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客户,却没有被服务的感觉

  • 图片

    文 | 切茄且郄

    狭义上来说,商家为用户提供的实物叫做产品,而商家服务人员的一些具体动作则叫做服务。比如同一个场景下,餐厅提供的午饭属于产品,服务员为客户端上桌的动作就是服务。

    但是在一些比较宽泛的讨论中,这两个概念可以是等效的,是两位一体的。提供某种产品也是服务,或者反过来,服务本身也是一种产品。今天要聊的就属于这个范围,我把自由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统称为服务。

    人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为彼此服务就是最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社会生活方式。

    人不是全能的,就算是全能的,时间也是稀缺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所以需要分工,分工说到底就是为彼此服务。

    分工是人类的伟大发现。用最原始的模型来解释就是我专心打猎,你专心捕鱼,然后我用打来的兔子换你网来的鱼。这样大家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效率更高,最后大家都能得到更多的兔子和鱼。

    然后加入分工的工种越来越多,比如摘野果,做衣服鞋子,甚至唱歌跳舞这些娱乐项目,直到今天社会分工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货币这种中间交换物,使得错综复杂的市场合作成为可能。

    今天的我们对货币习以为常,我们会说一条鱼值三十块钱,而不是说一条鱼值两个西瓜。直接以物易物的难度会随着工种的增多指数级增长。货币把互相服务这个过程,拆解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单向过程,被服务的一方只需要掏钱,而他的钱也是为别人服务的时候换来的。

    有一些看似是服务实际上并不是服务的活动,时常给“用户”造成一些混乱,产生一些迷茫,就是“我明明是客户,却没有任何被服务的感觉”。

    因为这些活动只是表面看上去像是服务,实际上根本不符合“服务”的本质特征。那么符合什么特征才算是服务呢?

    首先就是自愿。

    服务之所以是服务,是因为你对我有用,我需要你,我允许你为我服务并且向我收钱,你才可以为我服务并且收取费用。

    我们能想到的任何服务都符合自愿特征。菜市场没有规定要求顾客必须买最低多少钱的洋葱;暑期班也不会要求所有家长送孩子去上他们的舞蹈课,绘画课,乒乓球课;商业保险不会出台任何规定要求所有人都买养老保险。

    都是自愿的,我想买才会买,我想上才会上。我菜里需要洋葱才会去买洋葱;暑假我需要找个地方帮我看孩子顺便学点东西,我才会花钱送孩子去暑期班;我有储备和预防未来的需求并且手里有闲钱才会去买商业保险。

    而且自愿也是双向的,暑期培训机构觉得这个家长特别难搞,得不偿失,完全可以拒绝为他服务。

    服务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经常有竞争。

    这也是自由行动的体现。他可以教课,我也可以教课,看谁教得有趣又有料,用户就会更愿意选择谁。那么我就要想办法比同行做得好,获得更多用户,这就引出第三个特征。

    第三个特征,服务者会想尽办法讨好用户。

    这个特征的前提就是前面两条,自愿和竞争。

    出于安全感的需求,人需要囤积,需要未雨绸缪,所以往往更希望多赚钱,少花钱。卖家相对买家更多时候是被动的,他们不能强迫用户消费,要苦心经营,要与同行竞争,要提升服务,要小心定价才能在销量和盈利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争取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种自愿、竞争、讨好,都太过平常,太过自然而然,人们坦然接受自己作为被服务者的角色,甚至时不时仗着这个角色为难一下服务人员,享受一下王公待遇,对其难能可贵之处没有任何察觉。

    为什么难得?因为“为别人服务以换取财富”这种行为需要参与者普遍认同并遵守共同的规则,也就是财产的自愿交换,还需要克服一些霸占和抢夺的动物本能。

    抢夺的本能没有消失,一直伴随着人类直到今天。比如同样是开班授课或者提供保险服务,我们所熟知的另外一类机构就不会征求你的意见,你没有自愿的机会。

    在被“服务”的过程中你全程被动,不能选择给孩子上什么课或者上不上课,必须上,不能选择买什么保险或者要不要买,必须买。你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决定,那么这就不是真的服务。

    你不是自愿,他们没有竞争,他们也不会讨好你。服务的过程不是你需要,而是他们需要;要求你的人,一定会从中获益;你在其中往往获益不多甚至不一定获益,但是你一定要付出。

    这就是真假服务的区别。真服务发挥各自专长,节省时间精力,高效解决问题,丰富彼此的生活;假服务则更有利于一方,作用有限,甚至经常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