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业反”内卷“,把一个行业反没了!

图片

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量定格在2412艘。其中韩国船企接单量同比骤降38%,日本跌幅更达41%,而中国船厂却逆势包揽71%市场份额。这其中,日本企业的市占率跌到了10%左右。 曾几何时,日本造船业是什么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造船业简直是在全球横着走啊!市场份额直接突破50%!什么概念?就是全球每两艘新船,就有一艘是日本造的!那时候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井造船、日立造船,这些名字在全球航运界如雷贯耳,就像现在的"丰田"“索尼"一样,是日本制造的骄傲!但现在呢?惨不忍睹啊!全球份额跌到10%左右,被韩国、中国远远甩在后面!这落差,惨不惨?那是相当惨!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这不是很简单嘛,日本人工成本高啊,劳动力贵啊!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如果我告诉你,背后还有一堆制度性的问题在作怪,你信吗?先回顾一下日本造船业的辉煌历史,看看当年是多么牛气冲天! 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但它的造船业起飞得特别快!到1956年,日本就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再往后发展,1969年日本造船产量占全球的48.5%,到了1970年代中期,更是直接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好景不长啊!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造船业就一路走下坡路。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开始猛追;到了2000年初,韩国把日本反超了;2010年后,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又给了日本狠狠一击!你看看现在的局面:2023年全球造船市场份额中,中国占45%左右,韩国约32%,日本只有不到20%,而2024年则直接跌到了10%左右了。而且还在持续下滑!怎么说呢?真是"没想到,没想到啊”!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最大的一个原因,你可能没想到,那就是“防内卷”。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出台了《特定船舶整备调整法》,开始对造船企业实行严格的产能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说是保护行业免于恶性竞争,也就是防内卷,但结果如何?完全适得其反啊!政府是怎么"管"的?首先是强制性"减船"计划,要求企业拆除35%的船台和船坞!因为当时全球需求不旺,各船厂价格竞争激烈,那政府就下个命令,不许你们有这么大的产能。你们“产能过剩”了嘛!1979年至1988年,日本造船企业关闭了一半左右的船台!这意味着什么?当全球市场需求回暖时,日本造船厂已经自断手脚,产能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韩国在干嘛?人家韩国可不傻,正在大举扩张产能呢!你退我进,这就是日韩差距开始拉大的关键时期!还有更离谱的!为了阻止企业“内卷”,日本政府还推动了行政指导下的"卡特尔体系"!日本政府允许造船企业组成卡特尔,共同决定产量和价格。这看似保护了企业利益,但却完全扼杀了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创新动力。最典型的就是1988年建立的"造船设施协会",它给企业设定了产能上限,导致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戴上手铐脚镣吗?这不就是"自废武功"吗?米塞斯曾经说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论初衷多么良好,最终都会产生与原意相反的结果。日本造船业的衰落,简直就是这句话的教科书式例证!政府试图通过管制保护行业,结果却彻底扼杀了它的活力和全球竞争力。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第二大制度性病因,是日本的货币政策。 日本在九十年代通货膨胀后,就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期,被称作为失去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来,日本央行为了不让那些在通膨期错误投资的大企业死掉,不断地干预市场,甚至成为了日本所有大企业的大股东。 这种避免清算的手段,最终让日本企业官僚化,反正我死不了,为什么要创新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造船业已经呈现出典型的"大企业病"症状,创新能力明显衰退。要知道,当年日本企业引以为傲的是什么?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对吧?这些创新正是在激烈竞争时期开始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优势被韩国和中国等竞争对手迅速学习和采纳,而日本企业却像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陷入了路径依赖,难以破局创新。举个最明显的例子:LNG船舶技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发了膜式LNG船技术,但随后的30年里,创新步伐明显放缓。而韩国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却在21世纪初实现了技术跨越,不仅掌握了膜式技术,还开发出更先进的MARK III和NO96等新型隔热系统,迅速抢占了高端LNG船市场。你看看,这就跟当年日本半导体被韩国三星超越是一个道理啊!曾经的领跑者,现在变成了追赶者!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被央行吊命的日本大企业决策链太长,创新流程僵化。一项技术改进从提出到实施,需要层层审批,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国企业决策链则相对扁平,能更快响应市场变化。日本企业高层多为内部提拔,思维趋同,不愿冒险;而韩国则更愿意引入外部视角,甚至聘请国际专家担任顾问。我问你,这种情况下,谁能赢?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当然是韩国赢啊!在市场中,只有那些不断创新、敢于颠覆自身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有政府包养的日本造船企业太过保守,不愿打破既有模式,最终被更具创新精神的竞争对手超越。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在这种保护下,日本的企业制度也无法得到调整。