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一文批驳垄断常见谬误
深度长文:一文批驳垄断常见谬误
有一位经济学资深研究者在群里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学经济学就象打怪兽,需要一个关一个关过,而第一个关就是垄断关。”不能把垄断这个问题搞清楚,那经济学就永远入不了门。
垄断问题,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是最容易犯错的领域。
此篇长文,将对垄断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将市场上常见对垄断的误解一一厘清。
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发源于美国的政府反垄断法体系,在法理上,是完全找不到任何正确性的。
第一:反垄断完全违背法理
《谢尔曼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也就被称为全球反垄断法之母。
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
那什么叫托拉斯呢?两兄弟都会做菜刀,市场上只有两个人做菜刀,原来他们是独立经营的,晚上一商量,明天一起做吧,于是共同开了一家店,兄弟俩按投入分配股权,这就叫作托拉斯了。
按这个法律,市场上两家公司合作是合法的,但如果两家公司加起来形成了市场独占的现象,那就是不合法的,因为你构成了一种市场独占的状态。
谢尔曼法的核心就是将市场独占这一结果视为犯罪。
那要推翻《谢尔曼法》,用最简单的法理即可以推翻。
行动不侵权,结果怎么可能侵权?如果行动不侵权,结果却会侵权,那人们行动哪里还有标准了?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哪个行动就可能导致到这个结果。
侵权行为,一定是通过某种手段侵犯了他人之权利,才有可能成立。
侵权行为,也一定需要受害者,才存在侵权事实之认定。
一个企业卖东西不侵权,卖的多不侵权,每分每秒都在卖产品也不侵权,但财务一统计,数量多到成为市场中90%的份额的卖家了,这就侵权了,这不是很荒谬吗?
企业不过不停地做一个行动,叫卖东西,他哪一个行动侵犯他人了呢?每一个卖东西的行动都是不侵权的,但无数个卖东西的行动累积起来却变成侵权的了,这就是和嫖娼一样的荒谬法理。
我可以拒绝和任何人合作,企业总是需要制定与他人合作的契约的,如果小企业制定契约,没问题,但大企业制定契约,规定你只能和我合作,不能和别人合作,这就变成有问题的行为。
签订合作契约没问题,规定独家合作机制也没问题,企业卖货卖的多也没问题,三件事组合起来,就变成二选一危害他人了。这是同样的荒谬法理。
所以从侵权必定是行动侵权、侵权必定有受害人这一法理,就可以认定《谢尔曼法》完全是恶法。
但显然,这样的分析服不了众,大众还有无数关于垄断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用另一种方式来推演,让你自己干一个垄断(市场独占)企业试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能赚到暴利,危害消费者利益。
第二:市场独占能赚到暴利吗?
最近这十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商业大师讲课,他们说,免费获取流量,把市场干大,然后才会进入收获期,这就是这个时代最牛逼的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思考的背后,其实就是对应着人们对垄断的错误认知。
他们认定,只要前期亏损占领市场,完成市场垄断后,就可以随意调价,赚取利润。
这种思维方式广为流传,把规模做大,就可以割韭菜了,真的吗?
现在我给你十个亿,你来按这个思路干一个企业,我们一步一步推演一下。
假如你开一个网吧,用低价的方式,先把竞争对手全部干翻先,然后再来赚钱。
这个商业模型是否可行?
我们假设网吧目前当地市场价是3元一小时,你直接降到1元一小时的赔本价。那么你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你是否会认为,你的竞争对手就会马上死光了?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去做生意,一定是一个失败者。
因为消费者的选择是复杂的,价格只是他们考虑的一个因素之一。
我们换一种角度,假设这时你是一个网吧业主,面临另一个网吧的低价抢市场,你会怎么办?
那我会升级网吧,搞战队模式,搞社交模式,将网游战队吸引到这里来,价格不但不降,我还要涨价,把软硬件都进行升级,我就只做一些有消费能力的网游迷的生意。
这时,发动进攻的企业复制他,再把这种价格再打下来,那是不是就能消灭他了呢?当然可以,但是依然会有网吧升级别的模式,比如专门搞个妹子网吧,全是女人,没有男人,不许吸烟,设计风格为卡哇伊等等。
你会发现,原有的网吧市场在价格竞争下,会有无数的新的网吧业态会出现,既然你试图占领全城市网吧份额,就得不断的跟进,不断的模仿并降价。
好了,因为你资金实力雄厚,终于有一天,市场上的大的竞争对手全部干倒了,就剩下这一家了。
那真正的问题来了,你认为,这时你能赚到钱吗?
