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可以决定一切吗?川普也要受压力集团,民意,规律的束缚

今天,川普政府宣布,对一系列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包括10%基础关税)进行豁免。

当然,其实我认为他首先应该豁免鸡蛋。美国自己因为禁止鸡蛋进口导致鸡蛋成为天价,都已经是保护主义后果的经济学经典案例了。

仅仅这一些电子产品,据估计就达到了中国区企业对美国出口的近千亿美元。

我会继续判断,这种豁免会接二连三不断出现。

可以说,川普发动的全面关税战,以及随后那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的关税豁免行动,说明,这一场闹剧,终将以失败告终。

这出剧情反转的“大戏”,绝非简单的政策调整,它地暴露了一个真相:** **

政治权力,远非许多人想象的那般无所不能、令行禁止。它同样深陷于稀缺性、舆论民意、利益集团压力、个体私利以及复杂现实的重重束缚之中。

特朗普的关税“回旋镖”,最终打中的,恰恰是那个“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神话本身!

政治人物,无论其职位多高,其行动都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知识局限、政治博弈和资源稀缺等多重维度的约束,绝非“意志决定一切”。

难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总统,仅凭一纸行政令,就能像拨动钟表一样精确操控复杂如星辰大海般的全球经济体系吗?

宏伟的政治蓝图与冰冷的现实法则碰撞时,权力往往需要妥协、退让,甚至“自打耳光”,这恰恰证明了权力并非凌驾于现实之上,而是必须在现实的框架内运行。

这些最终被豁免的关税,不正是现实世界对权力发出的“此路不通”或“代价过高”的强烈信号吗?

川普必定妥协,原因是,他的这个草台班子,根本不能预计到他们主导的关税战,会产生什么样的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复杂和精妙,远超任何个人或机构的理解能力。它是一种“自发秩序”,如同语言、习俗的形成,是无数个体在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互动、协调、演化而来的,而非某个“总设计师”刻意规划的结果。

还记得那支铅笔的故事吗?它的诞生需要全球无数人的协作,涉及木材、石墨、橡胶、油漆、运输、制造……等等环节。谁是总指挥?没有! 是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资源流动,协调生产。

不少人迷信川普,迷信权力。

难道他们真的认为可以通过一道命令,就让那些基于效率、成本、技术优势而形成的全球分工网络,乖乖地按照他的意愿重新排列组合吗?

这怎么可能呢?

价格是市场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关税就像是人为地在这个系统里注入了强大的“干扰电波”。它扭曲了商品的真实成本,误导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 **

当关税的负面影响(如国内生产商成本飙升、关键零部件断供、消费者价格上涨)变得难以承受时,“豁免”就应运而生了。* ***

*这正是市场通过痛苦的反馈机制,迫使政策制定者承认其干预措施的破坏性,并试图“亡羊补牢”。*

豁免清单上那些被“放行”的商品,是市场在无声地呐喊:“这些东西,我们自己生产不了,或者成本太高,强行加税只会让我们‘自残’!”

川普政府声称要“精准打击”某些国家或产业,但全球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件最终在美国组装的“美国制造”产品,可能包含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零部件和原材料。** **

政策制定者坐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真的能完全清楚每一项关税会如何沿着复杂的供应链传导,最终影响到哪些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吗?他们是否预料到对钢铝加税,会伤害到汽车、飞机、啤酒罐等下游产业?

关税豁免程序的启动本身,就暴露了政策制定者最初的“无知”。他们不得不设立一个机制,让那些“身处一线”、掌握具体知识的企业来“告诉”政府:这项关税对我造成了无法承受的损害,而且我在国内找不到替代品!** **

全面关税战试图用“一刀切”的简单逻辑来应对复杂的经济现实,这本身就违背了知识分散性的原理。

而豁免程序,则是在“一刀切”碰壁后,试图通过打上无数“补丁”来修正。* ***

但这依然造成新的不公平(谁能获得豁免,谁不能?)和巨大的行政成本吗?这种混乱和随意性会不断地推向民间力量对权力的反制。

凭什么苹果公司因为股价下跌,有管道直接施压川普就可以豁免?

那中小型公司的死活就可以不顾了吗?

*痛苦的消费者们想要采购中国的某一种产品改善他的生活又应该找哪一个政府部门来向川普施压呢?*

给予某些特定企业或产品豁免,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解那些最尖锐、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痛苦点”。但这难道能弥补所有“看不见”的损失吗?那些没有获得豁免的企业,那些默默承受更高物价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的损失又由谁来承担?

