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被逼婚”的本质
浅析“被逼婚”的本质
小罗罗罗 2014-02-06 21:09:0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被逼婚”,这句被改过的古诗是近年来脍炙人口的段子。每逢春节,大批年轻人就为了被逼婚和被逼生孩子之类的事情烦闷不安。有人为此不敢回老家过年,宁愿独自在异乡游荡,有人主动申请春节期间值班,还有一位29岁的女白领在看心理医生时申请春节期间住院……打开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各种吐槽数不胜数。 一般而言,吐槽总带着点喜感,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艺术在吐槽领域一向有着超水平发挥,以至于我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但有这样一句并不好笑的话却瞬间震撼了我——“如果我不是独生子女,如果我还有兄弟姐妹可以照顾父母,如果我不是觉得我对渐渐年迈的父母还有责任,我早就在他们的过度关爱下自杀了!” 不知怎么,这句话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式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种说法:“你老大不小了还不结婚(此处也可换成“不生孩子”),有没有考虑到我们的感受,我们都老了,你这是不负责任!” 将传宗接代视为一种责任,进而将子女的不结婚和不生孩子(哪怕只是暂时的)视为不负责任,是中国式父母常见的逻辑。当然,它并不真的有什么逻辑。 年轻人真的缺乏责任感吗?未必。起码上面那句使我深深震撼的话,就体现了一种甚至已嫌过度的责任感。记得有回看《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在谈及逼婚一事时,颇有几分激动地进行了抨击,大意是“父母们不要再逼孩子了,有多少孩子因为孝顺,或是为了应付父母而随便选择、随便结婚,毁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这种面对无理要求时依然违心而为的孝顺(哪怕只是应付),对自己固然是大大的不负责任,但对他们的父母已是仁至义尽。 但“你们年轻人不负责任”这种说法,几乎是老一辈“中国式父母”的普遍性措辞,涉及生活、工作、思想、习惯等各种领域…… 有人说这是代沟,但从公交让座、广场舞到逼婚逼生孩子,从公域到私域,这种代际冲突的激烈程度分明已经突破了“代沟”二字。代沟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可如今的中国,所谓的“红旗下一代”和他们口中的“年轻人”之间的代际差异之大,实在已到了罕见的程度。 这种罕见源于两代人在成长环境、认知、思维等各种方面的巨大差异,说白了就是:“你在闭塞时代,我在网络时代;你跳忠字舞,我听周杰伦;你只能读毛语录,我起码知道古拉格;你批斗老师,我痛骂贪腐;你嚷嚷打倒美帝,我更信赖洋货;你说三年自然灾害,我知道那其实叫人祸;你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说那叫集体癫狂……” 不少同龄人都曾表达过这样的痛苦:不能跟父辈谈历史,一谈就会吵架,除非你自己也是只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好孩子”。这种吵架背后是认知的巨大鸿沟。许多老一辈眼中的历史,就是毛语录时代的二元对立思维,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某某亡我之心不死,某某是反动派……他们眼中的所谓“好人”,都是被宣传甚至被神化的状态,他们口中的坏人,往往曾被历史歪曲或遮蔽。他们对历史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都以这些虚假宣传为依据。 两代人对责任感的衡量和判断,其实与这种历史观差异有类似之处。不少“中国式父母”所提倡的责任感大致包括以下范畴:在家里要传宗接代,不然就是自私;在工作中要有集体意识,不然就是自私;对长辈和领导要服从,个性太强就等于自私……尤其是在评价独生子女时,“自私”几乎是一个固定的标签。 强迫子女传宗接代,自私的到底是谁?工作中当然需要集体意识(我们称之为“团队意识”),但老一辈的集体意识实则是已走火入魔的洗脑,当年那些英雄故事,许多都漠视生命,比如为了保护公家的两根木头不被冲走而葬身洪水的英雄,这种所谓的“集体意识”流毒至今,许多“模范”不还是以“父母死了或儿子重病仍坚守工作岗位”为荣吗? 其实,将不够服从、个性太强等同于自私,已经暴露了“中国式父母”的真实想法:我只是想让你听我的。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性格评价往往也以听话与否作为衡量标准,类似“这孩子性格好,听劝”之类的话常常出自他们口中,当然,此前还要加上一些铺垫,比如“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如果孩子独立思考,进而有不同想法,往往会得到负面评价。 对独生子女的妖魔化,其背后实质是代际之间话语权的争夺。老一辈恐惧地发现,孩子不那么好管了,于是就将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自私”画上等号。代际差异越大,这种争夺也越激烈。 关于代际冲突,我曾说过太多,这个话题也确实太大,就此打住,说回逼婚吧。在“中国式父母”看来,结婚生子关乎责任,孩子不听话就是自私,而在许多年轻人看来,这本就是自己的事情,结不结、生不生、何时结、何时生,都应由自己决定,这是一种自主意识。 