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谷歌开出43亿欧元天价罚单:欧洲精英的酸葡萄心理!

最近几年,欧洲那帮官僚,找到了一门新的、看起来特别高大上、还能名利双收的生意——猎杀美国科技巨头。
你打开新闻,隔三差五就能看到这样的标题:
“欧盟对谷歌开出43亿欧元天价罚单,指控其滥用安卓系统市场地位!”
“苹果公司遭欧盟重罚18亿欧元,被指在音乐流媒体市场打压竞争对手!”
“欧盟委员会对亚马逊发起反垄断调查,剑指其‘双重角色’问题!”
“Facebook、微软……无一幸免,排着队等着被布鲁塞尔那帮老爷们‘临幸’。”
欧洲近年来对美国科技巨头的所有反垄断诉讼,没有一件,是为了所谓的“保护消费者”或者“维护市场公平”。
它本质上,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由一群在市场上彻底失败的 loser(失败者),勾结一群无能又贪婪的官僚,对那些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了卓越服务而获得成功的 winner(胜利者),所发动的、披着法律外衣的公开抢劫!
它是一场以“公平”为名的嫉妒,是一场用“法律”作武器的敲诈,是欧洲这个正在加速衰落的、曾经的贵族,在面对新世界的王者时,所表现出的、最可悲、也最无耻的酸葡萄心理!
“垄断”的原罪:你到底在骂什么?
在开扒这场闹剧之前,我们必须先干一件最基本的事:搞清楚,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垄断”,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在99%的大众脑子里,“垄断”这个词,约等于“大”。
一家公司,只要它做得太大了,市场份额太高了,比如谷歌在搜索领域占了90%,微软的Windows系统占了80%,他们就觉得,这就是“垄断”,这就是“邪恶的”。
我告诉你,这种基于“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定义,从根子上,就臭不可闻。
在奥派经济学的词典里,真正的、也是唯一有害的“垄断”,只有一种,那就是——政府特许垄断。
什么意思?
就是政府用它的法律和刺刀,宣布:“在这个行业里,只有我儿子(通常是国企)或者我干儿子(有特殊关系的企业)能干,你们其他人都给我滚蛋!”
比如,我们以前的盐铁专卖。
你想卖盐?
对不起,那是杀头的大罪。
比如,很多国家的烟草专卖。
只有国家烟草公司,才能生产和销售香烟,赚取暴利。
比如,各个城市里的出租车牌照制度。
只有拿到那个铁皮牌照的人,才能合法地上路拉客。
这种垄断,才是真正的邪恶。
因为它通过暴力,剥夺了其他所有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权,从而,也剥夺了消费者本该拥有的、更便宜、更多样化的选择权。
而谷歌、苹果、亚马逊,这些被欧洲官僚们天天追着打的公司,它们是这种“政府特许垄断”吗?
当然不是!
有哪条法律规定,你只能用谷歌搜索吗?
没有。
你随时可以用Bing,用DuckDuckGo,或者任何一个你想用的搜索引擎。
是你自己,用脚投票,选择了那个更好用、更精准的谷歌。
有哪条法律规定,你必须用苹果手机吗?
没有。
三星、华为、小米……你的选择多得是。
是你自己,被它流畅的系统、优秀的设计所吸引,心甘情愿地,为它支付更高的价格。
有哪条法律规定,你必须在亚马逊上购物吗?
没有。
无数的独立电商网站,和线下商店,都在跟你招手。
是你自己,选择了那个品类更全、物流更快、退货更方便的亚马逊。
这些公司,它们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的市场份额,不是因为它们用暴力,阻止了别人跟它竞争。
恰恰相反,是因为它们在残酷的、开放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了最牛逼、最无法抗拒的产品和服务,硬生生地,把它们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给打趴下了!
它们获得的,不是“垄断地位”,而是“市场领导者地位”(Market Leadership Position)。
这个地位,不是永恒的,不是政府颁发的“免死金牌”。
它是消费者,用他们手里的货币,一天又一天地,投票选举出来的。
只要你敢有一天懈怠,只要你敢有一天停止创新,只要你的产品和服务,开始变得垃圾。
消费者就会毫不留情地,用他们的选票,把你从王座上,掀翻下来。
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记得吗?
它的市场份额,一度比今天的苹果还高。
然后呢?
曾经的社交网络鼻祖MySpace,记得吗?
它在美国的地位,一度比今天的Facebook还稳固。
然后呢?
曾经的搜索引擎王者雅虎,记得吗?
它曾经有机会,用100万美元,收购一家叫谷歌的创业公司,但它拒绝了。
然后呢?
在自由市场这台永不停歇的“创造性毁灭”的绞肉机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垄断”。
只存在暂时的“领先”,和永恒的“被颠覆的恐惧”。
而欧洲那帮官僚,他们干了什么?
