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终于说了一次看似正确的话

最近气氛有点怪。似乎忽然开放了许多。我们这些公号狗,发文章的时候应该有体会。

就在大规模的消费补贴政策持续之时,张维迎三年前怒批**“用三驾马车来分析经济是人类的悲哀、人类的愚蠢”的视频被翻出来,到处传播。“**消费本来是生产的目的,现在居然变成生产的手段,这很荒唐……顺差了经济就是增长,逆差了经济就是负增长,这个更荒唐,按这样说的话,我们禁绝一切贸易岂不是更好?”

而当年“产业政策大辩论”的另一主角林毅夫,也出来批“刺激经济论”,他说:

有一种说法说我们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经济,就是要故意误导中国。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增长,消费增长可持续吗?如果收入不增长而消费增长,开始的时候靠自己的储蓄,储蓄用光了开始变成家庭负债,家庭负债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不起钱,就变成了家庭破产。

两位在经济学理念上的死对头,在反对刺激消费上高度一致,点赞和传播都很多。这是好事,给刺激消费政策泼泼凉水降降温,否则各种消费补贴政策就只会不断扩大。前段时间不是一大批人在喊“国补用完了”,财政部还专门出来辟谣说,“7月份第二轮国补将重启"吗?

知识大佬说话是很有分量的,对一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力是根本性的。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主导改革的实操官员和知识智囊团,很多都是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拥趸,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个粗略的观察来判断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走向:什么时候你看到电视和媒体上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哈耶克(尽管他们也有很多问题,但总体上是偏向自由市场的)式的人物在侃侃而谈,那经济就要进步了;什么时候你发现他们这样的人销声匿迹了,取代他们的是一帮魑魅魍魉,例如北大某博雅教授、恒大某经济学家、某医改女专家,那经济就要退步了,大家就要倒霉了。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论,当然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凯恩斯主义的拙劣观点。张、林二位的批判,都是正确的。

消费并不创造财富,消费是减少财富。鲁滨逊打了20条鱼,他消费了12条,那就只剩8条了,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你有1万块钱,花了8000,现在就只剩2000了,你的财富减少了不是吗?正如林毅夫说的那样,你的储蓄要耗尽了。

而储蓄是至关重要的经济进步推动力。鲁滨逊假如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积累储蓄。例如他想造一只渔网,这样一天就可以打捞100条鱼,他就生活富足了。然而这个渔网的建造,假如需要10天时间,那么他就必须节俭——不把所有储蓄都消费掉——攒够这10天时间他的生活所需,才能启动造渔网的生产过程。否则不等渔网造成,他就要挨饿了。

较多产出的生产方式,需要相比于过去较长的生产过程才能完成。这叫“迂回生产”,即,不直接生产消费品(鱼),而是先生产资本品(渔网)。支撑这个较长过程迂回生产的,就是储蓄。

不仅如此,假如储蓄更多了,鲁滨逊可以建造一条渔船了。这是更高级的资本品。这样,他就不仅能打到岸边更多的小鱼,还可以出海去打捞到大鱼,还有过去从未见过的大虾、大螃蟹了,而且还可以享受海上风光,在岛上躺平欣赏日落,也成为可能。休闲也是一种消费。

由此可见,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推动技术进步(渔网、渔船对于鲁滨逊就是巨大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力,不但带来更多产出,而且带来过去没有过的商品与服务,由此实际收入增长,这才是财富增长、生活改善的源泉。

没有储蓄带来的产出增加,休闲这种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也不可能实现。古代人终日劳作,还有可能饿死,为什么?因为产出仅够消费,那就没有储蓄,就没有技术进步产出增加的可能,休闲就绝对是一种奢侈品;若产出尚不足以支撑消费,那就是饿死、遗弃、杀婴、人相食的战争。

储蓄,支持了人类富裕、文明、和平、有道德的生活方式,任何消耗储蓄的行动,都将启动社会贫困化、斗争化、野蛮化的进程。

我们现在的世界,迂回生产的过程是非常长的。一辆汽车的生产,可以一直追溯到巴西某个铁矿、马来西亚的某个橡胶种植园,经过了无数层级的生产过程,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品的协作下,一辆汽车才能在车间生产出来。这靠的是什么?