有人将之归结于中国人缺乏界限感,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当然有道理,但未必触碰到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让中国人缺乏界限感?这当然有历史原因,长期的农耕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域和私域的概念,宗族礼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自由的追寻,但它们并非主因。尤其是在上世纪前期,我们曾经历过一个自由开放的年代,五四之后,恋爱自由、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都渐渐成为共识。你很难相信,几十年后的今天,在思想和行动上,我们竟然都落后于先人。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句“中国式父母”语录——“别人都这样,你怎么不这样?” “整齐划一”是很多人思维中阴魂不散的一种毒。他们曾经统一穿着绿军装,统一手持毛语录,统一喊着万岁,有着统一的思想。他们眼中的美也往往与整齐有关,比如宏大的阅兵方队,比如千城一面的城市规划与建筑…… “与别人不一样”也许会让他们恐惧。因为,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不一样”往往意味着被打倒,就像有着独立思想的人被打为反革命那样,就像偷偷藏着花裙子的爱美少女遭遇批斗那样,就像村干部们弄不到床上去的美丽寡妇会被诬为“破鞋”那样…… 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很难让他们接受自己家里出现任何“不一样”。但“不一样”却是不可避免的,它伴随着社会开放、资讯发达和人口流动,进入了许许多多的家庭。 一种常见的家庭形态很能说明这一点:在一些相对封闭、人际关系界限相对更为狭窄的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里,孩子学习不够好往往是家长感到最为丢脸的一件事,但如果孩子学习足够好,并在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或出国留学、工作,就往往会做出让父母感觉更为“丢脸”的事情,比如不结婚、结婚多年也不生孩子,在思想上的碰撞也会更多,甚至无法沟通。这种丢脸往往与“荣耀”并存,父母会在谈及孩子的工作时面带得意,谈及生活时则显得黯淡,最终以“年轻人没有责任感”作为话题终结。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年轻人乖乖结婚生子是对自己负责任,传宗接代之外还老有所养,未来有所希望。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从逻辑到动机都颇为可疑。它一方面抹杀了人生的其他可能,另一方面也将人生选择异化为了一盘生意,并因为投入太大,很难不挟恩图报。有一句老话叫做“父母对孩子付出,不求回报”,从物质角度来说,我赞成这句话,但从精神角度而言,它有时并不真切。 这样说或许很残酷,但很多父母都曾表达过这样的态度:“我生你养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听我的?”逼婚或逼生孩子时,这句话的出现频率也极高,可是,不问自身对错就要求对方听话,真的是一种理性态度吗?这其实是一种强迫式的“精神回报”,更容易使得孩子陷入极其痛苦的境地。 前两天我就看到这样一句话,颇具典型性:“我可以尽自己所能给父母最好的物质,他们想吃什么想喝什么想住什么样的房子,我再苦再累都可以满足,但如果他们要求的是马上结婚生孩子,我真的做不到,哪怕他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我也做不到。” 大多数时候,“中国式父母”的逼婚和逼生孩子都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但这句话并非万能,也不该作为粗暴干涉他人私权的借口,更不该成为霸权式的挟恩图报。基于爱,基于亲情,大多数逼婚其实都会如愿以偿,无非时间问题,但被毁掉的东西也许更多。 如果这样的悲剧无可避免,那么请允许我为这些可怜的年轻人们再设一条也许已无法再低的底线:请他们的父母尊重一下孩子,不要再把“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负责任”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因为,你们的孩子很可能已经为了所谓的“责任”,为了顺从、取悦父母,赔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至于那些仍在逼婚面前选择“顽抗”的年轻人,他们也未必没有责任感,“逃逼”并不等于逃避。他们所坚持的,仅仅是他们本就应该拥有的权利。
