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世界的三大铁律

图片

▍前言

长辈对孩子们总是宠爱的,节假日给孩子们各种礼物或金钱奖励,是一种习俗,一种传统,同时,也是一种爱的传递。看着孩子和长辈们欢笑的脸庞,有种温馨的暖流在心中,这很好,我不会愚蠢到在这种小事上去扫兴。

不过每次孩子们欢笑满足之后,我总会不厌其烦的提醒孩子:

爷爷奶奶的给予代表了长辈对你们的爱,但这不是义务,不是必须,长辈们并没有义务一定要给予你这些物质和金钱,千万不要把别人的给予,当做理所应当。

我们不能把孩子关在一个精心编织的理想国里,让他习惯一个并不真实的规则。

我们应该尽早让孩子们意识到世界的真实面目可能并非如此,他们才可能在今后面对生活的残酷一面时,应对自如。

一个强大的人,一定是从小就掌握了这三条真实世界的铁律:

1、犯了错,会被惩罚;

2、想要回报,先要付出;

3、即使你付出了,也不一定马上有回报。

聪明的父母,也一定是尽早在潜移默化中,教会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这3条人生原则。

不掌握这三大铁律,轻则不容易快乐,缺乏获取幸福感的能力,重则会让自己的人生付出惨痛代价。

▍第一大铁律:犯了错,会被惩罚

2015年,一起美国校园暴力伤害案轰动中美两国,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以张鑫磊、翟芸瑶和杨玉菡为首的12名中国留学生在法庭上承认了,对同样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刘某的恶性伤害事实。仅仅因为男女之间争风吃醋的一些小事,被告就用烟头烫、烧头发、逼吃沙子、拍裸照等令人发指的手段疯狂折磨受害人长达5个小时。

图片

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12名被告在实施了这么严重的暴行后,即使在法庭上,依然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策划整个案件的主犯翟芸瑶甚至在法庭上嬉皮笑脸,被美国法官严厉警告。

也许,她可能以为她做的这些不过是以前在国内小打小闹惯了的恶作剧,以为就跟以前一样,被学校、老师批评教育几句就好了。殊不知,在美国,她们被指控的绑架、殴打、虐待、折磨,无论哪一项都是重罪,都足以让他们牢底坐穿。

之前嬉皮笑脸、满不在乎的翟芸瑶,在第一次庭审后,面对可能的终身监禁的结果,彻底傻眼,见到自己的母亲,痛哭到崩溃。

只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

终身监禁和创造美国历史记录的600万美元的保释金,告诉了她们一个残酷的事实:

犯了错,会被惩罚。

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我想,她和她的母亲花多大代价都会去买。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放过你的罪行,你也不会在所有的时间里都拥有好运气。当你心存侥幸,以为随意的作恶无所谓,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在你不经意时,让你加倍偿还。

圣经云:

“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

如果你从小就教育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他长大后大概率会被暴力解决,因为总有比他更强壮的人告诉他,这一套行不通。

**当一个人心中没有是非观念,只有丛林规则,那么他一辈子也不会走出丛林。**当他面对真实的世界时,他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如同这12个中国留学生一样,需要付上几乎一生的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第二大铁律:想要回报,先要付出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平日里只需要关心学习就好。而实际上,我们这几十年所享受的安逸富足的生存环境,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是非常难得的。

很大一部分人类,甚至在上个世纪都还饱受残酷生存环境的折磨,随时面临被战争、疾病和饥荒夺去生命的危险之中。

生存本身多么不容易,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

想要活下去,需要非常努力的工作,这样朴素的人生规律,正在被很多人淡忘。

很多人总是很容易就从父母、从长辈、从别人的施舍中,轻松获得生存资源,而父母在不断满足孩子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后,也在身体力行得扭曲孩子的认知:你不需要付出,也能获得回报。

早就没有衣食之忧的现代人,只有“矫情攀比”的烦恼:同学有iphone,我也应该有;别人住别墅、开豪车,我不应该比他差;别人去欧洲,我为什么只能去泰国……

生存是相对容易的,欲望则是永无止境的。当你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要求一一满足时,实际上就是在把孩子往崩溃的路上引导。

