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永远是目前中国企业困局的解药

机会,永远是目前中国企业困局的解药

图片

对中国企业而言,当前的确面临困局,困局中今年是尤其困难的一年。但是,机会永远是困局的解药!

这是我的一个总的观点。下面我分析一下,大家就能理解我这个观点。

图片

困局——透支,购买力受损、供应链能力受损

尽管大家通常所说的困局的原因是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认为现在困局的真正原因就是两个:一个就是长期透支;另一个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我认为从底层逻辑看,是长期透支导致的。房地产行业透支,很多投资也是在透支繁荣,未来有很多投资项目都会“裸泳”,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比方说,上世纪90年代我们搞基础建设,修一条高速公路,建一个收费站,没几年投资就收回来了,你现在再修公路、建收费站,可能十几年、几十年都收不回来成本。

透支的结果就是产出不能覆盖投入,最终进入负循环,表现出来就是债务规模不断增长。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对我们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更重要的是——清晰认知应对美国的打压,中国的主要抓手是什么。

这就不得不讲讲去年的疫情管控,现在困难的一个导火索就是去年一些地方存在的疫情过度管控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伤害,我们大大低估了过度管控带来的伤害。一方面,疫情过度管控带来了经济正常运转的“阻断”,阻断了投入产出的正常闭环,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另一方面,去年的疫情管控,削弱了我们在中美间国家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购买力和供应链能力,尤其是购买力。

大家想一想,我们和美国竞争到底靠什么?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卡别人的脖子,现在也就是一个稀土。但美国可以卡我们脖子的地方有很多,但为什么到现在大家还是斗而不破?就是因为我们有“购买力和供应链能力,尤其是购买力”的竞争力

所有市场里面的玩家,包括美国的公司在内的所有商业结构,固定资产的投资、研发投入、人员的配置都是基于未来市场需求的存在,没有了市场需求,固定投资就得不到充足的利用,人员就会过剩。另一方面,公司要正常运转,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中国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空间,如果美国政府卡脖子卡得太狠,他们自己也会很难受,因为我们的购买力是他们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才、研发投入,未来变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这一点可以从美国这几年对中国的政策逻辑里看出来,扼制中国发展的总策略没变,但在措施上还是有些投鼠忌器,比如一方面出台高额关税、禁止出口等限制政策,同时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豁免政策,等等。

认识到一定时间内,“购买力和供应链能力,尤其是购买力”,是我们在中美国家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保护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提升“购买力”,最终抵住美国的打压,真正成为一个强国的抓手。

这是回应主持人提出来的第一个话题,即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我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困难的三个关键状况:第一是透支严重;第二是购买力——消费者购买力、政府购买力都受到严重的损害;第三个是供应链竞争优势也受到了伤害,这又直接反映到出口方面。

以上是我个人对现在困难的认知。

图片

“近忧”不短——透支不是短时间能被消化的

消化透支和美国打压不是短期的问题,因此,困难也具有长期性。

怎么消化透支?无非是两点:第一是把泡沫戳破,经济危机出现,然后出清,大家归零,重新再来,这样就把它消化了。第二是这个“泡”先捂着,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出来,使得原来的透支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结构里面,慢慢地它又变得平衡了。比如说房价,现在看起来是透支的,但如果社会有新的增长,大家的工资水平在不断地增长,房价的透支就会逐渐被消化掉。

第一种戳破泡沫的方式,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代价极大。第二种消化方法,在消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有效增长点,尽管有很多新的增长,如政府投资也是为了制造增长,但有很多投资它在制造新增长点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透支、新的泡沫。

所以我的判断是,透支不是短时间能被消化的。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原来被认为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现在可以说已经是最大的确定性因素。境内外大企业的动向正是基于对中美之间竞争已是常态的判断,来布局供应链,这就给中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这几年供应链转移那么快?并不是中国的供应链没有优势了,而是中美竞争带来了对供应链安全的恐惧,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海外企业都在全球化布局,都在转移。

中国真正抵抗住美国打压,成为一个真正强国,只有在时代性技术(反映在底层技术和基础性装备、材料等产业上)、引擎型产业(带动作用大,比如汽车产业)上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没到胜利时刻。

图片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日本的情况,日本之所以成为强国,始于二战之后美国支持日本,支持欧洲,所以它们的经济规模上来了,但是日本能够真正成为强国,是因为它在时代性技术如机械、内燃机、电气等,在引擎型产业如汽车和基础性装备、材料产业均赢得全球竞争,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竞争力。引擎型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有个规律,就是最终会进入寡头垄断,比如燃油汽车,经历了100多年的竞争、发展,最终花落谁家?美国两家,德国两家,日本两家。

同样,韩国之所以起来,是因为抓住了电子和半导体这两个引擎产业。以前我们经常讲制造强国,大家把新制造理解成了智能化、数字化,其实新制造还有一个重要含义,是在新兴产业上,一定要在技术上、产业链上做到全球领先,这是我们在未来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美竞争能够尘埃落定的决定因素。

我们现在是什么状况呢?

