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铅中毒,限制工厂预制菜的必然结果!

昨天发生的事,令人心碎。

甘肃天水一家名为“褐石培心”的幼儿园,爆发了大规模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51名幼儿中,233人血铅异常,有些孩子的血铅值,甚至是美国标准的10倍以上,达到了严重中毒的程度。

严重铅中毒,会导致智力上的不可逆的伤害。

悲剧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幼儿园的园长和投资人,为了让食物更好看,竟然同意后厨用网上买来的、明确标识“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来制作红枣发糕和玉米卷肠包。

最讽刺的是,这家幼儿园的老师们,平日里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她们亲眼看着这些“漂亮”的食物被端上餐桌,自己也吃,结果,多名老师同样血铅严重超标。

我想,涉及家长此刻的痛苦,是无法表达的。

好了,新闻说完了。现在,请你暂时放下情绪,启动你的理性。

很明显,这个园长和厨师,是两个蠢货。

我们怎么才能减少这种蠢货的存在呢?

有一种在全球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观念:“外面的东西不干净,自己亲眼看着做的才安全。”

幼儿园的孩子,怎么能吃外面的饭菜呢?得亲手做。

可是,亲手做的人,就是蠢货,怎么办?

不仅如此,你以为这样的事,仅仅发生在幼儿园?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数据: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0起,中毒2058例,死亡33例。

里面提到一个扎心的细节: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0%和72.73%。

也就是在家里吃死的人,比在外面吃死的人要多两倍。

因为,家里一样有蠢货。

蠢货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人,都能搞懂,颜料笔里是含铅的,哪怕稀释,也一样导致铅中毒。

那要怎么办?

“眼见为实”的安全错觉,充满着我们这个社会。

天水幼儿园的老师们,不就是这种错觉的受害者吗?

她们每天都在幼儿园,吃的饭菜和孩子们完全一样,制作过程或许就在她们眼皮底下。

她们信任园长,信任厨房,信任自己的眼睛。

结果呢?她们和孩子一起,成了受害者。她们的“亲眼所见”,没有带来任何安全保障,反而成了一场集体中毒悲剧的无知旁观者。

再回到那个冰冷但真实的统计数据:超过70%的食物中毒死亡发生在家庭。为什么?家里的饭菜,难道不都是自己或家人亲手做的吗?每一个步骤不都“眼见为实”吗?

恰恰是这种“眼见为实”的迷信,蒙蔽了我们。

它让我们误以为,监督制作过程等同于保障安全结果。这是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

你亲眼看见厨师把一块肉切好下锅,但你看得见这块肉在屠宰和运输环节是否受到污染吗?

你看得见砧板上残留的、足以引发交叉感染的沙门氏菌吗?

你亲手把蔬菜洗了一遍又一遍,但你洗得掉渗透进植物内部的重金属吗?你知道炒菜的油温需要达到多少度才能有效杀灭特定病菌,同时又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产生致癌物吗?

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幼儿园的老师们更不可能知道,那些漂亮的颜料里含有巨量的铅。

她们只看到了“漂亮”,却看不到致命的毒素。她们的知识,决定了她们“看见”的极限。

承认吧,在食品安全这个极其专业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

我们的眼睛,更是非常有限的、极易被欺骗的传感器。

把全家人的性命,寄托于自己这点可怜的知识和这双不可靠的眼睛上,这不叫负责,这叫豪赌。

那么,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答案可能会让你觉得意外,甚至反感,但它却是唯一符合逻辑和事实的答案:真正、可靠、可持续的食品安全,只能来源于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与市场机制。

是的,你没看错。安全,恰恰来自于那些你看不见的、你不认识的、由无数陌生人协作完成的复杂商业流程。

这听起来很“反常识”,但经济学的思维,能帮我们理解这背后的深刻逻辑。

第一,专业化带来的知识优势。

社会分工的核心,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你为什么不自己盖房子?因为你没有建筑师的结构知识,没有工人的建造手艺。你为什么不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因为你没有外科医生的十年苦功。

同理,在食品领域,一个现代化的食品企业,其背后是一个由无数专家组成的知识链条。

从育种专家、农学家,到兽医、食品工程师、营养师;从精通冷链物流的管理者,到熟悉各类检测技术的化验员;再到懂得现代厨房管理(比如HACCP体系)的厨政总监。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拥有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知识深度。

天水幼儿园的园长,如果懂得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就不可能用工业颜料去涂抹馒头。

而一个大型食品企业的品控部门,别说用,就连让这种颜料进入工厂的机会都不会有。

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这是红线,是死路。

你家里的厨房,无论多干净,都只是一个业余的作坊。

而一个运转良好的食品企业,是一个由专家和专业设备武装起来的堡垒。你选择相信谁?是相信自己有限的“眼见为实”,还是相信一个由无数专家构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系统?