豁免就是一种承认“全面战争打不下去”的信号,但又试图将损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止损”行为。

不要把政治人物想象成无私的“公共利益”服务者,他们和我们一样,首先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选票最大化是第一要务。

对于像川普这样的民选总统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连任!或者说,维持足够的支持率以巩固权力。** **

那么,发动关税战,是一种迎合特定选民群体(比如铁锈带的蓝领工人、民族主义情绪较强的选民)的策略。 它传递了一个“强硬”、“保护美国利益”的信号,这在政治上可能得分。

但政治算计是动态的。当关税战的负面后果显现,开始损害其他重要选民群体(如农民、某些行业的制造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危及整体经济表现时,维持全面关税战的“政治成本”就上升了。

此时,进行“豁免”,就成了一种平衡不同选民群体诉求、降低政治风险、试图将“净收益”(选票)最大化的策略。** **

这是典型的政治“理性选择”——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压力下,寻求一个(至少短期内)对自己最有利的平衡点。

川普本人极度重视个人声望和“交易者”形象。

关税大棒可以被视为一种“极限施压”的谈判策略。而豁免,则可以被包装成“谈判取得进展”、“对特定盟友或行业的照顾”或者“灵活性”的表现。** **

这种政策的反复,也服务于塑造其“不可预测但最终能达成交易”的个人形象。

在前一天,美国海关还声称因为“技术原因”停摆,导致所有的关税无法执行。

事实是,美国海关面对全面关税战时的情景。成千上万种商品,根本无法执行全面关税法案。

来自世界各地,需要根据复杂的原产地规则、商品分类、以及不断变化的关税税率和豁免清单进行核查、征税。** **

这会让原本就任务繁重的海关系统瞬间“过载”。执行资源的极度稀缺(人手、技术系统、时间),成为全面执行关税的巨大障碍。

川普在全面关税法案中,规定含美量高过一定程度(20%),那么,就需要减去含美量这一部分的关税。

他既想对外国商品征税,又不希望受到国内企业的压力。但是,这种操作,要求每一个产品都去评估有多少美国成分。

几万甚至几十万种,并且不停地变换的产品,海关是无法执行的。

理论的魅力在于解释现实。

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是“稀缺性”。政府也概莫能外。

海关人力物力告急了。 全面关税战意味着海关工作量指数级增长。需要培训人员识别新规则,需要更新计算机系统处理新税率,需要应对雪片般飞来的咨询和争议。美国海关真的有足够的人手、预算和技术储备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吗?会不会出现货物积压、通关延误、甚至系统崩溃的风险? 这种执行能力的瓶颈,足以迫使政策制定者“踩刹车”,通过豁免来减轻压力。

即使海关能够勉强运转,处理关税和豁免申请也需要时间。企业等待审批的时间成本,货物在港口滞留的仓储成本,供应链中断造成的生产延误,这些难道不是真实的经济损失吗? 当这些损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要求“简化手续”或“扩大豁免”的政治压力。

政策从颁布到执行,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如何精确追踪每一批货物的原产地?如何防止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如何核实豁免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执行层面的复杂性和漏洞,会让“全面”关税在实践中大打折扣,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市场参与者永远在寻找规避管制的方法。* ***

连墨西哥的毒贩都在走私鸡蛋时,美国禁止外国鸡蛋进入的贸易保护手段就已经失效。

***企业会调整供应链,将生产转移到非关税区。会改变产品设计或分类,以适用更低的税率或豁免条款。* **

这种微观层面的应对,在不断“侵蚀”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迫使政策制定者进行调整。

关税与豁免的授予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操作空间。

他们设立一个复杂的关税豁免申请和审批程序,*赋予了官僚机构新的裁量权和寻租空间吗。*

决定谁能获得豁免,谁不能,这个过程本身不可能不滋生腐败,或者让官僚可以利用这个权力来换取其他资源或便利。

发动关税战,本身就可能是一些特定行业(如钢铁、铝)成功“寻租”的结果。他们通过游说,说服政府为其设置贸易壁垒,以获取超额利润(垄断租金)。

*而豁免则成为了另一场更激烈的“寻租竞赛”!*

当关税大棒落下,那些受到损害的行业和企业,难道会坐以待毙吗?他们会立刻投入资源,聘请说客,涌向华盛顿,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豁免”这一“救命稻草”。

豁免资格的授予,有多少是基于纯粹的经济逻辑(比如国内确实无法替代),又有多少是基于政治影响力、游说能力、甚至与决策者的私人关系?

这是一场典型的“谁叫得响,谁有关系,谁就能受益”的寻租竞赛。

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最终塑造了政策的实际面貌。

川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从最初的“全面开战”到后来的“千疮百孔”,正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角力、相互妥协、不断“俘获”政策制定过程的结果。*

*川普的关税战,以一种宏大、决绝的姿态开场,试图用政治意志强行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但随后的豁免行动、海关停摆,则无情地戳破了这个“权力万能”的肥皂泡。****宏大的政治叙事,最终还是要面对商品如何流通、企业如何生存、民众如何感受的现实检验。当蓝图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时,再强的权力也可能需要“低头”。

未来我们会看到很多次,川普政令一出白宫,就变成了废纸。因为执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