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和匿名打分的设计逻辑

末位淘汰,和匿名打分的设计逻辑

今天某医疗人刚升职,找达叔交流降本增效,想有一番作为,聊到了末位淘汰制,他想把这作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其中之一

达叔说,你要看清自己的位置,你是职业经理人,不是民企老板,降本增效的事,能在物上动脑筋,就别轻易动人

即使被逼到动人的时候,人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你搞集体降薪,也比裁掉个别人风险低

搞末尾淘汰,听着简单,进入操作环节,请问你按照什么标准来排序?

按绩效、按营收、按利润、按同事之间相互打分?

你不能掌握绝对标准,没有掌控权,就容易翻车

达叔见过某城有客户,想通过末位淘汰砸掉一些铁饭碗,每季度搞同事打分互评

排序倒数第一次,扣发季度奖金

第二次,谈话诫勉

第三次,淘汰出局

结果是什么?

一个人还没干掉,第一个季度评测结果刚出炉,就炸锅了,同事之间全面内战、相互举报开始

“你凭啥选我?我凭啥比他差?他是不是送礼、拿好处了?谁说你坏话了,谁受贿了”

原本大家多少还干点正事,一旦感到自己有失业风险,所有动作都变成自保,拉帮结派、互挖黑料

整个组织的风气,瞬间全部垮掉

排名靠后的同事不服气,各种往上或找纪委举报,至少要把其他同事、或领导拉下来

在自己安全之前,其他任何人都可以不安全,人性的恶彻底被激发出来了

你敢承担这个后果么?

很难

什么时候,你可以干这个活?

上面让你干,上面已经做好为你擦屁股的准备,知道会有动荡疼痛期,你才能开干

而坐在你位子上,开干的技巧,仍然是把工作下移,成立一个小组,尽量让别人去干,自己居中做裁判,别脏自己手

你保住帮你干活的人,上面的人保住你,这样形成的权力结构件,才能把事真正落实好

民企、外企里能搞末位淘汰,本质就是权责利清晰、目标明确就是搞钱,谁耽误老板赚钱,老板就想办法干掉谁

这套逻辑,放在医疗体制内,很多工作难以量化,末位淘汰必然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山头林立

最后淘汰了一群没背景的老实人

极端案例,你手下的人会串联起来,先把你投掉

达叔某前同事,去隔壁公司做总经理干了几个月,被下属在集团满意度调研打分极低,最后走人了

下属对领导打分高,可能是假的,但撕破脸打分低,一定是真的,这才是大公司搞匿名打分的设计逻辑,是风险预警

有一些组织,要的是稳定,未必是效率

盈亏同源,强势的老板丧失纠偏能力,会把公司带进大坑

西贝和老罗互撕,有人吃瓜,有人研究流量,商业,传播等角度,把自己摆进去,是否能全身而退,还是毁了自己

达叔先写了老罗角度, 罗永浩的互撕往事商业研究 研究第一代网红,如何长青,如何选择对手,如何给项目导流

对手一旦选错,就废了

柴怼怼去撕胖东来,就是典型的对象选错,反手就被送进去了

站在西贝的角度,今年某头部医疗外企在医疗展出现瑕疵,被自媒体报道后,号称要起诉自媒体后,达叔就写了一篇:

某头部外资医疗集团,要真和自媒体撕,是要吃大亏的。。

后来有起诉么?

没有

如果真起诉了,连续闹一两年的法律官司,流量一旦搞大,这个公司的业务会损失,这批职业经理人,要被反噬

放在西贝身上,没影响生意么?

西贝贾老板说,日营业额下降了几百万,生意已受影响,但他就是要出一口气,就是要证明自己

这就不是生意层面的讨论,而是个人情感,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争论了,这玩意只有偏好,未必有对错

如果和老罗吵起来的不是西贝创始人,而是西贝的职业经理人,把营业额都吵跌了,会是什么结果?

