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中美收入比较的正确方式
两个地区的民众收入水平,就是贫富水平,当然是可以比较的,但怎么样比较才是正确的呢?
这就需要用正确的经济学知识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一个人的收入,这个人的收入来源于什么?答案是,收入源于生产。
货币值是收入的表现形式,但不是收入的实质,收入的实质是,你生产了多少产品,去换别人生产的商品。
货币是交换媒介,经济生活的本质是物物交换,货币是帮助了你更好地进行物物交换。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渔夫,你钓了十条鱼。
在市场中,一条鱼与一斤大米的比值是1:1,这时,你可以保留一条鱼自己享用,九条鱼换来九斤大米。
社会进行了分工,人们不再自给自足,每一个人都无法生产全部所需,因此,每一个人都在交换,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来别人生产的东西。
这是我们进行收入分析的前提理论,那就是,由于社会分工有利于每一个人生产更多,因此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分工与交换。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讨论收入的高低了。
既然每一个人的收入来源于生产,那我们就要分析,决定一个人生产量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是资本。
很多人对资本有误解,以为资本就是货币,就是钱。其实是错误的,资本是指一种服务于生产的工具,他不是直接的消费品,不能用来直接满足消费目的。
比如,一把粮食,当他用来吃的时候,叫作消费品;而当它用来播种时,他就叫作资本了。
工厂里的机器,就是一种资本,机器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他不能吃,也不能用来娱乐,但是他可以生产出消费品。
打鱼的有没有资本品?有。最简单的资本品是钓鱼杆,有没有更复杂更好的资本品,也有,那就是现代的远洋渔轮。
一个人用钓鱼杆钓鱼,他一天只能钓十条鱼,换来十斤大米。
但十个人坐上远洋渔轮,花十天的时间,打上来了十万条鱼,这时,每一个人平均一天,就生产了1000条鱼。
这时,他们的生产量和这个用钓鱼竿的人相比,就高了100倍,他们一天就可以换到1000斤大米用来消费。
你看,收入的差距就出来了。
从根本上来说,收入的差距,来源于人均资本量的差距。
用的生产工具(资本)越好,生产率就越高,产量也就越高,人们的收入也就越高。
非洲还有很多部落,他们的生产工具,仅有一根木棍和弓箭,他们以猎杀小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由于资本品的匮乏,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经常几天才能猎到一头野兽,这样他们就远比中国人要穷,因为生产量太低了,资本量太少了。
好了,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收入的来源是什么?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距又来源于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分析,中美两国人民收入的差距。
让我们先从历史讲起。
198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3712万吨,钢铁工人数量是244万,人均年产钢量是15吨。
则当时的美国钢厂人均年产钢量就达到了300多吨,是中国钢铁工人的二十多倍,收入也高几十倍,生产得多,就应该拿得多,这当然是应该的。
那为什么中国产钢量不如美国呢?原因也是上面说过的原因,资本量不够,生产设备不够好。
宝钢,就是中国自日本引进的全新的钢铁生产流水线。自此之后,大量的西方先进的生产设备进入中国,于是,中国的产钢量逐步提升。
而到了近十几年,中国企业也能生产更高性能的设备了,于是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粗钢生产。
国家 | 企业名称 | 员工数量(人) | 年产钢量(万吨) | 人均产钢量(吨/人/年) |
---|---|---|---|---|
美国 | 美国钢铁公司(USS) | 约29,800 | 1422 | 477.2 |
美国 | 纽柯公司(Nucor) | 约23,900 | 2195 | 918.4 |
而中国的沙钢集团的人均产钢量为1579吨/人/年。普阳1491吨、湘钢1373吨、宝钢1215吨、南钢1206吨、韶钢1188吨、柳钢1098吨。
上述数据的比较,你会发现,中国产钢工人的生产率高于美国。
中国钢厂人均生产量高于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品超过了美国钢厂,一般我们会这么说,生产设备更为先进。
这就是由资本品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也是中国工人收入越来越高的原因。
除了资本品增加导致的原因,还有因为劳动管制不同导致的生产量的不一样,比如两个工厂的资本品一样,也有可能产量不一样。
比如特斯拉的全球不同的工厂,产量就不一样。
我们来对比一下特斯拉上海工厂工人与美国工人的的劳动生产率。
工厂 | 员工数量(人) | 年产辆(辆) | 劳动生产率(辆/人/年) |
---|---|---|---|
上海 | 20000 | 950000 | 47 |
加州 | 20000 | 200000 | 10 |
上海特斯拉的员工的年均产量,远远高于加州工厂。
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加州与上海应该设备相差不大,那生产量为什么有差距呢?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劳动管制不一样,导致中国工人效率更高,中国工人也更勤奋。
前面提到的美国钢厂劳动生产率更低,除了资本品因素,也有劳动管制的因素,比如美国钢厂普遍有工会,工会会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报酬,并减少工作时间。
再举一个例子,巴西比亚迪工人事件。
巴西的技术工人的工资仅有人民币4000元左右,但是去巴西工作的建筑工人们的工资在15000-20000元,为什么比亚迪不聘用当地更便宜的工人呢?
