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医药行业这一点点市场化成果吧


图片

珍惜这一点点市场化成果吧

今天,在微博上看了一个热搜,讲的是中国的一个农村女人治癌的故事 。

今年48岁的吴芬(化名)出生在西南山区,家境不好,成年后走出大山远嫁浙江,丈夫是一个残疾人,有一个女儿,一家人日子过得虽清苦却也有奔头。

2016年,吴芬还在当地一家服装厂打工,有一天突感不适,上床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二天,吴芬在当地医院彩超检查发现:心脏血供不足。

医生又安排吴芬做了肺CT。影像一出,只见积液已经近乎灌满了整个肺。由于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医生建议吴芬尽快转到当地县医院治疗。

事态紧急,医生立即为吴芬做手术穿刺引流胸水。随着胸腔内的液体引出,吴芬“喘不过气”的感觉得以缓解。

接下来,就是寻查病因,在县医院住了4天,结果检查出来,肺癌晚期。

在初中的女儿上网查询后,要求直接转杭州吧。

之后,在丈夫和婆婆的陪伴下,一家人启程赴杭。

周五晚上抵达浙江省肿瘤医院时,挂上了周一外科号,外科医生看过片子,告知,“不能开刀了,已经晚期了。”

“没关系,我给你转到内科,不是只有手术一条路的。”医生宽慰道。

就这样,吴芬转到胸部内科,收治她的是娄广媛主任医师。

娄广媛医生给吴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做基因检测。经过进一步明确诊断,吴芬确诊为Ⅳ期右非小细胞肺癌,伴胸膜、淋巴结等多处转移,ALK基因阳性。

娄广媛医生解释,ALK融合基因突变是恶性程度极高的罕见突变,发生率约为5%-7%。既往没有靶向药物之前,像吴芬这样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大都只能依赖于传统化疗,整体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甚至不足5%。

但现在,ALK融合基因被发现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靶点之一,患者的生存期有了质的飞跃,ALK融合基因突变也由此成为象征着幸运的“钻石突变”。

2016年11月5日开始,吴芬入组相关临床研究,第一次吃上了二代靶向药,用药后,症状就得到了快速缓解。“患者的胸闷、气急明显改善,胸水也逐渐吸收,不需要再引流了。原本的右全肺不张,也逐渐张开了。” 娄广媛医生说道。

至今,吴芬已存活了八年。虽然不能说痊愈,但对于一个已扩散,确诊为肺癌晚期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奇迹了。

对比加拿大的这位不幸的中国女性,吴芬幸运在哪里?

第一、患病后去医院,能马上得到相关的检查,分别做了心脏彩超和CT,并且医生马上就在现场给他进行了手术穿刺引流,这只是一个乡镇医院,但依然处理速度快,处理手段正确,并且马上建议他去大医院查明病因。

加拿大的那位女性,不舒服时间很长了,甚至做了一次手术,但从始至终,都是做简单的体验,从未做过心脏彩超和CT类的检查,甚至直到她离世,也没有做到一次CT。

第二、县医院住院四天,马上确诊肺癌晚期,这说明县城医院的诊断水平也不错,速度也还可以。

加拿大的中国女性,她虽然去的是大医院,但医生一开始却诊断他为肺结核,是真的误诊吗?不是,是因为不能安排做太多的检查,CT都不开,怎么判断呢?

中国县城医院的医生所受过的医学教育,肯定远远低于加拿大的医生,但一样可以做出精准诊断。

第三,马上赶往杭州,并找到了浙江省最好的专业医院,找到了最好的专业医生,并给出了正确的处理方式,即基因检测,虽然现在是常态,但在八年前,这已经是全国最先进的处理方式了。

加拿大的这位中国女性,她去的不是专业医院,不是肿瘤专科医院,没能找到加拿大最好的医院给她病,说明好医生离普通人太远。

第四、吴芬的病一样无药可救,指的是没有可审批的药可以使用,但是医生推荐他参与临床试验性治疗,即,没有通过审批,但是在中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那么患者只要同意,一样可以尝试性的用药。

加拿大的这位中国女性,面临的是错误的用药,因为基因检测时间长达八天,而中国两天就可以了,她吃错了八天的药,并且,她的病有药可吃,只不过是加拿大和美国没有批准这款药。

他的丈夫想自己通过关系搞药,医生说他来想办法,但最后没有弄来。

吴芬的整个诊断、治疗、转诊过程中,充满着高效,专业、一切从消费者利益角度出发的市场化现象。

而加拿大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充满着错误、低效、不专业、希望病人早点离世,没有现代化的检查手段等问题。

我个人亲历了家庭成员经历肺癌。

父亲在县城小医院做检查,CT发现有肺结节,医生要求三个月后再做一次,如果有变化,就要重视,然后两个多月后再做了一次CT.

