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经济制度是竞争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
不要锁死「科技树」,最好的经济制度是竞争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
认为最好的经济制度是怎样的,历史上有没有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制度?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算简单。
简单的回答,我在理论上比较认可即使在奥地利学派也有分歧的「无政资」。
但是,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需要把逻辑推理到极致,需要摆脱很多生活经验的干扰,所以非常不容易理解。
而且还有一点,难以理解也就容易误解,正如很多人会把「无政资」和「无政府」相混淆一样。
知道和认可的人都明白其中的不同,但是从传播角度讲,一般人无法做出这种区分,也就会几乎本能地拒绝和排斥。
所以我认为需要换个角度来更接地气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什么才是最好的经济制度。
众所周知,理论分析上,经济学需要尽可能保持纯粹,这样才能看清现实别后的因果关系。
很多人不明白其中关系,总以为纯粹谈经济学就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误国。殊不知,这正是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要求。
但是在实践中,经济问题很多时候就是政治问题,经济制度有时候就是政治制度,这是无法分离也无法逃脱的。
所以在回答读者朋友的问题之前,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声明,那就是即便我们在讨论经济政治制度,也是仅限于理论可能性的探讨,我们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没有其他非分之想。
简单来说,我认为最好的经济制度,概况起来大概就是十二个字:
衣食无忧,精神自由,自由选择。
实现路径上,也许没有想的那么艰难,因为我们就有现成的成功经验。
也就是,在逻辑、法理和政治实践上,都说得通、都能落地推进,只不过需要走得更远一些罢了。
现实中,至少有三大块已有的成功经验:其一,深圳特区;其二,“一国两制”;其三,海南自贸港。
深圳特区的成功不必多说,“一国两制”至少目前来看,也是可行并被所有人认可和接受的,而海南自贸港,正在封关准备实施零关税。
地点上来看,深圳是一个市,一国两制是地区,海南是一个省。
也就是,成功的样本空间是很丰富的。
最好的经济制度,就是把这些成功的样本经验推而广之,全国复制。
这个逻辑推理到极致,那就是在国防、外交等对外政治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统一抵御外敌,并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是一家。
注意,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就跟大学里边大家见了老乡、听到家乡话会感觉亲近一样。
而对内,把上面我说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并且深化,逻辑推理到极致的答案就是,各省高度自治。
政治和经济分开,甚至不需要在人事任免等政事问题上自治,只需要允许各省在一切经济问题上高度自治即可。
几个大的经济问题,无外乎土地政策、税率、关税和公司法、劳动法等问题。
现实看,当年的深圳,今天的 HK 和未来的海南自贸港,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治”,尽管还不是那么彻底,高度还不是那么高。
国家层面的统一,保证全国是一个大市场,各省也有自己的小市场,保证人们自由迁徙的权利。
这在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竞争,你海南个人所得税低是吧,我山东比你更低;你海南部分产品零关税是吧,我东三省所有产品零关税。
你山东最低工资2000,人力成本高了,我企业就可以选择最低工资1000的地方,或者干脆去没有最低工资的地方。
另外,停止全国财政的转移支付,各省自负盈亏。钱多的省份即便就是用高福利吸引人才过来,也会精打细算,不会寅吃卯粮。
因为如果大家都知道不能转移支付了,自然就会更加小心地花钱。
那些经济落后的省份,也会再想办法,这就像夏天的淄博,冬天的哈尔滨,都是揽客,为什么就只能揽游客,而不能揽人才、揽投资呢?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有些多余,各地的抢人大战也早已开始。只不过,给的自由度远远不够,很多事情地方还没有自主权。
特别是在土地问题上,国土部门天天用卫星检查执法,现在地方上一点腾挪的空间都没有。
所以综合来看,如果说能在现有基础上让中国经济再上高速发展的台阶的话,我认为就是更大的经济自治自由度。
这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省际、县际之间的竞争,各省市之间都不用搞什么评比,GDP、就业率等各种数据都不需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各种评比统统取消,人们用脚投票就是最好的评比。
水往低处流,人不一定往高处走,但人一定会往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去。
哪里衣食更无忧,哪里精神更自由,哪里的自由选择更多,人们就会去哪里。
这里不是在讨论润不润的问题,而是偌大一个中国,肯定有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
前提是,不要锁死「科技树」。
让各省各地区自己去摸索发展壮大自己的「科技树」,然后人们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棵。
自由迁徙、竞争之下,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保护产权不力的地方,很容易被人们抛弃,这就是一个反馈信号,让主政一方的人知道哪些政策是对的,哪些政策是有问题需要改进的。
而且,这种情况下,试错的成本仅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同时造成大面积错误,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浪费。
总说奥派空想不现实,这次是不是呢?
实际上,认真看下改革开放的历史,就会知道,包括小岗村的联产承包,很多时候就是地方在拼命争取这种「自治权」,好放手发展自己的「科技树」。
胆大的如广东、上海,争取到的空间大,开放的力度也就大,经济也就率先发展起来了。
胆小的地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就只能跟着全国形势走。
所以才出现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长三角、珠三角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冲在最前面。
奥地利学派讲究一个逻辑一致性,讲究逻辑彻底一点,抛开那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不谈,求同存异,我认为即便是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中国改开的成功经验,也是支持我的立论的。
不要锁死「科技树」,最好的经济制度是竞争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