正是储蓄。雄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才能将铁矿开采出来,在全球分工合作下组织有效生产。假如没有储蓄的支撑,根本无法启动如此长的生产过程,生产结构就必须缩短,这就相当于鲁滨逊没有渔船了,又回到了徒手抓鱼的境地之中;如果没有储蓄,即便你知道某种资源对人类有用,那也没法生产;如果没有储蓄,即便你知道某种技术手段可以造出来汽车,那也没法制造。这就是贫困化。

凯恩斯这个享乐之徒无视储蓄的作用,倡导吃干喝净的刺激消费论,是一种鼠目寸光的做法,因为“从长远看,我们都死了”。问题在于,“人没死呢,钱没了”,还能不能活?他对经济的理解不如一个老农,这是对人类常识和生存智慧的羞辱,是对人类文明的直接挑战。

很简单的常识,居然被凯恩斯主义搞得面目全非,让一众知识分子和官员们都信以为真,充分证明了政治对人类的戕害。这是一场智力灾难,张维迎说“这是人类的愚蠢”,是对的。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解的肤浅和荒唐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说,那大家都不消费,东西卖给谁?商家不就倒闭了吗?就业不是下降了吗?经济不是萧条了吗?

人不可能不消费。

人的欲望无止境,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人有时间偏好,现在财货的价值大于未来财货,时间偏好必然为正,因为人要活过7月,首先必须先活过6月。

正是因为时间偏好的存在,所以人类不会无限地延长生产过程,哪怕这个较长的生产过程有较高的生产力。因为人要消费,不可能把所有资源都储蓄起来用于未来,那不就成了“人死了,钱没花了”?

所以消费何须刺激?当经济好了,人们腰包鼓了,储蓄增多,谁不知道花钱很爽?谁不知道住大房子、开豪车舒服?制约人类消费的,恰恰是储蓄水平。再说了,人是机器吗,一刺激就做出必然的反应?你去索马里刺激一下试试看,能刺激出个屁?

正是储蓄增多了,投资增加了,人们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了,生产能力增强了,他的消费能力才能增强。由此所有生意才能兴隆,就业才会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多少,与他自己的生产能力直接相关。啥都买不起,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这个人的生产能力较差,无法生产出他人偏好的商品。

而如果储蓄增加,技术设备更加先进,一个人即便自身并没有能力上的提升,也会因为技术的“赋能”,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由此取得更高的收入。这就是储蓄造福全人类的过程。

所以,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你要多呼吁什么是很清楚的。你要呼吁,保障产权,鼓励人们储蓄,吸引各种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增加产出。这样,即便你自己并没有什么进步,也会享受资本积累的好处,它带来你的产出增加、收入增长、物价下降,即,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你要是整天反市场、反资本、反技术进步,那就是自杀式的,就等着吃糠咽菜吧。

凯恩斯主义这种观点还有一个变种: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人的收入。

你去小卖部花了100块钱,小卖部就收入了100块钱。似乎很有道理不是吗?

但这不过是在说:100=100。没有增加我们的任何知识,它就是一句废话。

如果仅仅是一句废话,除了增加语言垃圾,倒也没有太大危害。问题就在于,它背后仍然隐藏的是重商主义谬论:你们都不好好花钱,商家不都没有收入了吗?

我们要问:你支出的100块钱,又来自何方?

来自于你的生产,对吗?如果你都没有生产出来东西卖出去,你哪里来的这100块钱呢?

先有生产,后有消费。而且必须是有效的生产,满足他人需求的生产,而不是盲目乱生产。否则你就“过剩”了,是“生产者的愚行”,那就不可能有消费能力。萨伊定律,颠扑不破。

荒岛上来了星期五,他擅长生产粮食。鲁滨逊用鱼与星期五的粮食交换,两人都既有了鱼,又有了粮食,增进了双方福祉。鲁滨逊必须生产能力足够强大,才能消费更多的粮食,星期五也一样。

现在要刺激消费,把鲁滨逊的鱼彻底掏空了,请问他还拿什么去消费星期五的粮食呢?鲁滨逊的储蓄被掏空了,消费能力下降了,星期五的粮食又卖给谁呢?所以星期五就会缩减生产,只够自己吃就行。