CT提示,有恶性肿瘤风险。我当时在广东,花了一天的时间确定要去哪个医院,选择是广州的一家全国排名第二的肺肿瘤医院,一个会员群好友帮我找到医生,可以马上办理入院,一个是我多年的一位好友在上海,联系了上海肺科医院,也可以马上办入院。

我当天决定去上海,并回到老家,住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带着父亲去上海求医。

在上海的第一天上午,通过专家号,直接见到了肺科医院的肿瘤专家,要求再做CT,排队一小时做完CT,马上拿到结果,医生看片后,马上写了入院单,并安排了PETCT,排查有无转移。

两天后,PETCT做完了,第三天,入院。

第四天做术前准备,第五天晚上肺结节切除手术完成,五天后出院。

医生告诉我,如果五年内不复发,就是痊愈了,而病理检测,是在手术过程中做的,结果是肺鳞癌。

我是找了关系,因为我怕时间来不及,虽然医生和我说晚半个月,一个月做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害怕,就是找的最快能手术的医院。

但即使不找关系,不考虑要找中国最好的医院,在我们当地县城,也可以马上叫来专家处理,本地医生水平可能不行,但可以请飞刀,也只要几天时间就可以手术。

如果去省级肿瘤专科医院,也能迅速处理,不存在等待的问题。

如果在加拿大,医保体系中CT哪能经常做?没事,你不能做CT,中国的CT自费价,也就是二百多元,这样的费用完全可承受。

通过两次CT就能在早期发现癌症,正常来说,这种病,只要早期发现有很大的概率治愈,也即五年生存率很高。

现代人寿命提高、生命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条件与医疗水平,早发现早治疗,哪怕是重病,都可以保持高质量的生活及延长寿命。

现在我父亲基本上与普通人一样,连药都不用吃。

他经历了两次生死,第一次是心梗,也是在发病后两小时(还是跨城)就进行了心脏支架的植入,如果没有这种效率,恐怕是有风险了。

当时我在外地,我要求我的家人一切听医生的,全力配合,不要质疑医生的任何决定,医生说进什么支架,那就用进口的。

上海肺科医院有不少他们医院赚钱的方式,比如要求我去外面买一堆的手术用品(在医院的一个小卖部),我不会有半句怨言,马上去买。

因为我知道,如果在医院的服务过程中,这些医生护士们是没有个人利益的话,效率怎么可能这么高?

对于病人来说,此许的态度不好,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

人到中年,我现在基本上一个月至少要去一次医院,因为要陪父母去。对于医院这个系统,我无比熟悉,不仅有就医经验,家人也在医院工作,还有大量的医生朋友。

以我的经济学知识、就医经验以及我对全世界医疗的了解,在各主要大国里面,除了印度,中国的医疗效率及水平,超过了所的其他国家。

原因是什么?不是公立医院体制,英国、意大利就是公立医院体制,搞全民免费医疗的英国、加拿大等,就是公立医院+计划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没有价格。医院和医生都不需要计算利润,他们是一个纯费用支出机构,就是政府机关。

