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司机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一场“滴滴开放日”的会议。

有很多滴滴司机到了现场激烈地表达态度。

但是,刚上去两个司机代表发言,我就忍不住了。

第一个司机说,最好滴滴与其他网约车平台搞个价格联盟,不要再“恶性竞争”了,我们把价格抬一抬吧,反正,多个几块钱,难道消费者就不打车了吗?

第二个司机说,很多地方的滴滴司机没有营运证也能跑,你们平台不应该不让他们跑吗?越多人跑,我们的收入就越低啊。

滴滴,敢于将这些言辞激烈的司机们请到会议,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可以说是很有勇气和气魄的。

此次开放日的主题是讨论在舆论中流行的滴滴佣金过高的问题。

但开场两位司机,显然比舆论中的普通司机更懂经济。

他们明白,佣金不是真正的问题,供需关系与竞争关系才是真正的问题。

只要有不同的平台在抢夺客户,价格竞争就不会停止。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司机涌入平台,那么,司机的收入也难以提升。

我马上要求上台发言,只发言了几分钟。

但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开放日,主要邀请司机、自媒体及行业专家,但是没有邀请消费者,我要代表消费者说几句。

滴滴以及平台上的网约车司机们,从诞生到今天,它唯一的、根本性的问题只有一个:它,以及它所连接的所有司机,是否还在作为一个整体,为我——消费者——提供着最极致、最廉价、最便捷的出行服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拥抱消费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消费者会用脚投票,放弃滴滴。

所以,滴滴及平台上的司机,唯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放弃一切生产者本位的思维,将“消费者利益至上”这七个字,用最滚烫的铁水,烙进滴滴公司及每一个司机的每一个DNA里。

滴滴必须成为服务于消费者的平台,去对抗一切试图让出行变贵、变难、变糟的力量。

除此之外,皆有可能被消费者抛弃

让我们先从那个最核心的问题开始:价格。

总有一种声音,在说:“价格太低了,司机师傅们太辛苦,我们应该提高价格,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这种论调,是商业世界里常见的错误言论。它试图将生产者对于利益的无上限要求,包装成一种值得同情的悲情,然后向消费者强行摊派成本。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选择网约车的原因极其单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它为我提供了“最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注意这四个字:最高性价比。它不是最快,不是最舒适,也不是最安全,而是这几项与价格综合计算后的每一个人基于主观理解的最优解。

一旦这个核心优势被侵蚀,我会用脚投票,其速度和决绝程度,会超出你们所有人的想象。

我的选择太多了。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转身走进地铁,用固定的几块钱成本,换取绝对准时的承诺。

我可以骑上共享单车,用微不足道的花费,完成三五公里内的无缝衔接。

我甚至可以花几千块钱买一辆电动车,它将以近乎免费的电费,解决我90%的日常通勤,其便利性和经济性足以秒杀你们提供的任何服务。

如果你们的价格再高一点,高到触碰我自己开车的边际成本,我宁愿自己忍受堵车的烦躁和停车的麻烦,也绝不会让你们这些更高价格的服务商,从我的口袋里多掏一分钱。

最不济,我可以取消那个可有可无的约会,推掉那场无关紧要的饭局,我选择——不出行。

消费者是市场的终极裁判者。任何妄图通过“合作提价”、“行业自律”来对抗这名消费者的组织,最终都会被碾成齑粉。

第一位发言的司机,他没有搞懂一个经济学原理,任何价格的上升,必然在边际上消灭一部分需求。

当下中国经济处于商业周期中的萧条期,人们收紧开支,以度过寒冬。

这时,如果涨价会发生什么?

十几年前,当出租车还是城市交通的垄断者时,那些最聪明的司机在做什么?

他们不是在要求政府提高起步价,反而在呼吁降低起步价。为什么?

因为这些在市场一线用时间和油钱换取真理的人,他们懂得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价格是需求的开关。

价格门槛每降低一分,就能激活一大片沉睡的、潜在的需求。就能让那些原本在公交和步行之间摇摆的人,毫不犹豫地坐进你的车里。

跑一单等一小时的“高单价”,和无缝衔接跑三单的“低单价”,到底哪个总收入更高?这道简单的数学题,现在却有那么多人想不明白。

现在,今全国有几百家平台在竞争,而在任何时候,哪怕滴滴一家独大,它也一样面临竞争

只要你价格上升,那么,就一定有消费者选择地铁、共享单车、自己买车、或走路,甚至不出行。

竞争是永远存在的。

也就是说,第一个司机的发言如果真的执行,其实会让订单大减,最后让所有的司机收入减少。

这种要求搞合谋定价的手段,也是一种对网约车市场的背叛。

他们背叛了当初网约车能够崛起的唯一信条——用更低的价格服务更广阔的人群。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反而开始幻想自己能成为价格垄断的制定者。

因此,滴滴发展的首要铁律必须是:将追求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作为企业永恒的、第一位的目标。 这不是一个选项,这是生存的唯一前提。

一切技术升级、算法优化、运营管理,如果最终不能传导为更低廉或质量更高的服务那就毫无价值,就是自娱自乐的内部杂耍。

另一个同样危险的论调,是关于“准入”和“合规”的。

“没有运营证的人,怎么能抢我们的生意?”“平台应该把那些不合规的车清出去,保障我们的利益!”

