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白话讲透国际贸易学,关税战的后果是什么?

经济学这个领域是各种假专家与谬论泛滥的领域,因为它不像其他学科入物理、数学那样容易被证伪,很多说法都是看似是那么回事但其实经不起推敲。

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名气最大的暴论就是“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1960年提出的,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其实这个谬论已经被很多学者批得体无完肤,只是今天简中区里很多人拿出来提,以至于变成了很多人深信的真理,于是很多自媒体拿这个理论来解释最近特朗普的关税战。

这个谬论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谬论,后面会详细给大家解释。

之所以搬出来说,是因为它一个理论里面犯了很多今天许多专家都在犯的经典逻辑谬误,也顺便给大家演示下,即使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的水平也并没有比公园里侃侃而谈的大爷好多少。

就连经济学家也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呢?这就是为什么基础知识那么重要。

趁着现在川普关税战的热度,本篇就彻底的带大家理解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经济学专业的,要全盘理解的话涉及到亚当斯密国富论、凯恩斯IS-LM模型,购买力平价、帕累托最优等学说。

但教材的内容过于碎片化,以至于很多这个专业出来的人,都未能有个全局的思维。

本篇就抛开那些术语,直接从最基本的讲起,看完后你再去回顾各种理论,就会发现通透很多。

先从最根本的讲起,“经济学”这个词完全可以用另一个词代替,那就是“交换学”。

我们现在多了货币这一种中间等价物,但最终还是为了成全“物物交换”。

例如,你上了一个月班拿到了工资,你用这工资买了件新衣服,本质上是你通过付出给公司打工的劳动力,去换取了一件衣服。

更进一步的想,假如你打工的公司是生产皮鞋的,那么本质上是你用生产的皮鞋换取了一件衣服——当然,你可能都没见过你公司的皮鞋产品,你可能只是个文员,或是一个保安,但你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而货币的存在,使得每件产品都有了统一单位的价值尺度。

既然经济的内核是“物物交换”,那么扩大交换规模,就是扩大经济,也就是扩大物质产出。

那么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古时候农耕时代,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一块田能够自给自足。

然而,为了应对充满风险的外部环境与构建内部秩序,必须有一部分人负责安保与管理秩序——那也意味着这部分人的劳动力无法用在农耕上,而吃饭的嘴却不会因此减少。

于是,“税收”诞生了。每户家庭,必须上缴一部分收成,供给那些安保与管理者。

这个过程可以看成,安保与管理者停供了安保服务与秩序管理,换取每家每户一部分农产品。

而这就是国家的雏形。

发展到今天,国家有流转税与所得税两块最重要的税种。

流转税就是每笔交易的发生,都会抽取交易额的一定百分比上缴给国家;所得税就是每个单位的收入的一部分要上缴给国家。

于是,国家想要增加财政收入很简单明了,就是扩大交易的规模。

于是有了GDP这个概念,GDP的中文意思是国内生产总值。(先说明下,严格来讲,后文出现的GDP指的是名义GDP,有名义GDP就有实际GDP,这两者区别跟本文内容无关,总之后面文中出现的所有GDP这词,指的是名义GDP)

在一段时间内,GDP**=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最终商品的总交易额=这段时间内的总支出=**这段时间内的总收入。

这很好理解,因为一个交易的发生,必然有支出方与收入方,一方的支出必然等于另一方的收入,而这也恰好等于交易额。

(可能有经济学专业的人会在这里指正我,按照教材,上面的等式只是最简单的模式,准确的等式还要有投资、政府税收与支出、国际贸易顺差或逆差——其实这只是把上面那等式细分了而已,投资的资金最终要么流向扩招的工人或是出售大型设备的厂商或是土地出售方,最终也是成为了某些人的收入,而这些支出也会最终成为最终商品的价格组成部分,而利润部分就成了企业家收入;政府税收要么作为政府雇员的工资发放出去,要么作为财政支出去建设公共资源,而这部分也成为了某些人的收入;而国际贸易部分,会放在后面详细讲)

而GDP数值越高,意味着政府税收收入越高,于是国家便有充足的预算去搞基建,发展军事。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际如此忌惮中国,现在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人均GDP并不高,排名在两位数,但人均GDP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财政收入是跟总GDP挂钩。挪威与卢森堡的人均GDP是最高的,但那是因为人口少,人均GDP再高又有什么用,造个航母都造不出来。

接下来就要讲讲,很多经济学小白会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以为总GDP是跟货币总流通量挂钩的。