而中国的医院虽然大部分也是公立的,但他们是国企,他们的收入不来源于财政收入,而主要来源于消费者支出。

各个医院领导开会,不管公立私立,都是大谈效益,谈控制成本,增加收入。

这是一种半拉子的市场经济模式。

从市场派的角度来看,医院作为国企,依然没有私企有效率。

对于医药的各种监管,依然还是太多。公办医保的问题,正在显现出来,政府已经成为了医院的”消费者“,医院与真正的消费者渐行渐远。

但就是这半拉子,由于发达国家普遍对医疗的管制多,计划经济模式多,也让中国医疗成为鹤立鸡群了。

在加拿大的华人,几乎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有病回国看,原因就在于此。

当下,中国医疗正面临着两个方向,一个向着更市场的方向,一个是公立医保的驱使下,走向计划经济。(公立医保,本质为税款,其实就是政府消费)。

走错了,那当下的高效率、高水平,就是昙花一现。

走对了,那医疗效率会持续提高,价格会持续下降。

《我妻之死

昨天看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是一个中国人在加拿大就医的故事,看得心里很难受。

作者的妻子在加拿大,多次体检,但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突然就被诊断为肺癌,并且在两个月后就去世了。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满着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1、等待:不管是就医、检查、还是等医生的判断,都是漫长的等待,哪怕其确诊肺癌后,医生都是不急不慢的;

2、明明有药物治疗,医生却说没有,虽然当地没有获批这种药物,但医生没有告知家属;

最为疯狂的是,医生似乎根本不想治这个病人,多次建议家属放弃。

病人在之前有强烈的求生意愿,但医生宣布找不到药物时,病人崩溃了,医生马上和其确认放弃治疗的意愿,并在患者同意、家属不同意的情况下,马上实施了实质意义上的安乐死——大量的麻醉剂。

整个过程看得很辛酸,作者对妻子的情感和面对现实的无奈,让人落泪。

在评论区,甚至有个加拿大的医生认为,可能都不是癌症。

我们抛开这些情绪因素,就需要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加拿大这些医生,这么希望这个病人死?甚至在家属苦苦哀求医生想办法时,医生无动于衷,直接安排临终准备。

与此对应的是,我个人在数月前经历过的一次生死离别。

数月前,我一位亲戚因为急性胰腺炎进入了重症监护室,家属在与医生沟通时,医生不断地在说,病人有希望,你们不要放弃,虽然费用昂贵,家族里的人,还是团结起来,一起湊钱准备坚持。

但很快病情急转直下,不久医生告诉我们,没有必要了,送回家吧。数小时后,病人就离世了。

重症监护室一天高达两万以上的费用,是一种经济利益,我可以断定医生有相应的利益动机,劝病人家属坚持,我也不否认,重症胰腺炎通过ICU的抢救有恢复的可能性,对于中国医生来说,基于专业和利益二者皆有。

不久前,我母亲还去某大医院排队住院,排队期间,有朋友介绍了一个中医,说一定有效,母亲信中医,就抓了几千块的药,回来吃了一大半,放弃了,一点效果都没有。看来是上当受骗了。

这个中医,面对西医都解释不清原理的帕金森病,敢于打包票说一定有效果,只是其追求商业利益的一个手段,我虽然很清楚,但母亲既然相信,并不好强烈地拒绝。

中国和加拿大医生的表现,在这类事例面前,有一个清晰的界限。

那就是加拿大的医生们是“神”,他们根本不在乎能从你这个病人身上是否赚到钱,甚至,对病人无比嫌弃,早点去死算了,反正治不了。

而中国的医生们是“商”人,想尽办法让你多花钱,他们深知,处于困境中的病人们,是溺水之人,哪怕一根有一点点浮力、一点点希望的稻草,都希望抓住;

问题来了,我们到底需要哪一种医生?

我们先来搞清楚 ,加拿大医生们,真的是神吗?当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管人种,不管教育背景,都有着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可能成为神。

加拿大,是“免费”医疗的典范国家,准确地说,是公费医疗全民享受,同时,这个公费,也来源于全民交的医保和税款。

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体制,就会发现原因在哪里。

全民医保和税款与消费者之间对医疗的无限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那就是必然稀缺。

不管这个世界上繁荣到什么程度,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医疗问题,免费医疗都不可能实现,因为医疗是一种没有上限的消费,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全民医保是公办的,那么,每一个人都倾向于多使用,没有人愿意少花钱,反正,花的都是那一个公有资金池里的钱。

所以,任何公办医保,都必然需要控制费用的支出,否则就可能出现这一局面:上半年就把全年的医保花光了,下半年的病人就没钱治病了。

要怎么控制费用呢?

通过医生进行控费。因为只有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控制着手术、是否住院、药物用什么等等一系列的支出。

如果你是管理者,你会怎么做?