因为中国工人更能满足工厂的需要,他们加班加点,效率更高。工厂不仅考虑建筑成本,还要考虑工期,时间拉长半年完成,其他领域造成的损失更大。
因此劳动管制、工作时间的管制,限制了巴西工人的薪水上升空间。
好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还有一些次要因素,就不展开说了。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中美两国的钢厂工人、汽车工人,他们是在同一个不受干预和影响的市场,那么,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的收入应该是如何呢?
既然远洋轮船上的渔工比钓鱼的鱼夫收入高,那中国工人生产得更多,其收入肯定要高于美国工人。
这时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中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更高,收入却低于美国钢厂工人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
美国也有劳动生产率很高的企业,比如,很多高科技企业。
OPENAI仅仅只有几百个员工,但他们服务了2亿人,是超级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极高。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劳动生产率呢?
光是微软就向其投资了一百亿美元,这些投资用来买了足够多的高端显卡,也就是资本品,让每一个员工人均资本品极高,达到几千万美元,他们的收入当然就更高。
英伟达的部分员工收入能达到上亿,也是因为他们生产率极高。英伟达仅仅只有29600名员工,但一个季度的利润就将近200亿美元。
但阿里巴巴有20万名员工,一个季度只赚了不到40亿美元。
劳动生产率远不如英伟达,员工收入不如它不过是一个正常结果。
好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主要是由人均资本量导致。
一国人人都还用锄头种地,另一国一个人开个拖拉机就干了一百人干的活,那另一国的这个人的收入一定远高于用锄头的人。
非洲还有不少人用铁锹挖土,而中国往往用挖掘机,一铲下去,就要超过非洲二十个人的生产量,收入一定更高。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原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世界是统一的市场,货币是统一的,各国之间的交易是没有障碍的,每一个人的收入都来源于市场,来源于自己生产与他人生产的交换,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钢厂工人收入高于美国钢厂工人;
中国上海特斯拉工厂工人收入高于美国加州特斯拉工厂工人;
用全部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农场主收入高于中国农民;
有巨额资本投入的美国人工智能领先企业收入高于中国大厂员工;
但前面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现实不是如此呢?
我们先不谈跨国了,先来谈国内。
在一国之内,都存在着大量的这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一些人明明劳动生产率高,但他的收入却不如其他生产率不如他的人。
我们都知道,中国农民工自八十年代末开始,就大量进入沿海,参与世界分工,前期时,他们的生产量也不高,因为大量的业外是三来一补。
什么叫三来一补,就是海外生产好了半成品,拿到国内来组装,然后再出口,这时他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因为使用的设备很简陋。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增加,外资大量涌入,这些外来资金大量购买国外的先进生产设备,由中国农民工来使用,由此爆发出来惊人的生产效率。
有很多人说富士康这种企业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然不仅是,他还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装配各种电子设备要用到大量的各种设备,而不仅仅是工人的一双手。
同时,中国还没有多少劳动管制,这些农民工不仅单位时间产出高,并且每月的工作时间还特别长,一天工作十小时是常态。
对比另一群人,那就是当时大量下岗的国企工人,他们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工厂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生产了大量的积压商品,不仅设备老旧,而且工作时间短,经常磨洋工,比起富士康这种连上厕所的时间都需要精确计算的管理模式来说,这帮国企工人不是在上班,只是在混日子。
但是他们还可以拿到不错的工资,哪怕企业亏损,企业还可以贷款发工资,最后企业破产,下岗,他们原有的工龄也计算为已交过社保。
九十年代工作的农民工,有些已经超过六十岁了,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退休金,他们一生的总和收入,远远不如这些国企工人,生活水平也差得远。
