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危险的错误认知
给政府基建辩护。我看了想笑。什么"正外部性",什么"自然垄断",什么"反公地悲剧"。
一堆破理论,拿来给政府扩权找借口。
这不是奥派,这是凯恩斯主义披个马甲。
市场就是秩序,不需要政府指手画脚。
你以为市场是什么?一盘散沙?
错了。
市场本身就是秩序。
最高级的秩序。
产权?那是市场自己搞出来的。 合同?也是市场内生的规则。 交换制度?还是市场的产物。
这些东西,哪个需要政府来设计?
哪个需要官员拍脑袋决定?
市场就是合作。 市场就是分工。 市场就是交易。
这本身就是秩序的体现。
政府的干预?
那不是在建立秩序。 那是在破坏秩序。
最繁荣的地方,往往是管制最少的地方。
深圳特区为什么成功? 因为"杀出一条血路"。 因为"摸着石头过河"。
说白了,就是政府少管。 让市场自己折腾。
香港为什么成功? 自由港政策。 政府基本不管经济。
新加坡呢? 也是自由贸易。 政府只管治安和外交。
你什么时候见过靠政府规划成功的?苏联搞了70年计划经济。 结果呢? 垮了。委内瑞拉政府控制一切。 现在穷成什么样?
这些例子还不够清楚吗?
米塞斯早就把说清楚了,什么叫经济计算?就是算账。
什么项目值得投资? 什么项目是浪费?
怎么算?
只有一个办法: 私有制+自由价格。
为什么?
因为只有真金白银的交易,才能显示真实需求。 只有承担损失的人,才会认真计算。
政府官员算什么账?
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亏了也不用自己负责。
你觉得他们会认真吗?
更要命的是,他们根本没法算。
政府投资会改变整个价格结构, 原来的成本收益分析,瞬间失效。
就像你在游戏里开了外挂, 所有的平衡都被打破了。
你还怎么根据原来的数据做判断?
米塞斯说得很清楚: 没有真实的价格信号,就没有合理的经济计算。
这不是技术问题。 这是根本问题。
多聪明的专家也解决不了。
因为信息就是错的。
垄断?政府才是垄断的根源
那个老师说什么"自然垄断"。
我差点笑出声。
什么叫"自然垄断"?
就是这个行业天生只适合一家企业经营?
胡扯。
你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19世纪美国的铁路业。 开始有几十家公司竞争, 各种创新,各种降价。
后来为什么变成垄断? 因为政府管制, 因为政府发放特许经营权。
电信业也一样。 贝尔电话公司的垄断,是政府特权造成的, 不是什么"自然规律"。
互联网时代来了,Skype、微信、钉钉。 传统电话业瞬间被颠覆。
所谓的"自然垄断"在哪里?
电力行业呢? 德州放开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消费者有几十家电力公司可以选择。
加州搞政府管制,停电停到哭。
哪个更有效率?
还有什么公路、铁路、电网, 这些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
哪个不是政府搞出来的?
土地审批卡你十年八年, 环保审批让你倾家荡产, 各种许可证办到你怀疑人生。
然后跟你说: “看,这个行业只能一家企业经营,这叫自然垄断。”
这不是耍流氓吗?
你把所有的门都锁了,然后说只有一扇门能走。
试试取消所有准入限制? 试试让土地自由交易? 试试让任何人都能建路建桥?
马上就有人竞争。
而且竞争会非常激烈。
因为基础设施是刚需。 谁提供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就选谁。
外部性?产权问题而已。什么"正外部性"?又是一个假概念。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影响。 我开个包子铺,隔壁房租可能涨价。 这算不算"正外部性"?
按这个逻辑,政府是不是要补贴我开包子铺?
荒谬。
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产权不清楚。
修路能带动地区发展? 那就让修路的人买下沿线土地。 地价涨了,他就赚钱了。
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为什么要政府来修?
因为修路的人拿不到土地升值的收益。 所以私人不愿意投资。
那怎么办?
让产权清晰化。 让修路的人能够获得全部收益。
问题立刻解决。
修路公司可以:
- 收过路费
- 买下沿线土地,等升值
- 和地产商合作开发
- 搞广告牌,搞服务区
收入来源一大堆。
根本不需要政府补贴。
为什么现在不这么干?
因为政府不让。 土地国有,不能自由买卖。 各种规划,各种限制。
政府人为制造了问题。 然后跳出来说要解决问题。
这不是精神分裂吗?
那个老师拿中国说事。
说中国基建拉动了经济增长。
完全搞反了因果关系。中国为什么发展快?核心原因是什么?
市场化改革。
1978年开始,中国做了什么?
人民公社解散了。 农民可以自己种地了。 价格慢慢放开了。 个体户可以做生意了。 外资可以进来了。
这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府基建? 那是蹭改革的红利。
有了经济发展,才有了基建需求。 有了财政收入,才有钱搞基建。
你以为是先有基建,再有发展?