1、消灭医生想多开药、多治疗的利益冲动

加拿大的医生,一部分采取年薪制(不与医疗数量挂钩),一部分采取计件制(根据病人数量挂钩),或是混合制。

在此次事件中,对于医生来说,病人数量之薪酬激励目标,已经达到了,因此,他是没有利益动机,让这个病人想办法活下去,或活长一点,因为与他个人利益已经毫无关系了。

2、控制单一病种的总支出

加拿大实施了DRG管制制度(注意,中国也正在实施),DRG是根据病人的主要诊断、治疗程序、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将住院病人分组,每组有一个支付标准。

超出这一支付标准,就将对医生进行处罚,在中国严重的需要医生自己支付超出费用,也即,医生看病,是有可能自己要亏损的。

这种预付费用的目的是,每一个病人使用医院的床位的时间受到制约的,鼓励提高患者周转率。

他必然导致医院过早出院病人,降低服务质量。同时,DRG也会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贵的药,就不能用了,否则会有后果。

医生急着让病人去死,因为这张床不能用太久。你用太久,就会导致医生受罚。

这一现象,中国现在也出现了,就是医生们主动将病人赶出病床,让这个医院指标到了,你不能再住下去了,你去别家医院吧。

对医疗总支出的控制,最后只有一个结果,随着全民医保的资金困难程度的增加,医疗质量不断地下降。

为什么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出现大量排队的现象,随便做一个检查都需要排队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因为只有通过排队,才能减少需求和支出。

肺腺癌,其实做一个肺部CT就能在早期发现,甚至是可以痊愈的。

在这种医疗体制中,你想拍CT想不容易。

你在加拿大要做体检,一般是找家庭医生,他做的体检是测量心跳、呼吸、血压,体重并进行了仔细的听诊和触诊,态度的确一流,但内容仅限这一些。

如果你想做CT、B超,不好意思,不能做。没有正当的理由,家庭医生不会开具这些检查,如果开了,有处罚,这叫滥用政府医保资金。

如果自己想做,找私立去,加拿大私立医院做一个核磁的费用是1600加币(9000人民币)左右,CT是8000元左右,再加上医生的诊疗费,去一次私立,仅仅见医生,做个体检,大几万就没了。

公立医保,不让你做,私立医院,你做不起。

这就是现实。

加拿大的财政支出中,医疗支出占比超过了40%,也即,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了,那么,管控费用支出,降低质量,就是一个必然。

这是任何一个全民医保管理者,必然会实施的一种举措。

更严重的是,医生们也有巨大的风险。

加拿大实行无过错医疗责任制度,这意味着在医疗事故中,医生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无论是否存在医疗过失。

这就让加拿大的医生,对任何重病患者,倾向于保守治疗。如果努力寻求新方案、各种手术来解决病人的问题,万一失败,哪怕没有医疗过失,也有可能需要赔偿。

医生们需要购买昂贵的医疗意外保险,以应对这种情况。同时,他们对于重症、复杂患者,拒之于门外,宁愿患者去死,总不能让医生自己有风险。

万一出了事,医生还得准备花几个月的时间出庭,即使有医疗事故保险在,他们也不愿意干这种事。

你可以看到,加拿大的医疗体制,正迎合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想法,医生不能以赚钱为目的 。

是的,他们不想赚你的钱了,那就希望你早点死。你不能指望一个医生,面临着费用约束、病床周转率约束、医疗官司风险的情况下,以自身利益为代价,为患者解决痛苦。

那么,中国唯利是图的医生,是否就是更好的选择呢?

仅从边际改善的意义来说,毋庸置疑,因为海外的华人早有共识,有病赶快回中国,哪怕全自费,哪怕有过度诊疗的风险,但起码对方是想治好你的病的。

在一些有部分自费的医疗体制下,医保报销后自费的金额,都远高于国内的诊疗费用,比如美国。

一个病人要花多少钱,其实是非常主观的,其实病人和家属是有选择的,医生唯利是图,并不会导致市场混乱。

有一个卖羽绒服的人,建议你买高达几万块的羽绒服,说可以在极寒天气下保命,你会买吗?一般人不会,我们知道对方想赚钱,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消费目的。

我亲戚进ICU,我也参与了家庭会议,讨论要不要花钱救他,过程中,大家将凑起来的几十万,当作一种情感消费,不管有没有希望,我们都愿意花这笔钱,你不能说这种消费就是错的,他是人类正常的情感。