可以说正是这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衍生出很多谬论。

其实,GDP跟货币总流通量关系不大,哪怕货币总流通量很低,但流通速度足够高,依然可以带来高GDP。

再货币银行学里,正确的等式是这样: 居民总收入=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

而前面提到,GDP=总收入,所以,GDP=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理解成货币转手的次数。

下面就用大白话解释这个式子:

想像一下,市场上只有1元钱,老A拿着1元钱去买老B的东西,老B拿着这1元钱买老C的东西,老C又拿着这1元钱买老A的东西,这1元钱重新回到老A手里。

但这1元钱转了一圈,使得市场产出总价值为3元的产品,带来了3元的GDP,同时总收入也是3元。而这期间货币总量是1元。

这个过程可以不断的持续下去,这1元每转一圈就带来3元的GDP,只要转速够快,例如转个1亿圈,那就是3亿的GDP,3亿的总收入,货币总量却只有1元。

当然,别忘了还有税收这个要素,每一次交易,其交易额都有一部分作为政府的收入上缴给政府,例如每次交易额1元的交易有2毛给政府。

而政府拿到钱,并不只是把钱存到国库里吃灰,而是把钱花在基建与军事,于是搞基建的工人,军人获得了收入,他们也会消费,于是这货币重新回到市场里继续流转。

于是物质得以丰富,国家得以发展,军力得以壮大——但这整个过程,只需用到1元钱。

当然,现实中肯定不只有1元钱,我用这极端的例子,为的是要扭转一些人的观念。

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总会习惯性的把目光盯在钱上。记住,货币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国家的目的是扩大物质产出,本质上是为了成全“物物交换”。

你必须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学会把货币环节抽离出来,才能看清经济运转的真实形态。

上面整个过程,本质上可以看成,国内发生的每一次“物物交换”,搞基建的工人与军人都能强制占有一部分产品,当然回报就是壮大基建与军事。

而货币在期间担当的角色类似“血液”——货币的特性就是它总会出于流转当中,就如同血液一般。

上面的内容,还只是一个封闭的国家系统,还没涉及到国际贸易部分。

接下来我们踏入国际贸易领域,只需在上述模型中,加入外汇的因素。

我们就拿日本跟美国这两个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的国家来盘盘。

所谓开放资本市场其实很简单,就是开放外汇交易所任意互换,互相允许购买本国商品与资产。

美元与日元的货币发行体制,我在以下两篇讲的很详细了:

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2)——美联储与美元霸权

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3)——存款派生、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

这里就简单总结,所有的货币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其中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借出来的,而组成广义货币总量M2的最重要部分“存款派生货币”是从商业银行借出来的——所以社会有多少货币总量,就等于社会欠了银行多少钱,只要有人追求它去还债,它就能流通。

民间许多小白不懂这个最基础的设定,于是会被假专家忽悠,假专家们最喜欢拿美国国债规模说事:你看现在美国国债已经达到多少规模了,美国政府怎么还啊?!

然后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暴论。

你要知道美元就是通过把国债作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的,国债是美联储最大的资产项。

美元流通量越大,肯定国债规模越大。

除此之外,美元发行的第二大抵押担保资产就是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属于民间债务。

美元流通量越大,这两个债务的规模越大。

那这么大的国债规模,美国政府怎么还?

躺着还。

按照财税学的税负与货币回笼理论(大家可以用deepseek去了解下),只要宏观税负>0,那么一笔货币在流通N次后,这笔货币的大部分会流到政府手里。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美国的税收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

社会每发生一笔交易,这笔交易额的一部分就会作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去到政府手里。而剩下的部分才作为卖出方的收入,然后卖出方把这收入拿去消费,这消费额的又有一部分作为税收去到政府手里。

我们就假设现在美国的宏观税负率只有25%。

设宏观税负 25%,那么就有公式:

S=1-0.75^n

其中S是指初始货币量经过n次流通回笼到政府手里的比例。后面0.75是指每一次货币流转,作为扣除掉税负去到民间的收入,因为税负是0.25,所以剩下的民间收入部分是0.75。

图片

可以看到,当货币流转10次的时候,这笔货币的初始值的94.37%去到政府手里了。

如果99%回到政府手里,只需要流转几次呢?

设S=99%,解方程得出n=16

只需要16次。

也就是说,哪怕今天美国政府通过国债的形式借了一大笔钱,然后转头把这笔钱送出去,送给穷人也好,送给贪官污吏也好,只要躺着等这笔钱流转16次,就几乎全部回到美国财政部手里。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从来不会因为国债问题爆发,因为国债绝不会暴雷(一些草台班子国家除外),历来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是民间债务暴雷导致的。

这时候估计有人要来杠我:你忘了还有利息呢?国债没有利息吗?

