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才是人类财富增长的真实秘密
生产力才是人类财富增长的真实秘密
这是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有一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
从我们领到第一份薪水开始,到我们每天打开新闻,看到关于贫富差距的讨论,再到国家层面制定各种复杂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我们似乎永远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
财富,到底该如何分配?
这个听起来天经地义的问题,今天,我想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这个框架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甚至会挑战你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常识。
但请给我一点耐心,听我讲完。
因为一旦你理解了这个框架,你会发现,我们日常绝大多数关于经济的争论,可能都找错了靶子。
我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分配”,在人类财富增长的宏大叙事中,是一个次要、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具有误导性的问题。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且唯一是一个指标——物价是否在持续、普遍地降低。
换句话说,人类真正的繁荣,不是你今天能赚多少钱,不是国家税收有多高,更不是富豪榜上那些惊人的数字。
人类真正的繁荣,标志只有一个:生产的极大丰富,丰富到让我们每个人获取生活所需品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假设你和我是两个原始人,生活在一个小山谷里,每天唯一的食物来源就是去树上摘果子。我们俩都很勤奋,一天下来,总共能摘10个果子。
现在问题来了:这10个果子怎么分?
你看,问题立刻就变得尖锐起来。如果我身强力壮,摘了7个,你体弱一些,只摘了3个。我拿7个,你拿3个,这叫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公平。但你可能会说,我们都需要活下去,每个人至少需要5个果子才能吃饱,所以应该平均分配,一人5个。这叫按需分配,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我们甚至可以引入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来仲裁,他拿走1个果子作为“管理费”,然后给我们俩一人4.5个。
发现了吗?只要总产量是固定的(一天10个果子),我们的所有智慧和精力,都会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如何分”这个问题上。
我们会争吵、会内斗、会设计出各种复杂的制度,甚至会为此大打出手。这就是“零和博弈”,你多得一点,我就必然少得一点。
人类早期的历史,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生产力的增长极其缓慢,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有本质的突破。风调雨顺的年份,大家的日子好过一点;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立刻就是赤地千里,人相食。
在那种环境下,一个村庄的财富,一个国家的财富,在短期内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饼”。
所以,人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聚焦在了“分饼”上。
谁是王侯将相,谁是贩夫走卒,本质上就是谁有权力去切这块饼,并且为自己切下最大的一块。
这个“分饼”的思维模式,像一个幽灵,一直跟随着我们,直到今天。
我们每天看新闻,讨论亿万富翁又赚了多少,讨论最低工资标准应该提高多少,讨论是否应该对富人征收更高的税……我们的思维,依然被困在那个只有10个果子的小山谷里。
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这个世界的财富是一个总量有限的池子,一些人拿多了,另一些人就必然会变少。
然而,这正是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最根本的分野所在。
我们早已走出了那个山谷。
现代市场经济,它的本质不是一个“分饼”的游戏,而是一个“做饼”的游戏。而且,这个饼的增长速度,是指数级的。
当我们还在为如何分这10个果子吵得面红耳赤时,我们忽略了那个真正能改变命运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明天摘到20个、后天摘到100个果子?
比如,我们中的一个人,花了半天时间,没有去摘果子,而是磨了一把石斧,砍了一根长杆子。
结果,第二天,我们利用这个工具,轻松地摘到了50个果子。
请问,这个时候,那个发明了长杆子的人,应该分多少?
是多分一点,还是和大家一样?
关于“分配”的争论又会开始。但你发现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没有?无论怎么分,我们每个人的处境,都比昨天只有10个果子的时候,好太多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底层逻辑:生产的增长,是解决一切分配问题的最终钥匙。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分配是决定生死的头等大事;而当生产力开始飞跃时,纠结于存量的分配,就会让我们错失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个驱动生产力飞跃的机制本身。
好了,既然我们说“做饼”比“分饼”重要,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饼,是为谁而做的?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傻,但答案却至关重要。你可能会说是为了生产者,为了企业家,为了那些赚钱的人。
不,全错了。
在奥派经济学的视角下,整个市场经济这部精美绝伦的机器,它的运转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一个最终的服务的对象,那就是——消费者。
是你,是我,是每一个需要用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人。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资本家剥削”。
这个词描绘的画面是:一个脑满肠肥的工厂主,压榨着工人的剩余价值,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这个画面很有冲击力,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但它描述的,是一个被严重简化的、甚至是错误的商业世界图景。
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任何一个生产者,无论他拥有多么庞大的工厂,多么先进的机器,他都生活在一种永恒的恐惧之中。
这种恐惧来自哪里?来自消费者。
他今天生产的这批手机,明天消费者会不会买单?他今天开的这家餐厅,下个月消费者会不会继续光顾?
他今天投入巨资研发的新技术,未来会不会被消费者接受?
