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支持湖北一切国资证券化

众所周知,最近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会,发了一个很重要的公报。
同时,也有很多人在解读,通过字里行间的变化,来寻找未来的趋势。
这对部分人来说,当然是有用的。甚至对一些人来说,揣摩上意是头等大事。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解读意义不大。
两个原因。
一来,有宏观的问题,但只有微观的答案,对普通人来说更是这样。
二来,他们说什么不重要,怎么做、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最近湖北省长李殿勋在武汉调研国资时的表态,他说了一段很有“火药味”的话: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这就是微观的、怎么做的问题,表态是有了,网上一片骂声,面对舆论的质疑,还有胆量和魄力继续推广吗?
网上评论区铺天盖地的骂声,“这是要卖国企了?”“国有资产又要被贱卖了!”
也有看上去有些学识的视频博主,发长视频质疑这种做法。
骂的人很多,但真正懂的人不多。
很明显,这其实是一个边际上的进步,是往前走的一小步。
所谓“一切国有资源资产化”,什么意思?
就是把那些“躺着的资源”盘活,比如一块土地、一栋楼、一条管道、一个老厂房,以前只是“国有”的标签,现在要让它们能流通、能产生收益。
“资产证券化”,就是让这些资源能进资本市场。
比如变成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变成股权,让社会资金也能参与。
“杠杆化”呢?就是用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大的投资盘子。
简单说,这三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别让国有资源躺平。
我当然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缺钱,又背了很多债。
但这是动机问题,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法是不是对,是不是更有利。
也可以反过来看,如果地方政府不缺钱,让这些国资躺在那里不发挥任何市场价值,只是表面上维持国有,这就是好事吗?显然不是。
过去我们搞国企改革,讲的是“做大做强”。现在经济下行、地方债压力大,重点变成了“盘活”。
所以,动机不重要。你也可以不喜欢,但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方向。
这么搞并没有改旗易帜,但在体制内部引入了更多市场信号,让价格、资本、竞争重新发挥作用。
很明显,这是一种“边际上的改进”,是好事。
就像是,同样是国企,能够上市,就比不上市更靠近市场一些,更透明一点,也就更好一点。
2008年到2017年,我在山东诸城待过十年。
那时候诸城经济相当不错,好几个上市公司,全国百强县,最近好像不太行了。
诸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干过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当时有个书记叫陈光,人送外号“陈卖光”。
为什么?因为他一口气把诸城的国企全卖了。
1992年那会儿,诸城有一百多家国企,亏损严重,账上没钱、工资拖欠。
陈光一拍桌子:不行,这么搞下去,全市都得趴下。
于是就提出一个大胆思路,该卖的卖、该关的关、该改的改。
最后真就这么干了,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就是在报纸上舆论同样是骂翻了天,说他“卖国企”“搞资本主义复辟”。
后来朱镕基亲自带队去调查,最后中央定调:没问题,这是改革的方向。

后来事实证明,那一波改制,反而救活了诸城。当地的财政收入、企业活力、就业都上去了。
你现在去看,很多民营企业的起家,就是那次改制出来的。
这段历史说明什么?
真正的问题,不是“卖”不卖,而是谁能接盘,怎么改、怎么管。
湖北这次喊出“三个化”,其实是要走一条新的国资路子,不一定是卖,但一定要动。
过去十年,地方债务一个比一个高,财政早就吃不消了。土地卖不动了,基建项目回不了本,国有资产沉睡在账上。
现在中央要求“盘活存量”,各地都得想办法。湖北这次动作,其实是试图用市场的手段,让国有资产动起来。
问题是,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谁还敢真动?
你要是把国企改了制、引入社会资本,马上就有人扣帽子:“国有资产流失!”
媒体一报道,纪委就可能介入,企业家也吓跑了。
就算政策允许,舆论也不允许。
当年诸城“卖国企”还能找到民营企业家接盘,现在你让哪个民营资本敢去接盘?
今天一个企业要是敢接手国企,明天出点问题就可能被查,“贱卖国资”的大帽子一扣,谁受得了?
这才是最大的现实困境。
我知道,有些人一听到“证券化”“杠杆化”,就会条件反射地说:“这不就是把国家财产抵押、打包、卖掉吗?”
其实完全不是。你不动,它就在账上烂着;你动一动,它可能创造现金流。
市场是一个“发现过程”,也就是说,很多价值,只有放到市场里,才知道它值多少钱,能干什么。
政府关在办公室里,是发现不了这些信息的。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市场化改革,都会伴随着阵痛、争议、甚至误解。
但长期看,只有让资源流动起来,经济才有活力。
陈光那一代人敢卖,是因为他们敢拍板。
现在没人敢动,是因为没有制度的安全感。
你看,今天的干部做决策,最怕哪三件事?
出问题没人兜底;舆论节奏太快,解释权不在自己手里;一旦出事,政治责任比经济后果更重。
这导致改革意愿下降、企业不敢接盘、社会资本观望。
改革变成了纸上谈兵,口号有了,行动没了。
其实李殿勋这次的话,就带着一点“顶风而上”的味道。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表述,但不能否认他的勇气。
敢在现在这个氛围下公开喊出“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说明湖北真想动真格,是真务实的。
中国的经济问题,现在不是国企太少,而是太僵。
不是资源太少,而是太死。
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卖国企”,而是没人愿意去接这个盘。
很多人骂“国有资产流失”,但你问一句,流失给谁?谁敢要?
企业家心想,这不是送钱,而是送麻烦。
结果国有资产继续沉睡,地方债继续滚雪球。
大家都很安全,但是呢?大家还是很穷,地方政府的债务怎么办?
要么加税,要么通货膨胀,你觉得相比于湖北省长的“三化”,你更喜欢哪个?
所以,这种改革方向,它一定不完美,但总比停滞强吧?
那些张嘴就骂的人,真的是想不明白,看不透彻。
最后说几句,我不替任何地方政府洗地,我当然不会认为他们说什么都对。
但同样的,也不是说,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
我希望大家在看这些政策时,不要被口号带跑。
真正的问题是,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既能盘活资源,又能防风险的制度框架。
这个框架,极简一点地说,无非就是跟两个“权”字有关:放权和保护产权。
放权,让敢于改革的人有安全感;保护产权,让愿意投资的人有信心。
当年诸城的陈光,背着举国骂名干了一件大事,最后被证明方向对。
今天的湖北,也许还需要那种不合时宜的勇气。
再说一次,它不一定完美,但值得肯定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