为了打击其他网吧,你前期投入了十个亿,那现在要赚回来怎么办?
你会说,涨价啊!
把价格调到5块,投入这么多,我得捞回来呀!
如果你这么干,你马上会发现,你不但不能赚回来,你的网吧客户马上流失大半。
因为基本的市场供需理论在这里。
假定原来的市场价是3元,客户量是10万,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你涨成5块,那客户量会减成5万、甚至3万了。
就如同,今天全市的外卖员的外卖费用同时约定,全部涨到20元一单,会有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不点了,咱下楼吃吧。客户量马上会大量下降。
所以,你要保持原有的客户量,那调价的上限是什么?那就是依然保持3元一小时,这时,你才能保持市场原来的客户量。
但这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因为你把价格打到1块钱,价格下降,也会增加客户量,你为了满足市场,你的店都开的特别大,坐的满满当当的。
但涨回到原市场价时,也会导致新增的客户流失了,因为这部分客户在3元每小时的那个市场不是需求者,只不过被你一元一小时拉过来了,你涨回3元了,这部分客户自然就流失了。
那这个时候,你就非常痛苦了。
因为店铺的面积增加,租金增加,电费增加了,但客户量却减少了,相比起原有市场中的3元每小时的状态,你的网吧座位增加了可能有50%,店铺面积增加了50%,但营收却回到了原来的营收。
不好意思,这时,你会发现,你不但赚不到钱,你还会亏损。
假设原本三元每小时的市场,网吧业主们总体是盈利的,但全部到你手上来了,你却只能亏损,因为一样的营收,费用却高了一倍。
更大的麻烦实际上不止这些。
客户也会因为价格长期降为一元,产生价格上的依赖。长达三年的价格战,让客户的预期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一元一小时才是合理价格,你上涨到3元每小时,还面临着大量原来接受3元价格的客户,他们也不愿意来了。
而你作为投入了这么多固定资产的企业,你的财务模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假设固定资产折扣费用一天为100万,店租和基本管理费用一天100万,而客户每小时的直接成本是0.5元,那这时,每增加一个客户使用时间,都会让你的各项费用占营收比例降低,让你的毛利增加。
也就是说,财务上无法接受大量的客户离开,因为离开,连费用都打不平了,就不要说收回投资,而是你将持续亏损。
还有一个天大的麻烦,既然你都收三元一小时了,原来的网吧业主们只不过是退出市场,而不是被你搞进了太平间。
他们经营管理的经验并没有丢掉,那马上租个店面就开始开店,于是市场又会回到以前的格局。
而你的成本比他们的要高,除了前面的那些成本外,还有大量的管理成本,因为你构建了无数个分店,你搞了很多店长,上面有一堆的总监、副总。
而他们老板就是店长,甚至全天住在网吧里,管理成本极低,他和你竞争,很容易。
这时,你将持续亏损,直至你的资金用完,然后倒闭,所有的方法只不过延缓你倒闭破产的速度。
你看,一个人们认识中的垄断理论,当他在进行具体的商业实践时,却一定是以倒闭作为结局,不信,你可以试一下。
第三、拆分美国铝业的荒唐
有一家著名的企业,他就是垄断(市场独占)企业,叫美国铝业,他被美国政府以垄断之罪名拆分了。
然而这是一家真正的垄断企业(政府特许经营),因为美国铝业独占美国市场的原因是因为他拥有专利。
人类在1807年发现了铝,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还不懂得怎么样才能提炼单质的铝。
在1886年,查尔斯·霍尔发现了用电解的方式能够生产单质的铝,也就是他发明了电解铝的技术。
过了三年,1889年他获取了专利。在这个专利保护下,他开办了一个企业叫美国铝业。
作为市场上唯一的技术专利拥有者,这个市场由他一家独占。
如果你是老板,你是会定高价赚到暴利,还是不断降价以扩大市场呢?
我们来看数据。
1889年铝的日产量只是50磅,到了1937年,也就是48年之后,铝的日产量达到了100万磅。1887年每磅铝的价格是8美元,而到了1941年,也就是54年后,价格从8美元降到了1毛5分钱一磅。
你看,大家印象当中垄断者他们是提价、减产,抑制创新、减少消费者的选择。而铝业公司做的恰恰相反,增产、减价、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铝这种金属被广泛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当中去。
为什么美国铝业会这么干呢?