这又是一个民间典型的“利息陷阱”谬论。

信奉“利息陷阱”的人,会认为美联储借出了定量货币,却要求还本金+利息,这利息从哪里来?

其实这类人还是犯了前面提到的错误,总是把眼光盯着货币上,以为货币去到某个地方就静止定在那不动了,忘记了货币流通是为了成全物物交换存在的。

用回前面的公式:总收入=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足够快,总收入是可以远大于货币流通总量的。

用大白话讲,提“利息陷阱”的人,忘记了利息是银行的收入,银行要拿这笔收入来作为银行家收入与作为工资发给员工,他们也会拿着这笔钱去消费,于是这笔钱会重新回到市场流通当中。

这时有人又要追问了,那得要贷款人还清钱了,银行才有收入啊,问题是还有这利息缺口根本还不清。

这么追问的人忘了一点,贷款人是分期还款啊,每年都有在还。而分期还款额当中,有一部分是本金,一部分是利息,利息的部分就作为银行的收入,重新流通到市场当中。要么就是先息后本,先每个周期还利息,最后还本金。

如果有人硬要说,不行,没还完的话就不能算作银行的收入。那是不是说债务人没还清的话,银行就不发员工工资咯?

接下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封闭系统推演下,这个闭环是否可以成立:

一个封闭系统里面,只有菜农,建筑师,银行这三个角色。银行借了100万给菜农,假设菜农跟银行约定每年还10万,还11年(为什么11年,因为方便后面计算),还款总额110万。

菜农拿着100万雇佣了建筑师建房子,建筑师有了100万的收入。现在这封闭系统里面总货币流通量就只有100万。

于是建筑师每年花10万在菜农这买菜,菜农收到这10万后就去还给银行。

银行收到这10万后,有1万作为利息收入,银行家拿着这1万元去找菜农买菜,于是菜农每年还有1万元的盈余。

到了第10年的时候,建筑师的100万花光了,而这过程菜农也还了100万给银行,还欠10万。

还记得每年银行家都有花1万块找菜农买菜,使得菜农每年都还有1万的盈余吗?10年下来就是存下了10万,菜农拿着10万作为最后一期分期还给了银行,全部110万的债务得以清偿。

所以你瞧,即使这个封闭系统里货币总流通量只有100万,依然能还清110万的债务,闭环依然成立。

所以民间很多专家提出的问题,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包括美国那边的民间也是这样,那里的财经媒体或脱口秀,每天都会拿国债规模说事,这是因为那些财经媒体只看懂国债总额,从二战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吐槽美债,这都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了。

把美国自己人忽悠瘸了,也顺便把这边简中区的人忽悠了。

不好意思扯远了,现在开始讲国际贸易部分。

两个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的国家的两国货币汇率如何决定?

由市场供需决定。简单来讲,汇率是由外汇的即期与远期市场决定。

其原理跟股票市场的撮合成交类似,我们所看到的汇率,就是两国货币之间最新的成交价。

就拿日元与美元为例。

每个人都可以拿着日元去外汇交易平台换美元,同样每个人都可以拿着美元去换日元。

如果拿日元兑换美元的多了,那么就会推动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上涨,也就是美元对日元升值;同时也可以表述为,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也就是日元对美元贬值——这两句话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反过来,拿着美元兑换日元的多了,那么就会推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上涨。

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需求大于供给就会推动价格上涨;你可以看成手持日元的人,去买美元,去抢购美元这种“商品”,但愿意卖美元的却很少,于是就会推动美元的“标价”上涨。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们(主要是银行),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希望用自己手里的货币去换取尽可能多的别国货币。

就拿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来说,每个人对汇率的期望不一样,有人觉得1美元应该换300日元,有人觉得100日元应该要换2美元,有人愿意用7日元换1美元,甚至你也可以说我1日元就应该要换100万美元,你可以在外汇交易所挂单,你挂1日元的卖价是100万美元,只是看是否有人愿意按这价来成交而已。

而汇率的走势,其实就是按每分钟的最新成交价形成。

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贸易。

例如,现在日本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实现了某个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出一个跨时代的全新产品。

这时候全世界都抢着去找这家日本企业签订单,抢购这个产品,进口到自己所在的国家。

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为了买这个产品而去兑换日元。

为什么要兑换日元才能去买这个产品?

因为这个产品是日元标价。

为什么是日元标价?