可是,他们明明是生产效率更高的一群人呀,生产了更多的产品,投入了更多的劳动时间,但回报更低。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政策性贷款给亏损国企员工发了很长时间的工资:在大规模中小亏损国企倒闭时,四大行有大量的坏帐被剥离,这些坏帐主要来源于这些国企的亏损,相当于全国民众出钱为这些国企工人当时的收入买了单;他们得到了税款补贴;
2、大量国企工人下岗后,他们过往的工龄计为已交社保,从此又从社保资金池里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补贴;
3、在社保制度全面推行了,由于不能跨省使用社保,很多农民工在沿海或大城市打工时交的社保,领走了个人交纳部分,统筹部分留在于城市,等于将自己的收入送给 了城市居民,当时能领职工养老金的主要是国企下岗工人;
4、农民工的下一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时,社保大量推行了,生育子女多的农民工交纳的社保更多,这时,城市老人的退休金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农民工子女可以用来养老人的钱减少。
这些财政转移支付手段、财政补贴手段,让国企工人虽然劳动生产率极低,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产出的(错误生产、生产了一堆卖不出去的东西),但是,他们在这种制度下收入高于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农民工。
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了。之所以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人,反倒有可能收入更低,是因为政府干预了市场,是因为政府进行了二次分配,导致了这种收入错配。
美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小红书上吐槽的美国人,其实不少不能算是美国的底层,也可以算是美国的中产了,但是,他们的实际收入依然不高。
比如,一个住在纽约的美国人,他除了要承担房产税外,他还要承担一种税叫学校税:
学校税率:2.3%
如果小孩大了,不再上学了,或是单身不生小孩的家族,他们就需要为别人的教育买单。
同时纽约州的学校向所有儿童开放,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移民,有绿卡还是没身份的,包括非法移民。
这等于是将纽约有一定资产的中产的财富转移给了别人,这就导致美国中产的收入降低。
好了,这时你看,一个在纽约州有房的中产,一年仅仅需要为房产上缴的税收就是很恐怖的。
以威彻斯特县部分地区为例:
- 学校税:2.3%
- 一般房产税:1.5%
- 总计:约3.8%
如果有一套一百万的房产,一年要交3.8万美元的税收。
除了房产税、学校税外,他还需要支出工资比例12.4%的社保税,2.9%的医保税(包括公司),以及工伤与失业险。
另外,在美国他还必须购买医疗商业保险,实际上需要的支出(包括公司),以一个中产正常情况,需要一年2万美元以上。
在经济学上,一个公司为一个员工支出的所有费用叫毛工资,也即这个员工的真实收入。
也就是说,有产一族,工资要扣除近30%的税,然后再承担房产税和学校税,可支配收入大幅降低。
这些税去哪了?他缴纳的各种税收,很多都转移给另一群更穷的人去花了。
医保很多给到白卡用户去用了,社保给到美国退休老人去用了,学校税给到所有当地的孩子包括非法移民的孩子去用了,失业保险给到更懒的人去用了(因为只要去找工作,哪有找不到的呢)。
小红书上的美国人都在吐槽医疗,但穷人是不必担心的,因为全免费。吐槽的,主要是没有达到最低收入的更富一点的所谓中产。
很多美国人还是挺硬气的,他们认为接受救济是一种耻辱。很多外国移民反而就有这种心理负担。
因此,在缴纳大量税收后,一个有房的家庭靠一个人工作的话,在承担大量的税收后,实际上感觉就象一个穷人了。
一国之内,就会出现这种因为税收导致的财富转移现象,导致有些人明明生产率很高,但收入却不高的现象。
看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如果美国福利制度不改变,外来移民的确会让美国中产痛不欲生。同时这种福利分配制度,也会鼓励移民拖家带口来到美国,一进美国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还可以办到白卡免费医疗。
白嫖美国中产的收入,干嘛不去?
这是国内财富转移导致的。
但还有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中国钢厂的工人,中国特斯拉的工人,为什么收入不如美国同样岗位的工人呢?
这就要谈到跨国的财富转移了。
在谈到跨国财富转移之前,要谈一种本国的财富转移方式,用以理解跨国财富转移的基本形式。
那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典型的财富转移手段。
如果政府每多印一批钞票,都用直升机在整个国家里面平均撒下去,每一个人得到的货币增量都一样,而且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标价也同时灵敏地做出调整,那确实货币增发对我们的真实生活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真实世界里的通胀,永远都是极小一部分人最先拿到新增加的货币。
他们用这笔新钱,买走市场上他们偏爱的商品之前,这些商品还没有涨价,等他们买完之后,那些在流通当中较晚收到新钞票的人则被迫承担损失,为什么?