大家认为,如果不救 ,会留下永远的遗憾。ICU的医生鼓动我们救,或要求我们放弃,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

同样的,当家庭找不到经济来源支撑这笔消费时,不管医生怎么说,家庭放弃也是很正常的,人要消费总是受到已有的财产之限制的。

多年前,魏泽西事件引发舆论风潮。但这件事的本质是,多家大医院医生告诉其家属,没有希望了,现有科学没法治,但是病人太年轻,家属不愿意放弃,于是市面上一切有可能的医疗手段都要去尝试。最后钱花了,人还是没保住。

正如我也无法反对母亲用中药,因为各种症状带来的痛苦,无法解决,人们就会想办法寻求各种偏方,哪怕是安慰剂,也能带来希望。

人最痛苦的是没有希望,身上的病痛,看到一个人说有希望,就会扑过去,哪怕理智上知道,希望渺茫,但万一有用呢?

有人说是这些人不懂科学,这种评论有一定的道理,但人要活下去,总需要给自己未来的生命赋予意义,若是在痛苦中过完余下的日子,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些没用的治疗手段,也是他们的希望之一。

正如,我在科学上反对中医,但在市场是支持中医,甚至请个道士来作法,我都是支持的,任何人,都可以采取自己想要的手段来安慰自己、给自己希望。

唯利是图的医生,一点也不可怕,因为我还可以选择,我可以比较,面临大病,我会全网搜索各个医生的评论,会动用人脉打听医生的医术和能力。

甚至我母亲的帕金森,我看过的专业资料和论文都一大堆。

在一个信息如果普及的社会,哪有什么信息不对称,久病成医的患者多的是,以前天涯论坛有一个天涯医院,挺好的,各种不同病症的患者,在上面书写自己的诊疗过程,部分患者极其专业,对不同的药都能清晰说明其作用及后果。

医疗这种消费,具备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哪怕你选择了全中国最好的医生,也有风险,不过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减少风险罢了。

今天的中国,正在向着加拿大的方向迈进。

他们以为,消灭医生的利益动机,就能在减少医保费用的同时,还能保持好的医疗质量,想什么呢?

这种忽视人性的乌托邦医疗体制,最终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医生不想治你,拿份旱涝保收的工资算了。

只有让医疗保险市场化,让医生市场化,消灭医疗市场中的一切管制,才能让一个健康的医疗市场出现。

否则,中国就是下一个加拿大。

蠢到极点的“医疗不可能三角”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那么多狗屁倒灶的事,但总是有一些人创建各种理论来制造各种问题。

医疗不可能三角,就是这种愚蠢的理论。

金融理论里有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说的是金融体系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这三者之中只能选择两项,不可能三者兼得,否则会导致金融崩溃。

这个金融理论中,其实有前提,那就是法币。

有人拿这个理论编了另一套理论,叫医疗体系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便宜、高效和服务好。三者同样不可兼得,不然也会导致崩溃。

初一看,这个理论有没有道理呢,好象很有道理。

我来先论述一下这种理论的常见观点。

比如,美国选择了高效和服务好,所以导致医疗成本巨贵无比。贵到普通家庭打个狂犬疫苗,叫个救护车就能破产。美国高效、服务好,但价格贵。

很多人赞美美国的医疗,觉得特别人性化。医生护士有耐心还笑眯眯,原因就是他们选了高效和服务好。既然在不可能三角里满足了高效和服务好,费用就绝不可能便宜。

美国核磁1100美元,阑尾炎手术大概15000美元,住院一天5000美元起步。2012年的联邦调查发现,每次乘坐的救护车成本平均在224美元(约1485元人民币)至2204美元(约14610人民币)之间。

再比如,英联邦国家和欧洲选择了便宜和服务好,结果就是见到医生很难,排队到死。预约牙科医生一个月,眼科七个月,拍个B超三个月起步。只要不是快死需要进急诊抢救的病,都得慢慢排队。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求便宜还服务好,结果就是效率极其低下。

同样是不可能三角,英联邦和欧洲的医疗体系选了便宜和服务好。道理很简单,服务好就要求医生面对每个病人都要耐心倾听,要给病人时间倾诉。这样看完一个病人至少需要半小时。一天八小时工作时间里,每个医生连轴转也就能看16个病人。

