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就: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就是保护穷人的利益
朱海就: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就是保护穷人的利益
朱海就: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就是保护穷人的利益
贫富差距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富人通过什么手段致富,如是通过发挥企业家才能致富,那么富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就帮助了穷人;如富人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那会使他人更穷。劳资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总统里根都是哈耶克的信徒。
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哈耶克毕其一生都在捍卫市场经济与法治,与福利国家、计划经济做斗争。在奥地利学派学者朱海就看来,对市场的认识,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他的新作《真正的市场》一书,在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市场”概念,认为走向真正的市场才可能使社会保持持久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者将行动和规则结合起来,从“行动-规则”的角度说明何为真正的市场。
朱海就认为,市场应理解为人的行动对一般性规则的遵循,而不能局限在“经济活动”方面来理解市场。只有对一般性规则的遵循,才会产生扩展性的协调秩序。这是更具一般意义的市场观,这样理解的市场就是文明本身。一般性规则的产生,又取决于个体是否从“行动-规则”的角度认识世界。在朱海就看来,行动与规则既是市场的构成,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当个体从“行动-规则”的角度认识世界时,真正的市场才是可能的。这一视角的引入,也是对斯密和哈耶克市场思想的一个深化。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经济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因此,奥派学者不可避免地要从经济领域进入政治制度、法治、政府政策等相关领域,而不是就经济论经济。而奥地利学派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出发点,以及它对市场经济的独特认识,使得其经济主张有别于主流经济学。例如,奥派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但经济危机发生时,没有一个政府完全做到袖手旁观。
迄今为止,奥地利学派仍然遭到主流经济学排斥,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主张也从未在现实中完全落实。但不可否认,奥地利学派确有其深刻的洞见,它认识世界、认识市场的方法,对个人行为的关注,对自由、民主、法治的呼吁和捍卫,始终是重要的思想资源。
就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自发秩序和制度的生成、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燕京书评》专访了朱海就。
朱海就,1973年生,浙江青田人,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有《市场的本质》《大改革: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现实取向》《市场的合作与秩序》等。
**▌**对市场的理解,应立足于作为“本体”而非作为“功能”的企业家
燕京书评:你在《真正的市场》中说,“贫富差距根本不是问题,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完善市场机制,以使财产所有者更好地创造公共利益,让贫困者有机会改善福利。”(318页)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贫富差距太大,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秩序和自由;第二,即使完善了市场机制,财产所有者(资方)也有可能利用优势地位进一步压榨劳方以获取更大利益,导致贫困者难以翻身。你怎么看?
**朱海就:**我认为,这两个方面都是对市场的误解。确实,贫富差距问题经常被用来攻击市场,这是缺乏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导致的。如果我们承认私有产权制度,就应该接受贫富差距,因为毕竟不同人的能力、运气不一样,收入或财富的差距是必然的。对于这种差距,我们不能事先给出一个标准,说差距在多大范围内是合理的,如真的确定了这样的标准,那必然会侵犯产权。
差距大小不是问题,如巴菲特和盖茨很富有,这并不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关键问题是富人是通过什么手段致富的,如果是通过发挥企业家才能致富的,那么富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就是帮助了穷人,这会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相反,如果富人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那会使他人更穷。
对个体来说,重要的当然是他能不能富起来,而不是和他人的差距有多大,差距小不能当饭吃。市场经济的奥妙是让富人(企业家)为穷人打工,富人的财富是以资产形式存在的,是用来为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创造财富的手段。真正可怕的是企业家罢工,停止创造,这样经济就倒退,社会停止发展,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将受害。所以,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就是保护穷人的利益。
秩序和自由都是观念问题,而不是收入和财富问题,正确的观念产生好的秩序,错误的观念产生坏的秩序,如认为富人剥削穷人,要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必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另外,劳资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资本家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先支付工人工资。资本家承担经营风险,他得到的收入在正常情况下是利息,如承担风险,判断正确,会获得利润,这也是他该得的。还有,劳资分析也是一个方法论错误,因为这是一种整体主义,没有个体的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