这些话语,听起来似乎在追求“规范”,实际上却是在呼唤“垄断”。

我们当初为什么要欢呼网约车的到来?不就是因为它用市场的洪水,冲垮了那座由牌照、户籍和特权构筑的、让消费者窒息的堤坝吗?

在那个时代,我们在寒风中绝望地招手,看着一辆辆空车拒载而去,那种无力感和屈辱感,我们忘了吗?

还记得网约车刚出现时,传统出租车司机殴打网约车司机,天天举报网约车司机,试图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吗?

网约车的诞生,代表着自由市场的伟大胜利。

它向所有人证明:只要允许充分的竞争,只要让更多的供给涌入市场,价格就会下降,服务就会变好,消费者的体验就会提升。

在2010年中国仅有一百万出租车司机,是一个极少数人垄断的行业,现在中国有近三千万名网约车司机,整整增长了三十倍,在解决消费者打车难的问题时,创造了天量的就业岗位。

现在,仅仅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因为钱不像以前那么好赚了,就有人开始怀念那堵墙,甚至试图亲手把它再建起来。

他们希望通过限制供给(把别人赶出去),来维持自己在一个更小的市场里获得更高的单价。

这是对消费者的公然背叛。

对于消费者而言,供给永远是越多越好。

更多的司机,意味着更短的等待时间。更多的车辆,意味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

至于司机有没有本地户口,车辆是不是某个特定轴距,一些与服务质量和安全毫无关系的所谓“门槛”,对消费者来说,一文不值。

作为消费者,我只关心三件事:我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叫到车?我能不能用最低的价格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是不是足够安全?

谁能帮我实现这三点,谁就是我的朋友。谁试图在这三者之间设置障碍,谁就是我的敌人。

滴滴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不能有任何摇摆。

它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在消费者这一边,去拥抱和鼓励一切形式的供给增加。

它应该保持当年创业的初心,冲进一个被传统出租车垄断的市场,敢于在压力下坚持以消费者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

因为,每一次对供给的限制,都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剥夺,都是在亲手扼杀自己未来的市场空间。

让市场决定谁能跑,让消费者用评价来淘汰劣质服务。这才是唯一公平和高效的规则。

最后,我要说一下那个让无数人争论不休,却又最没有意义的问题:抽成。

“抽成”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误导性。它暗示着一种剥削关系:司机辛辛苦苦赚了100块,平台什么都没干,就从中间“抽”走了20块。

这是典型的、错误的生产者思维。

让我们换一个视角。你,一个司机,是个体户老板。你的产品就是“驾驶服务”。

但是,你面临一个问题:你的客户在哪里?你怎么让他们知道你的存在?你怎么让他们相信你不是坏人?你怎么向他们收款?

滴滴,就是你的合作方,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的服务商。它负责:

营销获客:投入巨额资金做广告,教育市场,把成千上万有打车需求的消费者吸引到这个App上。

技术匹配:开发和维护一套复杂的算法,在一秒钟内将消费者的需求和离他最近、最合适的你进行匹配。

信任建立:提供实名认证、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功能,让你和陌生乘客之间能建立最基本的安全信任。

交易支持:提供便捷的支付系统,让你免去收钱找零的麻烦和收到假币的风险。甚至是为没有付款的乘客提供担保。

你,作为个体户老板,购买了滴滴提供的这一整套商业解决方案,并为此支付服务费。这个服务费,就是所谓的“抽成”。

你和滴滴平台,二者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共同为消费者服务。

所以,讨论平均14%的佣金是高是低,就像讨论房产中介费3%是高是低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一个市场定价。

你觉得滴滴收贵了,你可以不用。你可以去别的平台,或者回到街头巡游,看看哪种方式能让你在一天之内,扣除所有成本后,赚到最多的钱。

司机真正应该关心的,从来不是那个百分比数字,而是一天下来,自己银行账户里增加的那个绝对金额。 是300块,还是500块。

为了让这个绝对金额增加,司机和平台的目标,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做大整个蛋糕。

也就是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选择打车出行。

如何做大蛋糕?答案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论点:更低的价格,更快的响应,更好的服务。

当价格足够低,平台上的订单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

司机不再需要花一个小时去等一单,而是可以无缝衔接地跑个不停。虽然每一单的收入降低了,但总的销售额和总收入却大幅上涨了。

对于平台来说,也是同理。虽然每一单收的服务费(抽成)比例不变甚至可以降低,但因为总的交易额暴涨,平台的总收入也会增加。

这是一个典型的“薄利多销”的正向循环。

所以,把精力放在和平台争论那几个百分点的抽成上,是鼠目寸光的。

真正的出路在于,司机和平台都应该把目光从内部的利益分配,转向外部的广阔市场。去思考如何通过合作,把那些还在坐地铁、骑单车、自己开车的人,转化成我们的付费客户。

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的消费者从地铁换到你的服务中来。

用尽一切技术和运营手段,去压缩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去追求最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订单密度,提高响应时间。

在定位上,必须摆正自己“服务商”的心态。 停止关于抽成的内部争吵,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帮助司机减少空驶率、等待时间、提高效率、赚取更多总收入上,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供给,提升服务,以此来共同做大市场,服务好最终的“衣食父母”。

停止抱怨,停止幻想,停止内耗。

滴滴和它的司机们,你们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你们共同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那些比你们更便宜、更方便的替代品。

你们共同的上帝,只有一个名字,叫消费者。

去服务他,取悦他,为他提供极致的价值,你们就能活下去。 否则,市场会毫不犹豫地将你们清除。

这就是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