医生总量有限导致了每天能看的病人总量也有限,所以想看病就需要提前排队预约。只要不是马上要死的病,排三五个月才轮到你一点不稀奇。加拿大纪录片《你死定了》,讲的就是英联邦国家医疗系统排长队的问题。

选择决定效率,所有英联邦和欧洲国家都是这样,医疗系统效率低下无处不在。为防止患者候诊时间太长,甚至有法律规定,90%的患者应该在13周内获得专科医生诊治,其余26周内必须诊治,手术的等待时间不应超过18个月。

那中国呢,人口众多,人均费用紧张,选择了便宜和高效。代价是医生高强度工作,病床高周转,门诊高周转,为的是大家都能看上病。

因为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有限,又希望大家都能看上病,就只能选择便宜和高效。选择便宜和高效意味着,三分钟看一个人,问两句诊断好病情成了常态。

在公立三甲挂号,就不该排队。医生需要对微笑服务,还得有耐心听倾诉。可能么?大医院一天有多少患者?真要搞耐心服务,每个患者都得倾诉病情半小时,效率根本不允许。

同样是中美最好的医院。梅奥诊所的医护人员是协和的15倍,接诊人数却只有一半。15倍的医护人员,1/2的接诊人数,这意味着协和的效率是梅奥诊所的30倍。

梅奥诊所门诊费500美金起步,而在北京上涨了门诊费后,也就是50块钱起

是不是觉得协和够累了?其实比起北京儿童医院,协和已经算轻松了。北京儿童医院冬季日均接诊量12000人,峰值在16000人。也就是说冬季每个月要接诊36万人。

但是现在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诊所基本能做到随到随看。除了一些顶级医院,多数三级医院也能做到当天到医院,当天就诊,当天或者几天内出结果。如果这都算看病难,那急诊平均等候六到八小时的加拿大,预约动辄几个月的英国美国则难以想象。

现在人们口中的看病难,其实说的是找区域顶级三甲著名专家看病难。连找区域顶级三甲主任看病实际都不难,因为很多医院都不限号,挂了号当天就要看完。患者都往三甲挤,也造成了病床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从各级医院承担的住院人次看,趋势非常明显。低等级医院越来越空,高等级却越来越挤。

三甲的床位人满为患,再看看下面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除了老慢支高血压长期开药的老头老太,基本是门可罗雀。为啥呢?因为患者根本不相信他们能治好病。

好了,以上论述有问题吗?

是不是实际的情况?

以上论述的现实一点也没错,确实是真的,但理论却是错的。

那错在哪里呢?

第一大错,就是对英联邦国家系统中的低效、免费、高质的定义错误。

不说别的国家,就说英国。

在英国,每年人均绝对医疗成本为3327英镑(合4356美元)。

但近年来,英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其他国家却有了显著改善。

比如香港依然高居榜首,人均预期寿命为84.3岁,而医疗支出仅占其GDP的5.7%。其次是新加坡,人均预期寿命为82.7岁,医疗支出仅占GDP的4.3%。

英国的医疗保健从2014年的21位(共56个国家参与排名)下降到2015年的35位,**下降了14位,**目前落后于智利、阿尔及利亚和捷克共和国。这一变化意味着,它在彭博排行榜上已跌至榜单后半,目前落后于墨西哥,与斯洛伐克和秘鲁的水平相当。

而NHS事故频发、供给不足、效率低下也是臭名昭著的。

可见,英联邦体系的医疗系统,又贵、质量又差、又低效。医疗不可能三角理论,错将福利医疗当作免费医疗,给他设了一个便宜的标签,实际上不过是征税来实行的医疗罢了,费用非常高,人均开支接近美国的一半。

其次,医疗不可能三角理论完全忽视人们的需求,居然把要排队看病当作服务好。

看个病要等几个月,这叫服务好吗?医疗的服务品质的标准只有态度好一个维度吗?

我不会看病,不是医生,你生病了花一万块找我,我满脸笑容陪你唠一天磕,叫作服务好吗?

帮助病人解决痛苦才是医疗服务品质的第一维度,连就诊及时都无法做到,这怎么能叫作服务好?

第二大错是什么呢?

