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下场买房,结果就是大家都无房可买

最近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大招频出,先是各地取消限购,然后是下调首付比例,下调住房公积金及商业贷款利率,以及重磅的“保交房”专项行动,即由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等等。

尤其是让地方政府出面,收购滞销的商品房用作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这真是对房地产行业太好了:房地产商找到了一个超级接盘侠——政府。

这样的情况下,房价会止跌回升吗?

很难。最多是止跌,回升是不太可能的,至少短期是这样。

由地方政府出面,收购那些滞销的商品房,用作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肯定在价格上要打很大的折扣,然后地方政府在售出的时候,价格也会远远低于市场价。

有专家已经出来解读,这就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屋政策,将来会有大量的经适房和保障房,价格很低,由政府来兜底;另外一部分是商品房,价格上相对自由。这样,居者有其屋的伟大梦想就实现了。

那么,如果你现在需要房子,你会去买吗?

你会等等看的。因为既然政府要低价收购、将来要低价出售,那么即便是放开限购了,降低首付和利率了,急啥呢?再等等,买政府的廉价房子不香吗?

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当大家普遍观望,当下需求下降,价格就会降低。当大家都预期某种商品未来价格会下降,那么这个价格下降就会提早到来,并且降得更猛烈。

你明知道有618活动,那你最近是不会下单的,你会把喜欢的商品加车,列入购物计划,等618打折的时候再买。大家都知道618,那么商家打7折都没人买的,因为有人会打五折。

再说,一个城市,商品房价格是5万,将来政府手里的保障房是1万,房价还能涨起来吗?很难了。

当政府大量进入房地产行业,实行低价销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以后住房条件会变差的。

地方政府不可能给每个人搞一套1万元一平的三室一厅的。因为即便是政府行为,也难以逃脱经济规律和稀缺性的制约。它不生产财富,所有财富都来自于征敛,那么要保证更多的人住上便宜的房子,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其他地方将资源征走,导致其他领域的资源短缺、生产受限、需求难以满足。

把住房保障了,医疗呢、教育呢、养老呢?大家啥都想要。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他领域就负担不起了。

所以办法就是降低标准,就像医保控费一样,无限延长等待时间,对于保障性住房,终极的结局就是想香港那样的棺材房。

所有领域的国有化,结果都是这样的。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是资源的有限性是无法逃脱的,谁手里有枪炮,也无法违逆稀缺性、凡是皆有代价这个经济学基本原理。所以结果只能是标准的不断降低。

当政府手里有大量低价的保障房时,市场的供给立即就受到打击。结局就是没有人愿意开发房地产产业,规模效应失效,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到我们儿孙辈的时候,大概想买一套新房、租一套条件较好的房子,比登天都难。国有化、打击供给、价格信号失灵、二手房年久失修,就像现在的欧洲一样。

许多抱怨房价高的人,他们的愿望会实现的。但是他们不懂的是,将来会住得更差的。而且,就这更差的条件,也不一定能轮上他。因为与市场用价格来分配资源的方式不同,政府分配资源的方式,必定是各种条条框框、繁文缛节、排队抽签摇号等等,你凭什么假定你就是那个幸运儿或者是关系户呢?

几乎所有的行业,只要搞成大锅饭模式,最后的结果几乎是注定,注定是最低效率,巨大浪费,巨大的寻租空间,巨大交易成本,流通成本。最后大家一起变穷。

国家当然是不想让房价掉太厉害的,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嘛,上下游链条长,吸纳了大量就业,缴纳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和各类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巨大。所以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房价稳得住、涨起来,取消限购、降低首付和利率,就是最鲜明的动作。

但是政策往往并不是愿望多么良好,就能实现目标,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目的与手段背离,种种手段与最终目的之间,往往还自相矛盾。

要知道,以前的房价高企,大量的烂尾和滞销的房地产项目,本身就是经济泡沫的表现。经济泡沫,是信贷扩张、人为压低利率的结果。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已经雄辩地证明,商业周期是一种货币现象。扩张信贷、人为压低利率,会诱导企业家发生普遍的判断错误,用信贷资金投资到较长生产周期的项目之中,推动资本品价格上涨。这意味着,将稀缺的资源调配到远离消费端的资本品生产领域之中,将现在财货转移到了未来财货生产中,生产结构发生了严重扭曲。

正常市场状态下的延长生产结构,以当下的牺牲为基础。即节俭消费,积累储蓄,然后才能调用储蓄用于投资。但是信贷扩张之下是没有牺牲带来的储蓄的,而是钞票变多了。钱多了,真实的储蓄和生产并没有变多,结局很显然,就是房盖到中途,才发现地基打的太大,并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供自己调用,于是经济危机发生,从繁荣转入萧条。