因为当他们开始消费时,商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票子已经毛了,简单讲,他们的购买力被剥夺了。
这就是货币理论中赫赫有名的“坎蒂隆效应”。
超发货币的本质,是一次大规模的财富转移行动,先拿到货币的人在市场中购买还没有涨价的商品,一层一层流下去后,最后拿到货币的人受损了,手里只有货币资产的人受损了。
而那些提前就增加负债的人、先拿到新钱的人,手上有资产的人获益了。
这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他有明显的受损方和受益方。
在通膨中,往往是有上了杠杆的人受益了,在中国就是中产受益了,穷人受损了。中产有更多的资产,也有更多的负债,很多中产不仅有房贷,还有股票资产,他们是货币洪水的受益者。
过往二十多年来,他们的资产节节上升,就是因为央行长期在放水。
受损者是谁?谁没有资产?农民、农民工,以及城市中无房无资产只有现金的平民。
因为他们的现金资产年年贬值。农民的农村房受限的产权制度,也没有在货币洪水中升值,也即,这一群人,是货币洪水长期的受害者。
当下中国的中产,虽然不少有房贷,但是,房贷最后构成了资 产,他们的实际资产在这二十多年来是在不断地升值的,除了城市化红利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货膨胀制造的。
好了,了解这一原理后,我们来看国际上的坎蒂隆效应——美元超发。
美元是世界货币,而这一货币的发行权掌握在美联储手里。当美联储印钞放水时,美元也会象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散到全世界。
先拿到货币的人,也要剥夺后拿到货币人的购买力。
美国先放水,货币先在美国制造通膨,推动一切物价上升,包括劳动者工资,而后拿到美元的人在全世界,包括东亚制造业国家。
当美国的通胀起来后,美国人就会发现,相对于他们先涨起来的收入,东亚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太低了,于是大量购买。
2020年美联储宣布无限量化宽松后,哪怕是疫情期间,202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都大增。
美国疫情期间,有好几千万人就呆在家里,不需要去工作,每月政府发几千美元,按上述理论,他们没有在生产,劳动生产率为零。
但是他们可以用虚增的货币,大量购买东亚制造业的产品。
这时,所有的美国人,其实都参与了对全世界的剥夺,他们仅仅用印出来的钞票,就换走了辛苦工作东亚民众们生产的产品。
由于美元通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20年只不过发得更多,所以,实际上,美国人仅仅因为货币地位,就长期位于坎蒂隆效应中的更早拿到货币的人,他们因此可以以更低的劳动生产率,获得更高的实际收入。
这是美国人在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其实际收入超过更高劳动生产率的中国人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存在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世界货币依然是黄金或黄金代币这种诚实货币,没有谁能超发,那么,跨国的坎蒂隆效应就不存在。
钢厂、汽车工厂、码头等行业的工人们的收入,要低于中国同样工作人的收入,因为中国这些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更高。
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就长期处于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的状况,其本质是输出了美元,用印钞换来了各国真实的产品生产。
这种不公平的剥夺,是当下世界最大的不公平事件,他事实上将各国民众的购买力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只有少数精英、高科技领域的生产率全球领先,大部分普通行来的劳动生产率现在远低于东亚各国,但他们长期以来的生活水平高于东亚国家,正是这种系统性的剥夺导致。
其次的原因就是,非美元国家,很多国家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
重商主义思想依然在影响着各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东亚制造业国家政府认为,保护本国的汇率稳定非常重要,因此对美元的需求量较大,不惜以压低汇率的方式来换得出口的增加。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用本国民众的财富去补贴美国民众的做法。
其后果是,本国劳动力的生产所得在本国的购买力尚可,但一旦以美元计价,马上购买力就变低了。反过来也是如此,美元在美国购买美国本土生产的任何产品和服务都贵,但购买东亚的制造业产品就购买力十足,如果来东亚国家旅游,那就是爽歪歪。
在泰国有大量的美国退休老头,仅仅用一两千美元的退休金,就可以租住高档公寓,甚至包妻,享受便宜医疗,玩得爽得很。
这都是货币问题导致的结果,这个退休老头的工作辛苦程度,生产的产品总和,可能远不如泰国工厂的工人,但他就可以活得比这个泰国工人好得多。
