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世界的经济学荒谬世界

无数中国人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如痴如醉,认为那是一个快意恩仇、侠肝义胆的世界。

然而,如果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这个所谓的"江湖",就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个世界完全违背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稀缺性原理。

金庸笔下的武侠们,个个好象都过着不劳而获的神仙生活。

他们不种田,不织布,不开店,不做工,却能够穿着华丽的衣服,住着宽敞的客栈,吃着山珍海味,喝着陈年美酒。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手中总是有着花不完的银两,可以随意挥霍,动辄就是"小二,给爷来一坛好酒!牛肉上两盘"

让我们先看看这些"大侠"们的日常开支。

郭靖和黄蓉在客栈里一顿饭就要几十两银子,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两银子。

那少年(黄蓉)向郭靖道:“任我吃多少,你都作东?”郭靖道:“当然,当然。”……那少年也不看菜牌,张口就叫:“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来。”……

郭靖暗想:“原来他倒也并不奢侈。”哪知少年跟着说道:“下酒菜这里没有新鲜鱼虾,嗯,就来八个马马虎虎的酒菜吧。”店小二听他口气,倒似个大富大贵的公子王孙,哪敢怠慢,道:“爷们爱吃什么?”少年道:“唉,不说清楚定是不成。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

郭靖听着,不住价的咋舌,心想:“我一生之中,听也没听见过这些古里古怪的菜名,别说吃了。”只听少年又道:“下饭的菜,另外来四样,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笛谁家听落梅、君子好逑汤、岁寒三友。”店小二在写菜,听他说出这四样菜名,不由得张大了口合不拢来,眼中全是惊疑之色。

少年道:“怎么?难道你这家高楼大店,竟没这几样寻常菜么?”店小二道:“有,有,有!就是……就是第四样‘岁寒三友’,嗯,这东西我们这儿可没有。”少年道:“哦,没有就不用了。”……

郭靖又要了一盘牛肉,一盘羊肝,又要了一大碗面,把菜都拨到自己碗里,呼呼的吃了起来,一面吃,一面喝汤。那少年只拣了些精致的菜肴,吃了小小几口,便放下了筷子。

但我们再深入考究一下,这些人为什么不在乎钱?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

请问,你知道黄蓉家做什么买卖的?生产什么?

我告诉你,他家是奴隶主。

(周伯通被困在岛上,看到哑仆们的日常)“只见岛上路径错综,处处都是五行八卦的方位。那些哑仆分明是得了主人号令,有的耕田、有的织布、有的烧饭、有的造船、有的酿酒、有的管花、有的养畜,分派职司,井井有条,俨然是海外的一个小天地。”

令狐冲在各地酒楼大醉,每次都是"来两坛最好的酒",从来不问价钱。韦小宝更是夸张,动辄就拿出大把银票,好像银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些钱到底从哪里来?

他是个乞丐。靠朋友接济为生。

(令狐冲在洛阳,群豪为他凑钱买酒)“计无施道:‘令狐少君,我们大伙儿凑了些银子,给你买些好酒喝。’……令狐冲接过酒碗,说道:‘好,我先干三碗。’……心想:‘我令狐冲生平最爱热闹,最喜朋友。今日有这许多英雄好汉,大家喝酒,实是生平第一件快事。’”

而张无忌呢?

则是个黑社会头头,甚至可以说是个军阀。

(描述明教五行旗的职能)“锐金旗专管打造兵刃与开掘矿产,锐金旗掌旗使庄铮,冶炼技术之精,世所罕有……洪水旗专管江湖上运输交通之事……烈火旗专管使火器……厚土旗专管建筑防御工事……巨木旗专管采伐树木,建造房屋船只。”

** 这段原文清晰地展示了明教不是一个简单的江湖门派,而是一个具备矿产开采、军工制造、物流运输、基建工程**等能力的庞大军事经济复合体。张无忌作为教主,支配的就是这样一个组织的资源。

这不就是军阀吗?

而郭靖呢?

郭靖囊中尚有二十余两黄金,是临别时成吉思汗所赐,又有几块黄金是六位师父给的,心想尽够陪这小兄弟盘桓几日。”

这句原文清楚地点明了郭靖早期财富的来源——“赏赐”。他的钱不是自己赚的,而是来自他的“上司”(成吉思汗)和“长辈”(江南六怪)。

后来郭靖傍上了奴隶主家的小姐富婆黄蓉。

从此再也没有谈过钱的问题了。

而虚竹呢?从前是和尚,接受供养。后来呢?

虚竹接管灵鹫宫,查看府库)“一间石室中堆满了黄金,一间石室中堆满了白银,一间石室中堆满了珍珠宝玉、奇珍异玩,另有几间石室中储的是绫罗绸缎、皮毛、药材之类。……梅剑指着东北角一只大柜说道:‘主人,这是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每年来进贡的帐册。’……灵鹫宫所藏的兵刃暗器,更是种类繁多,无一不是精品。”

灵鹫宫天山童姥哪来的钱?

