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族国家的停战,到底有多难?

图片

你可能会说,停战不就是双方不打了吗?签个协议,撤军,握手言和,有什么好聊的?错了!停战可一点都不简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各种战争停战的那些事儿,看看在谈判桌上,各方都在打什么算盘。

朝鲜战争停战:最难产的协议

你知道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持续了多久吗?两年零17天!这可是冷战时期最长、最复杂的停战谈判之一。

1951年7月10日到1953年7月27日,一共耗时730多天。

而真正的战场上,从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整整三年的时间。

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简直就是"悬疑片":1951年8月,联合国军指控中朝方面在中立区集结军队,谈判一度中断;1952年10月,因战俘遣返问题,谈判再次陷入僵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策转变,推动谈判重启;1953年6月,韩国总统李承晚单方面释放反共战俘,几乎导致谈判彻底破裂…

更有意思的是,在整个谈判期间,战争根本就没停!各方都在"边打边谈",试图通过军事进攻改善谈判筹码。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多次大规模攻势,联合国军加强空中轰炸和炮火攻击,停战前夕,双方甚至加大了军事行动力度,就为了争取最后的地理优势。

最终停战协议对朝鲜半岛的主权影响有多大?直接导致朝鲜半岛事实上被分裂为两个政治实体,双方均未放弃对整个半岛的主权主张。

甚至你可以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因为,朝鲜战争至今只是停战而非正式和平结束,和平条约至今未签署。

这个停战为什么这么难?

主要是意识形态对立——冷战背景下的东西方阵营对抗;国际干预——中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

战俘问题——涉及意识形态选择的敏感问题;

军事分界线争夺——38度线附近争夺激烈;

国内政治压力——特别是韩国反对任何分裂朝鲜半岛的解决方案。

越南战争:基辛格的秘密谈判

再来看越南战争的停战谈判,那更是一部谍战大片,正式和秘密谈判共持续了近五年!

1968年5月,美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巴黎开始初步谈判;1969年,南越政府和"南越临时革命政府"加入谈判;1972年1月,美国公布基辛格与黎德寿的秘密谈判;1972年10月,双方达成初步协议,但南越总统阮文绍拒绝签署;1972年12月,美国发动"圣诞轰炸",迫使北越重返谈判;1973年1月27日,最终签署协议。

在整个谈判期间,战争不仅持续,而且多次升级:1968年"春季攻势"后开始谈判,但战争继续;1970年,美军入侵柬埔寨,扩大战争范围;1971年,南越军队入侵老挝;1972年,北越发动"复活节攻势";1972年12月,美国发动"圣诞轰炸",是越战中最猛烈的空袭。

这个停战协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表面上维持了南北越分治的状态,但实际上为北越最终统一越南创造了条件。两年后,1975年4月,北越军队攻占西贡,越南最终统一。

这个停战为啥这么难?

政治与军事目标的矛盾——美国需要"体面撤出";

多方参与——美国、北越、南越政府、南越临时革命政府各有诉求;

国内政治压力——美国反战情绪高涨,尼克松需要结束战争;

信任危机——各方对对方承诺的怀疑;

南越政府的抵制——担心被美国抛弃;

意识形态对立——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

埃以和平:最惊人的转折

停战快的,那就要到1978-1979年埃以和平条约,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停战转折。想想看,几年前还是生死大敌,忽然变成了和平伙伴!

埃以和平条约谈判是一个渐进式过程: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打破和平僵局;1978年9月,在美国主持下达成戴维营协议;1978年10月至1979年3月,埃以进行详细条约谈判;1979年3月26日,正式签署和平条约。

与前两次不同,这次谈判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进行:埃以之间停火已经持续多年;两国领导人有直接接触;美国提供积极斡旋;无军事行动干扰谈判进程。

最终的和平条约包括:以色列分阶段从西奈半岛全部撤军;埃及承认以色列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保证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船只开放;在西奈半岛建立非军事区和有限武装区。

这个和平进程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领导人的政治勇气(萨达特、贝京);美国强有力的斡旋(卡特总统);埃及军事和经济压力;以色列安全需求与领土完整间的平衡;分阶段实施,建立互信;两国民众对和平的渴望。

两伊战争:最长的现代常规战争

两伊战争(1980-1988)是20世纪后半叶最长的常规战争之一,停战谈判也经历了多年曲折。

1982年,伊朗收复被占领土后,国际社会开始推动停战;1983-1987年,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多次斡旋;1987年7月,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立即停火;伊朗初期拒绝接受决议,直到军事形势恶化;1988年7月,伊朗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火。

在谈判期间,战争持续并且不断升级:“城市战争”——双方轰炸对方城市和平民目标;海湾"油轮战争"——攻击对方和第三国油轮;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美国直接介入保护科威特油轮;1988年7月,美军击落伊朗客机,加速伊朗接受停火。

两伊停战谈判为什么如此旷日持久?

