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耍流氓,设定中国汽车最低价格!
在美国发动的关税战之下,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兰格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欧盟与中国正在接近就取消对华加征进口汽车关税达成解决方案。基本的思路是,取消关税,但签订最低销售价格协议,避免低价倾销争议。例如,协议可能设定,根据不同车型设定最低销售价格门槛,微型车每辆最低2万欧元,中高端最低4.5万欧元等。
然后,中国车企定期提交相关销售数据,如果违规低价销售,将追溯征收差额关税和反补贴税。
如果最低售价的提高,低于原加征的关税,这当然是一种边际改善。这也是可以期待的谈判结果,因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的目的,取消关税就没有意义。
但是欧盟的做法仍然是保护主义的耍流氓,不过是换一种说法罢了。
一家中国车企,想以1.8万欧元的较低价格销售自己的汽车给一个奥地利人,欧盟说,不可以,你必须以至少3万欧元的价格卖给他,否则就是违规,我们就要把差额部分以征税的形式补回来。
一家中国车企,假定单车生产成本是1.5万欧元,到欧洲卖1.8万欧元是有利可图的;欧洲车企生产同样车型,成本只要超过1.8万欧元,它将被淘汰出局。但是现在,这家欧洲车企“起死回生”了,它跟中国车企平起平坐了,因为售价都是3万欧元。
所以这就是保护那些欧洲生产效率低的企业。
只要你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思考问题,马上就会理解保护主义的荒谬性。明明有便宜的,但不准消费者买,只能买贵的。明明应当被高效的生产所淘汰的,但不准淘汰,只能低效生产,让消费者不断缴纳税金去补齐它的窟窿。明明是车企自由定价,买卖双方自由交换,但不准消费者自愿选择,必须听从欧盟中央计划当局的安排。
设定最低销售价格,听起来似乎是给中国车企送大礼?
其实不是的。
价格是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手段,一家企业要想赢得消费者青睐,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低的价格供给。
设定最低价格,就是让最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你千方百计压缩成本,反而是错的;你卖的价钱低造福消费者,反倒要被惩罚。
例如上汽MG4,原来在欧洲卖2万欧元,按照欧盟的最低价格限制,必须提价至4万欧元,就直接削弱其在同等车型下的竞争力,它原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任何对价格的干预,都将导致无法实现市场出清。因为供求定律会发挥作用,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购买,许多人也买不起了,中国车企销售量下降,由此总利润下降。
它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企业将不再生产低价位的汽车,将低端汽车排除出市场。
比如设定最低价格是2万美元,那么原来1.8万的汽车就被排除了,车企将专注于生产2万元以上的汽车。其结果是,消费者选择变少了,而那些想要买低端汽车的欧洲消费者,将不再能买到便宜的汽车。
受损最大的就是那些支付能力有限的贫困消费者,他们改善生活的愿望落空了。而受益的,就是那些受保护的低效汽车生产商,在自由市场竞争之下,他们本来已经破产了,将被他们错误利用的资源释放出来满足其他需求了,现在却不但可以生存下来,还能收割消费者、拿着高工资。
而这一切,都以“保护欧洲”的名义进行,似乎欧洲所有人利益都完全一致。
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民主”制度,是消费者在指挥生产,告诉企业应当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也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评值,决定了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至高无上,是他们迫使企业不断进行研发、降低成本,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正是这种机制,让市场中的企业面向大多数贫困阶层生产,办法就是不断压低价格,让贫困阶层也能买得起,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一个穷人名义工资并没有增长,但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实际购买力却增强了,这就叫:变富了。
但是欧盟的做法却完全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它消灭比较成本优势,扶持成本高的企业;它侵犯自由契约和自愿交换;它篡夺消费者主权,让消费者必须付出更高代价。其结果就是减少储蓄、消耗资本、降低劳动生产率,让所有人变穷。
它直接颠覆了人类生存常识。欧盟实际上是在说:同等条件下,商品越贵越好;生产成本越高越好;谁越是低效,我越是保护谁;并宣布自愿平等的交换为非法行为,一切交换都必须按照欧盟中央计划当局指令行事。
所以欧盟是一个反市场的组织,是一个向高效生产宣战、向富裕生活宣战的黑帮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