聪明的父母,一定会尽早用各种方式教会孩子:想要回报,必须要先付出。

孩子予求予取,无原则的宠溺孩子,会扭曲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之前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事业有成的单亲妈妈因为早年离异,对儿子的心态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总觉得自己婚姻不幸,对儿子有深深的负罪感。

于是,跟孩子奶奶一起,对儿子开始无微不至、无条件满足的关怀。

儿子学习不好,没关系,花200万送出国留学;

留学不好好上学,打了两年游戏,都没拿到毕业证,没关系,接回国接着打;

不想上班,没关系,就宅在家里;

打游戏不想吃饭,没关系,奶奶喂……

儿子发展到最后,和家长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要钱。

不得不说,这位单亲妈妈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

金钱和物质上的无原则给予,不但不会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恰恰相反,这种无原则给予,给孩子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以为真实的世界也是如此,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一旦他开始独自面对真实的世界,他会突然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只能再次退回到母亲和奶奶营造的假象中,躲避“伤害”。

缺乏父爱并不是世界的末日,从小不懂“想要回报,先要付出”的道理,才是压垮一个人的稻草。

▍第三大铁律:即使你付出了,也不一定马上有回报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就,他能获取幸福感的能力,都和一个指标密切相关,这个指标就是“延迟享受”的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越能“延迟享受”的人,他可能越能获得成功,拥有幸福的人生。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研究者给幼儿园小朋友一颗棉花糖,并且说你可以现在就吃掉它,但如果你等上15分钟都不吃,就会得到第二颗棉花糖。

在对这些小朋友持续追踪几十年后,科学家们于1990年发表了研究结果。

他们发现,那些获得第二颗棉花糖,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绩更优异,他们相比而言,有更清晰的人生规划,与朋友相处也更融洽。

直到2010年,结果还是像之前一样令人惊讶,那些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仍旧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并且获得了成功。

由此,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概念,他们认为,“自控力”越强的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应越强,今后取得成就的希望就越大。

虽然,之后也有其他研究者做了类似实验,认为这些孩子取得较好成就,与他们的家庭环境也关系密切,并非是“延迟满足”这个单一因素的影响。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延迟满足,所有这些因素,在促进孩子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结语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和之前所有时代不同的是,所有的诱惑和生活方式,都能够在同一时间摆在所有人面前,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但是,不管世界的表象如何多变,人性却是恒定的,也不管眼前的诱惑多么动人,相信我,它带给你的快乐,不会超过3天。

当你快乐的阈值已经被一些扭曲的认知抬到很高的地步,那么一旦残酷的现实击破这个幻象,带给你的,只有挥之不去的痛苦。

当你天天在微博看着明星们光鲜亮丽的生活羡慕不已的时候,可能已经自动忽略了这些明星成名之前的艰辛,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本来相信的。

所谓“境由心生”,一个有着正确认知的人,会洞穿这些遮蔽真相的表象,不会被一些眼前的小恩小惠所迷惑,困住前进的步伐。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管面对任何人生际遇,无论成功与否,无论贫穷富贵,他们都能从容应对,因为超人的认知,让他们拥有超越他人的资本。

我们不能去信赖一些鸡汤故事,稍微懂点逻辑的人都知道,马云的成功不可复制,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非常多不可复制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能够吸取的,仅仅是这些成功案例背后的一些共同的认知,让我再重复下这三大铁律:

1、犯了错,会被惩罚;

2、想要回报,先要付出;

3、即使你付出了,也不一定马上有回报。

掌握这三大铁律,不一定会让你马上成功,但绝对会让你拥有比别人更加成功的可能性,也一定会让你拥有强大的心灵与快乐的生活。

当我们站在足够高的位置俯视整个人生,你会发现,强大的心灵与快乐的生活,或许比世俗的成功更为重要。

因为真正让你过好这一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一名疏于实战训练的军校毕业生,和一名经过大量刻意练习的新兵,如果在战场上遭遇敌人,他们之间谁有更大几率活下来,并干掉敌人呢?