第二,市场机制的“惩罚与激励”——看不见的秩序。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是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激励系统。

其中,利润与亏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挥舞的指挥棒,它无情地奖赏优胜者,淘汰劣败者。

这套机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体现,就是“声誉”的价值和“毁灭”的风险。

对于一个想长久经营的企业来说,它的品牌和声誉,就是它最宝贵的资产。三鹿奶粉,曾经是何等庞大的一个品牌?一场三聚氰胺事件,瞬间灰飞烟灭,企业破产,负责人锒铛入狱。

这个教训,比任何政府文件都更深刻地刻在了中国所有乳制品企业的骨子里。

一个在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现代商超里卖肉的供应商,它最害怕的是什么?不是顾客投诉,而是被商超的供应链体系踢出去。

因为一旦被踢出,就意味着失去了巨大的市场渠道,濒临破产。

所以,它会投入巨资,建立严格的品控体系,确保它的产品能通过商超严苛的、层层加码的检测。

它这么做,不是因为它道德高尚,而是因为它的身家性命,都系于此。

反观天水这家幼儿园,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系统。

园长和投资人,显然缺乏对市场“毁灭风险”的敬畏。

她们可能觉得,不过是几十个孩子,在一个小地方,用点颜料,能有多大事?她们严重低估了市场经济下的“声誉”成本和法律代价。

结果,市场以最严厉的方式给她们上了课:刑拘、查封、身败名裂。这就是市场机制的“惩罚”功能,它会清除那些制造危险的参与者。

所以,一个发达的市场,会通过“利润(声誉)”来激励企业做好,通过“亏损(毁灭)”来惩罚企业做坏。

这个强大的奖惩机制,日夜不息地运转,筛选出更安全、更可靠的生产者。

它比你站在厨房里监督10个小时,要有效一万倍。我们享受到的食品安全,正是这种“看不见的秩序”的产物。

第三,竞争是安全水平的“加速器”。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总有无数个竞争者在虎视眈眈。

今天你出了一点安全纰漏,明天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跑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去。

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企业之间会展开“安全竞赛”。

你推出了“全程可追溯”,我就要做到“一物一码”;你宣传“有机农场”,我就要拿到更权威的国际认证。这种竞争,不断抬高整个行业的安全基准线。

而我们个人,或者家庭这种单位,是不参与这种竞争的。

你不会为了让你家人吃得更安全,而去和你邻居的厨房PK。没有竞争的压力,就没有持续改进的动力。

因此,社会分工,让专业的人用专业的知识,在市场机制的奖惩和竞争压力下,为我们提供食品。这个系统虽然复杂到我们看不见全貌,但它内部的制衡和筛选机制,远比我们个人那点可怜的“监督”能力要强大得多。

我们必须颠覆一种农耕文明的陈旧观念:认为交易链条越短越好,最好是“从农场直接到餐桌”。

这种观念看似朴素、自然,实则极其脆弱。

一个只有两环的链条,农场和餐桌,只要农场主心一横,用了剧毒农药,你就完蛋了,中间没有任何缓冲和防火墙。

而一个成熟的商业链条,可能有几十个环节:育种、种植、采收、初加工、仓储、运输、精加工、包装、检测、分销、零售……这个链条很长,看起来很“不透明”。

但正因为长,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安全闸门”。

A环节的产出,是B环节的原料。

B为了自己的产品不出事,就必须严格审核A的品质。C为了自己的声誉,又必须严格把关B的来料。环环相扣,层层制衡。

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身家性命,为下一个环节背书。这个由无数陌生人的“自利”行为编织而成的安全网,远比你和某个农场主之间的“私人信任”要牢靠得多。

你之所以能随时买到安全的牛奶,不是因为你认识奶牛,而是因为这条漫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比你更害怕这头奶牛出问题。

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该如何避免天水幼儿园的悲剧?

不是让家长们轮流去厨房“监工”。家长们去了,也看不懂后厨的门道,更识别不了工业颜料。正确的方向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让幼儿园的经营者,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地,从市场上采购到由大型、专业、信誉良好的食品公司生产的、标准化的、安全的学生餐。

幼儿园的责任,不是自己去当一个蹩脚的“厨子”,而是当好一个专业的“采购员”和“服务员”。

我们对食品安全的追求,不应是退回到“自给自足”的田园幻想,也不是加强“人盯人”式的无效监督。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拥抱更深、更广、更复杂的社会分工,建设一个更开放、更自由、更健全的市场。

让法律和市场,去完成最严厉的筛选和惩罚。

让品牌和声誉,成为企业最不敢触碰的生命线。让专业和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

这才是通往食品安全的光明大道。

至于你那双眼睛,别太相信它。

它更适合用来欣赏美食,而不是鉴定毒药。把专业的事,交给市场这个由无数专家组成的超级系统,才是理性选择。

这个系统会不会出事?也会。

也有小企业无良,但市场机制会慢慢淘汰它,各个链条上的企业都害怕这种小企业,他的产品出事时,所有的链条都要暴雷。

大企业会出事吗?也有可能,只要是人操作,就存在不确定性。

但万一出事,找得到人赔偿。

大企业实力大,对责任的承担能力也更大。

这上百个孩子,有的是终身智力可能受损,抓几个园长和厨师判个刑,让他们为愚蠢付出代价,但是,他们可能没有钱负责这些孩子们的终身康复治疗费用,更谈不上去赔偿一个智力受损孩子家庭的损失。

相反,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我们的舆论,天天反对大企业搞预制菜,不允许预制菜进学校,这样的悲剧出现后,你是信大企业,还是信小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