他们把“市场领导者”这个由消费者加冕的桂冠,恶意地偷换概念,污蔑为“垄断”这个由政府暴力授予的罪名。
然后,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这些“优等生”,进行“合法”的惩罚和抢劫了。
嫉妒者的狂欢:一场 loser 们策划的“法律碰瓷”
好了,我们撕掉了“垄断”这块遮羞布。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反垄断诉讼,到底是怎么来的。
你以为,是某个普通的欧洲消费者,觉得谷歌的搜索不好用,然后一纸诉状,把它告上了法庭吗?
呵呵
这些诉讼的背后,几乎无一例外,都站着一群在市场上,被谷歌、苹果们,打得满地找牙的、垂死的、无能的竞争对手。
我们来看几个最经典的案例。
欧盟大战谷歌安卓案:
欧盟指控谷歌,利用安卓系统的市场地位,“不公平地”推广自家的搜索和浏览器应用。
罚款43亿欧元。
听起来是不是很正义?
但你不想想,当年,在安卓和苹果iOS出现之前,手机操作系统市场,是谁的天下?
是诺基亚的塞班(Symbian),是微软的Windows Mobile。
是谷歌,开发出了一个免费、开源的安卓系统,把它提供给全世界的手机厂商使用,才一举打破了诺基亚和微软的统治,开启了我们今天这个波澜壮阔的智能手机时代。
而那些被安卓打败的欧洲“老贵族”们,比如诺基亚,它们在市场上竞争不过,怎么办?
它们就跑去布鲁塞尔,找欧盟委员会那帮官僚哭诉:“青天大老爷,你要为我们做主啊!谷歌这个坏蛋,太不公平了!他居然在他自己的系统里,预装他自己的APP!这是作弊啊!”
我真是操了!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奔驰4S店,你在你自己的店里,摆满了奔驰车,顺便卖点奔驰的机油和脚垫。
然后,隔壁那个卖不出去拖拉机的店主,跑去市场监管局告你:“奔驰垄断!它居然利用自己4S店的优势,推广自己的产品!”
这逻辑,是不是荒谬到了极点?
欧盟大战苹果音乐案:
欧盟指控苹果,在App Store里,对它的竞争对手,比如音乐流媒体服务商Spotify,收取30%的“苹果税”,并且不允许它们引导用户去外部网站支付,从而打压了竞争。
罚款18亿欧元。
这场官司的始作俑者是谁?
就是那个总部在瑞典的Spotify。
Spotify的逻辑是什么?
“我,要用你的平台(App Store),来接触你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那几亿高端付费用户。但是,我不想为你这个平台,付一分钱的渠道费!你不但要让我免费用,你还必须允许我,把你的用户,都引导到我自己的网站上去,绕开你,直接给我付钱!如果你不答应,那你就是‘垄断’,就是‘滥用市场地位’!”
这已经不是商业逻辑了,这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
这就像一个卖煎饼的,推着车,跑到万达广场最核心的位置,摆摊。
然后,他对王健林说:“王总,我要用你这个牛逼的广场,来吸引人流。但是,我一分钱的租金都不想交!而且,我还要在我的摊位上,立个牌子,告诉所有顾客,去我广场外面的另一个摊位买,那里更便宜!你要是敢拦我,你就是‘商业地产垄断’!”
你觉得王健林会怎么做?
他会直接叫保安,把这个神经病给打出去。
但在欧洲,Spotify这个“卖煎饼的”,居然打赢了官司。
看明白了吗?
这些所谓的“反垄断”诉讼,本质上,就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法律碰瓷”。
一群在市场上,因为自己的产品不够好、商业模式不够牛逼,而被消费者淘汰的 loser,他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去努力改进自己的产品,反而跑去找那个最强大的“暴力机器”——政府,试图用法律和罚款,来削弱、甚至干掉那个比他们更优秀的 winner。
他们自己无能,就希望政府能把那个跑得最快的冠军的腿,给打断。这样,他们这些瘸子,看起来,就显得不那么慢了。
而欧盟那帮官僚呢?
他们当然乐见其成。
一方面,可以开出天价罚单,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另一方面,可以摆出一副“为民请命”、“对抗美国霸权”的正义姿态,捞取政治资本。
最重要的是,可以“保护”本国那些奄奄一息、毫无竞争力的“僵尸企业”,让他们可以继续苟延残喘。
这是一场loser企业家和loser官僚之间,心照不宣的、肮脏的合谋。
而他们抢劫的借口,就是那个听起来无比动听的词——“公平”。
消费者的“背叛”: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那帮官僚和loser们,总是声称,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
我告诉你,这又是另一个无耻的谎言。
在这些反垄断的闹剧中,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受害者,恰恰就是他们声称要保护的——消费者。
我们还是用那两个例子来看。
欧盟罚了安卓,消费者得到了什么?
欧盟强迫谷歌,必须允许手机厂商,可以推出不预装谷歌搜索和浏览器的“阉割版”安卓。
结果呢?
有哪个主流的欧洲手机厂商,真的这么干了吗?
几乎没有。
为什么?
因为他们比布鲁塞尔那帮官僚,更懂市场。
他们知道,一个没有了谷歌全家桶的安卓手机,对于欧洲消费者来说,就是一块砖头。
消费者根本就不会买!