现在就是萧条期,就是前些年信贷扩张的结果在显现。

不是现在房价掉的太厉害,而是过去的房价虚高了,水分太大了,它是信贷扩张之下造成的泡沫。

正确的做法是,既然水分太大,那就挤干水分,既然泡沫太大,那就该破就破。也就是,必须允许价格下降,由市场来清算过去的错误投资。本来就是一笔不良的甚至错误的投资,在市场中正确的归宿应当是破产,将这些要素释放出来,用于消费者更加迫切的需求。

这世界上没有不能降价的商品,也没有不应该倒闭的企业。企业家要为自己的判断错误买单,消费者也一样。企业家不能在当初拿着信贷资金挥金如土的时候兴高采烈,到现在市场清算自己错误的时候就哭爹喊娘;消费者你也不能在当初期待房子大涨的时候志得意满,现在砸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却要求国家管一管。出来混,都要自己还的。

如果这个时候,用税金去帮助那些本该倒闭的企业,首先在伦理上就是不通的。为什么你经营失败了,要让纳税人买单呢?那我做生意赔了,能不能让纳税人买单?

其次,不让价格下降,就会破坏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导致那些错误的投资无法得到清算,因此稀缺的要素无法被释放出来,反而进一步吸引稀缺的要素来补足,其他行业的要素供给越来越短缺,那就扭曲得越来越严重,结果就是萧条的进一步延长和程度加深,未来的代价将更大。

任何被扭曲的生产结构,都将毁灭资本;拿税金给经营不善的企业续命,就是让资本进一步消耗。其结果都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其他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劳动者工资会降低,就业更难。一句话,经济就会长期低迷。

经济好不了,房价也是上不去的。是经济决定了房地产,不是房地产决定了经济。所以我们会发现,房价高的时候,你反而是买得起的;房价低的时候,反而买不起了。

那为什么就是不敢让房价降下来呢?

因为房地产连着金融安全。

从开发商拿地开始,银行开始放贷,到每个人办理按揭贷款,都是金融体系在支撑。只要房价节节攀升,一手二手销售不成问题,那就能不断还贷,这个游戏就可以玩下去。一旦房价下降,贷款还不上了,成坏账了,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而且,一旦还不上贷款,企业破产,那么上下游都会影响,工资下降,生活水平受影响,失业率攀升,整个经济就非常危险,不稳定因素会大大增加。

所以其实除了那些还没有买房的人,持有房产的人、银行、地方政府,都是希望房价上涨的。

于是就要救市。救市的办法,一是地方政府收购,这样,钱到了房地产商手里,就能还贷款、还货款、发工资等等,大家似乎都解套了;二是降首付降利率,刺激一下。

但收购的钱从哪里来呢?银行贷款。银行现在积累了大量的准备金,正愁放不出去,现在有政府来贷,一拍即合。

首付降低到15%,剩下的85%,又是按揭贷款,贷款又放出去了,而且利率很低。

二者的结果,必定是通胀。就是在萧条的基础上,再来叠加一个商业周期。

而且,超低的首付比例,意味着许多并没有购房能力的人,现在可以上车了,银行放松了对资产和还款能力的评估,放弃了金融的审慎原则,贷款偿还的风险很大。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次级贷款人”——几乎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放贷,结果就是,一旦房价下跌,还款困难,银行就破产,个人也破产,迎来了“雷曼时刻”。

所以,短期的稳住房地产,带来的将可能是未来更大的风险。

不断地扩张信贷,经济结构不断扭曲,带来的将是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美国也曾经经历过,它叫“滞胀”。未来可能就这样了,想要过去那样长期的高增长,不太可能了,苟得住,还能保持过去的生活水平,就不错。

在短期与长期之间,人们往往更加看重短期。而我们所讲的这一切,是从经济——也即人类生活——的角度进行的“计算”,而一个人若想从政治的视角,从某个虚无缥缈的“社会价值”的观点,或者以自身的稳定为目标来审视这一切,那就用不上经济计算了。他们并不在乎太远的未来,要的只是这个未来来得再迟一点,自己不用负责任即可。他们会说,你光会算经济账,根本不懂政治,计算方法太过迂腐和幼稚。

但是,当一个人在谈政治的时候,却不断地关注经济,难道不恰恰说明经济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吗?没有经济,政治是玩不下去的,因为经济就是人类生活本身。而又有谁,能够逃脱经济规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