早开除,以平息舆论了

但挑起嘴仗的是西贝创始人,于是整个西贝的管理层,员工,公关团队,甚至品牌营销供应商,都站队贾老板,说他怼的对,论证他的正确

丝毫没意识到,普通人对专业知识,对复杂知识,对专业概念的认知是有门槛的

就比如,一个女生叫贾金莲,和别人在大街上吵架,对方骂她是荡妇

她扯着嗓门喊自己不是荡妇,上电视,上头条,脱光,拿开房记录给大家看,自己真不是荡妇

这些动作,人们能记住什么?

贾金莲,荡妇

土耳其当年世俗化,想让女人别再裹伊斯兰头巾了,正面宣传好多次,女人都不听,继续裹头巾

怎么办?

出个规定,女人不用再裹头巾,妓女除外

立马都不裹了

对品牌经营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让自己和负面联想有任何关联,想不清楚这个,就不是外部危机,而是内部危机

是老板的脑子有危机,而身边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敢忤逆,更不敢多言,毕竟权责利不对等,你把公司弄崩了,他们换一个地方打工

现在说老板不对,老板正干的尽兴,你当场就得失业

什么时候能改?

生意继续跌,跌到老板自己都后悔,发现自己错了,找到个台阶,就下来了

北洋袁世凯想称帝,身边人骨子里都反对,嘴上都支持,就看着他把自己作死,这才是当老板最该自我警惕的

警惕丧失纠偏能力

医疗集采断供、破产,房价打压烂尾躺平

最近一些省份药械集采中心,静悄悄发了通报,医疗集采断供的名单(见留言区),除国企民企外,罗氏、美敦力等外企也开始断供、撂挑子

医院订100盒药,中标企业只发20盒,剩下的没货,等着吧

检验耗材、手术高值耗材,发货率只有30%左右

北京某企业颅内取栓支架,2025年上半年订单六千多个,只发出82个,河北某企业发货率为0,直接断供

控制房价、打压房价,最后就出现了地产商躺平,满地烂尾,跌入保交楼的境地

集采把医疗产品价格砍去90%,医疗产品也需要保交付,不许断供

初心都是好的,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善意铺就的

达叔之前写京沪专家开始吐槽集采产品质量

北京上海的专家吃不惯粗粮。。

天津负责心脏支架集采的负责人,近期也被抓进去了

砍价可以,自己不买还乱砍价都没好下场。。

对价格的扭曲,就是对经济的扭曲。。

在商业世界里,一些乙方整治甲方的伎俩,就是先找个公司报个超低价

中标后要货?

等着吧

博弈几次,甲方就老实了,知道不能贪便宜,双方在真实世界就找到平衡了

但放在房产和医疗赛道,甲方和乙方这种博弈,乙方超低价中标、清完库存后断供,甲方有生气么?

未必

甲方只关心自己的医保账户盈余、社保压力缓解,把断供企业取消供货资格,换个牌桌,再来一轮

收获的是什么?

把100元/盒的药,砍到1毛钱,都不够包装的钱,随后收获网上一片喝彩

喝彩者,看不到商业重复博弈背后,自己才是最后的被牺牲者

这些公司,在报价时,难道是乱报的么?

也不是

基本是按照成本价+养点员工,报了个最低价去冲一把,如果正常结算,是可以保持供应的

谁没信用、先违约的?

甲方

完整链条是:药企收钱,给配送企业发货,配送企业给医院发货,医院没钱就得3个月-2年的账期,医院等医保结算,才能有钱付款

付出来的钱,不是现金,还是银行承兑汇票,又得等,又是资金成本

回款周期拉长,一算资金成本,就亏损,干脆就断供了

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款没到、不发货,不算违约

站在支付端的角度,不是不发、是缓发、是有计划的发,是真没钱的无耻嘴脸先违约

这种把戏在央国企天天上演,各种工程和民企签个大合同,分期供货,就是不给钱,还必须要垫资、按期交货

民企没收到款,就得开发票,走流程,开票就要交税,不仅亏货钱,还要亏税金

部分医疗中标企业,开始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