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回归:中美贸易的扭曲平衡正在转向

中美之间再度签署新一轮贸易协议。这一次,不再是“芯片换市场”,也不是“农产品换延期”,而是:“稀土换松绑”。

据6月27日路透社消息,中美两国在伦敦会谈后达成新的贸易框架:中国将依法恢复对美稀土出口审批,而美国则承诺取消一系列对华限制性措施。表面看似一场技术性协调,实则是一场制度性错位的结构性纠偏——一个全球货币与贸易体系即将步入拐点的显性信号


一、协议背后的结构逻辑:美元诅咒与制度供血

如果我们只从“出口稀土,取消管制”的交易表象理解这则协议,恐怕会错过更深层本质的东西。真正推动中美再度“坐下来谈”的,并不是善意、互信、战略判断,而是——结构性的双边制度扭曲正走到尽头的南墙

➤ 在美国:空心化后的失衡反噬

长期享受美元“世界货币铸币税”的美国,不断汲取全球贸易顺差国的真实财富,以换取自己输出的纸面美元与信用资产。这个体系的代价后果类似于“资源诅咒”效应,而当下正是“美元资源诅咒”效应: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劳工失业、赤字上升、财政难以为继

➤ 在中国:重商主义背后的消费短缺

长期维持人民币被动低估、人力资源工资压抑、要素资源高强度投入,虽然堆出了外汇储备与出口增长,但代价是:居民真实收入偏低、消费能力被长期压制、资源浪费严重、内需迟迟不能成为主轴

这种双边错配扭曲结构,形成了一种合谋性供血体制:中国输出真实商品与劳动力,美国输出符号货币与债务承诺——一边是顺差压抑消费,一边是逆差消耗未来。

这不是自由市场的产物,而是国家货币垄断制度性嵌套的结果,更是每天市场汇率波动的源头。


二、汇率反向回归:美元高估、人民币低估的失衡正在松动回归

本轮中美协议的出现,恰好发生在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节点上:美元指数持续走弱,而人民币阶段性走强。但这种走势并非完全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

图片

中国依然存在强制结汇、目标管理与外储干预,长期压低了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美元则因长年高估、财政赤字与产业空心化,其信用支撑逐步削弱,叠加利率周期调整,资本避险需求下降,导致短期内美元指数走软。

这恰恰是一种汇率结构的制度扭曲开始松动:实际购买力被压抑的货币正在被市场重新高估,长期被高估的世界货币开始失去人为支撑。

随着世界贸易格局与实物资源重新排序与配置,市场正在慢慢修复这一结构性失衡。中美之间这场“稀土换取消限制”,就是其中一个信号:美元作为全球唯一锚定交换媒介的地位,正在被更多真实资源与实物货币挑战,人民币的真实比价也开始逐步彰显。

图片


三、谁该工作?谁该享受?制度角色正在颠倒互换

有趣的是,中美双方表面上在进行制度谈判,实则内心各怀“生存焦虑”:

  • 美国终于意识到:不能只靠印钞与金融,要回归实业、要重新工作,重建中产与制造业;
  • 而中国则终于发现:在货币与汇率被长期压抑之后,不走出重商主义,不提高居民收入,不扩大消费,就会陷入“增长无效”的困境。

当双边都开始从各自制度扭曲中“退一步”,实质是转身往前“走一步”,恰恰说明:

制度结构的扭曲已经压不住现实了。双方都遇到了“南墙”。这不仅是一次贸易调整,更是一次经济观念与货币定位的集体重构。


四、从钱眼看世界:需要的是制度松绑,而不仅仅是协议互换

奥地利学派告诉我们:价格是主观交换下的信号,而汇率则是跨制度结构下的价格信号浓缩物。若制度不变、信号受抑,汇率只是短期妥协的结果,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回归。

中美之间的协议是否能持久,不取决于稀土出口了多少、限制措施取消多少,而是取决于:

  • 人民币是否能回归市场自由比价机制

  • 美元是否能放下货币霸权,重建自身实物信用基础

  • 中美双边是否能真正放松对个体行为的制度性压制

    ——包括对企业汇兑、居民储蓄、工人收入、劳动选择等方面的过度管制干预。

只有当个体能自由选择工作、自由选择消费、自由选择货币,才有可能走出这场看似宏大的结构性制度扭曲的泥潭。


五、协议容易签,但现实终需还

当中美都回到真正的市场秩序,而非以协议替代信号、以管控替代信任,或许才能迎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平衡——不是“稀土换芯片”,也不是“汇率换顺差”,而是:** **

** **

用真正的自由交换来换取彼此的尊重自由, 用公平的市场竞争来换取持久的互利共赢, 用脚踏实地的制度改革来换一个更稳固、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