一个人可以生产少而消费多,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另一个人生产多而消费少,有一方剥夺了另一方。
美国这种剥夺当然也有代价,那就是以制造业外流作为代价。制造业不外流出去,那么美元就无法输出。
如果川普的目标是进出口平衡,比如出口一万亿美元,进口也一万亿美元,那么,美元就无法流向世界各国,这时美联储再超发货币,将只在美国国内制造通货膨胀,进行财富转移,这时美联储超发的后果在美国就会比现在要严重得多。
因此,川普要求制造业回流,与美联储利用美元国际地位剥夺全球国家财富之目标是冲突的,甚至可以说,是达不成的。
货币问题,是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不如中国人但收入更高的关键性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行业存在垄断导致他们的收入明显更高,比如码头工人工会,让码头工人这种普通无技能的工作,年收入都超过十万美元。
但这种垄断,主要剥夺的是另一群没有垄断地位的美国人,导致他们支出更高。
还有各种如专利垄断制度、外汇管制、不同币种地位问题推动了这种国际上的收入不平衡,这个就不细讲了,否则要超过一万字了。
总而言之,如果能取消附着在国界的各种管制,取消印假钞的中央银行制度,取消各种垄断制度,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将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真实收入。
那中国特斯拉工厂的工人,收入必定要高过美国特斯拉工人。
中国的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都要高于欧美同等职业的人,因为他们劳动效率更高,生产更多。
很多人喜欢谈二次分配 ,别谈了,越试图搞二次分配,越不公平。
生产多少收入多少,不是天经地义吗?
可惜,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财富转移手段多如牛毛。指望二次分配的结果是,让生产更多产品的人,往往得不到公正的收入。
任何形式的二次分配,都在制造灾难。
但世界就是如此,剥夺者无所不在。只能一声叹息。为美国的中产,为中国的工人!
小红书上跨国大对账,背后的真正秘密是什么?
在中国互联网上,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特别是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收入、物价之间的比较,近年来,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热点话题。
在这些话题后面的评论区,总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要折算人民币呀,赚美元、花美元嘛!赚欧元,花欧元嘛。
而在这次的小红书外国网友疯狂涌入后,对账,比收入,比支出,更加清晰地展示在两国民众面前。
这一比较的结果是:
中国民众觉得自己原来活得不是那么的差,美国网友原来活得不是那么的好。
而美国网友觉得自己活得更差了,原来中国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他们低,甚至要更高。
通过货币汇率计算的方式,彻底崩塌了。
通过实际购买力计算的方式,才让大家清醒过来。
我首先要说,能让中国人有底气去和欧美人比收入,比物价,这就是一个天大的进步了。
倒回四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根本无法比较的事情。
中国国企工人:1980年月均工资42.67美元,年收入512美元。(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1.49:1,国企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六十多块人民币)
中国农民:1980年,人均年纯收入127.33美元。
而美国普通工人:1980年月均工资850美元,年收入10,200美元。
收入差距:中国国企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分别仅为美国普通工人收入的5%和1.25%。
不仅如此,很多工业品由于存在高额关税,在中国买比在美国买还要贵很多倍,当时一台黑白电视机在中国卖400-500人民币,约合三百多美元,而在美国只卖60美元。
相差几十倍,甚至百倍,还比什么呢?即使汇率有低估或高估一部分,也是天差地别。
现在不但在比较,并且有了很大的争议,这一争议就表明一个事实,中国有大量的收入较高的人,已经不认为欧美人生活水平有多高了。
就拿这一句赚美元花美元来说,就形成了两种理解。
前一段有一个去美国华人博主在网上吐槽,他在加州吃一碗拉面,价格20美元,加上税,加上小费,最后总消费达到了25美元,折合人民币182元。
底下争论的两派都引用赚美元、花美元来进行争论。
一派说,赚美元、花美元啊,你怎么能换算成人民币呢?你只要把美元当人民币看,25块一碗的拉面就不贵了,上海中心区,一碗拉面还三十几块呢,美国加州是美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不是正常价格吗?只要你不换成人民币,价格不就不高了么?
另一派说,看美国的消费,一定不能换人民币啊,赚美元花美元啊,你得看他收入多少嘛 ,你看,加州中位数的月税后收入就是6000美元左右,你在中国一个月只能赚6000的人,面对25块一碗的拉面,不嫌贵吗?
