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意识形态和制度,观念决定一切!
观念决定一切
这又是一个关于奥派理论的通俗化解读长文。一万多字。
不喜勿入。
观念是否决定一切,这个问题,却是网络上绝大部分争论的来源。可以说,理解了这篇文章,网络上大部分各种争论,你一眼就能看透问题出在哪。
意识形态冲突要如何解决,这也是人类最大的难题。
因此,非常重要。
思考是个人的
要谈到人的观念,先要说到理智这个概念。
你可能会说这人的理智不就是个抽象概念吗?是个哲学命题吗?到处都是思辨,现在谁还会琢磨这种东西呢?
但这是理解世界最重要的理论,它是一个关于人如何认知世界、进而行为的根本问题呀。
人的理智最有名的特点是啥呀?
自由意志!
这就奇怪了,一个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居然是理解人类行为、社会互动和世界观的基础。
但关于人的理智,误区非常多。
第一个,很多人觉得理智就是冷冰冰的逻辑。错了,它在人的行动规律中里指的是人能够行为的根本能力。
你想想啊,我们能把感觉、知觉整合成观察与经验,再把经验组织成思想体系,这能力可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特征。
第2个误区呢,就是认为思考和行为是两回事。
大错特错!.
思考的方式是:
在事前权衡将来的行为,在事后反省过去的行为。
每一个行为,总是基于某一确定的因果关系想法。
没有思考的行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3个误区是很多人认为思考是社会的产物。
其实恰恰相反,社会是人的思考的产物。思考的主体,永远是个人。社会不会思考,一如它不会吃饭、也不会喝水。
这上面是清理了3个误区,下面我们就可以说说人的理智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或许觉得理智理所当然。
但这个理智居然是人独有的特征,大家想过吗?
那些作为人的感觉、知觉和观察基础的对象,也都在其它动物的感官前面通过,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动物看到的差不多,我们听到的声音和它们听到的也差不多。
但是,只有人,能把感官受到的刺激转变成为观察与经验,而且也只有人,能把各式各样的观察与经验安排成连贯的思想体系。
你看到一只猫,它也看到了你,但它不会把你归类为"人类"这个概念,也不会将这次见面与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形成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理解。
理智作为人独有的特征,它不是仅仅用于认识宇宙奥秘的工具,它首先是让我们能够行为的基础。
行动之前,先有思考。
没有任何一个人行为时是完全"本能"的——即使是看似本能的反应,也是建立在某种因果认知的基础上。
你被蛇咬过一次,见到蛇会躲,这不是单纯的"本能",而是你认识到"蛇可能会咬人,被咬会痛"这一因果关系。
你想想看,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个能力啊!我们能够不断从经验中学习,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这背后全是理智的力量。
思考的主体,永远是个人。社会不会思考,就像它不会吃饭、不会喝水一样。
人的思考从原始人那种幼稚的思考演化到现代科学,这过程发生在社会框架内。
但思考本身永远是人们个别的成就;有联合的行为,但绝不会有联合的思考。
这可不是在说集体决策没用,而是说每一个集体决策都是由个体思考汇聚而成的。
你有没有去开过那种集体讨论会?表面上看大家好像在"集体思考",但实际上呢?每个人都在各自思考,然后把想法说出来,最后形成一个所谓的"集体决定"。
所以啊,思考这事儿,从来都是个人的活动。
思想传统最主要的承载工具是语言文字。思考是和语言挂钩的,反之亦然。各种概念都载在语言文字里。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就像语言也是社会行为的工具那样。
这不仅是说没有语言我们就难以表达想法,更是说语言本身塑造了我们思考的方式。
比如英语中有"privacy"这个词,但在他流传出去之前,在很多其他语言中并没有对应的单词,这就会影响不同文化中人们对隐私概念的思考。
想想看,一个没有"隐私"这个词的文化,他们怎么可能有像我们这样的隐私保护意识呢?
在当人民主权这一概念被思想家创造出来,并流行于全球后,其他地区的人才能认知到这种政治体制是什么。
如若没有这个概念的创造 ,皇权时代到现在也不会终结。
人不可能在不建立人民主权概念思维之前,就创造出现代共和制。
因为语言承载着思想,思想决定行动!