那我们来算一下美国铝业的日营业额就行了。
1889年铝的产量为50磅,每磅算他10美元,他一天的营业收入是500美元;
1941年铝的价格为0.15美元一磅,但他的产量起码是100万磅,那他一天的营业收入起码是15万美元。
哪怕是15万元美元的利润率只有10%,他一天也要赚一万五千美元;
而日产量只有50磅的话,哪怕利润是100%,他一天也就是赚500美元。
你只要不是傻子,你肯定是选择一天赚一万五千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铝业就是一家行政垄断型的企业,他没有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不停涨价,反而是在为了扩大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利益驱动下,主动的降价,在提升产能,提高利润。
他如果坚持10美元一磅的价格,那他能一天赚到15000美元吗?价格升高,需求量必定下降,如果你懂得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最后大家都知道,美国铝业公司被美国政府拆分了。
美国在制定了《谢尔曼法》后,就开始了对美国铝业的诉讼。
从1937年开始,他们就收集各种证据,控告美国铝业公司。在四年间他们传召了155位证人,收集了1803件证据,还写下了58000多页的法庭文件,目标只有一个——控诉美国铝业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垄断市场。
最后地方法院的法官判美国铝业公司胜诉无罪。美国政府不服再上诉,结果案子到了美国最高法院那里,美国最高法院受理了政府的上诉。
这个案子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企业当它在它的行业里面具有充分市场支配定位的时候,它本身是不是就属于非法的垄断?汉德法官判决说:
“是的,企业在自己的行业内拥有足够强的市场支配地位,这本身就是违法的。”
“当然这家公司激发了需求,开拓了金属的新用途,它让我们知道原来铝还可以这么用,但是它也从来没有停止确保自己有能力去满足它所激发出来的需求。是你告诉我们铝能够这么用的,然后你自己又亲自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就是错。”
如此荒唐的判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
就这样,美国铝业公司就被肢解成几家小公司。到今天美国铝业公司还存在。
这个案子更为诡异之处在于,美国铝业的市场独占地位,很大部原因是来源于美国政府的专利制度,也就是因为他拥有专利,别人才进不了这个市场。
但板子却打在了企业身上。
这是史上最荒唐的判决之一了,因为企业根本不知道他到底错在哪了?
我努力生产,努力降低成本,在市场不断降价,把产品销售出去,然后我就错了?我每一个动作都是正常的,合起来怎么就变成违法了呢?
企业完全找不到自己行动的边界在哪里?只因为我产品价格便宜,市场接受的多,那我就错了?这上哪讲理去。
专利下的垄断,企业也依然有降价的动力,依然无法获得所谓的暴利。
推动企业扩大生产,降低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欲望,而不是竞争。
大家过于迷信企业之间竞争带来的进步,认为若在一个领域没有竞争,那么企业就一定坐享其成。
其实竞争并非企业努力扩大生产的最核心动因,企业追求利润才是唯一的动因。因为利润必定来源于销售,而要销售就必定要符从消费者主权,只要是价格,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操纵,消费者永远可以用脚进行投票。
只要是一个试图赚取利润的企业,那么就必定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客户数量的最大化。
第四、企业家思维理解垄断
之所以很多人误解垄断,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过生意,不懂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那我们就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吧。
一个黑社会,用暴力手段获取了当地砂石矿的资源,从长期来说,他就会因为他的市场独占地位提高价格吗?
他首先受到供需曲线的限制,供应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一定会减少。
也就是说,他卖的越贵,买的人就一定越少,从长远来看,价格高只不过是利润率高,并不是总利润更高。
如果追求赚更多的钱,那是必须懂的一个基本公式,那就是,利润率×销售量=利润。
你价格涨上去了,但销量下来了,你的利润不一定出现了增长。
所以黑社会还会干什么事呢,就是强卖。
用暴力威胁你必须买够多少销售量的产品,那这一行为就不是市场独占带来的,而是直接的抢劫了。
我再来举一个赫赫有名的公认为垄断的企业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烟草。
中国烟草是唯一的卷烟供应商,为什么不把香烟的价格提到一万元一包呢,这样,他的利润是不是就更高呢?大家用直觉都可以判断出来,他这么做销量会剧减。
我们再假设,所有的满足快感的类似产品全部由他一家独占了,中国烟草如果想赚钱会涨价吗?