看到了吗,这时候根本就不是100=100了,而是1=1。两个人都消费都直线下降,都变穷了。刺激消费掏空储蓄的结果,就是这样。

放大到现代经济中,一模一样的道理。把储蓄全部掏空,就没有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所有人的生产能力下降,消费能力同步下降,我们就会回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我们并不是说消费不重要,人必然消费,人喜欢和需要消费,生产的目的就是消费。而是在说,消费,是生产的结果。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所以把消费视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彻底的本末倒置。

是生产增加、经济进步,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凯恩斯主义却把刺激消费当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这又是彻底的本末倒置。它不是在拉动经济,它是在拉动GDP。

而GDP不是经济。GDP的统计方式是凯恩斯主义的,它夸大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其背后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过程。如果消费不断上升,资本消耗,生产结构缩短,这时候GDP可能是增长的,然而这意味着掏空了家底,整个社会变穷了,GDP却什么都反映不出来。

这已经揭示出,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这么愚蠢的理论,却能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因为政客和官员们追求的不是经济,而是漂亮的经济数据,以稳固他们自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的所谓需求不足、刺激消费,直接导向的一个结果就是:如果民众都不好好消费,那么政府就要替民众消费,政府要多花钱、多举债、多进行信贷扩张,搞大工程、搞以工代赈,把“经济”拉起来。

支出就是权力。支出可以照顾裙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国有化进程大大推进,官员们手中有了更多资源,权力大幅度扩张,可以通过支出让每个人俯首称臣。

现在你知道,凯恩斯为什么那么受各国政客追捧了。因为凯恩斯是“国王的知识卫队”。

也因为政客和官员根本就不懂经济学的复杂推理,他们只能听懂凯恩斯这种门卫大叔的语言。他们的智力水平,远远低于大众。在那种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环境中时间长了,智力还会不断退化。

让我们回到张维迎与林毅夫。

他们说刺激消费是不对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投资。但是请注意,关于“投资”,二人说的却不一定是一回事,不要急着为林鼓掌。

投资,来自于真实储蓄。投资,是主动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追求未来更大产出,旨在满足消费者未来需求的活动。其目的是积累更多储蓄,促进资本的增值。当一国资本积累节节攀升,我们就说,这是一个“进步经济”。所有人都将从进步经济中受益。

这是张维迎所诠释的投资。正确的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

林毅夫所说的,就不一定是这回事。他的观念仍然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为了经济增长,这个投资可以来自政府、来自税收、来自举债、来自信贷扩张。在贵州山区修一条每天拉20个人来回的高铁,花费税金1000亿,他会认为这是投资;官员和他认为,搞某一个产业项目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花费500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这在他看来,也是投资。

我们可以对照前面对投资的定义,林所说的投资,并不是投资。它并不以未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并不以追求资本的增值为目标,它的来源是对市场资本的掠夺,它投资多少,意味着民间资本减少多少。所以,这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它本质上是消费行为——官员的消费。

这就是拍脑袋的“投资”,根本没有市场导向,说白了,就是乱投。

它可能会带来GDP的增长,但我们知道,这将减少储蓄,消耗资本,扭曲生产结构,走向贫困化。

林笃信产业政策,是计划的拥趸。我们对他的说法要存疑。刺激消费的错误,太简单了,任何一个人只要稍加思考就明白。但是产业政策这种事,让无数号称经济学家的人执迷不悟。而一个成熟的经济学家改变自己的核心观点之事,简直是凤毛麟角,否定自己的核心观点,是自我打脸的事情,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不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认为他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也不要对他们抱有什么过高的期望。

也许,用张维迎的话警示他,是合适的:

为了保增长而投资的话,那投资什么无所谓,只要砸钱。钢厂过剩了,那就再建一个钢厂,创造了三年需求,但是未来的问题更多了。所谓的过剩产业,不就是“振兴”出来的吗?

产业政策的结果,都是一地鸡毛。“不搞砸了就不收手”!

如果有一天,他认同了这一点,我们才相信他的彻底转变。

这种可能性,很低。因为只有最顶级的经济学家,才会不断追求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贯通,才会勇于自我反思和承认错误,才会越老越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