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我们本来实现全球领先了,但美国的打压来了。我之前说过:美国打压华为,打的不是华为,打的是华为5G技术;打的也不是5G技术,而是5G将会带来的社会、产业的革命。从我们的生活场景来说,5G、6G实现之后,家里的电视、手机会改变,电影院会改变,会议室、教室会改变……还有工业的许多场景也会改变,所以它会带来产业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是引擎。

ICT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网络效应。比如说底层技术架构一确定,整个产业都要跟这种协议标准配套,一旦很多人用了这个技术标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这个技术标准,你不用就没办法和其他设备对接。因为有了网络效应,这个壁垒就非常高。你看电脑是以英特尔芯片和微软操作系统为核心,其他人就都是这个标准体系里面的成员。所以我们在ICT领域一旦领先了,有了网络效应之后就不得了。中国ICT领域本来要全球领先的,结果被美国生生打断了,阻止了这个进程。

当然,我们的互联网应用本来是很有全球化竞争潜力的,但目前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是关起门来很牛。为什么美国要打压TikTok?就是因为它是入口,也有网络效应,一旦形成全球化的优势就不得了。

新能源汽车也是一个引擎型产业,这个带动性是非常大的。我看过一个数据,汽车产业全球市场约是22万亿美金的规模,那就是150多万亿人民币,随着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性非常大。

新能源汽车的大发展目前来讲有两个核心技术要突破,第一个核心是电池技术,第二个核心是智能驾驶系统。电池技术的迭代创新可能会加快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实现弯道超车。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迭代与新能源车的使用规模有关系,特斯拉在行驶的有几百万辆车,几百万辆车对智能系统的学习优化,与一年才卖几万辆车的新能源车企的学习和优化进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是领先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已经具备了全球领先的竞争力。目前还没有到真正爆发的阶段,这个产业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机会。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在新技术迭代期,技术路线还有多种可能,还存在别人可能弯道超车的地方,比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新技术的出现,氢能源汽车,等等,就有可能使得后来者居上。所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方面是机会,另一方面,现在还远没有达到锁定全球竞争格局的时候。

我们在新能源产业比如光伏、风电方面,已经具有全球产业竞争力了,尽管新能源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是它们的带动性比汽车来说要小得多。产业带动性很重要,比如说高铁,尽管市场规模不小,但由于高铁建设跟各国的土地制度有关系,很多国家的土地是私有制,要修一条路是难上加难,这也限制了高铁产业的全球化规模,影响了其带动性。

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引擎性技术领先全球,并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渗透,终将让美国无可奈何。

总的来讲,困难的局面会有一个不短的时期,但我们确确实实已形成了很好的基础。

图片

怎么办?——以远虑减少近忧

那么,面对现在困难的局面,我们该怎么办?

我还是那个观点,唯有远虑才能减少近忧。还是要先放空一下,展望一下未来,想想未来的必然前途。

比如说10年后,20年后、30年后,甚至更长一点时间。从长期来看,社会终归要浩浩荡荡往前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我们赶上美国的生活水平,非洲是我们的生活水平,这又是多大的空间?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过去,在技术条件限制下,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战争来争夺生存空间,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源限制问题得到大大的解决,全球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可以实现的。

大家再想想,10年或者30年后,我们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随着5G、6G的普及,VR、AR体验提升,家庭空间、教室空间、会议室空间甚至城市的空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处都是机器人,人类可能本身也是一个人机结合体,膝盖、心脏起搏器等都是机器,未来可能全身都可以用器械换装;能源可能越来越便宜,飞机出租变得和汽车出租一样发达,星球旅行也会成为一个大产业;还有,未来人均体育教练、音乐教练、各类知识技能教练、家庭医生水平等等都会大大提升,并且还有机器人辅助……