然后,中国国内的两派开始激烈的争吵。
每一方都会举出一大堆物价的例子来证明,对方错了。
认为美国人实际收入远超中国人的人,会举出美国的油价,美国的农产品等低于中国物价的商品,以证明美国人的收入高,物价低。
认为美国人实际收入不怎么样的人,会举出各种服务业的价格,昂贵的医疗保险,房租、维修费用等,以证明美国人收入高,但物价也高,实际收入不怎么样。
当然,这种争议还会持续下去,双方都说服不了对方。
但两派斗得旗鼓相当,已经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民众的实际收入(购买力),已经缩小到需要争论的程度了。
网友们的这种争论,是完全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不以货币值来计算财富,而是以真实的购买力来计算财富。
仅仅这种争论,就戳破了各种人均GDP的荒谬骗局。
2023美国人均GDP是8.5万美元,而中国是1.33万美元,美国是中国的6.39倍,如果真实的购买力差六倍,哪有这些争论呢?
人均GDP是怎么计算的呢?就是将一个地方的消费品生产总量进行货币值的统计,这种统计,忽略了不同地区商品的价格的天差地别。
我告诉你一个无比搞笑的事情,那就是202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高达1.42万美元超过了中国,但同时,阿根廷政府又宣布,阿根廷有60%的人口陷入贫困状态,且有18%的人为赤贫状态,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
阿根廷各种物价折算成人民币的话,大约是中国的三倍。同时,阿根廷普通人的平均月收入以人民币计算也就是一千出头。
你说,这种GDP计算,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是不是更准确?也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阿根廷人均购买力平价GNI(PPP)全球排名为64名,中国则是排名73名,甚至处于战乱之中的利比亚,排名都是65名。
我想,阿根廷国内肯定不存在这种舆论,比如和美国和欧洲人去比收入,哪有得比呢?
阿根廷政府有一个赤贫标准,是指家庭收入不足以购买“基础食物篮子”(CBA, Canasta Básica Alimentaria),即无法满足基本食物需求。
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赤贫率为18.1%,涉及约850万人口。
一个国内有近20%吃不饱饭的人口的地区,却人均GDP\GNI都超过了中国。
这种计算的荒谬,来源于如下几个原因。
1、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
比如,如果你买一部电脑的价格在中国是3000块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是410美元,而在阿根廷,买同样配置的一台电脑,换算成美元,大约为1000美元。
那么,在阿根廷卖出一台电脑,则增加了1000美元的GDP,而在中国只计算为410美元。(实际要减去进口的成本)
2、忽视了商品地域性的区别
在北京金融街,吃一碗拉面的价格就是要30块,而在山东大集上,则是8块人民币,这两种产品,好象是同一种产品,但实质上,完全不同质。
也因此,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会忽略这种地域性带来的价格差异,将两种产品计算成同质产品,导致计算毫无价值。
3、各国统计的方式有巨大的差异
美国GDP统计方法是“支出法”,就是通过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来计算GDP的总量。而中国则是沿用“生产法”的计算方式。
政客们为了达到宣传的作用,还往往会在这个数据上随意调整。
4、GDP根本不是社会的生产总量
比如,政府建一座桥,如果这座桥建了以后,没有几个人用,但却当作了GDP,这本来是一个错误生产的行动,他是在浪费财富,却成了财富增长的指标。
可以说,政府的开支越大,GDP这一数据越没有意义。
比如,美国的军费如此庞大,美国哪有什么本土安全问题?需要花掉上万亿美元的经费吗?
但这种支出,一样计算为GDP.
在俄乌战争期间,俄罗斯的GDP还在增长,为什么?军品生产得多。把全民的储蓄通过超发货币拿过来,用于军费,这叫什么经济增长呢?
这些军费的唯一价值是,打死一堆人,自己也死一堆,你管这叫生产?
只有正确的迎合市场的生产,才能叫创造了财富。否则政府可以不断的把人行道挖开,反复修,也能变成GDP.
