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两个非洲小国,都穷得只剩钻石,却活成天差地别

一提到非洲,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画面?

是饥饿、贫穷、战争、埃博拉病毒?

是那些形同骷髅、苍蝇环绕、眼神空洞的孩子?

是那些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高举AK47胡乱射击的童子军?

是那些被西方白左媒体,反复渲染的、充满了“悲情”与“无助”的刻板印象?

一些中国的国关大V会告诉你,非洲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

“历史的伤痕!万恶的殖民主义,掠夺了他们几个世纪!”

“资源的诅咒!丰富的钻石和石油,反而让他们陷入了内战和腐败!”

“不公平的全球贸易体系!发达国家一直在剥削他们!”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

特别符合你对这个“黑暗大陆”的想象?

呵呵

多么拙劣的谎言!

今天,我要讲讲博茨瓦纳的故事。

这个国家,它独立的时候,是全世界最贫穷、最绝望的国家之一。

但今天,它却成了非洲最富裕、最稳定、最自由的“异类”。

博茨瓦纳,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没关系。

因为,这个国家最大的“新闻价值”,恰恰在于它“没有新闻”。

它没有血腥的内战,没有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疯狂的通货膨胀,也没有魅力四射的独裁者。

它只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安安静静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一个地狱般的穷国,变成了一个体面的、正常的中等收入国家。

而这个“正常”本身,在非洲那片魔幻的土地上,就显得如此地“不正常”,如此地“神奇”。

这个所谓的“非洲奇迹”背后,跟什么“殖民伤痕”、“资源诅咒”、“国际援助”,没有半毛钱关系。

它只关乎几个最古老、最朴素、也最被那帮白左精英们鄙视的词:

私有产权、自由贸易、健全货币、以及小政府。

博茨瓦纳的成功,不是什么非洲的奇迹。

它只是再一次地,用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奥派经济学那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只要你把通往市场经济的枷锁,给解开哪怕一小点,财富和文明,就会像热带雨林里的植物一样,疯狂地、不可遏制地,生长出来!

图片地狱开局:一个被上帝遗忘的角落图片

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1966年。

这一年,博茨瓦纳,从英国人手里,和平独立。

当时的博茨瓦纳,是个什么鬼样子?

我给你看一组数据,你就知道什么叫“地狱开局”了:

地理上,它是个内陆国,被南非、津巴布韦这些邻居,死死地包围着。

国土面积80%,都是卡拉哈里沙漠。

经济上,它一穷二白。

独立时,人均GDP,只有70美元。

什么概念?

比今天的朝鲜还穷得多。

全国,只有12公里的铺装公路。

整个国家,只有22个大学毕业生,100个中学毕业生。

资源上,当时的人们以为,它什么都没有。

除了牛,还是牛。

80%的人口,都靠着最原始的畜牧业为生。

英国人,在离开的时候,都懒得多看它一眼。

他们觉得,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不出几年,就会像非洲其他无数个新生国家一样,陷入内战、饥荒和独裁的循环,然后乖乖地回来,求着前宗主国赏口饭吃。

当时,全世界的“发展经济学家”们,也都给它判了死刑。

他们用各种复杂的模型计算,得出的结论,惊人地一致:这个国家,没救了。

但是,接下来的五十年,博茨瓦纳,用它的实际行动,把这帮“专家”的脸,打得啪啪作响。

从1966年到2019年,博茨瓦纳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7.7%!

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记录之一!

今天,博茨瓦纳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8000美元。

它已经从一个“最不发达国家”,迈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它的首都哈博罗内,干净整洁,秩序井然。

它的国民,享受着非洲最好的医疗和教育。

它的政治,稳定清廉。

在“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名上,它常年位居非洲第一,甚至比很多欧洲国家还要好。

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是上帝突然显灵了吗?

还是外星人来扶贫了?

不。

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任总统,一个叫塞雷茨·卡马的男人,做出了几个在当时看来,极其“反常”、极其“不非洲”的决定。

图片“不非洲”的国策:一场反潮流的自由主义实验图片

塞雷茨·卡马,这个人,很不一般。

他是一个当地部落酋长的继承人,但他年轻时,被送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

更离经叛道的是,他娶了一个白人女性。

这在当时种族隔离盛行的南部非洲,是惊世骇俗的。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既保留了对本土传统的尊重,又吸收了英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精髓。

当其他非洲国家的“解放领袖”们,比如津巴布韦的穆加贝,坦桑尼亚的尼雷尔,都在忙着干三件事的时候:

搞“国有化”,把白人殖民者留下的农场和企业,全部没收,分给自己的亲信。

搞“计划经济”,用政府的指令,来取代市场的价格信号。

搞“个人崇拜”,把自己塑造成“国父”,然后搞终身制,把国家变成自己的家族财产。

塞雷茨·卡马,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坚决地、毫不动摇地,保护私有产权!

独立之后,博茨瓦纳境内,还留有很多白人经营的大型牧场。

按照非洲当时的“政治正确”,塞雷茨·卡马应该立刻把这些“殖民者的财产”,全部没收,然后分给黑人兄弟们。

但他没有。

他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公开宣布:“所有在博茨瓦纳境内的合法财产,无论其所有者的肤色如何,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这个决定,在当时,简直就是对整个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背叛”。

但他知道,一个国家繁荣的根基,不在于肤色,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对私有产权的、稳定而可预期的保护。

只有当人们相信,他们辛辛苦苦创造和积累的财富,不会被政府或者暴民,以任何“正义”的名义,随意剥夺时,他们才会有长期的、稳定的意愿,去投资,去创造,去把蛋糕做大。

第二件事,发现钻石矿之后,他没有搞“国有化”,而是选择了与外国资本合作。

独立后不久,博茨瓦纳,狗屎运般地,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钻石矿。

这下,麻烦来了。

按照非洲的剧本,接下来,应该是这样的:

政府立刻宣布,钻石矿收归国有!

