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董明珠:拿无知当个性,拿偏见当格局
说实话,我黑名单上的企业家不少,董明珠绝对算一个。为什么?不是因为格力空调做得好不好,企业起起落落太正常了。
我烦的是这些人,特别是董大姐,不好好琢磨怎么卖空调、搞研发,偏偏爱当“意见领袖”,天天用她那套“董式逻辑”给大众灌迷魂汤。
这不,最近又来了个“高论”:格力不招海归,怕是间谍!
这话一出来,我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21世纪了,全球化都喊了多少年了,一个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居然能说出这种如同梦呓般的蠢话。
这不就是煽动民族主义、搞民粹对抗吗?把一个正常的留学归国群体,直接打成“潜在间谍”,这地图炮开得,精准度为零,煽动民粹的力量却不小。
有人可能会说,董大姐这是“爱国”、“有骨气”。
放屁!这跟爱国有半毛钱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低级红”,把爱国当生意做,当成营销手段。你以为她真怕间谍?她要是真这么有“风险意识”,格力能有今天?
我们来看看格力是怎么发家的,特别是它那个被吹上天的“核心科技”——压缩机。
格力控股的珠海凌达,压缩机牛吧?可别忘了,1994年人家就引进了日本日立和美国的高精尖设备,还学了日立的管理。没这“引进来”的第一口奶,凌达能有后来?董大姐您当年没反对吧?那时候不怕引进“间谍”技术顺便带个人进来?
2009年,格力跟日本大金(三井财团的)那合作叫一个高调。合资建厂搞压缩机、电控器、精密模具,联合采购,共同开发。有媒体拆过机,说俩牌子除了壳子好多地方都一样,尤其电路板。
大金的氟化工还是制冷剂大户。这么深度的合作,相当于把半条命都交到“外人”手里了,董大姐您当时签字的时候手抖了吗?怕不怕大金派“商业间谍”把格力掏空?
就说那个让格力骄傲的“三缸双级变容积比压缩机”,技术发布都明说了,是“在日立第一代双级增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的”。看见没?还是离不开“引进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老路子。您现在一句话就把“引进来”的源头——那些可能有海外背景的人——给堵死了,这不是过河拆桥是什么?这不是打自己技术路线的脸吗?
凌达不够用了,格力跑去增持海立股份,成了第二大股东。海立前身是谁?上海日立电器!长期靠日立技术活着,就算后来搞自主品牌,那技术底子、研发思路,甚至在日本设研发中心,都跟“海外”脱不了干系。
格力这不是间接又抱上了“日立”的大腿吗?这算不算引进“潜在风险”?
看看,格力这几十年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引进、合作、再创新”的教科书。日本的技术、美国的设备、外资的合作,哪个少了?
就不要说什么海归了,格力的发展没有大量日本工程师的努力,以及来到中国帮助格力建立技术能力的话,格力能坐上今天的位置?
董明珠女士现在站出来,义正辞严地说“不招海归,怕间谍”,这不就是典型的吃饱了骂厨子,得了便宜还卖乖吗?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打自己脸打得啪啪响!
再看看同行,美的怎么起来的?
跟东芝的技术合作、合资、最后直接收购人家白电业务。威灵电机怎么起来的?也是靠东芝的技术和设备。
整个中国家电行业,哪个巨头不是在全球化的浪潮里,靠着开放合作、引进吸收才发展壮大的?现在董大姐跳出来唱反调,是想让格力闭关锁国,自己玩“内循环”吗?脑子是不是进了水?
商业的逻辑是冰冷的,是讲投入产出,讲效率,讲人才竞争的。
全球抢人才都抢疯了,你倒好,直接把一大批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海归人才拒之门外,理由还是如此荒诞不经的“怕间谍”。
这是对人才的极端不尊重,更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极端不负责任。靠这种煽动情绪的“狠话”就能把企业搞好?那母猪都能上树了。
董明珠这番话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格力少招几个人那么简单。她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的话具有极大的舆论影响力。
她这是在社会上散布不信任和对立,让那些出国留学、回国工作的人才寒心。以后谁还敢回来?回来了是不是也要被怀疑是“行走的50万”?
把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和人才战略问题,简化成“海归=间谍”这种弱智逻辑,是在侮辱大众智商,破坏理性讨论的空间。
在全球竞争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主动关上大门,拒绝一部分最优秀的、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等于自断臂膀。这不是爱国,这是碍国!是典型的“低级红,高级黑”。
这种排外言论,会让国际社会怎么看格力?怎么看中国的营商环境?一个连海归都容不下的企业,一个有如此狭隘思想的企业家,谁还敢跟你合作?要是把中国的舆论环境煽动成越来越排外,谁还愿意来你这里投资发展?