他依然离不开利润的计算公式啊,那就是利润=利润率×销售量。他每上调一分价格,都会损失部分销量。
比如香烟价格贵20%,可能抽烟的人,就会抽烟的时候尽可能多吸两口,而不是吸一半就扔掉,这样就减少了消费量。
如果贵50%,那就有人买更便宜的烟抽,总之,你价格越高,消费者面对的对策就是减少消费量,或维持消费总额。
对于中国烟草来说,你利润率高了,但销量减了,利润甚至有可能是下降的。他要是这么做,那目的就不是赚钱了。
如果中国烟草真将香烟的价格提升到一万元一包,只会让九成九的烟民,彻底放弃香烟,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烟民是可以果断地戒烟的。他还能赚到现在这么多钱吗?利润肯定大幅降低的。
也就是说,即使你真的构成了市场独占,企业依然有动力降价。
上一节举的美国铝业的例子,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哪怕他有专利垄断权,也依然在疯狂降价。
任何企业要做大利润 ,增加供应,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增大市场份额,提升规模,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假如你手上有一个独家技术,能生产计算机芯片,你会怎么做?你会想办法让他成本最低,最好全世界人每一个人家里都用上几百块芯片,哪怕价格低,但规模会足够大,生产成本也会降到足够低,利润也才会足够高。
和人们的想象完全相反,价格下降不是竞争带来的,而是所谓的垄断带来的。
人们经常用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这家早餐店卖2块一个包子,那家卖一块,我就行使消费者主权,我去买一块的,最后卖两块的被迫降价,两家相互竞争,于是价格越来越低,所以只要商家越多,价格就一定越便宜。
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直觉想象。
供应产品的商家分散,数量多,就会带来价格竞争吗?
小农生产就符合这个特点啊,无数个小农生产产品,他们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价格下降吗?不会!
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是因为大农场的出现,也就是产业更加集中了,才导致价格下降。
价格下降不是竞争让利的结果,而是效率提升的结果。效率是如何提升的呢?
这就要提到奥派的迂回生产理论。
奥派先驱庞巴维克1889年提出迂回生产理论。
迂回生产理论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
也可以理解为先制造生产工具,再生产产品的“迂回生产”办法,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生产工具和资本品制造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为分工深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品生产越多,迂回生产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会更高,最终的消费品就会越便宜。
企业家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扩大销售量,而扩大销售量就必须提高生产率。
在无数个竞争商家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不是他愿意让利,而是他的资本积累能力强,不断向上游延伸生产资本品,加深迂回生产的程度,这样他才能将产品成本降下来,最终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一过程,哪怕他没有竞争对手,他也会持续进行,因为任何时候,生产效率的提高,价格的下降,都会带来更多的销量和利润。
如果企业的销售量越高,他就有更多的资本积累来进行迂回生产,就能形成更高的效率,从外面来看,就是“垄断”导致价格在不断下降。
IT行业,很多产品的市场份额是高度集中的,比如INTEL的芯片,曾高达九成的市场份额,但他的单位算力的降价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台积电也是生产型超高市场份额企业,但从单位算力来说,他生产的芯片算力是越来越便宜的,几十年下来,是以百倍千倍的价格在降价。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竞争吗?是因为潜在的竞争吗?不是!!
都是因为他们是规模足够大的企业,才有资本去投资研发,投资资本品。
三四十年前,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厂家,只能供应少数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需要,现在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产业下,这些工厂将计算机芯片让每一个家庭里可能都有几十枚。
换句话来说,今天我们能享受到越来越便宜的产品,来源于这些规模庞大的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追求利润的结果。
市场独占其实应该理解为企业销售规模增大,企业销售规模增大就是效率的提升,才能带来价格的下降。
第四、互联网企业能垄断么?
有人会来挑战我了,网吧这种扩张模式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他们的边际成本很高。什么叫边际成本呢?