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

因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没有时间给你思考的,决定你生死的不是你思考的深度和正确性,而是你拔出枪并且准确击中敌人的速度。

你可能只比你的敌人慢了0.1秒,但对不起,死掉的那个人,是你。

人生当然不是战场,但人生是由无数需要即时反应的瞬间所组成。

你的反应模式不是取决于你的思考,而是你的习惯。

以开车为例子,司机都知道,驾驶员就是个熟练技能,你车开的越多,就更能形成“肌肉记忆”,上车自然就能开,无需想一遍驾驶流程。

即使你把驾驶流程背的滚瓜烂熟,如果你不真正去操作,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你是无法掌握这项技能的。

同理,我们在应对他人和变化时的即时反应,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思考,而是你平日里已经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你需要知道的真相是:一个人应对外界的第一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人生机运的多寡。

多数老板没有耐心去发掘你灵魂深处的闪光点,他们对你的判断往往源于肤浅的第一印象。

很多人会说,你懂得道理,却过不好,无非是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这样笼统的答案其实没有丝毫用处,因为它对你的行动没有任何切实的帮助,属于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把正确的道理和理念转化成你的行动力,仅仅处于知道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程度,那么这样的所谓“认知”不但无用,而且是错误的。

换言之,光懂得道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知道的是——“对的方法”。

01

如同知识绝不是学习的目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能够“做什么”。我们真正的目标是拥有良好的习惯,“如何做到”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答案也许并不复杂,习惯的养成需要“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里说,当一个人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建立心理表征;只有当你去做某件事情,失败了之后调整方法,接着再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建立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

埃里克森举了个例子,假设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狗,也没见过和狗类似的动物。当别人给你说出“狗”这个词时,说出那些所有关于狗的文字描述,对你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当你真正接触了狗,和狗一起玩耍和亲密接触之后,所有这些文字描述之外的信息,才会全面整合到你关于“狗”的认知里。那么你再听到“狗”这个词后,你的大脑才会或具体或抽象呈现出关于狗的所有细节,这些关于某个事物、某个观念、某些信息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就是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不是思考的结果,心理表征会即时呈现在你的大脑里,不需要额外提取。

习惯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习惯背后的心理表征是一种内化的能力,它极其稳定的操纵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

我们之前说过“肌肉记忆”,顾名思义,是指在经过大量身体训练后,肌肉放佛自己有了记忆力,似乎可以不通过人脑的操控自主的提供固定的反应。

但实际上,肌肉本身是没有记忆的,肌肉的收缩舒张无不是在神经的支配之下,依然会被人脑所操控。我们之所以会误以为肌肉本身有记忆,是因为当你不断重复训练之后,神经和肌肉完成这套操作速度快到“不可描述”。

一个职业棒球运动员抛出的球,速度可达每小时144千米。

如果你是一个击球手,需要做到在极短的时间里,判断出对手抛出的是快球、旋转球还是曲线球,并且马上判断击中此球后,球会朝哪个方向飞去。

我们没有经过大量训练的一般人,是根本没办法做出这些决定和判断,只能眼睁睁看着球飞到接球手的手套里。

职业运动员正是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才能拥有稳定的即时反应,也就是习惯。

02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一个案例:

舒尔茨有三个孩子,现在都长大成人了。在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舒尔茨也会不假思考地就去吃他们的东西。

他告诉我说: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猴子一样。当我们看到桌子上的鸡肉或者炸薯条时,大脑就会开始预期这种食物,甚至你不觉得饿,你也会有这种预期。我们的大脑对它们有渴求。坦白地说,我甚至都不喜欢这些东西,但是突然间,我很难抵御这种吃的冲动。我一吃下去,渴求感得到满足,我就突然有了一阵愉悦感。这有些让人丢脸,但习惯就是这样工作的。”

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能够通过这种“暗示”,让大脑自动进入一个行为模式,固化你的反应,你即使意识到了,却很难抵抗。

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成了一个人的本能机制。

不但是个人的习惯,还包括组织的习惯,甚至社会的习惯,它们往往用一种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在极其稳定的在操纵我们。