这场所谓的“胜利”,除了让谷歌被迫交了一大笔罚款,让那帮官僚们开了个庆功party之外,对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有半毛钱的改善吗?
没有。
恰恰相反,它差点毁掉了安卓这个伟大的生态。
如果谷歌,因为不堪其扰,一怒之下,宣布安卓不再免费开源了,或者对欧洲厂商收取高额的授权费。
那么,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会是谁?
还是欧洲的消费者。
他们将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买更烂的手机。
欧盟罚了苹果,消费者得到了什么?
欧盟的裁决,可能会迫使苹果,允许Spotify这样的APP,在应用内,引导用户去外部支付。
听起来,好像消费者可以省掉那30%的“苹果税”了?
别天真了。
你以为Spotify省下来的那30%,会一分不少地,返还给你吗?
想得美。
它大概率会把大部分,装进自己的口袋,或者拿去做更多的营销。
而你,将为此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安全风险。
你点击一个外部链接,被引导到一个钓鱼网站,你的信用卡信息被盗了。
这时候,你去找谁?
找苹果?
苹果会说,对不起,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外部支付,与我无关。
体验的割裂。
你为了订阅一个服务,需要在APP、网页之间,反复横跳,输入各种复杂的支付信息。
那种丝滑、统一的支付体验,将不复存在。
创新的停滞。
如果所有的开发者,都可以心安理得地,白嫖苹果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平台、用户和支付系统,那么,苹果还有什么动力,去继续投入巨资,研发更好的芯片,更好的系统,更好的开发者工具呢?
当一个平台的搭建者,无法从他的平台中,获得合理的回报时,这个平台,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崩溃。
而所有依赖于这个平台的开发者和消费者,都将成为陪葬品。
所以你看,这帮官僚们,他们所谓的“保护消费者”,是多么的虚伪和可笑。
他们就像一个愚蠢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天天沉迷于一个叫“王者荣耀”的游戏后。
他不去找那个游戏开发厂商的麻烦,反而跑过去,把那个生产了性能最强大的、能让你流畅打游戏的苹果手机的公司,给告了。
他以为,只要让手机变得卡顿,变得难用,他的孩子,就不会沉迷游戏了。
这种脑回路,不是蠢,还能是什么?
欧洲的绝望:当“嫉妒”成为最后的国策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了。
为什么是欧洲?
为什么欧洲,成了这场全球“反垄断”猎巫运动的大本营?
答案,就两个字:衰落。
当你在牌桌上,技不如人,输得精光的时候;
当你在赛场上,体力不支,被人远远甩在身后的时候。
你通常会有两种选择:
承认失败,回家苦练内功,争取下次赢回来。
掀翻桌子,或者向裁判告状,说对方出老千,说对方比赛不公平。
很不幸,今天的欧洲,选择了第二条路。
我们来看看,过去二十年,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全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欧洲,都干了些什么?
它几乎完美地,错过了所有机会。
搜索引擎?
美国的谷歌,中国的百度。
欧洲?
没有。
电子商务?
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
欧洲?
没有。
社交网络?
美国的Facebook,中国的微信。
欧洲?
没有。
智能手机?
美国的苹果,中国的华为、小米,韩国的三星。
欧洲?
曾经的王者诺基亚,已经死得透透的了。
新能源汽车?
美国的特斯拉,中国的比亚迪。
欧洲?
那些百年老牌车企,正在被电得晕头转向。
在一个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主导的新世界里,欧洲,这个曾经的文明中心,已经彻底地,沦为了一个“消费者”,一个“旁观者”,一个可悲的“数字殖民地”。
他们生产不出来自己的谷歌和苹果。
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挥舞起“反垄断”和“数据主权”这两根道德大棒,去敲诈那些他们既离不开、又打不过的美国征服者。
这已经不是什么商业竞争策略了。
这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的“嫉妒”。
他们就像一个家道中落的老贵族,看着隔壁那个暴发户,盖起了更高、更漂亮的大楼。
他自己没本事盖,于是就天天去政府那里举报,说那个暴发户的大楼,“影响了城市的天际线”,“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试图用各种盘外招,把对方给搞垮。
这种行为,除了能让他获得一点点病态的心理满足之外,对他自己那栋破败的祖屋,有任何改善吗?
没有。
当一个国家,一个文明,不再把它的精力,用于鼓励创新,用于创造价值,而是用于如何更“公平”地,去分配、甚至去抢劫别人创造的价值时,它的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所以,醒醒吧!
别再为欧盟的那些天价罚单,而拍手叫好了。
那不是什么正义的胜利。
那是一个没落文明的最后哀嚎。
而我们,作为这个新世界的、正在崛起的挑战者,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去学习欧洲那套自欺欺人的“反垄断”把戏。
而是:
如何创造一个比美国更自由、更开放、更能激励企业家精神的环境?
如何让我们自己的土地上,也能诞生出下一个谷歌、下一个苹果、下一个特斯拉?
这,才是真正的、属于胜利者的阳谋。
其他的,都是失败者的无能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