想象、清晰未来的必然前途,我们可以放下焦虑。掌握节奏,做好当下,活好当下,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 **

图片

图片

唯有机会是困难的永恒解药

企业如何面对现实的困难?我认为是三件事情,第一还是要考虑机会在哪儿。我不太赞同“现在不是增长期”这样的观点,增长是永恒的话题,哪怕你衰退得比别人慢也是增长,所以企业战略永远要思考机会在哪儿。第二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不仅思考当下,还有如何赢得未来。第三是节奏,方向正确,节奏错误,也会满盘皆输。面对当前的形势,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思考仍然是机会。

下面,我就机会这个话题来讲讲。

第一个机会,是全球化的机会。

全球人民都渴望美好生活,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是不会变的,只要追求美好生活就有机会,这是底层的需求逻辑。

全球化的机会也包括供应链转移的机会,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现在该是追求GNP增长的时候了。

另外一个,供应链转移过来之后,就带来了这个国家新的增长点,这个国家新的增长点出现之后,就有新的机会了。

想想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刚开始是“三来一补”、OEM,基本上是轻工业产品,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增长点的带动,基础设施开始出现短缺,修路、发电等等需求就有了,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接下来,城镇化跟着就发展起来了,我们加入了WTO后,是更高一阶的制造业转移,这就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后再进入第四个阶段,就有了人才资本积累,产业链积累、资金资本积累,各个产业进入创新驱动,再加上新技术时代来临,又是一批新的增长点。

所以供应链中低端又转移到越南,转移到东南亚,转移到墨西哥,转移到南美,这些国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不会像我们国家一样,接下来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发展?还有互联网应用发展?这对中国企业是不是机会?包括国外电商和独立站的发展,渠道扁平化了,原来产品出口必须要经过当地的经销商,所以被当地的经销商抓住了命脉,电商的发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跨境电商孕育了大批的企业出来。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机会多,中国的企业大量都是向内看,尽管有很多企业出口,坦率地讲那不叫全球化经营。现在部分央企、华为、中兴、联想这些是全球化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还是太少。

所以,到海外去,不仅仅是机会,各国更大程度的融合在一起,一国对另一国的打压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就会涉及到更多国家的利益,打压的难度就会更大。

第二个机会,是新技术周期红利。

这个前面也讲过。比如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我们很多想象不到的机会,在这里不再赘述。

再谈谈我们在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有大量的机会。2019年,光伏实现了平价上网之后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说意味着从补贴驱动向经济性驱动转型,意味着政府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这句话也对。但我说,除此之外,更意味着市场边界被打开了,现在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原来平价上网之前,它的经济性是不够的,基本上是在高电价的地区,比如说西欧、美国,主要市场是这些地方。中国也是主要市场,尽管不是高电价,中国是产业扶持,尽管没有经济性,但有盈利性。一旦平价上网,它一定是全球化产业,印度、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用了,因为平价上网了,比煤炭发电还便宜,所以它的经济性实现之后,市场边界被打破了,这句话已经被印证了。

新能源汽车现在的转换率、渗透率还差得很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有全球竞争力,有很多优秀的企业,第一个代表就是比亚迪。你想一想,如果未来把燃油车的渗透率提高,比如说达到替换70%-80%,这是多大的市场?

图片

第三个机会,是替代。

为什么大国竞争现在这么厉害?包括中美竞争、中欧竞争,因为我们很多是替代,你替代人家,就是抢了人家的饭碗。工业产品,我们往往首先聚焦在单一品类,形成某种优势,同时做透以客户为中心是较为容易替代的。这在各个领域都在发生,而且还可以继续。

而消费品最大的壁垒是品牌,过去通过渠道优势和细分市场起步,很多消费品公司发展了起来,逐渐积累品牌势能,家电就是一个典型。现在,有了互联网之后,品牌和渠道壁垒更容易突破了,品牌壁垒大大降低,很多消费品领域可以被替代。

第四个机会,是升级。

中国各个产业都要升级,这是技术发展、行业发展的本质,这不仅仅提升竞争力,也会带来一定的增长。举个例子讲,比如家具业,如果从机床业、机电工具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人才,再结合生理科学,你可以把床、沙发、做成什么样子的呢?再比如我们的社会槽点很多,我们抱怨教育、抱怨医疗、抱怨农业土壤板结,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都是升级创新机会。

