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化债政策的底层逻辑和影响几何?

图片

这个,就不另写文章了,看看以前写的这篇,知道基本原理,就明白到底是谁在承受代价了。最终,还是普通人承受了这一切

发国债的经济学含义

国债,顾名思义,就是国家钱不够花,要向民间举债。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比税收还要严重。

税收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财富强制征敛,它打击财富创造,减少资本积累,影响后续投资,将边际以下的企业淘汰出局,减少供给,造成失业和消费财货价格上涨。

对一个人征税,其实就是对所有人征税。因为它减少了资本的存量,降低了人均占有资本量,减少了投资,因此必然缩短生产结构,降低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物价,降低工资率,所有人都要承担代价。

对什么征税,就是在打击什么。对工资征税,就是打击勤勉工作鼓励懒惰;对资本征税,就是在打击资本积累缩短生产结构,朝着自给自足的贫穷迈进;对高消费征税,就是打击人们改善生活,鼓励贫苦的生活方式;对高收入人群征税,就是打击社会上最会服务消费者、最具企业家才能的人,鼓励贫穷和平庸;对流通环节征税,就是打击分工合作,鼓励自给自足;对财产和遗产征税,就是打击财富的积累和代际传承,摧毁家庭亲情伦理,鼓励挥霍浪费,瓦解家庭这个自由的最后堡垒。

没有中性的税收,税收必然扭曲生产结构,影响相对价格结构。税收必然意味着再分配,税金的支付者和消费者必定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征你多少,就给你用多少,将使征税这一过程毫无意义荒诞不经。所以征税的一个目的,就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财富装进自己“喜欢”的人的口袋——需要定向扶持谁、照顾谁、以收买民心,那就把征来的税收花给谁。

国债的情况是这样:

如果国债由税收来偿还,那么就是对未来的征税。因此它也是一种税收,具备税收的上述一切特征。

国债若是由民间资本直接认购,不会造成通胀。但是它又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债务负担将由当今世代的人群负担,后来的世代继承到的财富将减少。如果全部债务由税收偿还,流动性财源的拥有者将被课税,其余人将被豁免,制造了不公平;如果由短期贷款来偿还,则固定资本的拥有者将被“公平”地课税,也即公平地被劫掠。

第二,税收影响资本积累,国债则直接诱惑民间储蓄,减少可用资本。它就是将民间储蓄抽走,放在了国家的口袋里,由其用来满足自己的目的,这是国有化的过程。经济中国有化的成分越多,市场就越是缺乏活力,因为它就是剥夺了消费者主权,将生产交给一个中央控制机构统一指挥。它必然扭曲生产结构,造成民间资本减少,用于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投资减少,影响消费者的满足。

第三,它制造了更多的既得利益集团,为国家制造了更多的同盟军,无视消费者主权。由于国家可以通过印钞的形式不断偿还债务,给了国债持有者一个稳定的预期(当然这种稳定本身就是一个幻觉,后文会谈),由此,他为了取得财富,可以不用在市场中承担风险。一个人将资金投资在国债上,就不再受制于市场规则和消费者主权的约束。他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通过市场行为服务同胞的生产者,而是变成了与国家结成了同进退关系的同盟军——他成了政府的伙伴,一起分享人民的贡品。

如果国债经由货币手段偿还,造成的恶果将更大。

事实上,通过货币扩张的手段来偿还国债,是当今世界的基本通行操作。因为法定纸币的存在和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使央行在理论上具有了无限印钞偿还的能力。

钱永远都不够花,征税太重会引发对抗,所以发行一笔国债,到期了没法偿还,办法就是再发一笔国债,即借新还旧。这时候,国债的数额成倍扩大,收益率将直线降低,反过来说,就是现值直线下降。这就是前面说期望通过购买国债获得稳定的财富,本身就是一个幻觉的原因之一。

最终还是还不上,因为花钱的地方、要收买的人太多了,最后就印钞解决。这就是“债务货币化”。

看看世界各国脱离金本位后货币扩张的速度,以及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速度,就知道“印钞猛如虎”,那么当初你用100块钱购买的国债,到期后用扩张后的货币来偿还,结果就是“进去的是姚明,出来是潘长江”。这就是“国债收益幻觉”的第二个原因。

但是“印钞”实际上是一个通俗的不严谨的说法,债务货币化的过程,实际上专业术语叫“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下场,直接出售或者购买资产。央行购买资产,就是扩大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它几乎都是购买国债。

极简的过程如下(过程都一样,但还是以美国为例比较好,你懂的):

美联储(美国央行)从合格的政府债券承销商手中购买1000万美元的美国国债,譬如华尔街的雷曼兄弟。美联储怎么买呢?

