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是时间偏好。

文明,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但文明为什么会产生,则是一个人类理解文明的关键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关系到人们的行动结果——是破坏文明,还是推进文明。

那决定文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是时间偏好。

什么是时间偏好,人们对未来的评价,就是时间偏好。

人们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把当前的东西换成未来的 , 那就是预期当下 的东西留存的话,能让自己未来能得到更多!

你为什么不赚二百就消费二百,因为你预期未来还能活着,还需要消费,留着就能让自己一生的总和消费量增加。

否则今天你吃鲍鱼,后天就得饿肚子。

每个人的时间偏好率都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全都是正数!

时间偏好为负数是在说,未来比今天更为重要。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你只有活过今天,才有明天,也就是说明天(未来)不管有多重要,他都不会重要过今天。

时间偏好升高,是指未来在你心里的评值降低,比如一个人没有小孩,面临死亡,这时他会大手大脚,反正快死了,也不用考虑后代,花光就是了,这时消费会增加,储蓄意愿会降低。

时间偏好降低,是指未来在你心里的评值提高,比如一个人生了小孩后,就不能大手大脚了,因为得考虑教育,得考虑孩子的将来,储蓄就会增加。

用以反应时间偏好的东西叫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简单地说,就是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时间偏好率。

我们打个比方:要是没人存钱,哪来的钱借给别人?要是没人发现能用当前的东西干点什么,谁会想借钱?

不妨设想一个极端情况,要是所有的当前物品都被消费掉了,没人投资那些费时间的生产方式,你猜会怎么样?利率会高到吓死人,生活水平会低到让人崩溃!

文明社会是怎么开启的呢?就是因为时间偏好降低了。

当人们发现间接生产比直接生产更高效时,对可贷资金的供需就来了。为什么?因为人们想要未来的好处啊!但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总得吃饭不是?所以就需要储蓄来积累当前的消费物品。

由于时间偏好的存在,由于人们发现为未来生产有利可图,于是就会投资、借贷,用土地和劳动力用来生产资本品。

小岛经济学,用一个小岛上有一个人开始节衣缩衣来编织渔网的案例,说明了这一过程。如果不能认知到用渔网可以捕更多鱼,就不会发生资本品(渔网)的生产,也不会发生借贷,也不会雇佣劳动力。

资本品的价值比生产它们的要素加起来还多,因为时间偏好带来的价值差呗, 这就是人们为争取时间付出的代价!

时间偏好率逐步降低,会发生什么呢?

资本形成和生产结构延长得就越快。

从用麻绳编织渔网,发展成为建造渔船。而渔船需要各种部件,于是还需为渔船的建造去生产钢。为了提高生产钢的效率,还需要生产炼钢设备。

这就叫生产结构的一步一步延长,延长得越多,文明越发达。

越来越多的人去生产机器、设备这些非消费品——资本品,这么一来,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就提高了,工作机会和工资总额也跟着涨,最后连资本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好了,到底什么影响着时间偏好进而影响文明化进程呢?

大致可以分四类:外部因素、生物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制度因素。

先说说外部因素,说白了就是人们控制不了的事。

这些事儿能影响时间偏好吗?当然能!

打个比方:要是预期天上要掉馅饼了,这种好事马上就来,你猜人们会怎么办呢??未来财货的边际效用会降低,时间偏好率就上升,消费也跟着增加。等好事真来了呢?时间偏好率反而下降,储蓄增加。

反过来想想:要是预期要发大水了,这种坏事要来,情况又会怎么样?未来财货的边际效用反而提高,时间偏好率下降,储蓄增加。

再来说说生物因素。为什么小孩子总想马上就要糖吃?因为生物过程的限制啊,孩子的时间偏好率高,就特别偏爱当前的东西,想马上得到满足。等长大了呢?随着对寿命认识的增加,时间偏好率会下降,开始有储蓄和投资的想法了。

还一个个人心理因素。有的人就喜欢及时行乐,享受当下;有的人整天担心未来,通过储蓄攒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来保障将来。

但有意思的是:不管一开始时间偏好率多高,只要低到能形成一点储蓄、资本或耐用消费品,文明进程就开始启动了!

储蓄的人用当前的东西换未来的东西,指望未来能有更多现货供给。要是这预期没错,会发生什么呢?当前财货的边际效用降低,时间偏好率进一步下降,储蓄和投资增加,未来收入更高 , 这不就是个良性循环吗?

经济发展因而启动,人类也就从与动物一样一贫如洗的蛮荒时代,走进入文明社会。

储蓄投资的人,还能影响那些不储蓄的人呢!怎么影响的?

很简单,随着资本品积累,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了,工资就涨了,那些不储蓄的人当前的财货供给也增加了,他们的时间偏好率也就跟着下降了。

不仅如此,收入增加了,营养和保健条件也跟着改善了,预期寿命提高了,人们就会更多考虑远期目标,时间偏好率又进一步下降!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要问了,这么一来二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通过储蓄-投资者的努力,社会就从野蛮慢慢走向文明,生活也变得更长寿、更精致、更舒适了。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时间偏好、财产、犯罪和政府(社会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先分配给未来财货生产的当前财货到底有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 个人的技术知识和时间偏好表。

打个比方:要是鲁滨逊连编渔网的技术都不懂,那他显然就不会去储蓄和投资了。就算有同样的技术知识,储蓄数量也得看当前财货供给和时间偏好。要是当前财货供给少,时间偏好高,那实际储蓄自然就低了。

人类历史早期时,那时候只有"土地"和"劳动力"。严格来说,天上真正掉下来的馅饼就是身体和时间。其他东西,像浆果啊洞穴啊,都是人类行动的结果。

所有生产出来的财货供给,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那些想改善生活的人创造出来的。当前的财货和技术也一样,既不是天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为什么会去采摘浆果?不就是觉得能吃吗!为什么会占领浆果灌木丛?不就是觉得能提高收成吗!要是觉得了解自然规律对改善生活没帮助,谁会费劲去学这些知识?

在社会环境中,一个人占有和生产的财货供给、时间偏好表和实际时间偏好率,都可能受别人的行动和预期影响。

要是没人干扰别人的自然占有和生产,时间偏好率下降和文明进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那什么情况下,这个进程会受到干扰呢?

说白了就是侵犯财产权!这种情况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犯罪,另一类是政府干预。

犯罪干什么了?减少了受害者的财货供给,提高了他们的时间偏好率。但犯罪始终是被人们反制的,永远难以成为社会的主流。

而政府干预和产权破坏更厉害,它是系统性的,不是偶发性的,不光减少了当前和未来的财货供给,还全面降低了生产性行动的预期回报率,让人们更加注重当下。

只要时间偏好升高,那么,这就说明文明的进展被破坏了,这时,欺诈横行,盗贼满地,治安恶化,储蓄降低,人人对未来的评值都在下降。

因此,文明起始于时间偏好的降低,起始于储蓄与资本的累积,起始有私有制的出现,起始于生产结构的延长。

破坏这一进程,就是破坏文明。

判断文明进展的方式也很简单,哪个地方的人储蓄意愿在增加,哪个地方的投资在增加,哪一个地方的资本品在增加,哪一个地方就正在走向更加文明的社会。

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