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反内卷的历史,能否给我们一点启示?

反内卷这种事,不稀奇,历史上早就发生过。

咱们先把时间调回到1933年的美国。

当时的美国,是个什么鬼样子?

一句话:惨。

大萧条,这玩意儿不是教科书上的几个数字,那是真正的地狱绘图。工厂关门,银行倒闭,数千万人失业,很多家庭连下一顿饭在哪儿都不知道。

经济危机来了,企业为了活命能干出什么事?

降价!

这是商业世界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我把价格降到比同行低,就能抢到订单,我就能活下来。

同行一看,卧槽,你玩阴的?那我也降。

于是,价格战开打,一路狂奔,直到单价接近成本,甚至跌破成本。

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客们一看,急了。他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毁灭性的竞争”。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看,就是这种恶性降价,导致了企业不赚钱,不赚钱就没法给工人发高工资,没法扩大再生产,最后大家一起完蛋。

所以,要救经济,必须先停止竞争,让企业都能赚到“合理利润”。

这套逻辑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对,和今天那些要治理“内卷”的说法,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于是,救世主登场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他推出了著名的“新政”,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

根据NIRA,政府成立了一个权力逆天的机构——国家复兴管理局(NRA)

NRA要干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把整个美国变成一个巨型、由政府监管的行业卡特尔。

NRA要求美国的各个行业,从钢铁巨头到街边的小洗衣店,都必须坐下来,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一套“公平竞争法典”。

这些法典里规定了什么?

1、最低价格:禁止倾销,规定商品和服务不得低于某个价格出售。

2、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听着是保护工人,但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让那些技能不足的工人(尤其是在种族歧视环境下)更难找到工作。

3、生产配额:防止“产能过剩”,规定每个企业最多能生产多少,避免大家互相残杀。

4、反创新:法典里常常规定,未经批准,不得采用新技术和新流程,因为新流程会降低成本,破坏“价格秩序”。

这简直就是中世纪行会的现代版复活。它把原本应该由市场动态决定的价格、产量、工资、技术,全部锁死了。

为了推广这套体系,罗斯福政府搞出了史上最强悍的宣传机器。NRA的标志是一只蓝色的雄鹰。

所有遵守法典的企业,都可以骄傲地把这只“蓝鹰”贴在橱窗上,并打出宣传语:“我们各尽其职”

一时间,“贴蓝鹰”成了爱国行为,消费者被鼓励只去“蓝鹰”店消费。不贴蓝鹰,或者偷偷降价的商家,成了“经济叛徒”,是社会公敌,会被政府处罚,被民众抵制。

这套体制带来的荒谬和混乱,那简直是地狱级的黑色幽默。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杰克·马吉德的故事。

1933年,马吉德在新泽西州开了一家小洗衣店。洗衣行业是NRA管制的重点。根据他们制定的法典,干洗和熨烫一条裤子的最低价格是40美分。

马吉德想多做点生意,怎么办?他偷偷把价格降到了35美分。

结果呢?他被NRA的执法人员,像抓个抢银行的贼一样,给逮捕了!

马吉德的罪名是:“破坏经济复兴”、“低价倾销”

法院判他犯有9项罪名,判处他3个月监禁,外加100美元罚款。

你没听错,就因为他给消费者省了5分钱,他成了罪犯。

这事儿荒唐到什么程度?

连当时很多主流媒体都看不下去了,批评政府连一个洗衣工的裤子价格都要管。

再比如,在钢铁行业,为了执行最低价格和最低产量,效率最高的钢铁厂,被迫以高价购买原材料,并限制产量。

而那些效率低下的“僵尸”工厂,因为有了最低价格的保护,得以继续苟活。

结果就是:生产力被锁死,资源大量浪费。

当价格被扭曲后,企业无法通过效率赢得竞争,只能转向“非价格竞争”。

比如,为了让自己的商品看起来“值”那个被规定了的高价,企业开始搞各种花里胡哨、但消费者并不需要的服务和包装。

成本没降,效率没升,只是把浪费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这场轰轰烈烈的“蓝鹰运动”搞了两年,结果是什么?

罗斯福最初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物价和工资,刺激消费。

但实际发生的,是物价被人为拉高,而民众的收入根本没有跟上

根据经济史学家的数据,NRA推行期间,由于强制最低价格,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商品零售价格迅速上涨。

在NRA运行的鼎盛时期,物价上涨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

简而言之:你赚得多了点,但东西涨得更快了。

当商品变贵了,本就囊中羞涩的民众,只能选择不买了。

需求进一步萎缩,企业库存堆积。

而失业率呢?NRA运行的两年里,失业率非但没有有效降低,反而有专家认为,NRA的强制涨价和最低工资,让企业不敢轻易雇佣新员工,特别是那些低技能的工人。

NRA人为制造了一个“就业门槛”,阻碍了劳动市场的自我修复。

这不叫救市,这叫休克疗法,而且是朝着错误方向的休克。

这场闹剧的终结,还得感谢最高法院。1935年,在著名的“谢克特家禽公司诉美国案”中,法院裁定NIRA违宪,NRA被解散。

当这只被视为“经济复兴希望”的蓝鹰,最终坠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时,经济才真正开始喘息。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NRA的失败,证明了政府管制价格和生产,非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延长危机。

它完美地诠释了奥派经济学家们的警告:政府试图规划经济,最终必然走向强制和混乱。

如果说“蓝鹰”计划是一场急性中毒,那么对美国民航业长达40年的管制,就是一场慢性窒息。

时间来到1938年。当时,民航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有人担心,如果航空公司之间互相竞争,为了抢生意而疯狂降价,就会偷工减料,维护不到位,最终导致事故频发。

换句话说,“恶性竞争”会危及“飞行安全”和“服务质量”

这套逻辑,是不是听起来比治理快递“内卷”还要合理?毕竟,快递崩了你损失个包裹,飞机出事那是人命。

于是,美国国会通过了《民用航空法》,成立了民用航空委员会

CAB,这才是真正的航空业上帝。它的权力大到逆天,几乎完全控制了美国的国内航线市场,怎么搞呢?