对全世界最为特殊的美国医疗的定义也是错误的。

不可能三角理论,将美国定义为贵、服务好、高效。

消费者消费任何商品,都是追求性价比的。

你花三十块去街边足浴店按个脚,不会追求豪华的大厅和美丽的迎宾,只要按的舒服,你会说服务真好,因为性价比高。

相反,你花五百去高档会所按个脚,要是上来个抠脚大汉给你端茶送水,你会转头就走,因为你会计算花你的投入产出比,你多花钱是希望享受更好的服务。

那救护车来一趟就要1200美元,这叫服务好吗?就象你点一份快餐就得一千人民币,有谁会说这是服务好?我都看不起病了,你和我说,这种服务高效、服务好?这是什么狗屁理论?

再来看什么叫高效,效率是不是光指速度,还要看结果。

中国以前的赤脚医生看病也很有速度啊,大多数病人过来开几片消炎药、止痛药就打发了,检查设备都没有,速度当然快。

高效得看结果什么。医疗服务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什么呢?是人均寿命的指标与投入费用的计算。

美国人一年平均花了上万美元在医疗上,但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发达国家里最低的,还经常在某些年份出现人均寿命下降的情况,这是哪门子的高效和服务好?

第三个错误,就是把医疗服务理所当然地理解为大锅饭

就按不可能三角的定义,医生服务态度好叫服务好,快点看到医生叫高效,收费低叫便宜,他也犯了大错误,他忽视了人的不同的需求层次。

餐饮市场存在不可能三角吗?

如果你搞一个人人都必须去的大食堂,那就有不可能三角了。

马云来吃饭,吃的也是农民工的菜,这叫服务不好。

中产去吃饭,价格不贵,但要排队,这叫效率低下。

穷人去吃饭,发现价格比路边摊要贵,这叫价格不便宜。

但多层次的餐饮市场,不是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每一个人去适合自己的场所吃饭,不都是价格又便宜,又高效,服务又好吗?

你把所有消费层次的人全部混在一起,这不是人为制造矛盾吗?结果是谁都不满意,那这是医疗市场必然的不可能三角吗?

更加市场化的医疗是,穷人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并且高效便宜。

我们看不起的印度,会在二三十年后为全世界展现出一个医疗市场化的典范。

印度民营医院曾创新眼科白内障手术,一个医生同时为五六个病人实施白内障手术,医生只做关键部位,而其他的全由护士来操作。

成本低,收费低,效率高,效果好。

印度有家民营医院做心脏手术,只需要1200美元,是美国此类手术的几十分之一的价格,但手术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一般的医院。

这个话题打住,以后专门写一期介绍印度医疗市场化的成果。

只不过因为印度其他领域没有发展起来,人们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印度的医疗市场化成果不够醒目。

第四个错误呢,就是对中国医疗的错误判断。

如果仅仅拿美国、英联邦国家和中国来比,我的观点是,与这些国家的医疗相比,中国的医疗,又高效,又服务好,又便宜。

中国的医疗支出人均1万元左右,但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呢,接近美国的水平,也就是说,以美国人六分之一的医疗费用,达到了和美国接近的人均寿命,这不是高效吗?

中国人有了病,随时可以看到医生,即使是去看专家,也不需要等几个月,只要你去排队,哪怕找黄牛买号呢,总是能见到的。

如果去北京见专家要等一个月,怎么可能每天有七十万人去北京。也就是说,可以快速见到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对等的专家,这就是服务好。

因为医疗服务的第一维度不是态度好,而是对方能解决你的问题。

再来说便宜,总支出更少,当然就更便宜。不管是与美国的医疗比,还是和英国的医疗比,中国人的总支出都要更低。

再次强调,这是比较而言,杠精别来杠。

那为什么呢?其实就只有一个原因,中国医疗的市场化程度比欧美更高。

纳尼,你在说什么?如果说英国全是公立医疗这还可以接受,美国不管是医院还是保险公司,都是私立为主,而中国的医院完全是公立医院为主,你凭什么下一个结论说中国的医疗市场化程度更高?

这个世界往往就是这么奇怪,名义是很容易欺骗人的,美国医院打着一个私立的名头,好象就是市场化的产物,真是这样吗?

不,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什么叫医疗市场化,通俗一点说,就是医院和医生以赚钱为目的,且赚钱的过程受到的干预少,干预越少,市场化程度越高。

那你说中国的医院和医生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呀?