就是你为了新增客户量而要付出的成本,比如网吧要有更多的客户量,就得租更大的店面,要买更多的机器,要投入更多的装修,管理人员也要增加。
而互联网模式就不一样了,因为客户增加后,他的边际成本无限趋向于零啊。
那我们同样站在滴滴老板的角度,来替他进行一下商业策划。
滴滴曾在与快车合并并击败UBER后,占据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为了达到市场份额的极大化,滴滴前后花了一千多亿人民币,他的融资金额超过了200亿美元。
且不说盈利,如何将这200亿美元赚回来,对滴滴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滴滳的收入来源于撮合交易后的中介费,具体体现在收取司机收入的20-30%。
实际上你可以这么理解,顾客和司机各支付了10-15%的中介费。
那要提价,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将车费价格提高,第二个方案,将中介费提高。
我们先假设市场上没有什么曹操出行,美团出行这一类的竞争对手,就假设只有他一家,看看他这种模式是不是有操作性。
原来打车10公里,50元,那这时,我将其价格调整为10公里-100元。
根据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的原理,我们可以判断出,这种调价行为必然会导致打车的客户数量减少,我们假设减少了50%。原有一天2000万单,减少至1000万单。
同时,市场上有100万司机,原来他们一天可以有20单,现在就变成一天只有10单了。如果一单的价格是20元,也就是说司机一天的收入从400元,变成了200元。
如果中介费比例保持不变(20%),那司机的实际收入就从320元,变成了160元。
结果就是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司机会退出市场,因为收入不达预期。
司机越少,客户订单就越少,因为等的时间长,大家就会减少使用了。
订单越少,司机收入进一步降低;司机不断退出网约车市场,人们又因为司机少等待时间长又减少滴滴的使用,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滴滴不但不能从滴滴涨价中将投入收回来,反而会因为涨价最后让自己破产灭亡。
那第二种方法行不行呢?价格不涨,只涨中介费。
消费者没有感觉,因为看起来好象只向司机收费,那就将提成提到50%,翻一倍,把投资捞回来。
这会带来司机数量的大量减少,收入减半了,还有多少司机干呢?
司机一跑,订单减少,中介费提高了,你的收入也不一定上涨。
你现在作为滴滴的老板,你敢轻易乱提价吗?更何况,提高车费消费者换平台,提高中介费,司机换平台,不就是换个APP吗?
滴滴一个不小心,就要被踢出局,怎么敢乱调价呢?
我们再来看微信。
腾讯在中国日常社交即时通讯软件中的占比是多少呢?我可以说是接近100%,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在哪个成年人不用微信可以与他人进行网络沟通的吗?几乎没有。因为你所有的朋友、客户全部在微信上。
如果你是马化腾,今天下属给你提交了一个方案,一年就能多赚1200亿的方案,你看看你要不要用。
这个方案就是微信收取年费100元。
这个费用并不高啊,你想想,你电话一年不得交个几百上千元吗?微信可以让你打视频电话,可以玩群,还可以开群视频,有一大堆的功能,一年交一百而已。
12亿用户,一年一百,微信一年增加营收1200亿,还不用增加成本,就是直接收费。
如果你是马化腾,你要决策这件事,你会不会同意?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肯定是立马交100块的,因为不交这一百块,我生活都无法正常了,太多朋友通过微信联系和合作了。
不要说100,1000我都交。
现实中,马化腾没有干这件事,你使用微信是完全免费的
不是说好了垄断了就提价吗?怎么垄断了还免费呢?
你知道微信为这个免费要付出多少代价吗?至少5-10万台服务器,还需要巨额的带宽资源,还需要起码上万名工程师的日常维护,年度费用起码是数十亿至百亿不等,但你却不用交费就可以使用它。
那你想一想,为什么他不这么干呢? 是他心善吗?当然不是,是他干不成。但要回答这个问题,要进一步了解垄断。
第五:垄断到底是什么
** **
最常见的垄断定义为市场独占,那市场独占存在吗?
什么叫市场独占呢?