语言就把我们的思维给框住了。甚至我们当下很多人的思维都被语言概念所框住 ,比如,在一些人眼里,威权与民主相对应,除此之外,世界上没有第三种东西了。
于是,几方在这两个概念之中争论了数十年。
但自治,他既不是威权,也不是民主,都不能叫共和制。在没有出现这个概念及详细的解释之前,人们就永远困在这两个概念的争论之中。
思想是怎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思想和观念的历史,是一个持续的跨代对话过程。想想看,我们读柏拉图的《对话录》,跨越了2400多年的时空,仍能够与他的思想对话,这是不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后代的思想产生自前代的思想。
没有前代思想刺激的帮助,智识是不可能进步的。
但是,思考永远是个人的表现。即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的也是你自己的眼睛。
意识形态
中国人喜欢说一个词,三观不同。
但世界观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其实经常被混淆。
世界观是个更大的概念,你把一个人所有关于宇宙、生命、社会的看法统统放一起,那就是他的世界观。
而意识形态呢,它的范围更窄,只涉及人的行为和社会合作,不管玄学的和宗教信仰的问题,也不管各种自然科学,都叫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关于对社会的理解。
很多看似激进对立的意识形态,比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些根本点上其实是有共识的。
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承认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往往被夸大了。
甚至有人经常在评论区里说,有一些人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在意识形态上永久对立的。
例如中国粉红与公知的对决。
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这么大的分歧。如果我们说,都希望未来的中国民众更加富裕,他们之间会否认这一目的吗?
不会。我也不会。这不是三方就在目的上达成一致了吗?哪是什么势不两立的势力呢?
两个厨师争论煮面条该用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人的目标都是煮出好吃的面条啊!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但在不同意识形态人群的政治纲领中,那些技术性议题,当然至关重要。
一个意识形态主张,是和一定的手段绑在一起的;它推荐某些政治行为的办法,而拒绝其他它认为不适当的办法。
因此,区分意识形态的原则是什么?
是手段的选择。
不可能存在一种意识形态,它宣称要将所有的人带向更贫困的未来。
所有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本质上是手段方面的分歧。
比如有关政治组织问题,有人支持民主制,有人支持君主制,有人支持精英统治、有人支持自治制度。
他们都说自己的制度更能带来繁荣,但实际上争的是哪种制度能更好地实现民众幸福这个共同目标。
在经济问题上也是如此。
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制,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干预主义主张混合制度。
但大家辩论的核心都是哪种制度能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什么终极原则的分歧。
你想想看,哪个政党敢说"我们的政策会让大家变穷"啊?没有这样的傻子吧!大家都在说自己的政策让民众更富裕,只是路径不同。
民族主义者认为不同国家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间的利益是和谐的。
争论点不在于目标不同,而在于如何达成同一目标——增进本国民众的福祉。
自由贸易主义者之所以主张和平与自由贸易,不是要"卖国",而是认为这是让本国经济繁荣、民众富裕的最佳手段。
当然,宗教是不一样的。
宗教信仰方面的纠纷确实难以用理性解决。
但是,一个宗教团体一旦涉入政治领域,就必须考虑世俗的利害关系。从来没有哪个宗教在世俗活动中告诉人们:“实现我们的计划将使你们贫穷,将损害你们的尘世幸福。”
你看那些中东的宗教领袖,一上电视就说"我们的信仰能让社会更和谐,让人民更幸福",没有一个敢说"跟我信教你就得受苦"的,那谁跟你信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所有意识形态不得不承认社会合作至为重要,不得不赞同人们对改善物质幸福的关心。
因此,所有意识形态都植基在一个共同基础上;使它们彼此有所差别的,不是什么超越经验范围的问题,而是手段、方法层面的问题。
当然,流行于这个世界,特别是中国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折中观点。
他们说,市场要搞一点,计划要搞一点,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完美的,不要极端化。
但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要以逻辑一贯正确的意识形态取代流行的折衷主义产生的矛盾教条。
人们必须在心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内,努力把所有相关问题想个透彻明白;绝不可默许前人留传下来的解决办法;相反地,必须永远重新质疑每一个理论、每一个定理;绝不可在努力扫除谬论、寻找最佳可能的认知时,有任何松懈;必须揭露似是而非的学说,详细讲解真理,去误存真、永不懈怠。
因为涉及到哪一个手段能达成目标的科学问题,这是不可能妥协的。
政府管制价格,限定价格,必然导致生产的萎靡,从长远损害所有消费者的利益。某一行业被政府垄断,必然导致价高质低,或用税款补贴,导致竞争不充分 ,这一行业的创新衰退,最终不利于所有的消费者。
上述这些关于手段的争论,是无法折衷的,否则,经济学就没有必要当作一门科学存在了。
当然中国的确有大量这样的民间声音,就是认为经济学不是科学。
他们认为人的行动,没有规律可循。公有制、或私有制会产生什么后果,一切因情势而定,是不存在确定的因果关系的。
当然如果按他们的观点,社会都要停止运作。假设供给量变小了,需求量不变,但价格却不上升,这就能说明经济规律无效,但所有的企业就不知道怎么生产了。
意识形态的争论,是知识的争论。
把这个转移到道德领域,把支持相反意识形态的人叫做恶棍,这种做法是一个灾难。宗教团体和马克思主义特有的那种教条主义只导致不可调和的冲突。在这种态度横行的地方,没有社会合作的可能。你看那些骂对方是"走资派"、“叛徒”、“异教徒"的,有多少是真正在讨论问题啊?他们只是在抹黑对方人格,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啊!