扯淡。
1980年代最繁荣的是什么? 乡镇企业。
那时候有什么基建? 连电都不够用。 路也是土路。
但企业家照样赚钱。 农民照样致富。
为什么? 因为管制少了。 因为可以自由交易了。
深圳特区建立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渔村。 没有高铁,没有地铁,连个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但有什么? 有政策。 政府少管。 外资可以进。 企业可以自由经营。
结果呢? 三十年变成国际大都市。
这说明什么? 制度比基建重要一万倍。
现在那些鼓吹基建的人。 完全搞错了重点。
就像看到成功人士开豪车。 以为买辆豪车就能成功。
逻辑全反了。西部大开发?资源错配的典型
那个老师说什么西部贫困地区需要政府投资。
我问你: 为什么贫困?
是因为没有路吗?
错了。
是因为那个地方本身就不适合大规模经济活动。
地理条件差。 气候条件差。 人口稀少。 距离市场太远。
这是自然规律。
你非要逆天而行? 非要在沙漠里建纽约?
结果就是浪费资源。
市场用价格信号告诉你: 别在这瞎折腾。
你偏不听。 拿东部纳税人的钱,去西部乱投钱。
这叫什么? 这叫资源错配。
真正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人口向发达地区集中。 资源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 产业向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转移。
这叫城市化。 这叫现代化。
全世界都是这个规律。
你看美国,东西海岸发达,中部人口稀少。 你看日本,东京圈集中了三分之一人口。 你看韩国,首尔圈占了一半人口。
这是规律。 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
中国也一样。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人口和资源自然集中。
你非要搞"均衡发展"? 非要每个地方都建成纽约?
违背规律,必然失败。
而且代价巨大。
本来东部可以更发达。 本来可以创造更多就业。 本来可以产生更大价值。
结果资源被抽调去搞"均衡发展"。 东部发展慢了。 西部也没真正发展起来。
两头不讨好。
说到基建,不能不提高铁。
中国人对高铁很自豪。 觉得这是中国模式的成功。
真的吗?
我们来算算账。
中国高铁总投资多少钱? 8万亿。
什么概念? 相当于三个苹果公司的市值。
这8万亿花得值吗?
先看收入。 2019年,中国高铁客运收入1800亿, 如果按8%的投资回报率计算, 8万亿的投资,每年应该创造利润6400亿。但现在只是收入1600亿,总的利润是负的。
再看成本。 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折旧成本, 加起来每年几千亿。
所以高铁是盈利的吗? 完全不是。
每年亏损几千亿。
更要命的是机会成本。
这8万亿如果留给市场配置。 会投向什么地方?
更有效率的制造业, 更有前景的科技公司, 更有价值的服务业。
创造的就业和产值,比高铁高十倍不止。
但现在这个机会没了, 因为钱都拿去修铁路了。
这就是政府投资的恶果。 不仅直接浪费资源, 还挤占了更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欧洲的高铁项目更惨。
德国的法兰克福-科隆高铁, 预算60亿欧元,最后花了100亿。 开通后客流量远低于预期, 每年需要政府巨额补贴。
法国TGV看起来成功, 但也是靠政府补贴维持, 真实的成本收益,从来不透明。
英国的"高速一号"项目, 开始说要私人投资,不要政府出钱。 结果呢? 私人投资方很快破产。 最后还是政府接盘。
为什么? 因为市场已经用脚投票了: 不值得投资。
台湾高铁也一样。 BOT模式,声称私人承担风险。 结果运营几年就破产。 政府不得不接手。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
市场比政府聪明, 市场早就看出这些项目不经济, 政府偏要一意孤行。 最后还是纳税人买单。
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机会成本。
政府花钱修高铁, 看得见的是高铁建成了。 看不见的是什么?
这些钱本来可以创造的价值。
1000亿修高铁, 如果这1000亿留在市场上会怎样?
可能诞生几十家创新企业。 可能发明新的技术。 可能创造几十万就业机会。 可能让消费者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这些都看不见了, 因为钱被政府拿走了。
这就是"破窗谬误"。
你看到工人在修高铁,觉得创造了就业, 你看不到的是,这些工人本来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你看到高铁建成了,觉得增加了资产, 你看不到的是,这些资金本来可以投向更有效率的项目。
巴斯夏说过: 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 坏的经济学家只看到看得见的后果。 好的经济学家还要考虑看不见的后果。
政府投资的支持者,都是坏的经济学家。 他们只看到政府花钱建了什么。 看不到市场被破坏了什么。
抛开效率不谈。 我们来说说道德问题。
政府基建的钱从哪来?税收。税收是什么?说得好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说得难听就是抢劫。
政府拿着枪指着你的脑袋: “交钱,我要修高铁。”
你说:“我不需要高铁,我不想交钱。”
政府说:“不行,你必须交。不交就坐牢。”
这不是抢劫是什么?