这带来的坏消息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建立好的习惯来改变自身的处境。

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一个明显的大的习惯的改变,往往是由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习惯的改变开始的。

不管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还是改变一个坏的习惯,我们都必须依靠一个原则,那就是从微小之处入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在回答人们“如何练琴?”的问题时,只用了六个字:

“慢练” 、“短小”和“反复”。

把乐章划分为短小的段落,均匀放慢速度,不断的反复练习,这就是小提琴慢练的要点。

慢练最大的意义是让你在练习时有充分的反应和思考时间,根据自己的听觉和视觉给出的反馈,及时调整并避免演奏时的粗心和错误,从而提高练琴的效率。

划分小目标、及时反馈、反复练习,这些都是刻意练习的关键之处,目的就在于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

这些心理表征决定着你的习惯,也决定着你的职业能力。

习惯和成功总是相伴而行。

换句话说,只有你习惯了成功,你才会真正成功,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拥有良好习惯的人。

每个家庭的父母可能都知道,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打骂斥责大概率上会适得其反。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却并不能保证父母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原因何在呢?

我之前在文章中剖析,每个作父母的人都有被孩子搞到情绪失控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刻,道理往往是最没用的。如果没有平日里刻意去训练如何控制情绪,那么就不要指望你能在被激怒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

只有当你习惯了“和颜悦色”,你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到“和颜悦色”。

你第一步需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父母需要情绪稳定,这是目标,然后你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来让自己成为情绪稳定的合格的父母,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完整部分。

大多数的人可能都知道头,也知道尾,却唯独忽视了“刻意练习”这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

没有刻意练习这个中间环节,我们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也就无法拥有情绪稳定的良好习惯。

**“刻意练习”**就是给你这么一个正向的不断成功的反馈过程,在这个反复不断的过程中,你的心理表征得以建立。

不管你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学习任何一项技能,甚至应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情形,你都需要设定一些你认为好的目标,然而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去建立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心理表征,一个良好的习惯即来源于此。

一个拥有良好习惯的人,专注度更高,专业性更强,职场技能更娴熟,成功的几率也会随之倍增。

03

当然,人生不只是取得世俗的成功那么简单,人生也不是竞赛,非要胜出才能体现价值。

除开世俗成功的羁绊,普通人更加需要的是获取幸福的能力,如果感受不到幸福感,再大的成功恐怕也难言“过好了一生”。

幸福感不是指标,难以量化,我们可以把获取幸福的能力看成一种心理习惯。

这种心理习惯,依然需要刻意练习。

很多人都知道“小确幸”,但很多人应该也没想过,为什么确切的幸福都是微小的?

这是因为大喜大悲的兴奋状态,并不符合人体的能量平衡机制。

你高兴过头了,身体会自然把你拉回来,当你悲伤过头了,身体也会平衡你的心态,不会让你持续悲伤。因为如果一个人持续处于高潮状态,要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崩溃。

随时感受到小确幸,才是人体最为舒服的状态。

它如同水润万物,表面看,并不绚烂,却有着满满的充盈感,让你的灵魂和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被幸福感所浸润。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强调人在面对人生际遇时,应该保持心态的平和,原理即在于此。

很多人讲求修行,其实修行的本质就是刻意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去培养一种良好的心理习惯

这种良好的心理习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从容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和荣华富贵,专注、平和,不被俗务左右。

这种体验,对于宗教信徒和艺术家来说,并不陌生。

《习惯的力量》里说:

“一旦人们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直到他们开始相信自己能改变。信仰是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你必须相信事情会好转。让人们练习相信事情最终会好转,直到转折真正出现。”

信仰的意义感会压制你改变坏习惯带来的心理不适感,也会减少你在建立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任何一个真正的信徒都会告诉你,信仰给你带来的愉悦感是超越时空的,性质和艺术欣赏的过程类似。

无论是信仰还是欣赏艺术品,都会让你暂时放空,忘掉世间的一切烦恼。任何一项调查数据也在证明这一点,拥有信仰的国度,其国民的幸福度也普遍会高于世俗国家。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好的事业,好的家庭,好的心态。如果说,过好这一生是门学问,那么习惯就是这门学问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