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将卖出个繁荣的未来!

图片

湖北将卖出个繁荣的未来!

湖北省长李殿勋讲的“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不用则售”这事,网络舆论果然关注起来了。

但是网络上,不出预料,很多人表达反对。有个主播,做了一段暗讽的视频,评论区不少人这样说:

“把空气一并打包卖了,刚需又来钱快。”

“把未来的现金流都卖掉,未来只能以债养债。”

“不太懂。90年代的国有资产流失,是不是也是如此操作的?!”

“国有资产流失怕是大概率事件。”

这真的很让人无奈啊!

前几年,你们跳脚呼吁“一鲸落万物生”,今天骂土地财政,明天骂巨头和小民争利,后天骂教培无序竞争,结果经济下行,你们自己赚钱更难了,财政也负债累累。

现在务实改革,这明明是有利于经济复苏、有利于你们赚钱的,你们却反倒跳脚反对!

你们这是在干嘛?非要跟自己的生活过不去?

对于“资产流失”的担心,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说:“国有资产不流失也跟你没关系。”这个话题我就不展开讲了。

我给你们讲讲小学数学的道理。

假设你有200万总资产,100万负债,净资产是100万。

你卖掉20万资产,还了20万债务,现在你的总资产是180万,负债是80万,净资产还是100万。何来“资产流失”?!学过小学数学,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吧?

国有资产也一样的,卖资产还债,净资产不变,根本就不存在“资产流失”!

有些聪明人说了:“我知道净资产不变,但在卖资产的过程中,有人从中贪腐,这不就是国有资产流失?”

说真的,这些聪明的朋友,我不太理解你们的思维是怎样运转的!

卖资产的过程中,有没有贪腐?肯定有!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你们说对了。

你们为啥不懂得进一步想想:如果资产不卖掉,管理资产的人难道就不贪腐了?

比方一栋国有资产的楼,卖,有可能贪腐,不卖,管理这个楼的人不也照样可以低价租给关系户,自己从中捞好处?

1910年的四川保路运动,有个名人打了个很好的比方:一块肉,你为了防止它被老鼠吃掉,你请了一头老虎在旁边看着这块肉,这是不是傻?老鼠吃肉,老虎难道就不吃肉了?国有资产卖的过程中有贪腐,不卖,让“老虎”继续看着,难道就没有贪腐了?

你再想想,把这个楼卖掉,不就斩断了长期贪腐了?以后也就不用派人监督了,这节约了多少监督成本?

对你们的这种思维,1990年代有一个词,专门反驳你们,这个词叫“冰棍理论”。意思是说,这个楼,你不卖掉,它也会在长期的贪腐、低效中,老化掉,就像冰棍融化掉。

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卖掉,用来还债,这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经济发展,又减轻了财政压力,岂不美哉?

一根冰棍,是吃掉好,还是让它化掉好,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不会不懂吧?

令人感慨的是,依然有不少网友指责1990年代的那一波国有企业改革。

这个真的让人很无语!

你可以不懂经济学理论,但,你总要懂得看看现实吧?

1990年代国企改革后,那可是带来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那段时间,也是中国人挣钱最容易的时间。今天的中、老年人,除了少数人,谁不怀念那段如梦似幻的繁荣期?

可以说,1990年代,卖、卖、卖,卖出了一个超级繁荣!

那一段国企改革,过程中有没有贪腐问题?有!

但,没改革之前,企业的厂长们、管理层们贪腐更普遍!哪怕企业快破产了,他们也能找到贪腐机会。比如,让谁下岗不让谁下岗,这就可以收礼了。你问问那些老国企员工,看看他们对他们曾经的厂长们有多恨!

我读书那会儿,有个同学的父亲是一家几百人的国企厂长。我们和那个同学出去玩,他都是直接签单的,让他父亲的厂还。农村出身的我,看了无限感慨。

所以,那一段国企改革,让国企厂长、管理层没机会腐败了,实际上是大大减少了腐败。

那时候,指责“卖国有企业”的声音,比今天可强烈多了。当然了,支持的声音也很多。幸好,那时候的改革者顶住了压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十几年的高增速。如果那时候不改革,财政会被拖垮,银行会被拖垮。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湖北的做法,绝对是有利于经济的,且能大幅减少腐败。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改革能让你赚钱更容易。为了你自己赚钱更容易,你一定要支持。

我也希望改革者们能够顶住舆论压力,对经济负责,对历史负责,把改革坚持下去。

“一切国有资产证券化”是大好事

最近,湖北省长李殿勋在武汉调研时说: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新闻下面的评论区有人说:

“害死人,湖北穷疯了吗?”