意识形态与宗教因素——什叶派伊朗与逊尼派伊拉克;

领导人个人恩怨——萨达姆·侯赛因与霍梅尼;

国际社会立场不一——美苏在不同阶段支持不同方;

石油利益——波斯湾石油运输安全;

战争经济——两国逐渐适应了战时经济模式;

民族主义情绪——双方都将放弃视为屈辱。

波黑内战:复杂的族群拼图

波黑内战的停战谈判经历了多次失败尝试。

1992-1994年,欧盟和联合国提出多个和平计划,均告失败;1994年,“接触小组”(美、英、法、德、俄)提出新方案;1995年8月,美国主导外交攻势;1995年11月1-21日,代顿和平谈判;1995年12月14日,巴黎正式签署协议。

在谈判期间,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克罗地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闪电行动"和"风暴行动",改变军事态势;北约对波斯尼亚塞族进行空袭,迫使其接受谈判;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对波黑塞族施加压力;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加速军事干预。

代顿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单一国家继续存在,但内部分为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

领土划分——波黑联邦51%,塞族共和国49%;

建立中央政府和两个实体政府的复杂政治结构;

允许NATO派驻实施部队;建立国际高级代表办公室监督协议执行。

这场停战谈判特别复杂的原因在于:

民族和宗教仇恨——塞族(东正教)、克罗地亚族(天主教)和波什尼亚克族(穆斯林)之间的历史敌意;

领土纠纷——各民族聚居区交错,难以划清边界;种族清洗带来的人口变动;

区域大国干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直接支持各自民族;

国际社会立场不一——美国、欧盟、俄罗斯对冲突的看法不同;

政治领导人利用民族矛盾维持权力。

科索沃战争:人道主义干预的先例

科索沃战争的停战谈判分为两个阶段:1999年2月,法国朗布依埃谈判——塞尔维亚拒绝接受NATO部队进驻;1999年3月24日至6月9日,NATO空袭南斯拉夫期间的谈判;1999年5月,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丁与西方国家协调立场;1999年6月9日,南斯拉夫军队签署撤军技术协议。

在谈判期间:NATO对南斯拉夫进行了78天持续空袭;塞尔维亚军队加强了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清剿行动;科索沃解放军继续游击战;大规模难民危机加剧,约80万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逃往邻国;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但不愿军事介入。

停战协议对主权的重大影响:科索沃事实上脱离塞尔维亚控制;名义上仍属南斯拉夫(后来的塞尔维亚);国际社会实际接管科索沃行政;为科索沃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埋下伏笔;塞尔维亚主权受到严重挑战。

科索沃停战谈判的难点在于:

主权与人道主义干预的矛盾——首次以人道主义名义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进行军事干预;

民族自决权与领土完整原则的冲突;俄罗斯与西方在巴尔干的地缘政治竞争;

历史仇恨——塞族视科索沃为民族摇篮,阿尔巴尼亚人要求自治/独立;NATO对南联盟的军事压力与合法性问题;

战后治理模式——国际托管还是有限自治。

阿富汗战争:远方的撤退承诺

美国与塔利班的和平谈判历时近两年。

2018年7月,美国与塔利班在多哈开始非正式接触;2018年12月,美国特使哈利勒扎德与塔利班开始正式谈判;2019年9月,特朗普叫停几乎达成的协议;2020年2月,美塔双方重启谈判并达成协议;2020年2月29日,《为阿富汗带来和平的协议》在多哈签署。

在漫长的谈判期间战争没有停止 ,塔利班控制区不断扩大,从农村向城市推进;阿富汗政府军队依赖美军空中支援维持控制;塔利班袭击频率增加;ISIS-K加入冲突,攻击双方;平民伤亡持续上升。

多哈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及其盟国在14个月内完全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承诺阻止任何团体利用阿富汗领土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塔利班承诺与阿富汗政府开始"阿人内部对话";美国解除对塔利班的制裁并促使联合国取消相关制裁;双方释放战俘。

协议的结果是什么?2021年8月,美军撤出后塔利班迅速接管全国,阿富汗政府崩溃。这个协议实际上为塔利班重掌政权铺平了道路。

阿富汗和平进程的困难在于:

美国国内政治压力——结束"无休止战争"的民意;

塔利班战场优势与耐心——认为时间在其一方;

阿富汗政府军事和政治能力有限,依赖外部支持;

地区大国影响力复杂;塔利班内部强硬派与温和派的分歧;和平协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叙利亚内战:永无止境的部分停火