因此,你天天去分析人均GDP是多少,一点意义都没有,在全球政府支出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物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数据,根本一毛钱价值都没有。
这些数据,可以说都是服务于各国政客,用于干预经济的指标。
香港原财政司长郭伯伟(创造香港经济奇迹的操盘手),就曾经说过,政府没有必要做任何的数据统计。
回到主题,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当然是取决于人们收入实际能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总和。
但要比较这些消费品总和,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原因如下:
1、很多产品无法比较
比如房租。房租是一个可以比较的消费品吗?很难。有人住在上海,月租金高达六七千,有人住在小县城,月租金五百,即使同样在上海,郊区也有一千一个月的一室一厅。一个城市就能相差五六倍。
年轻人住在大城市中心,愿意付出高昂的房租,还有其为未来更多的生产力增长的考虑,因为住在城市中心,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同时,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偏好也有差异。
中国民工,可以接受住在窝棚里,就是不租房,他们想省点钱多赚一点,但美国人可不会为了省钱去住在窝棚里。
甚至同样是租房,即使都是中心区,房子的品质也有巨大的区别,商品不同质。
2、不同的职业受到的干预和影响不一样
你可以用一个中国的码头工人与美国的码头工人去比较,你会发现,天差地别,美国码头工人年薪高达20万美元,中国码头工人,也就7-8万人民币一年。
如果单独比较这一职业,你就会认为美国工人的收入远超中国工人。
但是美国有不少职业都是有垄断性质的,他们的收入有垄断收益,就象你拿中国烟草行业的职工的收入去比美国的餐厅工人的收入一样,你怎么比得了?
医生们喜欢和美国医生比收入,美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换算成人民币,基本上超过百万了。
但美国医生也是垄断职业,这也比不了。
3、不同产品受到的干预程度也不一样
比如,过去美国的二手车是很便宜的,特别是豪华车。
而中国的豪华车,由于大多数是进口的,存在着高额的奢侈品税(排量越大税收越高),包括各种奢侈品,都存在消费税。这使得豪华车在中国的供给量减少,导致价格上升。
还由于中国人更爱面子,喜欢开豪华车,用奢侈品,需求量不断上升,于是价格远高于美国。
有些人就喜欢拿美国的豪华车、LV包等价格来进行比较物价,这一样会导致偏差。
而美国也存在着对外部产品的干预,这些被干预的产品,物价也奇高。
比如不允许外国的处方药直接卖到美国,这就导致同一款美国公司的药,价格可能是中国的十倍。
比如:武田/和黄医药合作的FRUZAQLATM (fruquintinib)定价是:美国一盒5mg21粒的呋喹替尼(Fruzaqla)定价为25200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8万元。而在中国的售价,5mg7粒的价格在2500元左右,换算下来,21粒在国内的价格为7500元。
按照这一数据,呋喹替尼在美国的定价是国内价格的约24倍。
两派分派举出某一种产品来证明对方物价高,都是可以的。但没有什么用,因为都说明不了完整的事实,当然完整的事实也无法说明清楚。
因为被干预的产品多如牛毛。比如,中国很长时间未能开放外国猪肉牛肉的零关税进口,这就使得很长时间,中国的肉类消费高于美国。
在干预下的价格,将其统计进入GDP有意义吗?
4、由于世界被各国法币所割裂,世界货币美元也是一种法币,这些法币都不是诚实货币,还由于各国很多商品被关税和各种壁垒影响,导致不同的价格有巨大的差异。
争论就此展开。每一个人都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要比较当然也是可以的,比如,人均资本量的比较。
这个资本,不是指货币,而是指所有的资本品,工厂、写字楼、机器设备技术资源。如果用这种方式比较,美国农民显然比中国农民要富得多,因为他们可能几个人就管了几千亩地,有大量的农业机械,但中国的老农民不少还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种几亩地,人均资本量,可是天差地别。
但同在特斯拉工厂工作的中国员工与美国员工,人均资本量,就相差不大了,甚至要超过了。
还可以比较人均生产率。人均生产率这一块,美国科技大厂显然有明显的优势 ,比如AI领域,可能几百人的OPENAI就创造了有几十亿用户的企业。比如英伟达,员工收入可以上亿。
但工业制造领域,特斯拉上海员工的生产率高于美国员工。中国钢厂员工的生产率高于美国钢厂,中国码头工人的生产率高于美国码头。
甚至中国医生的生产率也远高于美国医生。生产率本身也是由资本量带来的。
如果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生产率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方式。但是,由于各国的管制不一样,比如美国的医生工会让医生具备有垄断地位,这就使得美国医生的实际收入远高于中国医生。
