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要烧钱?

想象一个场景:政府辛辛苦苦把税收上来,然后点起一把火,把花花绿绿的钞票烧成了灰烬。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政府难道不缺钱吗?

近年来,一种名为“现代货币理论”(MMT)的学说对这个场景给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解释。他们说:“看,这恰恰证明了钱不过是政府创造的符号!政府花钱根本不需要收税,印钞机一开就行。收税只是为了让大家承认并使用这种货币,顺便回收多余的钱以防止通货膨胀。烧掉税款,正是为了揭示这个‘货币的本质’。”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酷,很有冲击力,但它真的符合历史事实吗?恐怕,这只是一个被误读了的传奇。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迷雾,看看历史上的政府,究竟为什么要“烧钱”。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MMT的“穿越”谬误

“现代货币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可以简化为“先花钱,后收税”。他们认为,主权政府总是可以先凭空创造出货币来购买资源、支付薪水,然后再通过税收把这些钱收回来。

这个逻辑在今天这个信用货币时代,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把这个逻辑套用到几百年前的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那就犯了一个“张冠李戴”的穿越式错误。

历史的真相恰恰相反:在人类社会早期,政府的运作模式是“先收税,后花钱”

道理很简单。在货币诞生之初,政府本身无法凭空创造价值。它要想办事,比如修路、打仗,就必须先从民众手里征收实实在在的东西——粮食、布匹或者黄金白银。收上来之后,才能拿去开支。这个顺序是铁打不动的。

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大家普遍接受的“钱”(比如金币、银币),政府的运作模式依然是先收钱(收税或借贷),再花钱。政府花钱的能力,是建立在它能收到钱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先印钱花,再收税”并不是货币与生俱来的“超能力”,而是政府在货币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之后,才慢慢“解锁”的一种权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滥用。MMT理论把现在才有的现象,错误地投射到了过去,并以此作为立论的基础,这就好比看到今天的人们用手机支付,就断定古代人也是扫码买烧饼一样,不符合历史的演进顺序。

纸币的“上位”史:从“欠条”到“法定货币”

那么,政府的纸币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一开始就被当成钱的。它的“上位”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甚至带点欺骗性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三部曲:

**第一步:发行“金银提货券”。**最初,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币、银币这种“硬通货”。它们本身就有价值。但携带不便,交易麻烦。于是,政府或银行就开始发行纸币,并向民众承诺:“你随时可以拿着这张纸,来我这里兑换成等量的黄金或白银。” 这时候的纸币,本质上就是一张“欠条”或“提货券”(经济学家称之为“货币替代品”)。因为它能随时兑换成真金白银,所以大家也乐意接受和使用。

**第二步:悄悄地“注水”。**当人们习惯了用纸币进行交易后,一些政府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发现,反正大家平时也不会都来兑换黄金,我何不多印一些纸币呢?于是,政府开始超发纸币,印出来的纸币远远超过了国库里黄金的储备量。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开端。政府通过这种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地为自己创造了“财富”,把民众手里的购买力稀释了。

**第三步:彻底“耍赖”,与黄金脱钩。**当纸币超发到一定程度,兑付危机迟早会爆发。最后,政府干脆撕下伪装,宣布:“从今天起,我这纸币不再承诺兑换黄金了,但它就是法定的钱,你们买东西、交税都必须用它。” 至此,这张“欠条”才真正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本身没有内在价值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

看明白了吗?政府纸币能够被接受,最初是依赖于它和黄金白银挂钩的“信用”。是政府利用了这份信用,通过超发和通胀为自己牟利,并最终切断了与黄金的联系。这个历史过程是 “收税 → 花钱 → (没钱了就)印钱通胀”

而MMT所描述的“印钱 → 花钱 → 收税”的叙事,恰恰颠倒了这个漫长而关键的演变过程。

烧钱的真相:一个无奈的善后之举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政府为什么要烧掉收上来的税款?

答案既不神秘,也不高深。这并非什么展示主权或调控经济的高明之举,而恰恰是政府在通胀玩脱了之后,一个万般无奈的善后选择

想象一下,一个政府通过疯狂印钞,已经让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民怨沸腾。当这些几乎沦为废纸的钞票通过税收回到政府手里时,政府面临一个“死亡三岔路口”:

  1. 尝试兑现承诺?

    当初承诺这些纸币能换黄金,现在要兑现,国库早就空了,立刻破产,信用扫地。

  2. 加税来弥补?

    为了凑够黄金来兑付旧纸币,再向已经被通胀搜刮得一干二净的民众征收一笔重税?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3. 把废纸再花出去?

    把这些已经不值钱的纸币再投向市场,只会引发更恐怖的恶性通胀,让经济彻底崩溃,自己的统治也岌岌可危。

这三个选项,个个都是死胡同。怎么办?这时候,第四个选项出现了:

烧了它!

把这些收上来的、已经信誉破产的“废纸”付之一炬,让它们从流通中永久消失。这当然是一种损失,但相比于前三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已经是代价最小的选择了。这是一种“断臂求生”式的危机处理,是为自己先前不负责任的印钞行为进行的一次(不彻底的)清理。

结论

所以,历史上的“烧钱”事件,非但没有证明“现代货币理论”的正确性,反而恰恰是它的一面反证。它所揭示的,不是货币作为主权工具的“本质”,而是一段货币被通胀玩坏后的“黑历史”。它告诉我们,政府通过超发货币来为支出融资,往往会陷入一个危险的困境,而烧掉这些贬值的货币,不过是处理这场烂摊子的无奈之举。

历史是一面镜子。看清了过去,我们才能更清醒地审视今天的各种经济理论,不被那些听起来很新潮、却经不起推敲的说法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