叙利亚内战自2011年开始,至今没有全面停火,只有多次局部停火尝试。2012年,联合国-阿盟特使安南提出六点和平计划,最终失败;2016年2月,美俄达成"停止敌对行动"协议;2016年9月,美俄达成新停火协议,但持续仅一周;2016年12月,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主导的阿斯塔纳进程启动;2017年5月,俄土伊三国签署建立"冲突降级区"备忘录;2018-2020年,俄土围绕伊德利卜多次达成临时停火协议。

各次停火协议的主要特点:地理上限于特定区域;时间上多为临时性质;内容上区分"恐怖组织"(继续打击)和"温和反对派"(停火对象);建立联合监督机制;解决人道主义通道问题。

叙利亚和平进程面临的主要困难:

参与方极其复杂——政府军、多派反对派、库尔德武装、伊斯兰极端组织、多国外部介入;

代理人战争特征——伊朗、俄罗斯支持政府,土耳其、海湾国家和西方支持反对派;

政治解决方案存在根本分歧——阿萨德去留问题;地区大国地缘战略竞争;民族和宗教因素;联合国安理会永久成员国意见分歧。

乌克兰东部冲突:明斯克协议的困境

乌克兰东部冲突的停火谈判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2014年9月5日,明斯克议定书(明斯克-1)签署;2014年9月19日,明斯克备忘录签署;2015年1-2月,战事再度升级,德巴尔切沃战役;2015年2月12日,明斯克-2协议签署。

在谈判期间,东乌克兰战事持续:明斯克-1签署前,亲俄分离主义武装与乌军激战;两次明斯克协议之间,冲突不断升级;协议签署后,虽然大规模战事减少,但低强度冲突持续。

明斯克协议未能全面实施的原因:

乌克兰与分离主义武装互不信任;协议执行顺序存在分歧——乌方强调先安全后政治,分离主义武装要求先政治后安全;

俄罗斯否认直接参与冲突,影响监督机制有效性;

乌克兰国内政治压力;各方对协议条款解读不同;缺乏有效国际强制执行机制。

以色列-哈马斯冲突:周期性的暴力与停火

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自2008年以来有多次短期停火安排:2008-2009年加沙战争后停火;2012年"护墙行动"后停火;2014年"坚固壁垒行动"后停火;2018年埃及斡旋的非正式停火安排;2021年5月,埃及斡旋的停火结束11天冲突;2022-2023年,多次小规模交火后的短期停火。

各次停火协议的共同特点:基本内容为"以静制静"——以色列停止空袭,哈马斯停止火箭袭击;放宽对加沙封锁的部分限制;扩大加沙渔民捕鱼范围;允许更多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没有解决根本政治问题。

以哈冲突停火的特殊挑战:

根本政治分歧——哈马斯不承认以色列国家合法性;

“恐怖组织"标签——以色列和多国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拒绝直接谈判;加沙人道状况与安全要求的平衡;

地区动态;内部政治压力——以色列和哈马斯各自面临强硬派压力;

周期性暴力模式——停火往往只是暂时性,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停战的真相:算盘与权力

透过这些复杂的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影响停战难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第一,冲突性质与复杂性。国际冲突与内战的停火难度不同,叙利亚、也门内战尤其难结束;参与方越多,协调越困难;代理人战争(如也门的沙特-伊朗对抗)增加复杂性;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使停火更难维持。

第二,主权与领土争议。领土完整与分离倾向的冲突(如科索沃、波黑问题)特别难解决,背后主要是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观念的冲突;国际承认问题(如巴勒斯坦地位);领土交换的可能性(如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土地换和平”);自治与中央权力的平衡(如明斯克协议中顿巴斯地区地位)都是关键因素。

第三,意识形态与宗教因素。意识形态对立(如朝鲜战争中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宗教分歧(如波黑内战中的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派别冲突);极端主义组织拒绝常规谈判框架;历史仇恨(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历史恩怨)都会加大停战难度。

第四,外部干预程度。大国干预(如叙利亚危机中美俄介入);区域大国竞争(如也门危机中沙特与伊朗的竞争);国际组织参与的调解能力与资源;经济制裁与援助杠杆的使用都影响停战进程。

第五,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政治意愿(如埃及萨达特的和平决心);民众支持度(如哥伦比亚和平协议公投失败);内部分裂(如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与法塔赫分裂);政权合法性与生存忧虑都会影响停战决策。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主权问题对停战的影响。很多人觉得停战就是不打了,简单吧?错!主权问题始终是停战谈判中最敏感、最难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第一,主权往往被视为不可分割的零和博弈,导致谈判僵局;成功的停战往往采用模糊语言处理主权问题,留待未来解决;有些采用渐进式方案,如埃以和平中的分阶段撤军与主权恢复;还有些通过第三方担保减轻主权让步风险。

