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光鲜的就业数据背后,都藏着美联储埋下的失业种子

图片

2023年夏天,美国的失业率一度降至3.5%,这个数字在统计学上熠熠生辉,接近半个世纪来的低点。

白宫与它的传声筒——主流媒体——为此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凯旋仪式,他们将此冠名为“拜登经济学的胜利”。

然而,就在这同一片天空下,通货膨胀却如同脱缰的野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一度突破9%的骇人高位,灼烧着每一个家庭的购买力。

美联储,这位戴着博士帽的巫师,一边声嘶力竭地高喊“控制通胀是首要任务”,一边却在短短一年内,将利率从近乎零的“毒药温床”暴力拉升至5.5%以上,创下四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步伐,其动作之粗暴,就像死了狗的John Wick。

这幕光怪陆离的荒诞剧,是否让你感到一阵刺骨的熟悉?

失业率暂时性地匍匐前行,通胀却持续高烧不退。

联储官员们如同精神分裂的演员,左手拿着“就业强劲”的喜报,右手却高举“经济可能衰退”的警告牌。

如果你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政策失误”,那说明你已被圈养得太久。

这是由美联储亲手导演、循环上演的“繁荣-萧条周期”的又一幕血腥高潮。

每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就业数据背后,都深深埋藏着未来大规模失业的诅咒种子。

而美联储,这个无可辩驳的纵火犯,此刻正忙于用更多的汽油来“救火”,并指望我们为它的“英勇”而欢呼。

图片毒酒的酿造——美联储的货币魔术与百年骗局

图片

美联储,这个穿着布鲁克斯兄弟西装、打着丝绸领带的中央计划机构,总爱把自己包装成经济救世主,它那宏伟的大理石建筑,便是它自我神化的庙宇。

它的官方使命——“促进最大就业、稳定物价”——被虔诚地写进每一本主流经济学教科书,被电视上的分析员们如同诵经般反复吟唱。

但倘若你相信看守鸡舍的狐狸会保护小鸡,那么恭喜你,你已成功被这个时代最精致的洗脑机器所俘获。

冷酷的真相是:

美联储及其所奉行的法币主义(Fiat Money),是现代经济中繁荣-萧条周期的唯一根源。

它不是经济的稳定器,而是一台精密而冷酷的周期制造机。

这套真理,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被奥派彻底揭示。

哈耶克因其对经济周期的开创性研究,于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警告如同旷野的呼声,被凯恩斯主义洪流淹没,被主流学界和权力阶层刻意遗忘与尘封。

那么,美联储究竟是如何酿造这杯看似甘醇、实则致命的“毒酒”?

过程简单得令人发指,甚至堪称一场公开的欺诈:

政治驱动印钞:每当大选临近或经济数据略显疲软时,美联储就会在政治压力的无形之手下启动“刺激经济”的按钮。

它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等资产,向银行系统注入海量新印的、毫无黄金背书的钞票。

这套操作,被冠以“公开市场操作”或“量化宽松”(QE)等晦涩难懂的技术名词,实则不过是合法化的、大规模制造假币的行径。

它不需要挖掘金矿,只需要敲击键盘。

扭曲利率——经济的心跳监听器:商业银行拿到这些近乎零成本的资金后,如同被注射了兴奋剂,开始疯狂放贷,将市场利率人为地压低至远低于自然利率的水平。

这个被扭曲的低利率,就像一杯甜美的毒酒,向全社会企业家和投资者发出致命的错误信号:社会储蓄已经过剩,真实的投资机会无限!

历史的证据早已堆积如山,只是人们往往选择视而不见。

让我们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盛景:在“大师”艾伦·格林斯潘执掌下,美联储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将联邦基金利率狂降至1%的历史低点,并在此低位上维持了长达数年之久。

这杯精心调制的毒酒,直接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和次贷的末日狂欢。

根据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的权威数据,美国M2货币供应量在2000年至2008年间暴涨了惊人的60%!