无中生有。开一张支票,或直接在雷曼兄弟户头上敲1000万的数字即可。

雷曼兄弟会将这1000万美元存入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只能在美联储开户,又把这些钱存入美联储。这时候,这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000万美元。

但这才刚刚开始。

商业银行在美联储存入的这1000万美元,就是基础货币了。在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假定准备金率是10%,也就是“货币乘数”为10,那么意味着这家商业银行可以在1000万美元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将信贷扩张到1亿美元。

商业银行是美国政府的好朋友,一般情况下,国债都是由商业银行购买的,它可以用已经购买的国债去美联储申请再融资,就是美联储间接地通过商业银行买国债,增加银行准备金。其结果同上。

所以,发国债,就是在扩张货币。

为什么要兜这么大一圈子呢?因为假如美国财政部发国债,美联储直接印钱或者在财政部户头上写一串数字,直接向市场注入货币,吃相太难看了,太容易被发觉了。而且,这么做其实货币扩张有限,就是国债那个数字,而通过商业银行的操作,可以按照货币乘数进一步扩张。这就叫“杠杆”。一通复杂的操作过后,大家都懵圈了,不容易被发现谁才是源头,所以方便甩锅。

但不论怎么搞,结果都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就是通过稀释购买力的形式将民间财富据为己有,因此这是一种更加隐秘和阴险的税收。通货膨胀还会造成“坎蒂隆效应”,即改变相对价格结构,谁更加接近货币发行的源头,谁更早地拿到扩张的货币资金,谁就受益,因此这同样是一种大规模的财富再分配。新增货币资金通过信贷途径进入经济体,还将扭曲生产结构,引发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造成经济危机。

而在萧条期发行国债,抽走民间资本,进而实行货币放水,将会使已经扭曲的生产结构变得更加严重,混乱的资源配置得以存续,低效而错误的生产得以延续,这是饮鸩止渴的举措,必将延长和加剧萧条,使市场的调整更加困难,未来发生危机的烈度将更大。

几天前,通过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化债政策:

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这其中,6万亿是新增的,也就是此次人大常委会批准的。

同时,这6万亿元债务限额,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万亿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这一次化债行动,意味着什么?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是凯恩斯主义的应对危机方式吗?

是任泽平说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吗?当然不是。

凯恩斯经济学是专门服务于所谓需求不足的经济政策的一套理论,凯恩斯认为,当人们普遍不消费时,这无法解释,只能说是一种“动物精神”,也即是人们的非经济动机和非理性行为导致了萧条。

为了走出萧条,于是需要刺激 ,也就是需要政府来投资,来支出,重新让需求旺盛起来,一句话,你不买东西,那政府就使出各种手段让你增加收入,让你敢买东西,这样就能走出萧条期。

如果按凯恩斯主义的思路来看这次化债思路的话,这远远不够,要扔出六万亿,也应该现在就一次性花出,而不是分为三年。

因为凯恩斯并不主张天天印钞,而是只是主张在萧条期时用货币增发的方式来刺激。

任泽平的思路就是凯恩斯的思路,他主张的十万亿,是希望这十万亿立马真金白银地从政府这个口子通过各种手段流入到民间,变成民间各种收入,从而快速把经济带动起来。

因此,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即政府下场亲自进行大规模投资),依然是当下的货币政策的一个约束,并未彻底打破。

货币层面的放水空间已经打开,比如降准降息,但这只是空间,不是政府直接放水,他依然依赖于人们主动去贷款,而不是直接放水。

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

是放水吗?是也不是

之所以宣传10万亿,而不是宣传6万亿,有一种营销广告的味道。四万亿地方政府化债,是早就存在的,但现在宣传为10万亿,是希望市场提起点精神来。

但是,这2万亿,并不就是确定属于放水。

这6万亿的置换,指的是从高息的城投债,置换为低息的专项债。

比如,地方原来欠了债务,比如在市场上发行了城投债,这个债务利息可高了,一般来说,加上各种行销费用8%左右的年利率不奇怪,这个债务的利息和到期压力,就会让地方政府喘不过气来。