比如:你家小区门口就一家美宜家,你要买包烟,只能找他,他对你构成了市场独占;
一个村里只有一名理发师,他也对你构成了市场独占,你好像只能找他理发。你似乎觉得市场独占好像很简单,不就是一个产品或一个行业里只有一个供给者吗?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美国微软公司自1989年以来遭受过很多次反垄断的起诉,微软公司的律师抗辩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微软从未形成市场独占,微软只不过是在电脑操作系统中市场占比很高,但在整个电子办公操作系统中,微软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企业。
传真机的操作系统、程控电话机的操作系统。如果再放大一点,微软操作系统不过是办公用品行业无数供应商之一,在办公用品这个行业,他的市场占比是九牛一毛。
怎么能叫作市场独占呢?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滴滴这家企业,他是否是市场独占呢?滴滴先是与快车合并,后来又收购了UBER,一时间在网约车行业风头无人能及,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但如果我们将滴滴这家企业置入出租车行业看,网约车的市场占比就下降了,巡游出租车的市场占比还是不小的。
如果我们再将滴滴放入到出行服务行业看,那滴滴的竞争对手就太多了,有共享单车,有地铁,有公共汽车。还有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人们往往被忽略,那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自己买个电动车、自行车或小汽车,那是不是也是在与滴滴竞争啊?如果电动车降到一百块一辆,小汽车降到一万元一台,那不用滴滴,而自己开车的人会不会更多呢?当然会。
所以汽车企业、电动车企业是不是滴滴的竞争对手呢?也是的。
那这个行业里的企业那就更多了,你怎么能说滴滴有市场独占地位呢?我们设想,有一家卡拉OK公司占领了全国所有的市场,你能看到的卡拉OK只有一个品牌,你要想出去唱卡拉OK,你就得去这一家,那他叫市场独占了吗?
依然很难成立,因为如果套入娱乐业中,那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手段多着呢,可以去泡脚,可以去打麻将,可以去跳舞,那他在娱乐业中形成市场独占了吗?
市场独占的逻辑是很难成立的,因为无法认定具体其归属的行业,所以现在欧美政府用垄断理由干预企业更多的是用手段不正当来干预,而不是市场独占地位。
独占下充满竞争
如前面举的例子,一个村里只有一名理发师,他的理发服务市占比就是100%,表面上他是市场独占的。
可是,你是否认为他会因为市占比100%就可以随时提高价格吗?不可以,因为你要是提高价格,可能马上就有另一个理发师过来和他竞争了。
哪怕这个村没人会理发,其他村的理发师也不来这里和理发师竞争,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会存在。
那就是本村想理发的人。你要是太贵,他们的第一选择是少理,哪怕长一点,也不去理,要不就理个光头,长几个月才理一次,要不呢,就自己在家理。
在美国理发一次要几十美金,华人大多舍不得,一般就是自己在家互相理发。你能因为你市占比高就高收费吗?哪怕你提高个几块钱,可能明天客户量就大减,算下来,还不如不提价的收入。从理发的例子,你可以看到,看似市场独占的企业,其实他随时面临竞争,
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时,原来的消费者就转而变成供给者了。
理发师收30元一次时,你是消费者,理发师收100元一次时,你成为自我的供给者,你自己在家理,当理发师收500元一次时,你可能别的事不干了,你也开个理发店去,这时你成为为他人服务的供给者。
只要没有人阻拦竞争者进入这一个领域,价格越高,只会吸引更多的供给者进入市场。
比如,现在出租车出行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从广州到东莞,从原来的二百块钱,涨到一千块,会发生什么?
一大堆有车的小白领马上杀入这个市场,这么好赚,为什么不赚?而供给迅速增加马上使得价格下降。滴滴网约车敢提价么?不敢吧。
你敢提价,我就敢买电动车,没有网约车时,人们就不出行了吗?当坐个网约车几公里要几十块时,我多走几步路坐地铁不行吗?