他不知道。
他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一场“赌博”。
他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猜测消费者的心思。猜对了,消费者用钱投票,让他获得了利润,他得以生存和发展。
猜错了,消费者用脚投票,让他血本无归,立刻被市场淘汰。
在这个舞台上,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国王,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上帝”。
每一个企业家的命运,都攥在消费者的手里。他必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去“讨好”消费者。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一百年前,坐汽车是少数富豪的特权。
是亨利·福特,这个“贪婪的资本家”,为了赚更多人的钱,想出了流水线生产法,把汽车的成本大幅降低,让普通中产家庭也能开上T型车。
他是为了做慈善吗?不是,他是为了利润。但他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客观上服务了谁?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
再看今天,我们用的智能手机,功能比几十年前美国总统办公室里的所有设备加起来还要强大,但价格却只有几千块钱,甚至几百块钱。
甚至你一天的工资,就能买一台二手手机。
这是谁的功劳?是那些手机厂商之间残酷竞争的结果。他们为了争夺你口袋里的那份钱,不得不拼命地研发、改进、降低成本。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消费者。
所以,请记住第二个底层逻辑: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一个经济体是否繁荣,评判者不是生产者有多少收入,而是消费者的消费产品数量的多少。
消费者的感受,才是最终的衡量标准。
那么,消费者的感受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我用同样的钱,或者花同样的时间,能不能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这,就引出了我们最核心的观点,财富到底是什么?
假设从明天开始,你的老板给你发双倍工资,你月薪从一万涨到两万。与此同时,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这个世界上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都翻了一番。原来10块钱一碗的面,现在20块;原来3000块的房租,现在6000块。
请问,你变得更富有了吗?
答案显然是:没有。你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一倍,但你的购买力,也就是你实际能消费的东西,一点都没变。
我们再来看另一种情况。你的工资还是一万块,一分没涨。但是,从明天开始,所有东西的价格都降了一半。10块钱的面,现在只要5块;3000块的房租,现在只要1500块。
请问,你变得更富有了吗?
当然!你的实际财富,你的生活水平,相当于翻了一番。
这个简单的例子,揭示了一个被我们绝大多数人忽略的惊人真相:我们劳动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货币,只是我们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一个记账符号。我们劳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消费品。
我们天天盯着自己的银行账户余额,盯着工资条上的数字,为它的增加而欣喜,为它的停滞而焦虑。这是一种普遍的“货币幻觉”。
我们错误地把媒介本身当成了财富。
真正的财富是什么?
财富不是你钱包里的纸币,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
财富,是你在饥饿时能吃到的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财富,是你在寒冷时能穿上的一件温暖厚实的衣服。 财富,是你指尖轻点就能连接全世界的智能手机。 财富,是你生病时能得到的有效的医疗服务。 财富,是你能够享受到的,所有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善你生活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最初的问题。什么是繁荣?
繁荣,不是人均GDP的增长,不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而是我们能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以及我们获取它们的成本(无论是货币成本还是时间成本)的不断降低。
这才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黄金标准。
举个例子,在古代,一个皇帝想要在夏天吃到冰块,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要建冰窖,要在冬天凿冰、运输、储存,成本高到无法计算。
而今天,我们任何一个人,家里的冰箱随时可以制造冰块,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请问,从“吃冰”这件事上来说,我们是不是比古代的皇帝要“富有”得多?
再比如照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做过一个经典研究。他计算了人类获取“光”的成本变化。在古巴比伦时代,一个人要工作41个小时,才能换来燃烧羊脂灯产生的1000流明小时的光。到了1800年的蜡烛时代,需要工作5.4个小时。到了1900年的碳丝灯泡时代,只需要0.22个小时。而到了1992年,使用节能灯,这个时间缩短到了0.00012个小时。
从41小时到0.00012小时!
这才是人类财富真正意义上的爆炸式增长!这种增长,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因为你已经习以为常。
但正是无数个这样“从皇帝特权到平民日常”的转变,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现代生活。
所以,第三个底层逻辑是:忘掉你的货币收入,去关注你的购买力。真正的财富增长,体现在物价的普遍、持续降低上。
现在,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目标不是去争抢存量的货币,而是要去创造一个商品和服务越来越便宜的世界。
那么,这个美妙的世界是怎么实现的呢?是什么力量,让商品的价格能够持续下降呢?