而这,仅仅是这个持续了百年的货币骗剧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幕。

若要追溯更深的根源,请看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的“功绩”:

在一战期间为美国政府债务融资,催生了1920年代的“咆哮的二十年代”泡沫;

随后在1929年泡沫破裂后仓皇失措,与胡佛政府一起提高关税、紧缩货币,将一场本可快速出清的衰退,硬生生拖成了长达十余年的“大萧条”。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这个本该“稳定经济”的机构。

图片虚假的盛宴——低利率下的集体幻觉与经济狂欢

图片

当美联储的毒酒被端上经济的宴席,整个社会便陷入一场由错误价格信号引导的、酣畅淋漓的集体幻觉。

人为压低利率这个最重要的价格信号,如同给所有市场参与者戴上了一副扭曲现实的哈哈镜,让企业家和消费者双双误入歧途。

消费者方面:廉价信贷如同道德腐蚀剂,疯狂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弃如敝履。

国民储蓄率如同高台跳水,消费狂潮席卷一切。

200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一度暴跌至2.1%,创下自大萧条以来的历史新低。

人们争先恐后地借钱买车、度假、追逐股市泡沫,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明天永不来临”的末日狂欢气息。

信用卡债务飙升,家庭杠杆率触及天花板,这一切都被粉饰为“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典范。

企业家方面:被虚假的低利率所误导,他们变得“胆大包天”,将巨额资本投入那些长周期、资本高度密集的项目中。

房地产、初创科技、页岩油勘探——这些行业在廉价资金的洪水灌溉下,如同热带雨林中的藤蔓般疯狂生长,其繁茂程度掩盖了其根基的浅薄。

以房地产为例,在2000年至2006年间,美国Case-Shiller房价指数疯狂上涨了90%,建筑行业的就业人数随之飙升。

从表面上看,这完全是一个“黄金时代”的景象:起重机林立,工地繁忙,人人有工开。

就业数据在此期间确实光鲜亮丽,成为政客们夸耀的资本。

2006年,美国失业率降至4.4%的“理想水平”,建筑行业就业人数比2000年净增了130万。

政客们沾沾自喜,媒体高唱“新经济奇迹”,宣称美联储已经驯服了经济周期。

然而,这场看似无尽的盛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美联储印刷机吹出的流沙之上。

它并非由真实储蓄所支撑——真实储蓄意味着人们自愿节制当前消费,为未来的生产积累宝贵的资源——而是由央行凭空创造的虚假信贷所吹胀的泡沫。

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早已一针见血地预言:

“信用扩张带来的繁荣,注定以崩溃告终。唯一的问题是,它何时到来。”

哈耶克则用他精美的“跨期资本结构”理论深刻地解释:

人为低利率会系统地误导企业家,将稀缺资源大规模错配到远离消费者的“高阶生产领域”(如房地产、重工业、大型基础设施),而真实的时间偏好下的消费需求根本无力消化这些最终产品。

当这些耗时数年的长周期项目最终完工,被推向市场时,市场会以最残酷的方式暴露这一致命的错配。

图片

宿醉的清晨——泡沫破裂与萧条的必然清算

图片

所有的狂欢都注定都会结束,宿醉的清晨必然伴随着剧烈的头痛与悔恨。

当那些投资了摩天大楼、芯片工厂和页岩油井的企业家们,终于将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时,他们会惊恐地发现:消费者不见了!

市场像退潮后的海滩,一片狼藉。

为什么?

因为人们的真实储蓄早已在虚假繁荣中被消耗殆尽,而持续的通胀则像白蚁一样,悄悄侵蚀了货币的购买力。

于是,萧条如同一位冷酷的法官,如期降临,执行它的清算职责:

过度投资的行业纷纷崩溃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成为标志性事件,房地产泡沫轰然破裂,建筑业的就业在短短一年内锐减超过100万人,曾经的繁荣之地瞬间沦为失业重灾区。