1、航线管制:航空公司想开辟一条新航线,或者放弃一条旧航线,必须获得CAB的批准。

2、价格管制:CAB制定了一套复杂的票价公式,严格规定了每条航线每种舱位的最低和最高票价。航空公司不能随便打折,也不能擅自降价。

3、市场准入:这是最致命的一条。任何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想进入干线客运市场,必须向CAB申请“公共便利和必要性证书”。

在CAB的统治下,美国民航市场变成了什么样?

——一个没有价格竞争,没有新进入者,效率低下,却稳定盈利的巨大温室。

由于CAB保障了所有老牌航空公司的“合理利润”,它们根本没有降价的动力。当时,从纽约飞到洛杉矶,一张机票的费用,可能抵得上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飞行,成了精英阶层的特权。

价格不能降,但航空公司总得竞争吧?于是,它们开始在“非价格”领域内卷到极致,而这些内卷,最终都要消费者买单。

比如,它们疯狂地在飞机上搞各种花哨的服务:

为了吸引商务客,飞机上开始提供活体钢琴师现场演奏。

飞机餐从简单食物升级成五星级大餐,提供现切的烤肉和各种烈酒。

座位间距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豪华,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少的座位,和更高的成本。

航空公司开始疯狂增加航班频率。哪怕从A到B的航线,一小时一班就足够了,它们也要开半小时一班。为什么?因为它们不能降价,只能通过“多飞”来抢夺市场份额。

大量半空的航班起降,极大地浪费了燃油和资源。

这种“非价格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成本转移

航空公司把本可以用来降低票价的钱,花在了消费者并不真正需要的奢靡服务上。你被迫为那块你不爱吃的烤牛排,或者那架空荡荡的飞机,支付了高额的溢价。

更可怕的是,在CAB管制的40年里(1938-1978),CAB没有批准过任何一家新的干线航空公司成立

这让老牌航空公司(如泛美、环球等)成为了不思进取、躺着赚钱的“僵尸”。

它们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控制成本,因为它们知道,无论怎么作死,CAB都会保证它们有足够的利润。

这场漫长的经济实验,终于在1970年代末迎来了终结。当时的美国国会开始意识到,CAB这个机构,已经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绊脚石。

1978年,卡特总统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航空公司放松管制法》。CAB的经济管制权力被逐步削弱,并在1985年彻底解散。

当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的枷锁被解开,一场震撼人心的市场大爆炸发生了。

一夜之间,航空公司获得了自由定价权。价格战立刻爆发,大量廉价票、预售票、红眼航班等新的定价模式涌现。在放松管制后的几年内,美国国内平均机票价格暴跌了40%以上

西南航空等一批“低成本”航空公司(LCC)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没有老牌航空公司的历史包袱和高昂成本,它们直奔核心:效率和低价。它们砍掉了飞机餐、头等舱和那些花里胡哨的服务,只专注于一件事:把乘客安全、高效地送到目的地。

价格降低,直接引爆了需求。飞行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交通工具”。

1978年之后,美国国内航空客运量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彻底完成了航空大众化。

管制派当年最大的理由是:没有管制,企业为了省钱,就会疏忽安全。

结果呢?

放松管制后,由于市场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加快,加上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仍然严格负责安全监管,美国的飞行事故率在放松管制后,反而持续下降

而服务质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消费者获得了真正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贵但豪华的老牌航空公司,也可以选择便宜但高效的廉价航空。市场不再强迫你为一盘你不想要的烤牛排买单。

无论是“蓝鹰”的悲剧,还是被囚禁40年的美国天空,历史都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

它们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经济学原理:价格,是市场这台精密仪器上最关键的信号。

它告诉生产者稀缺程度,告诉消费者选择方向。

任何试图用权力之手去扭曲、去修正价格的努力,都是在破坏信号,最终必然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效率的极度低下。

当有人告诉你,要治理快递“内卷”,要“修复价格秩序”时,你最好保持清醒。因为他们想要的“秩序”,很可能就是一种由集体垄断来维系的、对效率的扼杀

他们保护的,不是你的利益,而是那些本来应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和效率低下的运营模式。

他们要你付出的代价,是亲手打碎那个由极致竞争创造出来的、1块钱就能发全国的商业奇迹。

别信什么“聪明人设计”的经济。

自由竞争虽然看起来喧嚣、混乱、甚至有点血腥,但它通往的,永远是效率最高、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未来。

请让市场自己去解决问题。

让那些真正通过技术和管理降低成本的企业活下来,让那些靠着低效烧钱的企业被淘汰。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而不是用一只行政大手,把所有人都锁在一个高价、低效的笼子里。

记住,只有市场充分竞争,你才能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好的服务。

而任何试图终结这场竞争的尝试,最终都会终结你口袋里的自由。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