不过,仅仅是手段认知的理解不同,可以归结于知识的争论。但漠视他人的权利,比如要杀犹太人来获得财富的纳粹,这就不仅是知识的争论了,而完全可以当作恶棍处理。
我们有时会批评他人无知。
这个无知是在说,你不熟悉这一领域,却喜欢在这一领域发言,这就容易被人批评为无知。
批评另一些人蠢。
这是知识争议中的语言攻击,与对方搞不懂1+1=2,这个数学问题一样,认为这些知识应该是简单的,但对方却就是不理解。
还有骂对方坏的。
坏,就是漠视具体个人的权利,甚至对杀死无辜的人叫好,那么,这就是失去了对社会合作的基本认同。
但当社会合作消失时,比如不同的部落是隔绝时,那么外部落的人不属于本部落社会的一部分,将对方杀死,并将战俘视为奴隶,则是人类几万年早期历史的常态。
进一步深究。
纳粹杀犹,甚至整个欧洲排犹,在纳粹占领欧洲各国后,欧洲大量平民积极举报,甚至捉拿犹太人,这种坏依然来源于对手段的认识错误。
犹太人被当作了社会的侵害者,而不是合作者,其从事的金融领域的生意,被古老的欧洲反商意识形态认定为是吸血鬼。
所以,依然是对金融产业这一手段是否是社会合作一部分的知识问题。
二战后,一些精神科医生认定纳粹分子得了精神病,当然不是,依然是科学问题,是对手段认知错误的问题。
这些语言攻击很常见。但是,如果要推动社会进步,必然要去说服不同的意识形态者,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知识辩论。
如同辩论地球有没有引力,是一回事。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之间的辩论,很少涉及到这种言论攻击、人身攻击,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类的攻击很常见。
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看起来门槛非常低,人人都对社会合作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关于具体政策的辩论,往往由不同人的利益在后面驱动。
比如,一些利益团体就会推动贸易保护主义主张,以推动政策保护自己不受外国企业竞争;
比如,一些人基于自己的利益,渴望社会福利,因为可以通过这一手段,将别人的财产转移到自己手里,从而提高自己的福祉。
这些藏在主张后面的利益企图,也需要经济学家揭示,让人们看清,他们嘴里主张的要保护本国利益,要保护穷人,不过是保护了本国少数人的利益。
他们也绝不敢公开宣称,我就是要特权地位。而是一定包装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这样的理论才能大行期道。
如何防止纳粹这种灾难性的组织与国家再次出现?
如果谁若把民族主义和经济干预主义视为真理,就无法合理反对纳粹基于这些意识形态得出的结论。
只要世界舆论认为这些主义是真理,未来必然会有新的侵略者出现。
要根除侵略心态,必须彻底摧毁产生这种心态的错误意识形态。
这不是精神病医生的任务,而是经济学家的任务。
德国人的侵略性根源在于抛弃了自由主义,用民族主义和经济干预主义取代了主张自由贸易与和平的原则。
如果人类不能重新相信自由主义理念,那唯一防止新侵略战争的办法,就只有使侵略者失去战争能力。
而这个代价,需要无数的人命。
意识形态的作用
通常说某人有影响力,指的是他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而有影响力的人,他的力量从哪来?
