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用刺激,储蓄也不用刺激

关于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消费论,我们已经多次批判。

凯恩斯的理论建立在对萨伊定律的错误理解和批判之上,他不明白消费缩减的原因在于有效生产减少,即生产遭到了破坏,或者生产背离了消费者需求,这并不是什么“产能过剩”,而是错误生产;他也不懂资本理论,不知道投资源自于储蓄,而储蓄源自于节制消费,即“节俭的人”,所以搞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节俭悖论”;他错置了因果关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经济进步带来消费的增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经济增长而把消费当成手段。

凯恩斯是重商主义者,他以商人的眼光看待经济,货物卖出(出口)好,价格越高越好,钱越多越好。然而经济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来看,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将通往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解决“需求不足”的超级强权和全盘计划之路,将带来资本的消耗,经济的毁灭。

这套理论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他符合政客、压力集团和宫廷知识分子等统治集团的利益,为他们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凯恩斯以及他的门徒,要为反复发作的商业周期和政府权力扩张负责。

霍普说: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智识丑闻。

刺激消费,经常出现在主流经济学和舆论中,对其的批判也已经十分全面。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要刺激储蓄,而反对消费呢?

你可能会想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清教徒的楷模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晚上睡觉时间太长都是一种罪过,储蓄、赚钱是上帝下达给它的子民的“天职”,不知疲倦地把能赚的钱统统赚回来才是美德,不好好赚钱、放纵和不必要的消费行为、出现在任何高消费的消遣场合,都是对上帝的亵渎,对自己天职的背离,都应当被谴责。**马克斯·韦伯认为这种清教徒式的节欲主义孕育了资本主义。

你可能想到老马对资本家的批判。罗斯巴德在《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中引述到:**不可抗拒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促使他们这样做。积累啊积累,这就是摩西和他的先知们。储蓄啊储蓄,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为了积累而积累,为了生产而生产……这个规律使资本家永无宁日,并且不断在在其而变窃窃私语:继续、继续!**罗斯巴德讽刺道:这种回答就是虚伪的简化。

但真正的刺激储蓄、反对消费论,并将其转变成当今世界广泛流行的意识形态的,是环保主义-资源枯竭论。

鼓噪资源枯竭的论调,就是要求当下的人们限制消费,节制欲望,将资源储备起来,留待未来使用,或者留给未来世代。他们通常以强制立法的形式来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典型的刺激储蓄、限制消费。

这种意识形态是socialism的变种,就是要把资源如何使用,交由一个中央计划当局来调配,将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凌驾于所有人的主观偏好之上。

这是对私有产权的粗暴侵犯。一切socialism意识形态的终极目标,都是消灭私有财产。

将环保主义的意识形态贯彻到底,就是人类对任何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都是不道德的,都是犯罪行为。那么人类将立即灭绝。因此它是反人类的。

即使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鼓噪能源枯竭论都是荒诞不经的。说地球上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资源只够人类使用多少年,这是典型的静态思维。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储量,都是可探明储量,能够开采的量,又是可探明储量的极少部分。人类技术进步会不断探明更多储量,不断拓展可开采的数量,不断发现新的能源。并没有机械地静态的加减乘除。谁能想到,美国就搞出了页岩气,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开采成本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能源枯竭论更是毫无经济常识的胡言乱语。

首先,它忽略了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价格因素。

当一种资源面临枯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价格上涨。价格就是反映稀缺程度的指标。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能源价格在市场状况下的暴涨,反倒平稳甚至在下降,怎么能说能源枯竭呢?