第二,主权让步的政治成本极高。领导人担忧因主权妥协被视为"叛国";特定领土在民族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如科索沃对塞尔维亚);一处让步可能导致其他地区分离主义抬头;军队与安全部门往往强烈抵制领土让步。

第三,现代停战谈判中出现了一些创新方案:特殊行政区模式;共同主权(如波黑联邦模式下的多层次权力分享);功能性分离与法律统一;国际托管过渡(如东帝汶、科索沃);非政治领域先行合作,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第四,随着国际法与主权原则的演变,领土完整原则与自决权的紧张关系、“保护责任"概念对传统主权观念的挑战、实际控制与法律主权的分离、“冻结冲突"案例增加,都在改变停战谈判的性质。

绝大多数停战谈判都在战争持续进行的背景下开展,这种"边打边谈"模式带来特殊挑战。

军事行动与谈判进程密切互动

冲突方往往在关键谈判前发动攻势改善谈判筹码;展示决心和能力以影响对方让步;针对性军事行动促使对方在特定问题上让步;根据谈判进展调整军事压力强度。

战场变化对谈判地位影响巨大:

关键战役可能成为谈判转折点(如印支战争中奠边府战役);军事僵局往往促使双方更愿意妥协;当一方取得决定性优势后可能放弃谈判;军事失利往往导致政治分裂,削弱谈判能力。

平民伤亡与公共舆论也是关键因素:

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增加国际停战压力;媒体报道塑造公众对冲突的认知;国际谴责与制裁威胁影响冲突方成本-收益计算;严重人道主义后果降低国际社会干预门槛。

谈判诚意与信任建立也很重要:

局部或临时停火测试对方诚意;人道主义通道与物资交换建立最低限度信任;战俘交换作为善意展示和信任建立的第一步;第三方验证机制克服相互不信任的障碍。

俄乌冲突涉及到的哪些复杂问题?

1、大国干预:美国干预,但现在美国川普政权是希望终结战争,川普会急于实现政见;但欧洲各大国元首的想法与川普不一致,他们与司机密切沟通,也形成了大国干预。而冲突的另一方,俄罗斯也是一个军事大国;** **

2、主权冲突:俄罗斯占据的土地与乌克兰的领土,形成了与国际战后秩序中的领土不可分割的原则性冲突;乌政府难以妥协;

3、民族自决权冲突:乌东及克里米亚俄族人口是否有民族自决权,这也是一个问题,俄罗斯采取的吞并手段是先让这些地区独立公投,然后再加入俄罗斯;这一程序上至少与南联盟各国的问题存在相似之处;而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构成了冲突;

4、库尔斯克问题:普京显然不希望库尔斯克成为谈判桌上的谈判条件之一,在乌军没有撤出库尔斯克之前,他不可能停战;而乌克兰占领库尔斯尔就是希望用库尔斯尔来换取乌东领土;这是对战争谈判筹码的争夺。

5、民族、宗教、意识形态冲突:战争持续到现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在亲西方与反西方、乌克兰民族主义与大俄罗斯主义;东正教正统地位、斯拉夫民族发源地、俄语与乌语的地位问题、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问题上形成了全方位的冲突;这些冲突难以在谈判中解决。

6、乌克兰国内民族冲突问题:乌克兰国内的俄族占比较高,这导致了国内民族主义的冲突,在停战谈判中,也将涉及到民族混居处的实质占领与治权的重大争议问题;

结语:和平的代价

我们来个总结吧。战争停火不是简单地签个协议就完事了,它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涉及主权、边界、意识形态、外部干预和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

从朝鲜半岛到中东,从巴尔干到非洲,每一次停战都是独特的,但也有共同的规律:主权问题是核心难题;外部大国干预往往延长冲突;国内政治压力可能阻碍和平进程;无论是战场态势还是谈判过程,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最后要说的是,停战并不等于和平。真正的和平需要解决冲突的根源,包括民族和解、经济重建和制度建设。

但停战是第一步,是从枪林弹雨到谈判桌的转变,是从战场博弈到政治博弈的转变。

停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但这一场战争,我认为停战会快,但谈判结果可能会很难。

停战是会快,是因为两国都打不动了。两国战争最大的制约,不是武器、不是金钱、不是外国援助,而是在战争中,本国政府其实与本国人民逐步发展成为了敌对的双方。政府要将民众当作战争的养料,而民众在长期战争下,只会疯狂逃避战争。

每一个政客,其实都坐在火山口,威胁他们的是本国平民,而不是外国军队。

但是停战谈判却可能旷日持久,因为上述这些冲突,想靠谈判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

战后的两国民众,仇恨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