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这对造船业的影响尤为深远。什么是年功序列制?简单说就是薪资和职位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年资和资历,而非个人能力和绩效。这种制度有什么问题?年轻人没有机会啊,阻碍了新技术、新思想的引入。年轻工程师即使有创新想法,也难以获得充分重视和实施机会。数据显示,日本造船业工程师的平均年龄超过45岁,远高于韩国的38岁和中国的33岁。这种老龄化的工程师队伍,对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么讲?就是一群老人家在管理企业,拍脑袋做决策,跟不上时代节奏啊!年轻人有创新想法?对不起,先熬资历吧!等你熬到有发言权的时候,可能已经50多岁了,那时的创新思维还在吗? 年功序列制下,年轻有才华的专业人才发展空间有限,许多优秀毕业生根本不再选择造船业。日本造船企业每年招收的工程师数量从1990年代的2500人左右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00人,人才断层问题极其严重。跟互联网、AI、新能源这些热门行业相比,谁还愿意去造船业熬资历?一个地区的经济进步依赖于企业家精神和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日本僵化的用人制度,正是阻碍造船业复兴的重要因素。说白了,就是人才不流动,新鲜血液进不来,创新肯定是搞不起来的嘛!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如果允许企业破产,让企业自负其责,这种破烂制度,早就会在企业生存的压力下,被企业抛弃。但央行养他们啊,越养,越废。 反过来,中韩造船业技术创新不断。 比如大宇造船在智能造船方面的投入占年收入的3.5%以上,远高于日本企业的1.5%平均水平。三星重工更是开创了"H-Dock"干船坞建造法,将船体分段同时建造,大大缩短了交付周期。一艘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建造周期从日本的12-14个月缩短到韩国的8-10个月!你说日本企业怎么能跟得上?赚钱干不过人家,速度干不过人家,那还拿什么来竞争?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向韩国!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人力成本低吗?在造船业这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人力成本,不是最为关键的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资本积累后的技术创新。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以上海外高桥造船为例,其年研发投入从2010年的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近8亿元。中国船舶集团已经掌握了大型LNG船、极地船舶等高端船型的建造技术。 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业在供应链整合上也取得了突破。现代化的造船产业集群在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形成,零部件本地化率从2000年的不足40%提升到现在的75%以上。这种垂直整合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竞争优势啊!2023年全球订造的绿色环保船舶中,韩国占比43%,中国占比38%,日本仅占15%。2024年呢,中国船厂的订单直接达到了78.5%。连绿色船舶这种最需要技术含量的领域,日本都已经被韩国和中国甩开了!这还了得?这不是日本最引以为傲的高科技领域吗?居然也输了?在制造技术上,日本也远远落后于中韩了。韩国现代重工的"Smart Yard"系统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从设计到生产的数据一体化率达到95%;中国船舶集团的"数字孪生船厂"覆盖率达到80%;而日本主要造船企业的数字化覆盖率平均只有60%左右。你看到没有,反“内卷”,不许企业激烈竞争,认定为恶性竞争,也不许劳动力竞争,要搞年功序列制,都追求一个躺平的状态。唯一的结果,就是产业萧条嘛。 写这一篇的目的是什么,是说我的国厉害么?当然不是,你懂的。余承东:“我们认为应该是卷价值,而不应该是卷价格。在智能电动网约汽车里面,全世界的NO.1的卷王应该是比亚迪,我们也不善于卷超低价格。我们还是善于卷价值“市场监管总局:整改电商平台“仅退款”,服务企业换赛道远离“内卷”7月6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携手16家车企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承诺书主要目的是“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霍启刚提案,“内卷式”竞争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总体来看,它是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无序扩张产能,进行零和甚至负和博弈,导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长期处于微利亏损状态,低价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影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呵呵,你们就作吧。一个允许竞争的环境,才是企业的好环境,才是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环境,而一个保护企业不让他们”内卷“的环境,葬送的是所有人的未来。不需要同情在竞争中压力山大的企业家、电商商户,市场的残酷,是因为消费者残酷,消费者只买性价比高的。 再次强调,市场经济不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制度,市场经济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制度,企业在竞争中该死就得死,劳动者在竞争中疯狂工作,也是市场之必然,这是消费者们集体的决定。什么自由市场保护资本家,这是没有的事,自由市场保护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权,只有让消费者通地钞票来决定企业的生死,才叫自由市场。 是消费者要求保护企业家产权,你不保护产权,他怎么可能生产优质低价的好产品?企业家,是消费者实现更加富裕的手段。 破坏企业家产权,最终伤害的就是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只选择那些效率高、价格低、质量好的产品。自由市场,才是保护所有人长远利益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人不是消费者。 当抛弃消费者立场,天天谈什么保护企业时,完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