答案是:生产量的扩大。
还是回到我们最初的衣服例子。假设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靠手工缝制衣服,一个人一天辛苦劳作,只能做一件衣服。那么这件衣服的价格,就必然等于这个人一天的劳动价值,会非常昂贵。可能只有少数富人能天天穿新衣,大部分人只能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好几年。
现在,有人发明了纺纱机和织布机。一个人操作机器,一天能生产一百件衣服。
这时候,奇迹发生了。
首先,衣服的供应量,从一天一件,暴增到了一天一百件。根据最基本的供需关系,供应量的大幅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大幅下降。原来需要一个人一天劳动才能换来的衣服,现在可能只需要很小一部分劳动就能换到。
其次,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原本需要一百个人才能生产一百件衣服,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那么多出来的九十九个人可以做什么?他们可以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比如去生产更好的食物,去盖更舒适的房子,去研发新的药品,去创作音乐和电影。
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这样被凭空创造出来了。
这就是“生产量扩大”的魔力。它通过提高效率,降低了单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市场价格,让更多人能消费得起。同时,它还解放了劳动力,让社会可以去开拓全新的生产领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资本”这个词,经常被污名化。但在经济学里,它是一个中性词。
资本,不是指货币,而是指所有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的“中间品”。你为了摘更多果子而制造的长杆,是资本;农民耕地的拖拉机,是资本;工厂里的自动化生产线,是资本;程序员写代码的电脑,也是资本。
没有资本的积累,我们就永远停留在“一天摘10个果子”的原始状态。正是因为有人愿意延迟消费(比如,牺牲今天摘果子的时间去制造长杆),把资源投入到生产工具的创造中,才有了未来生产力的飞跃。
而驱动人们进行资本积累的,正是对未来更大回报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润”。
企业家,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他们敏锐地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勇敢地承担风险,组织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去探索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他们九死一生,大部分都失败了。
但只要有少数人成功,他们创造的新生产方式就会被迅速模仿和普及,最终惠及整个社会。
所以,我们通往繁荣的路径,其实非常清晰:
保护私有产权,鼓励人们进行储蓄和投资,形成资本积累。
给予企业家充分的自由去创新和试错,让他们用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去扩大生产量。
让市场竞争去发挥作用,成功的生产方式会带来价格下降,失败的则被淘汰。
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美妙的场景:物价,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价格,会进入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下降通道。
我们每个人的工资,购买力会越来越强。
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经济增长。
好了,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建立的这个全新认知框架。
我们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迷思——“分配”问题开始。我们发现,之所以执着于分配,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存量固定的“零和博弈”思维里。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个“做大饼”的“正和游戏”。在这个游戏里,真正的主角是消费者。所有生产活动,最终都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我们进而破除了“货币幻觉”,认识到真正的财富不是货币,而是我们能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衡量财富增长的黄金标准,不是你的名义收入,而是你的实际购买力。
最后,我们找到了驱动这一切的引擎:由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量扩大。这个过程,直观地表现为——物价的持续降低。
所以,从今天起,当我们再去思考经济问题,评价一个政策的好坏,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在进步时,我们不妨换一把尺子。
不要再下意识地问:“这个政策能让我多拿多少钱?” 也不要再情绪化地问:“这个政策是不是让富人更有钱了?”
我们要问那个更根本、更重要的问题:
“这个政策,是有利于扩大生产,从而长期来看,让我们每个人买东西变得更便宜了?还是说,它阻碍了生产,虽然短期内可能给了我一些补贴,但长期来看,却让我要为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付出更高的价格?”
比如,当我们看到政府为了“保护”某个落后产业,进行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时。短期看,似乎是保护了本国工人的饭碗。但从我们今天的框架来看,这是在阻止消费者享受到全世界最高效、最便宜的产品。这是在人为地维持高物价,是在损害所有消费者的利益。
当我们看到有些工会,为了维持高工资,阻止企业采用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时。短期看,是保住了一些人的工作岗位。但长期看,这是在阻碍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在阻止商品价格的下降,最终让所有人(包括这些工人在内)的生活成本变得更高。
当我们看到政府无节制地印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时。这表面上似乎能刺激经济,但实际上,它是在稀释我们每一个人的购买力,是在惩罚储蓄者,是在扭曲价格信号,阻碍资本的有效积累,最终扼杀真正的经济增长。
理解了“生产扩大”和“物价降低”是繁荣的唯一真相,你就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看穿许多纷繁复杂的经济表象,直达问题的本质。
这绝不是为贫富差距辩护,恰恰相反,这是在指出一条能让所有人,特别是穷人,生活变得更好的康庄大道。
历史上,真正大规模地、可持续地改善穷人生活的,从来不是任何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而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是电灯的发明,而不是“均灯”的法令,照亮了穷人的夜晚;是抗生素的出现,而不是“均药”的政策,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是互联网的普及,而不是“均信息”的规定,让知识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流向每一个人。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把目光从那块存量有限的饼上移开吧。
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可以被无限创造的星辰大海。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去捍卫和完善那个能够不断催生出“长杆子”、“织布机”、“互联网”的机制。
因为只有在这个机制下,生产量才能持续扩大,物价才能持续降低。
到那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惊喜地发现,虽然我们还在为“分配”争论不休,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富足。
这,就是人类财富增长的真实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