中,用来满足国家的目标,让市场上的生产都无法进行。市场的生产减少,国家的“投资”增多。但国家的“投资”本质上不是投资,而是消费行为,即直接满足国家的需求和目标。所以这就是消耗储蓄和资本,以牺牲每个人的目标为代价,满足国家的目标。

所以,国债通过所谓的信用背书,逻辑结果会将储蓄抽干,让经济回归自给自足的原始状态。

人们购买国债的动机,在于希望创造出一个和不断流动、变迁的人间世事隔开的范畴,一个不受历史过程影响的领域。其目的在于追求“稳定化”,而国家承诺了这种“稳定化”,似乎可以稳定地获取收益,而不受市场风险波动的影响。它符合人们的风险厌恶和追求稳定的心态。

于是,国债打开了一个途径,让人们期望可以不用在市场中承担新的风险,也不受时间流变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不再受制于不可避免的市场法则和消费者主权的约束。他似乎找到了一个避风港,再也不用去揣测消费者那变动不居的偏好,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投资会遭受亏损。那心目中的神灵——国家——把他纳入羽翼之下,保证他不受干扰、安静地享受他的资金收益。

他的收益来自于何处呢?不是消费者自愿的金钱投票,而是来自于未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所以,他已不再是以最好的产品服务同胞、同时满足自己的人,而是变成了国家的合伙人,一起收获纳税人上交的贡品。

他们将与国家同进退,是支持国家力量扩张的同盟军,他希望权力永固,希望向同胞征税,希望发钞票,只要能让他的贡品按时获取即可。正如杜尔哥所言:“国债将储蓄诱惑到非生产用途上,挤出私人投资,培养与国家的共同体与国家认同。”

可是,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既然国债的兑现是未来的事项,那么就必然面对不确定性,这个世界没有“稳定性”这种东西,而人类也不可能创造出稳定性这种东西。实际上,如果一切都“稳定”了,人类就根本不行动了,将立即灭亡。

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掌控强大暴力征敛权的机构,也有它不可改变的“宇宙法则”。有谁会真的幼稚地相信所谓的“国家信用”会保证一切承诺必然兑现呢?谁又敢确定,10年20年后经济形势不发生变化呢?让我们现实一点:你相信美国现在的债务是37万亿美元,它会永远不断地扩张,并且能够以原有的购买力偿还吗?别说这37万亿的本金了,就是每年1万亿美元的利息,它能够确定,每年都如数偿还吗?经济能够在国债不断增加,投资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还保持增长,然后征收税款来清偿原有的债务吗?

所以,那些追求所谓稳定的人们,是在做白日梦,在试图画一个方的圆。那些承诺稳定性的人,是在公然地撒谎。

现在,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国债的经济后果了:

国债把民间储蓄吸引到国家的非生产性用途上,挤出了私人投资,经济出现投资减缓和衰退。但这个时候又要偿还国债,偿还的第一种方式是征税。

征税会进一步打击生产,造成产出减少,并扭曲生产结构,税收的最终效应是降低一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品的收入,降低生活水平。

偿还要靠税收,但是若经济下行又不可能征收更多的税收,因为征税会带来痛感,会遭受反对。于是只能债务之上累加债务,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少,生活水平越来越低。

那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大杀器,那就是开动印钞机。

解决债务问题的最终方式,都是债务货币化,即通过印钱的方式解决。央行会发行一笔新钞票,购买机构手中的国债。

它带来的后果更加明显,这将直接稀释民众的储蓄,实际上就是把民众的购买力转移到了国家手中。买的时候是“姚明”,还的时候是“潘长江”。央行回购国债,为银行增加了准备金,银行按照货币乘数成倍扩张货币供应量。这就是超级通胀。

恶性循环。它正是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走过的道路。

可是我们看李稻葵在说的是什么?他说的正是:“要发超长期国债,到期之后可以发新的,还旧的,这就是国家一个该用金融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的账户”。

他真的是可以把所有送分题全部答错的天才!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跟国人同胞有仇,就是想让我们重走阿根廷委内瑞拉的道路,回到赤贫之中?还是说,他在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否则你都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胡言乱语到如此程度。

记住哈维尔·米莱的警告吧:赤字,扩张货币供应,是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