资产价格暴跌

标普500指数在2007年至2009年间惨遭腰斩,数百万家庭的财富如蒸汽般蒸发,养老金账户缩水,整个社会的资产负债表陷入技术性破产。

大规模失业接踵而至

2009年,美国官方失业率飙升至10%,而更真实的、包括沮丧工人和兼职就业者的U-6失业率则高达17%,年轻人失业率甚至突破20%的灾难性水平。

这,就是奥地利学派所洞见的“必要的清算过程”。

萧条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经济体的免疫反应,是市场自我疗伤、纠正那些因错误信号导致的资源严重错配的痛苦但必要的过程。

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中,以无可辩驳的史实雄辩地证明:

1929年开启的大萧条,绝非“自由资本主义的失败”,恰恰是美联储在1920年代过度扩张信用的必然苦果。

在1921年至1929年间,美国的M2货币供应量增加了约60%,人为低利率催生了巨大的股市泡沫和资本品的过度投资。

当泡沫最终破裂,胡佛和罗斯福相继推出的干预措施——如大幅提高关税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强制维持高工资、大兴公共工程——非但没有缓解痛苦,反而像给病人缠上绷带阻止排毒,极大地延长和加深了那场萧条。

萧条是解药,而非疾病。

它是经济体的排毒过程,旨在清除那些本不该存在的“僵尸企业”和虚假就业,让资源重新配置到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领域。

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被表象蒙蔽,政客和联储官员们更是将这场必要的清算视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的灾难本身。

**图片**纵火犯的救火——政府的致命干预与道德风险

图片

当清算的暴风雨来临,一个尊重经济规律、对民众长远福祉负责的政府应该做什么?

奥派的答案清晰而坚定:

什么都别做!

尽快削减政府开支、大幅降低税收、废除阻碍调整的监管,让市场机制快速完成资源的重新配置。

但现实的剧本永远相反:

政府和美联储总是选择扮演全知全能的“救世主”,而它们的“救援”,不过是下一场更大灾难的序曲。

他们指着市场自我修正产生的废墟,声泪俱下地高喊:

“看啊,市场再次失灵了!无形之手是冰冷的!我们需要更多、更强的政府干预!”

然后,他们端上了所谓的“解药”——另一杯剂量更大、毒性更强的同一种毒酒:

1、系统性救助“僵尸企业”:2008年,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巨额金钱,救助了AIG、花旗、通用汽车等本该被市场淘汰的庞然大物。

这创造了极其恶劣的“道德风险”,公然向市场宣告:

只要你足够大、足够重要,你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冒险,因为最终会有人用别人的钱为你兜底。

2、大规模财政刺激——财富的毁灭器:从奥巴马的8000亿美元“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到拜登的1.9万亿美元“美国救援计划”,这些宏伟的刺激计划,无非是把资源从高效、创新的私营部门,强行转移到低效、政治化的政府项目中。

据圣路易斯联储自身的研究表明,这类财政刺激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几乎毫无裨益,反而堆积起骇人听闻的政府债务山峦。

3、央行的变本加厉——从QE到MMT:伯南克开启了“量化宽松”(QE)的潘多拉魔盒,耶伦将零利率维持到令人发指的长度,而鲍威尔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更是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如同吹气球般暴增至近9万亿美元的史前高位!

他们试图制造一个更大、更光怪陆离的新泡沫,来掩盖旧泡沫破裂的狼藉。

结果如何?

2020年后的超级货币宽松,虽然像一剂强心针,暂时将失业率压至低位,却无可避免地埋下了2022年通胀大爆发的种子。

当通胀如猛虎出笼、失控狂奔时,美联储又只能惊慌失措地暴力加息,这极其猛烈的政策转向,极可能直接引发新一轮、或许更深的衰退。

这套标准的操作流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用制造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美联储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制造局”。

哈耶克的警告言犹在耳:

“干预主义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每一次救助,每一次刺激,都在侵蚀经济自由的基础,巩固中央计划机构的权力,让我们在依赖与控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图片历史的证言——奥派视角下无可辩驳的经济周期史