从某种意识形态。
只有意识形态能让人拥有影响他人选择与行为的力量。
领袖之所以能成为领袖,完全是因为某种意识形态支持,促使别人服从、配合。
统治国家的人,运用影响力管理国家,即管理用来强制和逼迫人民的社会机构。
但统治总是以影响力为基础,即影响他人行为的权力为基础。
说白了,就是你能不能让人听你的,这才是统治的核心。
有的国家元首表面上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大家都不搭理他,那他其实没啥实权;有的人没有正式职位,但一开口大家都照做,这人才是真有影响力。
当然,把政府建立在暴力镇压顽抗民众之上,是可能的。
但这种暴力镇压也同样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之上。
想要使用暴力的人,需要某些人的自愿合作。
一个人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以暴力维持统治。他需要一群自愿听从命令的党羽随从,有了这些人的自发服从,他才拥有征服他人的工具。
你看皇帝也需要手下啊!一个光杆司令怎么统治国家?他得有人帮他执行命令才行。而这些帮手为什么要帮他?还不是因为他们认同某种意识形态,觉得跟着这个皇帝是对的。
皇帝叫孤家,因为他真的很孤独啊,他一家子在建立政权的就是几十口子人,不要说下面的百姓了,他面对无数直接掌控暴力的军官们,他怎么实施统治?或者说,如何做到不被杀掉?
既然皇权如此有诱惑力,那些王朝是如何实现统治几百年的?
一个皇权统治者能否持续统治,取决于自愿支持他的人和被他征服的人哪一方人数更多。
皇帝可能凭少数人暂时维持统治,如果这一方有武器而多数人没有。
但长期而言,少数派不可能使多数派保持服从。被压迫者终将起义反抗,摆脱皇权。
因紫,一个持久的统治体制,必定奠基于多数人认可的意识形态上。
那些"现实力量”,也就是让统治者能对少数顽抗者使用暴力的基础,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道德的和精神的,而不是暴力的。
历史上,那些鄙视精神力量和观念,自恃军队无敌的统治者,最后都被打倒了。
思想才是根本力量啊!
有些人只站在管辖军警力量的次级官员角度看问题,所以错误地认为暴力是这个世界上国家统治的真正基础。
其实在统治意识形态框架内,有确定的任务分派给这些官员。他们的长官把军警部队托付给他们,这些部队不仅有武器和组织,还被灌输服从上级命令的精神。
次级指挥官把这个精神因素视为理所当然,因为他们也被灌输了这个精神,甚至不能想象还有别的意识形态。
但这种服从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啊!
一个皇帝的侍卫,杀掉皇帝易如反掌,但他杀掉以后,自己能当上皇帝吗?不能。
因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认定,君权天命,君权神授,你一个侍卫,杀掉皇帝的唯一结果就是被杀。
哪怕是古代的起义军,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们知道,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他们连招兵都搞不到,因此,要设计各种故事,甚至人为地搞一个天命所至,来为自己当皇帝,制造舆论。
对皇帝来说,他必须维持军警部队的士气和其余人民的忠诚。
这些精神因素是攸关他统治是否持续的唯一"现实"因素。
如果支持其权力的意识形态消失,他的权力就会萎缩。
你看那些被推翻的独裁者,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突然没了枪炮,而是人心已散,没人再信任他们了。
共和制观念一来,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君王,要么消失,要么退位,要么当上虚君。几千年的皇权社会,仅因为一百年的全球共和观念的传播,就基本消失。
少数人有时能凭优越军事技巧征服多数人,建立少数统治。但这种统治不可能持久,除非他们能将初始的暴力统治转变为得到被统治者认可的意识形态统治。
所有建立持久统治的少数族群,都是靠后来的意识形态优势维持统治地位的。他们要么顺从被征服族群的意识形态,要么改变这些意识形态。
比如大清王朝的建立,为什么要去拜明陵,宣布天命已传到他手上了,为什么要开科取士?甚至皇帝自己当起了中国文化的诗人。
因为他们是明显的少数族群,要顺从被征服族群的意识形态。
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被压迫的多数族群最终会赶走压迫他们的少数族群。
这就好比外来的征服者,他可以一时靠武力占领一个国家,但要想长期统治,就得让当地人认为你的统治是合理的。要不然怎么办?他们表面上服从你,背地里天天盼着你完蛋。你这统治能长久吗?绝对不可能!