昨天是感恩节,我附近的一所学校请来了感恩导师,把家长与学生聚集在操场上,开展轰轰烈烈的中国式感恩教育,随后就是整个操场哭成一片,学校称之为“校绩”规划到吸引家长眼球与生源的一种模式,但这种煽情近乎于作秀的中国式感恩真的能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感恩吗?这应当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对人伦孝道自古尊之,从举孝廉,到百善孝为先,无论是官方仕途,还是儒家理论,无不置于至高无上的境地,但这种至高无上却也从骨子里透露着专制利用孝道以满足自己从根本上的统治,这种统治在于少年从出生就要学会服从,而家长则拥有绝对的指导权力,这种权力所赋予的是家长可以责骂孩子,也可以鞭策孩子,旁人则无权干涉,即便是警察对有些家庭暴力也无能为力。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坏的一面,而今的中国式家庭基本上已经挣脱了一人做主或老者做主的家庭模式,再加上独生子女家庭的覆盖,孩子基本上处于溺爱阶段,用中国式感恩教育也只能起一时的作用,甚至在孩子越来越大后想起那时候莫名其妙的全校哭声,是否会认为这种表演太过滑稽,甚至认为所谓的感恩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表演? 在中国式感恩中,孩子要无条件的对父母说自己错了,说一声还不行,所谓的导师还要让孩子对着话筒大声说我错了,声音小就继续说,最后让人们看着有些莫名其妙孩子到底哪里错了?说完我错了,还要哭出来,这种煽情给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真的会是感恩的种子?而一旁的家长是否真的会认为这种洗脑式感恩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孝道?感恩不是一个物件,也不可能像四娘那种扯淡的造书一样去造感恩,这只能让感恩变得怪诞。 有的中国式感恩教育演讲中还会买来盆子,让孩子现场给父母或爷爷奶奶洗脚,这种磅礴气势的场景与中国式课间操有得一拼,如果说这种以课间操的形式表达所谓的感恩还不够让你觉得煽情,那么一操场跪一地向家长下跪的孩子估计所刺痛的则不仅仅是你的眼球。在结束集权王朝社会百年之后,中国的跪文化依然赤裸裸的流行,不仅仅是流行于农村,更流行于各大学校,下跪代表的是感恩?中国人跪了上千年,上跪皇帝,下跪父母,但这种从骨子里抹杀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最基本的尊严,让现场上百甚至上千的人观摩孩子下跪,让服从意识从小就灌入在孩子脑海中,最终培养出的只是顺民绝不是懂得感恩的人。其实就这种所谓的孝道演讲与行为模式,你放在大学中根本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大学生们对这种摆设性甚至洗脑式的感恩教育只会反感,尤其是在以科学、民主、自由等意识深入骨髓后,下跪其实已经很格格不入了。 关于感恩,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孝道上,其实早已渗透每个人的心中,只是中国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所获得诸多宠爱,以及社会自由意识的发展,对中国的孝道有了强烈的冲击,这并非完全坏事,至少新一代少年们不再背负天然债权人的负担生活着,在中国人的意识观众,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种恩情是你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但却也压着每个中国人的腰,老人们会觉得子女给的永远不够,年轻人们会觉得老人们总会或多或少的对自己进行干涉,中国人从根本上就已经决定了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再加上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笼罩,中国人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审视自己的社会,自己的生活。所谓感恩,其实还是春风化雨,潜默移化的好,家长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也会从骨子里懂得什么是感恩,用一种平等的姿态,优势于用煽情加洗脑的方式搞感恩运动。 如果感恩成为一种洗脑运动,孩子们从小就被笼罩在天然债权人的生活中,那么对于中国的少年们则是一种赤裸裸的扼杀,在家庭模式中就看不到平等的影子,那么混迹社会后依然也是用不平等的方式活着,这种方式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是无法独立思考,而且习惯性服从。袁伟时先生在评价《弟子规》时曾说:“独立自主的自由公民是现代社会的支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体现自主、自由精神。切不可用过时文化摧残孩子心灵。”在中国式感恩教育中,最为可怕的就是再断送孩子们自主、自由精神,并且是用过时的跪文化、哭文化,以及以感恩演讲,将上下级从属式孝道移植于家长及学生的脑海中,这是一种对中华进步极为致命的行为。 按照社会的发展,人意识中早已该将“养儿防老”的观念抛弃,但现代社会最为可悲的是,不但这种观念依然存在,而且是被人们更为紧紧的钉在意识观中,本该顺应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养国防老”的观念一次次的愚弄国人,让国人最终只能依旧选择“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中国式感恩教育也就应运而生,这从家长脑海中剥夺其作为一个纳税人本该享有的权利,也从孩子的脑海中剥夺其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人应该具备的自主、自由意识,当这种洗脑式感恩教育风靡各大小学,并且成为一种现象,对于中国进步民主社会应该来说是一种不亚于文革的伤害,毕竟孩子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现代家庭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当感恩都能作为一种交易运用于教育,金钱至上的社会还会存在真正的感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