因为这家企业的负债的货币单位是日元。

还记得前面说的吗?所有货币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既然债务的计价单位是日元,那么它到期必然要按着合同上约定的日元金额去偿还。

当然,这是这家企业的自由,它也可以选择收取美元,用美元来标价。但最终它为了偿还债务,还是要拿着赚取的美元去到外汇市场上换回日元去偿还债务,最终还是推高日元兑美元汇率。

民间很多人以为,如果出现贸易逆差,就意味着有一部分钱去到国外回不来了,于是出现债务缺口。

其实理解了上面过程就会知道,一般情况下,贸易逆差只会导致自家货币对外汇率下降,不会出现债务缺口。

很简单的道理,当美国人大量去购买日本产品的时候,会拿美元兑换成日元去买,又或者用美元去购买,然后企业用手里美元兑换成日元。

而相对的,那些拿着日元愿意跟这些美国人兑换成美元的日本人,肯定也是看中了美国的一些产品或资产,需要用到美元去买。于是这些日本人手持着美元去到美国市场消费,这笔美元还是会流通回美国银行手里。

只不过日本产品相对更受欢迎,于是推高了日元汇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日本产品的汇率平价价格高于美国产品。

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经济学供需价格决定理论,只不过中间多了外汇兑换的环节。

而不管是美元区还是日元区,其货币的流通闭环不会变,货币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行。

现在可以回到文中开头提到的“特里芬难题”,它谬误在哪里。

“特里芬难题”核心逻辑是:

  1.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由于美元是全球主要的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其他国家需要持有大量美元来进行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
  2. 美元输出依赖贸易逆差:为了满足全球对美元的需求,美国必须通过贸易逆差(即进口大于出口)向世界输出美元。如果美国保持贸易顺差,美元就无法充分流入国际市场,从而影响其作为全球货币的流动性供给。
  3. 长期逆差削弱美元信用:然而,持续的贸易逆差会导致美国债务累积,美元超发,最终可能削弱市场对美元的信心,甚至引发贬值或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

矛盾的核心:美国既需要通过逆差输出美元以维持其全球货币地位,又需要保持财政和贸易平衡以维护美元信用,这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

如果你理解了上文,自己也能看出这谬误在哪里。

首先,只要美国保持贸易顺差,那就意味着全世界都在追求美元,因为他们要买美国产品,正是因为美国产品足够吸引,所以愿意区兑换美元购买美国产品。

美元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追求的货币(至少过去是这样),是因为美国产业优势,使得美国产品足够吸引人。

而特里芬却把它弄反了,他的认知是以为美国可以放弃实体产业,单纯印货币就能购买全世界。

事实上是,早期美国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元价值在国际上保持坚挺。

产业竞争跟货币战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两者无法脱离存在。

至于美元霸权是如何实施的,推荐以下这篇,深入骨髓的把美元霸权讲明白:

美联储到底是如何通过加息与降息收割世界的?当年索罗斯是如何做空东南亚的?(幼儿园特供版)

最后,我们来谈谈关税战的后果。

关税战肯定是给世界带来负面影响,至于具体影响,影响有多深,我现在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至于特朗普他在下什么大棋,其实没必要猜测。

我们总觉得他是美国总统,于是脑补出各种光环,以为他是有什么深远的考虑。

但其实从上一个任期的时候,他问美联储主席为什么不直接印多些美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就看出他是啥也不懂的文盲。

他也许是个成功的商人,在他原来的领域投机倒把有一手,并且他有出色的谈判技巧。他也有出色的演讲才华,不然也不会吸引到大批选民。

但他没有全局思维,他就是不知道这世界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只看到眼前的问题,妄想着用简单的逻辑就能大力出奇迹区解决。

说到底,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只不过会“演”成一个像样的领袖,但其实心里面啥也不懂。

=============================

你从一出生就被迫加入了这场游戏,只要你正在用手上的货币,你就是当局者,然而,大部分人直到告别人世那一刻,都未曾了解过游戏规则。

金融学跟物理学不一样,它是跟每个人的钱袋子息息相关的学问,你被迫入局,无法逃避世界资本市场的变动对你带来的影响,然而这却又是国民教育里面最缺失的环节。** **

本人出品的财富篇集锦系列,则是深度揭露世界金融与市场规律,教导大家如何避开镰刀,同时利用它来实现财富增值。

你想要利用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来实现盈利,那你就要全面理解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它是如何进行波动的,你又该如何利用它。即使你不打算利用它,最低限度你都要理解它是如何影响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