历史上许多征服之所以持久,是因为入侵者和被征服民族中某些阶级形成同盟关系,这些阶级享有族人认为合法的统治地位。
你看欧洲中古时代鞑靼人在俄罗斯,土耳其人在多瑙河流域,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采取的就是这种统治模式。
他们可精明了!不是单靠武力统治,而是跟当地的某些精英集团搞好关系,让他们替自己管理当地人,这样统治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为什么极少数英国人能统治数亿印度人?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印度的公侯和贵族地主把英国统治视为维持自己特权的手段,所以将印度人认可的、支持贵族统治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提供给外来的英国统治者。
只要印度舆论继续赞同传统社会秩序,英国的印度帝国就稳固。
英国统治保障了印度公侯和地主的特权,也保护一般印度民众免于无数战争的痛苦。
你想啊,这相当于英国人对印度贵族说:“你们继续当老爷,我们保证底层人民不会造反”,而对普通印度人说:“有我们在,至少各诸侯国不会互相打仗了”。
长期而言,要阻挡多数族群成为暴力上的优势人群是不可能的。
真正保护在印度的英国人的不是军队装备,而是意识形态因素。
一旦这种思想动摇了,再多的军队也没用。
一国舆论也许在意识形态上如此分歧,以致没有哪一群人能获得足够支持建立持久政府。这时就会出现无垄断政府状态,革命和内战将成为常态。
这情况不就跟我们看到的东南亚这些国家一样吗?一会儿这派上台,一会儿那派政变,永远动荡不安。为啥?因为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来支撑一个稳定的政府啊!
缅甸军政府之所以统治不稳,就是因为其采用了一种多数民族的民族主义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由此就制造了地区的冲突和分裂。
理性主义的未来
对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解决的方法就是理性主义。
因为,他们的争论不是目的的不同,而是手段的不同。分析哪一种手段能达成目的,这就是理性主义。
反对理性主义的是传统主义、保守主义。
传统主义是什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主义认为,忠于祖辈留传下来的价值标准、习惯和方法,不仅是正当的,而且也是有利于社会的。
保守主义并不反对社会改良论和进步的观念,但是,什么叫改良、什么叫进步?在一个目的性思想体系中才有意义。在这种框架里,把朝向目标的接近称作进步,把相反方向的移动称作退步,是合理的。
如果没参照某一动因的行为和某一已确定的目标,进步和退步的观念就没有意义。你想一下,如果我说"社会在进步",那得有个标准吧?是人均实际购买商品总量提高了?还是平均寿命延长了?还是人们都不打网络游戏了?直播没有人看了?堕胎不被允许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进步"这个词就没有意义啊!
因此保守主义之所以错误,因为他没有一个具体的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理性主义目标。
而理性主义,有着清晰的标准。
米塞斯说自由主义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物质福祉为目标。为什么不能说是幸福呢?幸福是主观价值,难以成为一种标准。而丰裕的物质,将提供给任何人追求个人幸福更多的手段。
只要找对了目标,理性主义有可能暂时挫折难免。但好的目标终将胜出,因为好的目标就是理智的目标。
但另一些人将民主这种手段视为目标。
民主目标建立在一个坚定信念上:人民群众不仅道德良善,而且理智。
在这种目标的叙事中,上层阶级——锦衣玉食的贵族特权阶级,被认为是腐败堕落的。而平民,尤其是小农和工人,在浪漫气氛下被称颂为品行高贵且判断力准确。
历史上有无数的思想家就这样确信民主政治——人民统治——将导致社会完美。
你看这思路多浪漫啊:“上等人坏,下等人好,只要把权力交给下等人,社会就会完美。“多么美好的幻想啊!
但事实是,人们会犯错;他们经常犯错。人民群众并非总是正确,并非总是知道什么手段可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
“相信普通人"并没有比相信国王、僧侣和贵族、精英更好的依据。
民主政治只能保证符合多数人愿望的统治体制。但民主政治不能防止多数人误信错误观念,不能防止他们采纳错误政策,导致灾难而不是走向繁荣。
多数人民也可能犯下大错,摧毁我们的文明。
为什么?因为人都会犯错,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没有天生的正确判断力。
好的目标不会仅因合理有利就必定获胜。
只有当人们决心拥护有效能达到目的的手段时,文明才会进步,而社会才能使人更满意。
对于手段的讨论,正是理性主义的核心学科——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意识形态争论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哪种制度、哪种政策实际上能更好地实现繁荣这个目标目标?