一些企业家正事不干,天天煽动民粹,着着一些“政治正确”正义理念,以为可以抬高自己的声望,有利于自己的产品,你们越这么搞,越多理性的人会不信任你。
如果你产品真的有优势 ,需要说这些鬼话吗?
董明珠这次也一样。她或许以为说了几句“政治正确”的狠话,就能巩固自己的“铁娘子”人设,就能赢得一片叫好。
但这套表演,骗得了那些不动脑子的人,骗不了冷冰冰的商业规律和市场现实。
中国企业要发展,要搞核心科技,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的视野,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其中必然包括大量海归。
最为搞笑的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被美国的民粹当作间谍,天天设防,没有想到吧,回国也当作潜在的间谍。
可见爱国主义民粹,是不分国界的。
董大姐,醒醒吧!别再拿无知当个性,拿偏见当格局了。
您这套煽动民粹、排斥人才的“爱国生意经”,最终只会把格力带到沟里去,把自己搞成商界的笑话。
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老老实实尊重人才,这才是企业家该干的正事。
你想招什么人都没问题,哪怕是天天给你输出情绪价值的人多招几个也没问题,但没事没瞎BB行不行?别天天去传你的“爱国教”行不行?
董明珠,反智!
董明珠一句话,又在网上爆传,“是员工创造财富,不是资本创造财富,不是你股民的这些钱在创造财富”。
我连续多篇文章在批评这些传播错误观念的企业家。
包括刘强东、董明珠,这些人企业做得大不大,是另一回事。但这些人不断地在舆论中传播各种反智观点,使得其不仅是企业家身份,而是一个观念者传播身份。
这就是我必须要批评的对象。我欢迎刘强东进军外卖市场,但反对的是他煽动民粹,我也尊敬格力电器在市场中的地位,但董明珠的这种言论必须反击。
要知道,舆论即观念战场,错误的观念横行,就将带来社会灾难。
董明珠这一句话,听起来充满了对劳动者的敬意。
在一个机器轰鸣、代码飞驰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生产线上挥洒汗水、在键盘前耗费心神的员工们。他们的辛勤付出,无疑是构成我们所见繁荣景象的基石。
若没有他们的具体操作、执行与服务,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从这个朴素的意义上讲,强调员工在财富创造中的直接作用,确实触及了经济活动中一个非常直观和重要的环节。
没有错,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者。所有的生产,的的确确是由活生生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智慧驱动的。
然而,劳动是所有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并不能说明,生产就是由劳动一个要素决定的。
将财富创造的功劳完全归于某一要素,而否定其他要素,就如同赞美一棵大树的叶片繁茂,却忽视了滋养它的土壤、水分和阳光,以及那最初播下种子的园丁。
经济的生态系统,远比单一归因要精妙和复杂得多。
先来谈谈“资本”。
董女士说“不是资本创造财富”,但什么是资本?
如果“资本”仅仅被理解为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或者一沓钞票,那确实,这些货币本身并不能直接变出面包或汽车。
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
但真正的“资本”指的是“资本品”(Capital Goods)。
资本品是人类为了更有效地生产未来消费品而特意创造出来的工具、设备、厂房、技术、乃至半成品等“中间产品”。
想象一下,一个渔夫徒手捕鱼,一天可能收获寥寥;但如果他花时间先编织一张渔网(这渔网就是资本品),或者建造一艘渔船(更高级的资本品),他未来的捕鱼效率将大大提高,每天能带回的鱼(财富)也远非昔日可比。
这张渔网、这艘渔船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渔夫(或者其他人)选择暂时放弃一部分眼前的享受(比如,不去捕鱼或做其他可以立即换取食物的事情),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制作工具的过程中。
这个“放弃眼前享受以换取未来更大收益”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储蓄”和“投资”。
是过去的劳动和智慧的凝结,是为了未来更高生产效率而进行的“迂回生产”。
资本品体现了人类的远见和耐心,是连接过去努力与未来收获的桥梁。
那么,这些资本品在财富创造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力。
格力电器的生产车间里,员工们组装空调,他们的技能和汗水固然重要。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精密的生产线、自动化的机械臂、高效的检测设备、舒适安全的厂房,甚至是没有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这些都是资本品),员工们还能如此高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空调吗?