当然是。因为中国的医院不象英国的公立医院,英国的公立医院是全额财政拨款的,但中国的医院财政拨款非常少,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来源于病人看病上交的费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巡视员朱洪彪说,各级财政对全国公立医院的直接补助从2010年的84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705亿元。而公立医院和卫生院就有五万家,平均拨,一年一家医院也才五百多万,连买台设备的钱都不够,更不用说发工资了。

所以英国的医院不以赚钱为目的,他们和公务员是一个性质,全额财政拨款单位,不需要迎合消费者需求,就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全额拨款的医院和靠病人看病上缴费用的医院区别在哪呢?

区别就在于,你要想有收入,就必须迎合消费者,否则消费者就不会来你这里看病。

虽然公立医院受到各种管制,但中国的医生有动力提高医学技能,有动力让自己在当地社会形成好的声誉,因为,技能和声誉可以换到钱,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慕名而来。

为什么那么多医生可以一天到晚十几个小时做手术?他们是为了什么?

因为医疗技能需要练习,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需要反复操作。这样的医生会成为稀缺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果按公务员体制管理医生,那医生为什么要提高医学水平?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少看几个病人不行吗?少做几台手术不行吗?

我不都是拿一样多的工资吗?真正公有制下面,医生是没有动力提升效率的。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公办医院里的医生都很拼,因为努力会有结果,努力能提升收入。

现在中国医生在很多领域的治疗水平、手术水平已经不次于发达国家,甚至在不少领域领先全球了。治疗水平高,收费还不高,这就叫服务好。

只不过是中国医生的收入方式被限制了,不能提高手术费,那就红包替代,不能提高门诊费,那就药品提成和检查提成替代。

这些手段当然不好,但依然构成了对医生的激励,总算没有把医生赚钱的路堵死。

所以,中国医院有不断扩大规模的动力,不断增加设备和病房的动力,医生有不断提升水平的动力,因为能赚钱,虽然被限制,但还是有通路。

现在各地著名的三甲医院规模往往很大了,营业收入有的高达几十亿元,这是完全由政府投入搞起来的吗?不是。

是消费者峰拥而至带来的,各三甲医院门口总是有排不完的队,熙熙攘攘的人群,是消费者主动找上门来的,是他们用钞票投票选择的。

很多人说,中国民营医院很烂,没有错,除了眼科、牙科外,其他的民营医疗确实不怎么样,还充满了诈骗和低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公立医院的市场化程度不低啊。如果是完全的财政拨款单位,医生早跑完了。

这就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竞争起来就更难了。

很多医生不愿意离开公立去私立原因很简单,公立的病人多啊,消费者用脚投票证明了中国的公立医院能部分满足消费者。

回到美国医疗,美国医疗全私立,为什么就这么贵呢?

美国医疗受到的政府管制非常多,虽然名义私立,但必须按政府的各种规定办,这就叫作不够市场化。

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美国私立医院增加病床需要向政府申请,这叫市场化吗?

美国的医生跨州执业需要向政府申请,这叫市场化吗?

美国的医生数量是受到医生工会控制的,人为控制供给数量,这叫市场化吗?

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利润率是由政府规定的,这叫市场化吗?

类似这样的限制,有多少呢,有数百上千条,需要几万字才能讲清楚,这里就不展开了。

那我再告诉你,即使现在中国医疗企业全部是私企,也不能叫市场化了。

因为在今天的中国,官办医保一家独大,政府成为医疗的消费者,由他来定规则。

你即使是民营医疗,你的客户也是政府。

在当下的医保管制手段下,民营医疗也将成为效率低下的服务机构,因为不再服务于消费者,而是要迎合、服从于官办医保的规则。

医疗机构是公立还是民营的名义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足够市场化。

只要市场化因素多一点,让消费者可以用脚选择,让医疗服务者只有满足消费者才能赚到钱,那医疗就可以做到又便宜,又好,又高效。

所谓的医疗不可能三角理论,是愚蠢无比的理论,是将医疗服务特殊化的论证。其实医疗和吃饭是一回事,都是服务业,餐饮要怎么搞,医疗就应该怎么搞。

现在再搞搞公办食堂,你会满意吗?

中国的医疗当然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市场化不够彻底导致的,但正确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减少限制和加强市场化,可惜,官办医保危机让这种半拉子市场经济也要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