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殊又最不特殊的生产要素:劳动
我们之前的文章介绍了 生产要素 的概念,我们又通常根据习惯把生产要素区分为资本、劳动和非人力生产要素。对这三种生产要素的分析,也是经济学非常核心的内容,未来这个经济学系列文章会逐步详细分析这些内容。今天就先来聊聊也许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都最为密切的生产要素——劳动。
对于真正的经济学家来说,不会去纠缠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还是“劳动力”这种文字游戏。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真实的人的行为。我们还是老规矩,从真实的人的行为出发,看看什么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劳动”。
先回忆一下人的行为是什么, 人的行为是有意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就看出,人的行为,总是意味着人要做点儿什么,哪怕是静止不动的思考,也意味着人要付出相应的生理能量。而当我们把这些生命能量和生理表征当作达成目的的手段时,就称之为劳动。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劳动的概念是清晰明确的。但是看到这个劳动概念,我想一定有朋友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岂不是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劳动了?**这个问题,正是理解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关键问题。
而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劳动是“手段”。作为手段,意味着此时相关的动作,必然是要达成一个间接满足,而不是仅仅为了做出这个动作本身。而当一个人做出了某个行为动作,目的就是为了做出这个动作,也就是说从这个行为中获得了直接的满足,那此时这个行为就不能被称为劳动。正如吃饱了饭没事干出门散步的人,与徒步去往某个目的地的人,虽然他们都是在步行,但是显然前者的步行本身就是目的,而后者则是手段。因此,也只有后者的步行可以称为劳动,前者则只能算是休闲。
可见,劳动与其他行为动作的区别,并不在于具体做的事情是什么,而在于人的主观目的。主观主义方法,在理解“劳动”这个生产要素时也不可或缺。
到这儿,我们可以算是把劳动与其他行为做了区分,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但是,想必会有读者产生另外一个疑问:是不是只要是为了间接满足付出的生理能量都是劳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审视“手段”的内涵。而这里就涉及到 手段的稀缺性 这一手段的性质了。对于手段的稀缺性,我们之前的文章有专门的分析,本文仅针对劳动这一手段进行推理。手段必然稀缺,劳动自然也不例外。只有在我们考虑如何节约使用生理能量时,生理能量的使用才可能成为劳动。
例如,一个假期的清晨,你刚起床,精力充沛。这时候你想享用一顿美味的早餐,恰好你又擅长厨艺。这时候你为自己做一顿美食,这个过程中,你从未考虑过是否要省点儿精力,而一心只想把食物处理得更加美味。这个过程中,你耗费了生理能量,但是这不是劳动。此时的生理能量仅仅是一个生存的条件,而不是你的手段。但是,某日你工作了一整天,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此时你衡量是要自己做饭还是叫一个外卖。最终你选择了自己做饭,你尽量减少做饭的工作,尽快让自己吃上了饭。此时,你耗费生理能量就是在劳动。
上面的例子并不严谨,仅供帮助理解,判断什么行为是劳动的关键,唯一的依据就是,我们对生理能量的使用是不是作为一个手段。在真实经验中,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不是在劳动,虽然可以从理论层面区分,但是经济学家并不关心。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人为了获得工资报酬的那些劳动。对这些劳动的分析则涉及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一些根本特点。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以后会做专门的讨论。
到这儿,我想应该对于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介绍应该比较清晰了。最后回到今天的题目,为什么说这个生产要素是最特殊又最不特殊的呢?
劳动这个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都只是人实现目的的一个手段,就这一点来说,它并无特殊之处。人使用劳动满足自己的需求与使用其他手段没有区别,在市场上,企业家配置劳动这一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考量也没有区别。而几乎所有的其他生产要素,最终都要与劳动共同配合,才能达成人的目的。劳动就是这么普遍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的生产要素,毫无特点。
然而,劳动也是唯一的由人提供,最终也是服务于人的生产要素。这个生产要素会随着人的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而发生巨大的品质变化。对这一生产要素的使用,绝不是就像使用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只考虑自然属性,就能发挥其作用的。这就是劳动最为特殊之处。
理解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对我们理解市场变迁,就业失业,工资涨跌……乃至提升企业家与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都将提供最基本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