不可能。他们能用手直接搓出一台空调来吗?
资本品就像是赋予了劳动者“超能力”的装备,使得同样的劳动投入能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说“资本品”不创造财富,就好比说让士兵赤手空拳上战场,枪械弹药并不重要一样,是违背基本事实的。
资本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物化体现,它与当下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共同促成了财富的增长。
好,我们再来看“股民的这些钱”。
董明珠认为这笔钱与财富创造无关。但是,股民的钱恰恰是资本形成的关键一环。
我们刚才说了,资本品的形成需要储蓄和投资。
在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个体生产者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完成大规模、长周期的投资。
于是,股份制公司应运而生。股民购买股票,是省吃俭用的钱,然后将储蓄投入的格力公司,这些钱并非静静地躺在公司账户里。
这笔钱代表着社会上一部分人选择延迟消费,将他们的购买力暂时委托给企业。
企业获得这些资金后,就有了“指挥权”,可以去购买生产所需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即资本品),雇佣劳动者,购买原材料。
股民的钱,本质上是社会储蓄资源的一种市场化配置方式。
它使得那些有能力、有眼光识别市场机会的企业家,能够动员起远超自身能力的资源,去从事那些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生产周期较长、但可能带来巨大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的项目。
同时,股民还要承担风险,看错了一个企业,轻则股价下跌,重则退市,投资变成零。
如果没有股民愿意承担风险、提供融资,很多创新性的、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可能根本无法启动。
想象一下,建造一座大型工厂,研发一项突破性技术,所需要的资金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这远非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积累或银行有限贷款所能支撑。股民的投资,正是支撑这种大规模、长周期生产结构的关键燃料。
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未来生产活动的“耐心资本”和风险承担。当企业成功,他们分享利润;当企业失败,他们则可能血本无归。
这份风险承担,本身就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贡献。
因此,股民的资金通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本品和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并促成了财富的创造过程。
同时,财富生产的过程中,还不能忽视在财富创造链条中那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家。
董明珠本人,正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它不仅仅是管理或执行。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引擎”和“导航员”。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警觉性”,能够发现市场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洞察到可以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组合生产要素的新方法。
他们敢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判断和决策,组织生产要素(包括雇佣劳动者、购买或租赁资本品、运用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并承担最终的市场风险。
是企业家,将劳动者的技能、资本品的功能、投资者的资金,这三者有效地“粘合”在一起,并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生产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员工可能精通某项具体技能,但未必了解整个市场的需求变化;资本品是强大的工具,但自身不会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投资者提供了资金,但往往依赖企业家来判断投资方向和管理运营。
企业家是那个整合者、创新者和风险承担者。他们预测市场、组织生产、应对变化。如果他们的判断准确,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企业就能盈利,财富得以创造,所有参与方(员工获得工资、投资者获得回报、企业家获得利润、消费者获得满意)都能受益。
如果判断失误,企业亏损,资源被浪费,企业家则首当其冲承担损失。
因此,财富的创造,并非某个单一要素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多方合作的“协奏曲”。
它是由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技能、资本品(由过去的储蓄和投资形成)的生产力放大作用、企业家的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风险承担精神,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相互作用、共同谱写的。
这三者,再加上愿意延迟消费、提供资金支持的储蓄者/投资者(股民是其中一种形式),以及最终用自己的选择来“投票”决定哪些产品和服务有价值的消费者,共同构成了财富创造的完整图景。
董明珠这种将财富创造归于单一要素的说法,仅仅从生活常理,就是反智的,股东投资给你,让你扩大生产,你居然说对方毫无贡献,那你为什么要上市融资?
生活中,很多人都参与投资过小生意,如果到时一分钱不分给你,说你的钱没有创造价值,你会不会骂对方是流氓呢?
如此反智的观点,从一位商场中经营了几十年的企业家嘴里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我不认为,这是她本人的观点,格力自己也到处投资,如果格力投资的企业说,你的钱毫无价值,董明珠肯定火冒三丈。
我只能理解为,董明珠太喜欢出风头,认准了用民粹观点、就能拿到声望的这一条路,她与刘强东,走向了同一条道路。
闭嘴行不行?好好做企业,这么多企业家都不谈什么社会话题,好好为消费者生产产品,不可以么?非得当舆论领袖?
你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私营企业家,在格力有股份、一年分红上亿么?带这种变种剥削论的节奏,不怕将来自己被“挂路灯”么?
你就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