网约车再贵一点,那自己有车的人,平时看不上网约车这点钱的人就开始加入网约车了,这么赚钱,我为什么不干,他们就从原来的消费者变成供给者了。
当路上网约车的数量还在增加时,那对原来的网约车司机来说,价格越高网约车司机越多、打车者越少,他越不容易拉到活,他是希望涨价还是降价呢?当然是降价。
所以就算你滴滴想涨价,你也涨不了,因为会遭到司机们的集体抵制。有人说了,为什么以前的网约车便宜,现在的更贵呢,就是滴滴一统天下后涨价造成的。
如果关注政府关于网约车政策时,你就会发现,不是滴滴在涨价,而是政府各种对网约车司机资质的要求提升导致网约车司机变少了,供给变少,需求增加,不涨价才是怪事。
现实中,我们绝大部分需求都能找到替代品,某些市场独占的假象并不会对消费者带来高价格,他随时被其他相近的市场产品价格所制约。
网约车的价格被巡游出租车的价格制约;美团外卖的价格被堂食+出行成本的价格制约;理发的价格被劳动力的价格制约;
那好,我们现在就可以回答微信为什么不收一百块钱的年费这个问题了。
微信不收年费的原因
微信虽然在日常即时通讯市场是100%的垄断企业,但是他依然面临着强大的竞争。
第一个竞争:那些被微信干趴下的竞争对手们比如易信、米聊、钉钉等当年试图与微信争霸的企业,他们的软件已经开发好了,差的就是客户,你只要宣布收费,这几个企业会马上将他们的产品上线,开始又一轮的客户竞争,而他们的策略就是免费。
微信收费100年费,而其他的企业免费,消费者会不会跑呢?当然会跑。你会在各个微信群里都看到,咱们一起注册米聊吧,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大部分客户就完成了切换,因为客户并不会有忠诚度。
客户这时还会使用微信,但已经会在朋友圈公告并一对一发送信息,我的新米聊号是多少。
时间稍长一点,微信的客户就要大大减少,另一边米聊也会迅速拿到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上服务器,增加米聊公众号,米聊朋友圈,一切和微信生态一样,微信就只能看着友商不断地抢夺自己的客户。直至市场完全被蚕食。
第二个竞争:我们假设收一百块钱,这些客户依然是死忠粉,一个都不跑。
那微信是否还面临竞争呢?他依然面临着竞争。微信的商业版图并非只是聊天与沟通,而是试图让客户在一个APP内停留的时间足够长,使用的功能足够多。
抖音为什么会让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害怕,因为它占有的用户时长最长。
而只要时间够长,里面就可以长出无数种商业生态出来,比如你看新闻用抖音看,买东西在抖音直播间买,搜索在抖音内搜索,抖音也在接入头条,你也可以在里面阅读,抖音也在进军IM,你可以通过他建群,进行沟通,抖音也在搞视频团购,你看到没有,抖音同时在向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挑战。
就算你微信现在能收到这1200亿的年费,但几年后呢,客户依然会被另外一种商业生态蚕食,这个收入也会逐步减少。
当竞争的维度发生改变时,你就无法判断竞争对手从哪里发起进攻。那么你作为马化腾,需要判断的是什么?
那就是预判未来竞争将在哪一个领域发生,及早进入,甚至是在各个维度试错,以确定自己能在某一个维度的竞争中保持不败。那你去收微信用户的年费,显然不是一个正确合理的决策。
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应该是不停地思考,下一个战场在哪里,而不是可以坐在庞大用户基数上睡大觉,因为市场独占不存在。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来,所谓的独占市场这种商业模式还可行吗?不可行,因为独占市场本身就不存在,所谓的所有的企业追求垄断,其实是一个废话,因为市场独占都不存在了,你还怎么追求?
那作为互联网企业,你要如何与所谓的垄断巨头竞争呢?
其实答案也在我这篇文章里。你想一想,微信、阿里、字节,他们的客户是谁?是消费者吗?当然不是,消费者有付钱给这些人吗?他们的收入从哪里来?从企业中来,他们为企业提供服务。
你占领了沟通工具,占领了电商阵地,但没有关系,我从另一个维度发动进攻,比如短视频,我是用抢占用户的时间的方式在和你竞争。
我还是抢夺你的金主,也就是你的付费用户。这些才是真正的竞争,因为这些人才是阿里、微信的消费者,他们在付费。
字节抢的就是广告商。这些广告商本来要在朋友圈投广告、在公众号投广告,在直通车投广告,现在呢,他们去抖音投广告了。阿里的收入和腾讯的收入都面临着字节有力的挑战。
现在广告收入阿里第一,字节第二,字节超过阿里只是时间问题。
这就象十几年前,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之间在竞争广告费,但突然出现的超市、电梯的显示屏却抢走大把的广告费。
媒体主编们打死他们也想不到居然有人用这种方法抢走他们的客户。
同样阿里和腾讯也在字节进入短视频时没有想通这个问题,否则他们为什么不投资,错失了最好的投资机会。所以,你垄断了100%的通讯工具,垄断了100%的电商市场,我照样可以把你打得满地找牙。
经常有朋友说,这些是垄断不了,但象政府搞的什么盐铁专卖,那就是暴利,那就能赚好多钱,那就能随便定价了,真的吗?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其实本篇文章已经写清楚了,只需要用本文的逻辑推理,就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