然后,成立一个由总统小舅子当董事长的“国家钻石公司”,开始疯狂地挖矿卖钱。

最后,这笔巨额的财富,大部分,都流进了总统家族和权贵们的瑞士银行账户。

而整个国家,则会因为对这笔“飞来横财”的争夺,陷入永无休止的内战和政变。

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

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无数非洲国家,都上演了这同一出悲剧。

但塞雷茨·卡马,又一次,选择了那条最难、但也最正确的路。

他知道,他这个刚独立的、只有22个大学生的穷国,根本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也没有管理能力,去独立开采这个世界级的钻石矿。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极其明智的决定:与全世界最专业的钻石公司——戴比尔斯(De Beers),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政府占股50%,戴比尔斯占股50%。

戴比尔斯负责出技术,出资金,出管理,出全球的销售网络。

而政府,则作为股东,参与分红,并征收合理的税收。

这个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自愿合作的、清晰的产权安排。

它避免了“国有化”带来的低效和腐败,也避免了完全私有化可能导致的利益分配争议。

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的资本,发出了一个最强烈的信号:“来我们博茨瓦纳投资,是安全的!我们不抢劫!我们讲道理,守合同!”

第三件事,他克制住了“大政府”的冲动,维持了极低的税收和自由的贸易。

有了钻石这棵摇钱树,博茨瓦纳政府,一夜暴富。

按照非洲的剧本,接下来,应该是:

政府规模急剧膨胀,养几十万公务员,搞各种大而无当的“形象工程”,给全体国民发福利,把国家变成一个靠卖资源为生的“食利者国家”。

但塞雷茨·卡马和他的继任者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近乎于清教徒式的财政纪律。

他们没有大幅提高税收。

博茨瓦纳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长期维持在非洲最低的水平。

他们没有搞什么变态的关税壁垒。

他们加入了“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与邻国之间,基本实现了自由贸易。

他们没有滥发货币。

博茨瓦纳的货币“普拉”,长期以来,都是非洲最稳定、最坚挺的货币之一。

私有产权、欢迎外资、低税收、自由贸易、健全货币……

你看,博茨瓦纳做的这些事,有哪一件,是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智慧吗?

没有。

这只不过是把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写在《国富论》里的、那些最基本的、已经被无数国家成功经验所验证过的常识,老老实实地,执行了一遍而已。

图片“正常”的诅咒:为什么非洲只有一个博茨瓦纳?图片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博茨瓦纳成功的秘密。

这个秘密,一点也不神奇。

但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非洲那五十多个国家里,只有一个博茨瓦纳,选择了这条正确的、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

为什么,它的那些邻居们,比如津巴布韦,一个曾经比博茨瓦纳富裕得多、被称为“非洲面包篮”的国家,却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通往地狱的道路?

穆加贝,那个统治了津巴布韦几十年的独裁者,他干了什么?

他把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全部没收,分给了他那些根本不会种地的亲信和老兵。

结果,津巴布韦的农业,一夜之间,彻底崩溃。

他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和行政开支,开动印钞机,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万亿级别的恶性通货膨胀。

他把所有敢于批评他的人,都打成“卖国贼”,然后用暴力,让他们闭嘴。

一个保护产权,一个抢劫产权。

一个欢迎外资,一个驱逐外资。

一个稳定货币,一个滥发货币。

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今天,博茨瓦纳,是一个和平、繁荣的中产国家。

而津巴布韦,则沦为了一个贫穷、混乱、人人想要逃离的人间地狱。

那么,为什么?

为什么穆加贝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那条错误的道路?

他们是傻子吗?

他们不懂经济学吗?

不。

他们比谁都聪明。

他们不是不懂,而是他们根本不在乎。

因为,对于一个独裁者来说,他最优先考虑的,从来就不是这个国家的长远繁荣。

他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巩固自己的权力,犒赏自己的亲信,并且把最多的财富,装进自己的口袋。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什么方法最快?

当然是抢劫!

抢劫白人农场主,可以煽动民族主义,获得底层黑人的支持。

抢劫(国有化)矿产资源,可以直接把国家的财富,变成自己的私人金库。

滥发货币,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全体国民,征收一笔“通胀税”。

所有这些,在经济学上,都是彻头彻尾的自杀行为。

但在政治的短期算计上,却都是能让独裁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最优选择”。

而博茨瓦纳,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运气。

它的国父,塞雷茨·卡马,恰好是一个有远见、有操守、并且深刻理解自由市场威力的领导人。

他为这个国家,奠定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制度基础。

而这个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路径依赖”。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好的制度,会让国家,即便在换了领导人之后,依然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而坏的制度,则会让国家,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

所以,别再听那帮白左精英们,为非洲的贫困,寻找那些虚伪的借口了。

什么“殖民主义的伤痕”?

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都是英国的前殖民地,为什么命运天差地别?

什么“资源的诅咒”?

博茨瓦纳的钻石,比津巴布韦的土地,要值钱得多,为什么钻石带来了繁荣,而土地带来了饥荒?

所有的借口,都是为了掩盖那个最简单、也最残酷的真相:

一个国家的命运,归根结底,只取决于一件事——它选择了什么样的制度。

它选择的,是保护个人自由和私有产权的市场经济制度?

还是纵容权力和暴力肆意抢劫的干预主义制度?

博茨瓦纳,这个非洲沙漠里的异类,它并没有创造什么奇迹。

它只是用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谦卑地,向全世界,重新证明了一遍这个古老的常识。

而这个常识,对于我们今天这个充满了各种“主义”和“模式”的喧嚣世界来说,比任何钻石,都更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