比如在经济危机时,刺激就业的方式应该是增加政府支出还是减税?这不是道德问题或终极世界观问题,而是技术性问题。
这时,你知道为什么政客们喜欢用模糊的语言吗?因为模糊语言可以让矛盾的意识形态共存,不必面对这些矛盾。
但当需要具体行动时,这种模糊就无法维持。政党可以在纲领中宣称同时支持"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但在具体政策上——比如是否提高最低工资——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意识形态冲突能否调和呢?这可能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如果不同意识形态的支持者只能通过暴力解决分歧,那社会就陷入永无休止的冲突。
但如果,如我们前面所说,很多意识形态争论实际上是关于达成共同目标的手段之争,那么通过理性讨论就有可能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奥派行动学和经济学的贡献就在于此:它们提供了评估不同政策和制度效果的方法和标准。它们不能告诉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但可以告诉我们哪些手段更可能有效地达成特定目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意识形态争论中有技术性成分和价值观成分。
技术性问题(如哪种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来讨论;而价值观问题(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则需要承认存在合理分歧的可能。
这时,社会应该给予不同价值观问题的人不同的选择,价值观不同根本不是问题,我喜欢吃辣椒,你不喜欢,这也是偏好的区别,由不同的进行选择就好了。
我更喜欢环境好的地方,那么,人们自由迁徙就好了,而更偏爱多赚钱的人,就去工业区打工。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刻分裂,理性讨论难以进行。
为什么?部分原因是许多人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作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当你把"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当作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时,任何对这种意识形态的质疑都变成了对你个人的攻击。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动不动就说"我是XX派的"的人?一旦他这么定义自己,你要是批评他的观点,他马上就会觉得你是在人身攻击。 这就没法理性讨论了啊!
另一个原因是,理性讨论需要共同的事实基础和评判标准。
在当今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下,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信息茧房中,甚至对基本事实都无法达成共识。
不同意识形态的支持者不仅有不同的观念,还有不同的"事实”。
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很多人不是基于理性分析选择意识形态,而是基于情感、个人经历或社会认同。
一个出身工人家庭的人可能天然倾向于左翼意识形态;一个企业家可能自然支持自由市场。
这些倾向并非基于对不同意识形态后果的冷静分析,而是基于身份认同和个人利益。
然而,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通过理性思考分析和学习,人们可以认知到工人与企业家是合作关系,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所有市场中的人,其长期利益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冲突。
要解决意识形态冲突,只能向科学靠拢。
科学是理智的产物。
理智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能够超越当下,考虑长远后果。
动物只能对当前刺激作出反应,而人类可以想象未来,评估不同行动路径的长期影响。
这种能力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长期规划和制度建设的基础。
理智的另一个特征是能够理解抽象概念。 “自由”、“正义”、“公平"这些概念不是直接感知的对象,而是抽象理念。
人类不仅能理解这些抽象概念,还能基于它们建构复杂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为什么意识形态能如此强大——它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指导具体行动的原则。
你看看啊,为了"自由"这个抽象概念,人们愿意上战场,甚至牺牲生命;为了"公平"这个抽象理念,人们愿意支持再分配政策。 这是多么神奇的能力啊!
理智还允许人类进行反思性思考——思考自己的思考。 我们不仅能思考外部世界,还能检视自己的思维过程。
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识别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理性的自我批评是知识进步的关键。 这种"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啊!
把这些都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理智如何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理智使我们能够超越本能反应,基于长远考虑和抽象原则行动。 它使我们能够创建复杂的社会制度,并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这些制度。
但理智本身并不保证正确决策——它只是一种能力,可以被正确或错误地运用。
在这个充满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理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面对复杂问题,我们需要避免简单化的意识形态答案,而是通过仔细分析和证据评估,你想想看,那些最棘手的问题,它们哪一个是靠情绪化的口号能解决的?没有!都需要冷静、理性的分析和权衡啊!
理智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个人决策中,也体现在社会制度设计中。一个好的制度需要考虑人类的理智能力及其局限性。
比如,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部分原因是它不要求任何人拥有完美的知识或理性——它只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小范围内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
你看市场多聪明啊!它不要求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都了解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它只需要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愿意花多少钱,这样市场就能够有效运作了。
人的理智才让人们有经济行为。 经济学研究如何在稀缺条件下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由人的理智引导的。
理解人类如何思考、如何形成信念、如何做出决策,对于理解经济现象至关重要。 你要理解经济怎么运行,最根本还是要理解人是怎么思考的,人的理智是怎么工作的。
总之,人的理智下产生的各种观念,是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关键。 它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塑造世界的力量。
能看到这里,就要推荐书了,关于人的行动的规律,人的理智的作用,不看《人的行动》这本书,那几乎是不能认知到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观点,我不能说他就绝对正确,任何人都可以挑战这本书的观点。
但这本书绝对是人类至今以来对人的行动思考最为深刻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