图片

如果我们愿意睁开被意识形态蒙蔽的双眼,诚实地翻开经济史册,奥派的理论几乎能像一把万能钥匙,精准地打开每一次危机的锁孔:

1929年大萧条:如前所述,美联储在1920年代的信用扩张是罪魁祸首。

罗斯巴德详细的数据显示,1921年至1929年,美联储将贴现率从6.5%降至3.5%,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催生了不可持续的繁荣。

1970年代滞胀:尼克松在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彻底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残存的金本位制。

美联储从此获得了无限制印钞的“自由”,结果便是整个七十年代“停滞性通胀”的噩梦,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彻底击碎了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神话。

尽管哈耶克在此期间获得诺奖,他的声音依然被主流淹没。

2000年互联网泡沫:格林斯潘用低利率来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危机,催生了巨大的科技股泡沫。

纳斯达克指数最终从2000年的历史高点暴跌78%,数万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格林斯潘时代的长期低利率,加上政府“居者有其屋”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扭曲,共同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数据,2000年至2007年,美国未偿还抵押贷款债务翻了一番,达到惊人的14.5万亿美元。

2020年疫情危机与后续通胀:美联储在恐慌中将利率降至零,启动“无限量”QE,其资产负债表在几个月内从4万亿飙升至近9万亿美元。

这史无前例的货币海啸的结果便是:

2022年通胀率飙升至9.1%,创下40年来新高,迫使美联储上演本文开头描述的“暴力加息”戏码。

这些铁一般的史实,无一不在印证米塞斯那句如预言般的断言:

“信用扩张带来的繁荣,必然以崩溃告终。”

主流经济学家的复杂数学模型永远无法预测危机的具体时点,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忽视了货币注入对经济资本结构和相对价格造成的系统性、致命性扭曲。

图片未来的抉择——告别毒酒,拥抱自由的艰难之路

图片

当前,美国的就业市场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2023年看似坚挺的低失业率,很可能只是加息周期中的滞后效应——是企业尚未完全调整用工计划的短暂平静期。

历史一再表明,当高利率环境持续,企业的现金流终将枯竭,投资计划会被砍削,失业率的反弹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美联储所承诺的“软着陆”,听起来美妙,但大概率是又一个为了安抚市场而编织的一厢情愿的童话。

我们,作为被这套体系反复蹂躏的个体,该怎么办?

奥派开出的药方看似激进、不近人情,但却是通往真实、可持续繁荣的唯一正道:

1、废除美联储:必须彻底废除这个私人垄断货币发行、拥有无限印钞权的核心机构。

回归自由银行制度,或者至少回归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如罗斯巴德倡导的“百分百准备金黄金标准”),从根本上剥夺央行肆意制造繁荣-萧条周期的权力。

货币,应该像法律一样,立于权力之外。

2、实施财政紧缩:大幅削减臃肿无比的政府开支,废除所有扭曲市场信号的补贴、特权和企业福利,摧毁滋生腐败和低效的温床。

一个轻装简行的政府,才是经济创新的最好土壤。

3、彻底拥抱自由市场:让利率由千百万个体的真实时间偏好和储蓄决定,让价格自由波动以反映真实的稀缺性,让“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无情地净化经济中的谬误,奖励真正的创新者与实干家。

朋友们,下次当你再看到电视上炫耀的失业率数据时,请务必保持清醒:

每一个失业工人背后,都可能站着一个在美联储办公室里翻云覆雨、自以为是的官僚。

他们的每一次“降息”和“QE”,都不是在拯救你,而是在为你和你的子孙后代未来的经济稳定挖掘更深的坟墓。

让美联储负责就业,无异于让纵火犯负责消防——这不仅是人类智力史上的耻辱,更是人类制度史上最致命、最残酷的笑话。

醒醒吧!

看穿币幻象,拒绝饮用美联储递来的下一杯毒酒,才有可能迎来一个真实、健康、可持续的繁荣。

否则,下一场萧条只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惨烈——而到那时,恐怕连抱怨和选择的资格,都将在这场他们精心设计的货币游戏中,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