但受限于原来地方债的限额,地方政府发行新债来置换旧债受到了限制,而专项债利息只有2.8%左右,这样地方政府就可以将那些隐形(没有经过上级批准)的高息债务(14万亿),置换为低息债务,从而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是否放水,要看这一笔新增的债务是由谁来买单。

一般来说地方专项债,由机构投资者来购买,如果是市场上普通的投资者购买的,这时,并没有新增货币,他在银行里的表现,不过是从这个投资者的口袋转移到地方政府的口袋,整个货币量并没有增加。

但如果是由银行来购买,那就是放水了。

以工行为例,2014年末工行几乎没有持有地方政府债券,但2018年末增长至3万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月末工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达到9.5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两成。

以上说明,银行是地方债券的购买主力。

银行来购买为什么是放水呢?因为银行购买地主债的钱,是无中生中创造出来的,现在银行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债务风险对银行是巨大的威胁。

这时,你就要看另一个政策了,那就是向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补充资本金加上降准,这就让银行购买地方债券的能力增加了。

因此,这时,这2万亿就是放水了。因为银行通过补充资本金与降准增加了购买能力,并创造出了新的货币量来购买地方债。

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对地方债持有量占比82.2%,是地方债主要持有机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未来三年,每一年都有两万亿以上的新增货币量,从商业银行流出,再加上国债商业银行持有比例也在70%左右,新发行的国债,也大部分属于放水。

因此,仅从当下的政策来看,未来数年,每一年都有三万亿左右的放水不等。

地方债的来源

中国的地方债,与国外政府的地方债稍有区别,区别在于中国地方政府是一个深度参与经济运行的一个单元。

我们每一个人贷款买房,这会形成一个债务,但这个债务让地产商的收入增加了,地产商因此就会有钱购买政府的土地,而政府有土地可卖的话,就会持续投资于城市各种基础设施,比如地铁,花园,这些表面是财政补贴、甚至零产出的项目,背后是有收益的,那就是他能增加土地的价值。

这时地方政府也会大量借入债务,象恒大一样,不停地投资于这些服务于土地价值的基建项目。

但突然地产泡沫被刺破,恒大就破产了,因为他买了太多地,他的债务,主要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恒大的供应商也就必须承受这个损失。

地方政府的境地与恒大是一样的,地方政府囤的地也卖不出去了,这时他原来投资的大量基础设施,不仅没有成为土地增值的工具,反而成为了政府财政的拖累,如果城投公司可以破产的话,他也和恒大一样也破产了,也不会再支付什么供应商的款。

但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经营单位,一级政府难以破产,于是市场的清算到地方政府这一步,就止步了。

本来这些供应商,城投债主也要和恒大的供应商一样,摸摸鼻子认亏,该破产就破产,该自杀就去自杀,但是,由于欠债的人本质上是政府,这时他们就获得了非市场地位的特权,可以不被清算——因为,要还钱了。

地方政府获得了新增的债务限额,并将高息的隐形债转为低息的地方债,于是投资能力就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还款,还能去加大一些投资。

比如,之前说的要地方政府收购空置房,叫了半年,地方政府都是做做样子,因为没有钱啊,你中央叫我收,我没有钱收,中央政府也没有办法。

中央政府的很多经济政策最终要通过地方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在债务的压力下,不仅不执行,还将手伸向了非税收入,即对企业实施各种打击,以获得收入,这就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当企业面临这种风险时,会减少投资,会减少招聘,从而让失业率升高。

因此,央地之间是存在博弈的。原本中央政府的原则是谁家的孩子谁家抱,也就是地方政府要努力化债,现在逼不得已,中央收入了,还是用变相发钞的方式拯救地方财政。

从这种分三年的处理方式来看,中央政府并没有主动放水的意图,是在地方政府运转出现严重问题,影响整体就业形势与经济环境的情况下,对地方政府作出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