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好真的是阿sir给力?

“要是安保私有化了,穷人被抢了没人管怎么办?”每当讨论安保体系改革时,这个问题总会被反复提及。提问者的潜台词似乎是:现行体制下,穷人的安全正被“充分保障”着,市场化反而会打破这份“公平”。但可惜,这两个前提或许都站不住脚——我们引以为傲的良好治安,从来不是单纯靠警力“严防死守”的结果;而所谓“免费的安全保障”,穷人其实也埋了单,却未必能享受到对等的服务。

** **

治安的本质:经济发展织就的“安全网”

很多人习惯将中国治安状况好归功于警力效率高、管理严格,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盗窃、抢劫案比现在多得多?难道那时的警察不够努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关键变量,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犯罪成本重构”。

** **

当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力足够强,合法收入的渠道足够多,“违法犯罪”就会从“生存选择”变成“亏本买卖”。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跑快递,也不会轻易走上偷窃的道路——不是因为他们更“遵纪守法”,而是通过正当劳动每个月能挣几千块,犯不着为了几百块冒坐牢的风险。这种“做小偷不划算”的现实,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能遏制犯罪冲动。

因“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等言论走红网络的广西刑释人员周立齐(绰号“阿三”)就是典型例子。他曾屡次因盗窃入狱,2016年因盗窃时持械威胁构成抢劫罪获刑四年,出狱后没有重操旧业,而是开起了烧烤摊,凭着起早贪黑的勤劳肯干,不仅实现了收入翻番,还带动了其他刑释人员就业。如果没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和创业机会,他或许很难找到“靠双手吃饭”的底气。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正向激励:它不需要靠强制力“禁止犯罪”,而是用更优的选项“替代犯罪”,让治安好转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费安保”的误区:穷人交了税,却未必等来“小案解决”

反对安保市场化的人还有一个执念:“现行体制下穷人能免费享受安全服务”。但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误区——**穷人从来不是“免费”享受治安,他们缴纳的每一分税,都是治安体系的“付费凭证”。**无论是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还是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时隐含的税费,本质上都是在为公共服务“埋单”,治安自然也包含其中。

可问题在于,这份“付费”并没有换来对等的“服务”。对于很多穷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打击重大犯罪”的宏观安全感,而是解决“小案小纠纷”的微观保障:家里被偷了几百块现金、电动车电瓶被撬、摊位被地痞骚扰……这些案值不大的事情,往往是他们生活中最切实的安全困扰。但现实却是,不少地方的警力资源向“大案要案”倾斜,大量小案因为“破案成本高、影响力小”而被搁置,甚至连立案都困难。

有网友曾吐槽:“丢了一辆自行车报警,警察让自己找监控;被骗子骗了两千块,回复是‘金额不够立案标准’。我们交了税,却连这些‘小事’都没人管,这算哪门子‘充分保障’?”

这种“小案无人管”的现状,恰恰暴露了现行治安体系的短板:当公共安保资源有限时,很难兼顾到所有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穷人看似“免费”享受服务,实则因为缺乏“选择权”和“议价权”,成了公共服务覆盖的“薄弱环节”。

市场化不是“抛弃穷人”,而是构建更高效的“安全循环”

所以,讨论安保市场化,从来不是要“让穷人没人管”,而是要打破“一刀切”的公共服务模式,构建更贴合现实需求的安全生态。就像前文所说,市场化安保与经济发展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 **

一方面,安保服务越完善,商业环境就越安全。当商铺不用担心被盗、创业者不用害怕被敲诈,更多人会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到生产经营中,经济活力自然会提升。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又会进一步降低犯罪率——这就是“安全-发展”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市场化竞争能倒逼服务效率提升。就像快递行业通过竞争让服务越来越便捷一样,安保公司为了争取客户,不仅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比如针对小商户的巡逻、针对居民区的防盗措施),还会降低服务成本。当安保服务从“稀缺资源”变成“普惠商品”时,穷人反而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对口的安全保障——毕竟,花几百块请安保公司看店,总比丢几千块货物划算得多。

说到底,治安好的根基永远是经济发展,而好的治安体系,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根基上享受到切实的保障。与其纠结“穷人没人管”的伪命题,不如思考如何让安保服务更高效、更公平地覆盖所有群体。毕竟,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默认”来实现的,而是靠符合规律的制度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在安全与发展的循环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