当黑社会搞的钱。

“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每年来进贡的帐册”是关键。这表明灵鹫宫不仅有存量资产,更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

它是一个庞大黑帮势力的总部,通过武力威慑,建立了稳定的贡品体系,类似一个微型王朝。

在小说里,这些武侠们天生就应该拥有无限的财富一样。

这种设定,完全无视了财富创造的基本规律。

财富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通过劳动、生产、交换才能获得。

任何不参与生产的人,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消费能力,除非他们在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乔峰手下的丐帮,就是黑帮,后来乔峰当上了南大王,还是吃财政饭。

韦小宝,更是大贪污犯,最后带着几个老婆卷款逃跑到海外了,上了红通。

他一出手就是上万两银子。

段誉是大理国的王子,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都可以供他花销。

慕容复号称"南慕容",住着燕子坞的豪华庄园,手下有四大家将,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财富从哪里来?很简单,都是祖宗从民间征的税款留下的。

慕容家族曾经是燕国皇室,虽然国破家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积累的财富足够他挥霍几代。

少林武当等大派经常与朝廷合作,为皇权提供武力支持,换取政治保护和经济特权。这就是典型的与官家勾结谋取特权。

再看看金庸小说中的各大门派。少林寺、武当派、峨眉派、华山派,这些门派动辄就有几百号人,他们住在深山老林里,除了练武就是打坐,从来不见他们从事任何生产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百号人吃什么?穿什么?他们的衣食住行从哪里来?

按照小说的描述,这些门派都有着宏伟的建筑群,精美的服装,丰富的食物。

少林寺的斋饭据说非常丰盛,武当派的道观金碧辉煌。

这些东西都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投入,可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些门派的弟子去务农、做工、经商。

他们就像一群高级乞丐,坐享其成,却还要装出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这类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从来不需要为生计发愁,总有人愿意供养他们。

所以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庸小说中的所有武侠,本质上都是寄生虫和强盗。

可是在金庸的世界里,似乎武功越高,就越受人尊敬,越能获得资源。

为什么呢?因为这映射了暴力集团争夺权力的本质,那就是谁有强大的武力,谁就能占有地盘。

真正应该受到尊敬的,是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匠、商人,是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养活了所有人。

而他们笔下那些整天舞刀弄剑的武侠,不过是社会的负担罢了。

如果细究这些武侠们的生活,他们所有的花天酒地,最终不过是来源于某些农民的耕作、工人的劳动、商人的贩运。

更加可笑的是,这些门派还经常互相争斗,动辄就是"正邪不两立",要来一场大混战。

明明就是黑帮混战,抢地盘,哪来的正邪不两立?

金庸还特别强调所谓的"江湖道义",什么"有仇必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义字当头”。

有时还会上升到民族国家这种集体主义观念上,可见金庸先生也接受了这些大而化之的集体主义概念,这继承于近代中国从西方学来的民族主义思想。

元朝可是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中较为开放繁荣的时代。

保宋抗元的郭靖,是保护百姓还是保护政权呢?

什么是真正的道义?

真正的道义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财产,通过和平交换、互利合作来解决问题。

可是在金庸的江湖里,动不动就是以暴制暴,用拳头说话。

这种行为模式,和野蛮部落有什么区别?

而且,这种所谓的"江湖道义",往往成为强者欺负弱者的借口。

武功高的就可以随意杀人,武功低的就只能任人宰割。

这难道是正义吗?这明明就是丛林法则。

现在我们可以看清金庸武侠世界的真相了:这是一个典型一个完全无视稀缺性、讲述古代黑帮混战的幻想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物质财富似乎可以无限供应,不需要有人去生产;社会秩序由武力维持,不需要法律和制度;道德标准由"江湖道义"决定,不需要个人选择和市场竞争。

可是我们知道,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

如果这个小说的世界构建是成立的,那么只能是我上面这个结论,有平民们生产,为他们买单,被他们掠夺。

而金庸小说时里,对被掠夺的平民的生活,是无视的。

所谓的武侠,不过是一群垃圾。

金庸小说是不如很多现代穿越网文的。

在这些网文里,至少主角要带着仓库、科技穿越,通过生产,通过经商来创造财富。

虽然都是以平民逆袭为目标,但在我有限看过的一些网文里,基本上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比如古代穿越文之类的网文,大多数主角,虽然有金手指,但却还是以生产为主。

即使是修仙类的网文,他们不种田,但也要生产,要生产丹药,武器,换来资源。

至少不会忽略稀缺性。

至少还象是一个合作交易的社会,这一点,比金庸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