如果世界依然是金本位制,各国之间人员能自由流动,或商品完全自由流动,各国都没有什么管制和干预,那么,不需要比较,全球就在一个市场之中。
类似地区的同质劳动力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区别。谁生产得多,谁就收入更高。
那么这时,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中国农民显然比美国农民收入要低得多,因为他们生产量区别很大。上海特斯拉的员工收入应该高于加州工厂的,因为人均汽车产量是对方的两倍,美国openai的员工收入肯定要远高于中国的大厂员工,因为人均产量太高了。中国的医生收入应该高于美国,因为手术量、门诊量都要高很多。
如果生产率是一样的,收入有区别,那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域因素。
绝大部分区别是地域上的差异,就如同在青海的一个文员与在上海的一个文员收入肯定差一倍以上。
每一个人的偏好不一样,小县城里也有就拿2、3000的年轻男性,但他身边的朋友可能在上海辛苦地跑外卖赚10000一个月。
地域收入由不同的环境形成。美国加州,纽约这样的经济繁荣区,年入十万,都叫贫困,但这个收入在穷州,就是中产的中上了。
还有另一个因素,就以跨国比较来说,还受到货币的影响。
美元、欧元由于流通性更强,其币值就更高,会导致持有这种货币的人的国际购买力更强,而人民币则弱于这两种货币,导致购买力在国际上更低。
这又是法币时代的特点。比如,一个香港人,他在香港洗碗,但他可以月入两万,洗同样多的碗,另一个深圳人,就只有5000。
这位香港人产出虽然一样,但他周末跑到深圳去消费,一万块钱可以消费得很爽,实际购买力远超另一个深圳人。
这就是由不同货币带来的后果。
还有受到福利制度的影响。现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福利制度,他会对收入进行分配 ,将某些人的钱转移到其他人手里。
这又导致了跨境同一职业不同的收入,或不同阶层不同的收入。中国农民得到的福利更少,中国城市阶层得到的福利更多。
甚至你要比较中国城市老人与世界老人的情况,那中国老人雄冠全球,不少女人50岁就退了,就领几千块一个月,天天旅游广场舞,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女性能和她们比,都得跪下膜拜,因为发达国家女性仅仅退休年龄就比她们要晚十几年。
但你要用中国农民的退休情况与其他国家比,则又完全不一样了,老外一听会认为这哪叫退休金,150元,20美元这能做什么?
所以收入的比较,受到影响的因素非常多。
相对客观的比较有一种职业比较适合进行比较,那就是普通女性文员。这种职业,一般来说,是所有职业里最低的一种收入水平。
比如,上海的文员职位,大约在6-10K,,而据Gr.talent数据:纽约文员的平均年薪为(33,150)美元,即每小时(15.94)美元。入门级职位起薪为每年(29,250)美元,而经验最丰富的员工年薪可达(43,876)美元。
都取最低薪资,那就是6000人民币,到手收入,约为5400元。纽约文员到手月收入约为2500美元。
然后再比较他们的实际生活可得,就可以大致进行分析了。
如果全球统一货币,那他们的购买力是接近的,不会有这个差异存在。因为深圳的繁荣程度不次于纽约、香港这种城市。
只要两个国家,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 ,根据经济规律,那就是在一个较为开放的全球化地区,各地同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都会差不多。
这个就叫“一价律”。
因此,中美两国网友的这种比较,纯粹来源于汇率产生的信息错觉。
如果世界是一种货币,比如就是黄金货币,以当下世界的开放程度,没有人会去比较,中国普通人的收入和美国普通人的收入会差不多。
这种普通人,指的依然是融入世界市场的,参与世界分工的。
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民没有参与世界分工,还是从事着低效农业生产的那些人,他们必定是贫困的。
你就这么理解一价律吧,你把国界从心理上抹去,全球市场中企业同时招聘中美两国的民众,他们的收入会有大的差异吗?当然没有。
所以,什么有意义呢?那就是开放,只有足够开放,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那么,中国人的收入与发达国家收入持平,只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现在的争论说明,有很大一批中国的中产的收入与欧美普通人的收入在接近了,相差不远了,甚至超过了一些较穷的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希腊类的地方。
这一切是开放带来的结果。
有人说,如果别人不对我们开放,那怎么办?好办,自己更大规模的进行开放,就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让中国的消费品价格变得更低,从而在购买力上接近欧美人的收入水平。
如果我们也限制贸易,不许买国外的便宜牛肉,很多产品的高关税不降下来,甚至不断地增加对外的管制和关税,那只会让每一个人的真实购买力不断下降。
从长期来说,比较收入没有意义,比较开放水平更有意义。开放程度越高,自然能与发达国家民众的实际收入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