更恶心的是,抢了你的钱,还要你感谢。
“高铁多方便啊,这是为了你好。”
问题是,我需要你为我好吗? 我自己不会决定什么对我好吗?
如果高铁真的对我有价值。 我为什么不愿意自己掏钱?
还有一个问题: 抢了A的钱,给B修路。
A同意了吗? B值得帮助吗?
都没经过A的同意, 凭什么决定A的钱该怎么花?
这种强制性的财富转移, 没有任何道德正当性。
更何况,受益者和承担者往往不是同一群人。
城市里的中产阶级享受高铁便利, 农村的纳税人承担建设成本。
发达地区利用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落后地区的税收补贴发达地区的发展。
这公平吗?这叫劫贫济富。
政府投资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阻碍创新。
政府决定大规模投资高铁。 实际上是在向全社会发信号: “这就是交通的未来。”
但真的是吗?
谁知道无人驾驶技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谁知道电动汽车会不会彻底改变出行方式? 谁知道超级高铁、飞行汽车会不会实现?
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赌一个方向。 万一赌错了怎么办?
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
法国政府大力推广Minitel系统, 投入巨资,全国普及。 结果互联网一来,全部报废。
如果当时法国没有搞Minitel。 把资源留给市场。 说不定法国能在互联网革命中占得先机。
美国政府也犯过类似错误, 超音速客机项目花费巨资, 最后发现不经济,全部取消。
苏联的图-144超音速客机, 也是政府主导的面子工程。 技术不成熟,事故频发,最后停飞。
这些都是政府"押宝"失败的例子。
更要命的是,政府投资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这些集团会阻挠威胁其地位的新技术。
高铁建成了,就有了高铁公司。 高铁公司雇佣了几万员工, 这些员工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如果出现了更好的交通技术。 比如无人驾驶,比如飞行汽车。 高铁公司会支持吗?
当然不会。 他们会游说政府阻止新技术, 会要求政府保护高铁产业。
这就是政府投资的恶性循环: 用纳税人的钱投资某个方向。 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阻挠更好的技术发展。 最终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市场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市场的逻辑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获胜, 没有人能阻止更好的技术出现。
那个老师说:“国际上基础设施都是政府主导的。”
这恰恰说明了政府干预的普遍性错误。 而不是其合理性。
我们看看那些成功的基础设施项目。 哪些是政府主导的?哪些是市场主导的?
19世纪美国的铁路建设, 虽然政府给了土地补贴, 但主要是私人企业的成果。
中央 太平洋 (4.020, 0.04, 1.01%)铁路公司、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 这些都是私人企业, 承担风险,追求利润, 效率极高。
相比之下,政府主导的项目效率如何?
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 建了几十年才完工。 成本高得离谱。 服务质量极差。
中国的青藏铁路。 虽然技术先进。 但经济效益极差。 基本没有盈利可能。
纯粹是政治工程。
再看其他国家。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了几十年。 结果怎样? 停电是家常便饭, 铁路事故频发, 公路坑坑洼洼。
巴西的基础设施, 也是政府主导, 效率低下,腐败严重, 成本是国际标准的几倍。
反观那些基础设施发达的地方, 香港、新加坡、迪拜。
它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不是政府投资。 是制度环境。
产权保护、法治健全、市场开放, 这些才是关键。
基础设施发达,是繁荣的结果, 不是繁荣的原因。
最典型的例子是非洲。
非洲国家独立后, 普遍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投入了数千亿美元。
修路、建桥、建机场、建港口。
结果呢? 几十年过去了, 非洲还是最贫穷的大陆。
为什么?因为光有硬件没用, 关键是软件。
产权制度、法治环境、政府治理。 这些更重要。
你修再多的路, 如果法治不健全, 商人不敢投资。
你建再好的港口, 如果腐败严重, 企业不愿意来。
基础设施只是工具, 关键是谁来使用这些工具。
如果制度环境不好, 再好的工具也发挥不了作用。
相反,如果制度环境好, 即使基础设施差一点, 经济照样能发展。
韩国在1960年代。 基础设施很差。 但有什么? 有出口导向政策。 有教育投资。 有产权保护。
结果呢? 三十年成为发达国家。
越南在1990年代。 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但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放开了对外贸易。
结果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
这些例子说明什么? 制度比基础设施重要一万倍。
说了这么多。 结论很简单:
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机制, 政府干预只会适得其反。
想要真正的繁荣? 彻底的自由市场。
想要高效的基础设施? 让私人投资,让市场竞争。
想要技术创新? 减少管制,增加竞争。
别再给政府找借口了。
什么"外部性",什么"自然垄断", 都是伪概念。
真正的问题是产权不清、竞争不足。
解决方案不是更多政府干预, 而是更少政府干预。
让市场做主, 让企业家决策, 让消费者选择,这才是通往繁荣的正道。
政府的每一次干预, 都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都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都是对经济效率的损害。
醒醒吧,自由,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