“把武汉整体上市,纸化,还是虚拟纸化,这位领导水平极高……”

“这怕是穷疯了吧,都开始卖家产了!”

可以说,一大堆反对的评论。也有人说:“说的非常好,把人民的资产还给人民。”但这样的评论占少数。

这是非常令人感慨的一点,就是:许多普通人并不懂经济,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支持或者反对各项政策。幸好中国还有许多懂经济的改革型官员,在努力地推动着改革。

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这三项原则,是上面提出的地方政府化债的办法,湖北的省长只是加上了“一切”两个字。

国有资产证券化,这是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评论区那些人是不懂经济,才会加以反对。

假设你是省长,国有资产经营得怎么样?是赚还是赔?你怎么知道?看下面的负责人递交的报告吗?报告可以美化,可以隐瞒,你也没精力一个一个去核查这些报告是否属实。

但是国有资产证券化以后就不一样了。你这个资产在市场上值多少钱,那是一目了然,这比什么报告都准确。

而且国有资产证券化以后,拿到市场上交易,也就方便多了。

至于湖北的省长说到的“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更是大好事。

你想想,如果是你自己家里的资产,你自己用不上,却能拿到市场上卖钱,你卖不卖?你肯定也卖!你用不上的资产,你卖给别人,别人能用上,这既有利于你,也有利于买主,这就是双赢!

国有资产是同样的道理。官方用不了的资产,出售给市场去用,就是更好地利用资产的潜力,对老百姓大大有利。有些人一听“卖国资”,就联想到“败家”,这就是完全不懂经济的表现。你把家里的低效率的资产换成钱,是不是“败家”?这不但不是“败家”,还是“兴家”,对不对?把国有资产换成钱,钱也是资产,只是从一种资产换成另一种资产,国资委又没吃亏,你反对个啥?

这钱用来还债,你更不应该反对。因为,如果这笔债不遮光还,就得用纳税人的钱来还,你作为纳税人也要承担一部分。难道用闲置资产还债,不比收你的税还债更好?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几年前,全国舆论汹涌,批判所谓的“土地财政”,大量的经济学者、专家都义正辞严反对土地财政,民众也随声附和,那真是一场人类思维的悲剧。

所谓的“土地财政”,其实就是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土地,解决了许多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费用问题。市场上,人们出了钱,得到了土地来盖房子,地方政府获得了资金,应该说,是一种“无痛财政”。当然了,土地没有市场化,这严重损害了效率。但在土地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出售土地,也是让土地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比闲置好多了。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出售土地,而是向你加税来获得城市建设的资金,这难道对你不是更不利吗?同样是从你口袋里掏钱,土地财政是给了你土地的使用权,而加税则什么都没给你,你说哪种更好?也不知贾康等专家们吃错了什么药,那么卖力地反对土地财政。

后来房价高涨,这本来应该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改革、增加土地供给来缓解,结果民意却选择了打压需求。

现在好了,土地财政确实被生生打下来了,可经济也下行了。老百姓现在赚钱又多难、就业有多难,这就不用多说了吧?就说一个数字吧:去年限额以上住宿业利润总额降幅达92.9%!开小旅店、小餐馆的,更是惨不可言。

同时,地方财政也负债累累,拖累了民营企业。

所以,当年那么多人跳脚反对土地财政,究竟是为了啥呢?

今天,国资证券化,市场化,卖低效国资还债,你不要再傻乎乎地反对了。理论你可以不懂,但是你起码要懂一个简单的道理:卖低效国资还债,比从你口袋里加税还债,要好多了。

湖北的这位省长李殿勋,长期在重庆工作,和黄奇帆很有交集。黄奇帆当年在重庆推“地票”制度,也是创新,是改革,可惜没有推广开。不知道李省长是不是受了黄奇帆的影响。我个人的看法,这个李省长是个改革型官员,能够务实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多给地方发展的自主权,可以有无数人比黄奇帆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