第五个机会,是服务业。

未来的社会会是什么?创新和服务!而且服务业没有什么可以掐脖子的,需要当地化。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还有旅游服务、生活服务(餐饮、理发、便利店等)、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娱乐服务没有减少,还在不断增加、创新、升级与丰富。

图片

企业家精神与五大思维转型

面对当前的局面,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企业家精神与四大思维的强化非常重要。

1、企业家精神

首先还是要呼唤企业家精神。

各个行业立志为“领头羊”的企业还是要学习华为,要以全球领先为追求。过去中国很多企业都讲全球领先,世界第一,但真正扎扎实实去做的还是很少。要真正做到全球领先、世界领先,还是要把格局打开,要敢于追求,要耐得住寂寞。

曾有企业负责人问我中国的营商环境,我的回答就是历史会浩浩荡荡向前,即使是在解放前,我们也涌现了很多有追求、有格局的民族企业家呢。

2、技术和品牌

核心竞争力要素是三个方面:技术、品牌、系统。系统就不说了,什么都是系统。一定要重视技术和品牌,而且技术和品牌要具有全球竞争力。

** **

3、产业链思维

所谓产业生态,我们讲的这些新概念跟过去讲的产业链、复合产业链其实是一码事,本质上就是一个新的概念。现在很多人大讲特讲产业生态要合作,这些话都是似是而非,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永远有竞争和合作,产业生态也是一样,永远有竞争和合作。有的人一讲产业生态就是重合作,其实会把大家带偏了。企业生存首先还是竞争,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企业立足之本,包括大家谈到要创造顾客价值。为什么要创造顾客价值?创造了顾客价值,你就赢得了竞争,如果竞争对手比你能够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你也完了。

我讲的产业链不是说一定要全产业链发展,而是要有产业链思维,要经营产业链,尤其是大行业。钢铁行业没有产业链思维,很多时候就是为矿产资源企业打工;未来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都需要产业链思维。其次,要不断往产业链制高点转移,布局制高点,才能经营全产业链,也才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断的位移,一步一步的发展。华为就是这样的,原来是代理,后来研发,再慢慢一步一步走出来。所以大家要有产业链思维,努力打造产业链的竞争力,有实力的企业要努力占领产业链的制高点。

图片

4、全球化思维

现在的严峻形势倒逼我们要全球化发展,同时,全球化也是我们的机会,全球化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抗打压的护城河。这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会是一个挑战,其中风险、陷阱也会很多。

5、建设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最底层的能力,最终,一切都是靠组织能力支撑。为什么强调组织能力建设?因为这个东西它是一个慢功夫、苦活儿,不是立马就能看到成果的,只有老老实实建设组织能力的企业才能走得远,才能向上走。大家都有这个认知,都想做,但是真正有定力、有耐性把它做好的企业是不多的。我们有太多浮躁之气,等不及等机会主义的影响,这个方面还得磨磨。

6、把握节奏

节奏的关键是两点:机会牵引资源配置和动态平衡。

离开机会配置资源,那可能是一个陷阱,因为没有机会牵引的投入,会带来现金流危机。或者,离开未来机会(成功要素上建设能力)配置资源,那是浪费。但问题是,我们定义的机会或者未来的机会可能是一个“伪机会”,机会就成了陷阱。因此,如何识别“真机会”就成了一个关键。

另一个就是动态平衡,本质还是不要过度透支,这不是一个很好把握的活儿。

其实这一切又反映在领导力方面,企业要有打胜仗的领导力!

图片

营商环境的关键

最后讲一下整个中国的营商环境,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风险。

前面说了消化“透支”的风险有两种方式,如果是十年前,把泡沫戳破了可能还好,但现在可能真的要把这个泡泡加个玻璃罩,罩住它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购买力,保护我们的购买力是为了保护我们在国与国竞争中的优势,保护这个竞争优势也是为了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第二个关键词是活力。

稳增长、保发展现在没什么神招,核心就是激发全民的活力,尤其是企业家的活力、企业的活力。这几年活力也出问题了,这个问题不是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我们想一想中国经历了多少困难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不比现在还困难吗?所以我认为不都是外部因素,关键是内部因素,既然是内部因素,那就还得从内部突破,切切实实地去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活力的激发不仅仅是关怀、政策,更重要的是制度的确定性。

第三个关键词是吸引力。

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企业家的吸引力。美国之所以持续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吸引力”,把全球的优秀人才都吸引过去了。我们要怎么不断地优化制度,增强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这很关键。那么,这还是激发创造的制度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