价格调整供需状况。如果真的能源价格上涨,按照需求定律,人们的需求必然减少,这时候,给定的存量就可以延续使用更长时间。同时,人们就会在高价格的激励下,推动技术进步,开采更多的能源,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是有利可图的。

其次,我们根本无法预判未来的能源是什么,因为我们无法预判技术进步会如何发生。

技术进步不是规划出来的,而往往是在市场机制下的“灵光一现”。

电力和灯泡发明之前,人们可能会担心煤气灯和蜡烛的能源枯竭;石油曾经是黑黢黢的废物,谁能想到现在它是最重要的能源?你无法预判未来的能源是什么。

太阳能、水能、风能都早已出现了,只是因为成本因素和稳定性,让其尚未成为主流——这充分证明了资本的重要性,因为技术相对于资本是过剩的,决定一种技术是否投入使用的,是资本存量。但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技术进步可能将其成本降低到什么程度。

资源就是用来消耗的,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如果50年内,人类发明了这些新型能源的低成本生产办法,你把当今的主要能源埋在地下,那不就是一堆废物吗?

第三是它设定了一个主观武断的消费和储蓄比例。

人都有正的时间偏好,现在财货的价值高于未来财货。时间偏好利率,决定了资源的跨期配置,决定了将多少资源用于现在,多少用于未来。

环保主义者主观武断地设定了一个能源在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配比例,假定未来消费比现在消费更加重要,这是极其颟顸而独断的。他们到底以什么样的标准认为,未来消费而不是现在消费,牺牲当下的人的消费而留给子孙后代,是道德上更加可取的呢?为什么子孙后代就比当下的人们更重要?如果我们节制消费而生活水平下降,自己都活不成了,就没有子孙后代了,留那些能源干什么呢?难道给他们热爱的动物们使用?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必然会使用祖辈们使用的能源呢?

如果我们的父母基于能源枯竭的担忧而给我们留下一大堆蜡烛和煤油,我们不会感谢他们,而只会觉得他们荒唐。

储蓄与消费,都没有什么神圣的,储蓄并不比消费更为重要,干预每个人基于时间偏好而决定的比例,经济学都必须逻辑一致反对。罗斯巴德精辟地论述道:

市场的自愿消费-储蓄分配是最优的,政府不论从哪个方向的干预,都扭曲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产。储蓄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地方,它们不过是通往未来消费的路径,但是由于两者的分配由所有人的时间偏好决定,储蓄显然并不比当前消费更为重要。反对干预自由市场储蓄,而放过对消费者干预的经济学家因此暗中鼓吹相反方向的经济干预,强制扭曲资源,降低消费,增加投资。

支持投资,或者增长而反对当前消费的偏见,类似于资源保护主义者对当前消费的攻击。为什么未来消费那么有价值,当前消费又那么没有价值?这是新教伦理较不理性的方面偷偷潜入了经济学。一旦自由市场的决策被撤销,经济学家又能为节俭确立什么非武断的数量标准?

当今环保主义和能源枯竭论的鼓吹者,并没有他们宣称的那么关心人类,他们反而仇恨人类,把人类降格成动物和植物一样的平等地位,总之是反人类。他们也并不尊重自然,如果真的尊重自然规律,一些生物的灭亡,正是自然的,为什么要干预?如果真的尊重自然,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又有什么不自然?

他们不过是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罢了。

当新能源行业鼓吹能源枯竭论的时候,他们不过是想让政府出台法令,排斥竞争,限制传统能源使用,限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争取政府的产业补贴,而收割纳税人和消费者。当环保主义急先锋阿尔·戈尔、约翰·克里和格蕾塔·通贝里鼓吹气候问题和环保问题时,他们不过是环保产业集团的代言人,拿着压力集团的赞助四处旅行,他们从来没有算过自己坐着波音飞机的能源消耗。当环保主义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赋予了当局管制每个人生活的权力,甚至可以决定任何一家企业的生死;它还可以让知识分子撰写大量垃圾论文评职称。当环保成为全球政治正确,就变成了一种霸权国家对他国颐指气使、限制落后国家发展、实施贸易制裁的手段。

罗斯巴德教会了我们一种侦探般理解历史的方法:**从利益链条发现真实的动机。经济学是识破政治谎言的利器。**环保主义养活了一大批食税阶层,政客、特定产业、压力集团、环评产业都从中受益,知识分子也可以借此分得一杯羹,收获名望和利益。

这就是他们鼓吹环保主义和能源枯竭论,即限制消费而刺激储蓄的真相。它跟能源无关、跟地球无关,更跟人类生存无关,它只跟权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