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私人基建,必能掀起经济狂潮
我们县有个地方,土壤特殊,出产的金丝楠木,成材后,一棵能卖几万元。不过,成材期也特别长,需要四五十年。
我有个同学跟我说,他父亲年轻时本来在菜地里种了二三十棵小楠木,但等不了那么长时长,竟然把小楠木砍了,又改成种菜了。
“如果那些树没砍,现在起码值100多万。但,人哪有耐心等几十年呢?”
我说:“这其实不是因为你父亲没耐心,而是因为市场机制受阻。”
一
假设,一棵50年的楠木卖5万元。
确实,很少有人能有耐心等待50年后的回报。
但是在市场中,你也没有必要等50年啊。
10年后,你可以每棵1万元,把活的树卖给别人,买下的人只要再等40年,就能卖5万元。
40年是不是仍然太久?人们是不是仍然没那个耐心?
没关系啊。他再持有6年,可以1.5万元把活的树再卖给别人,买下的人,只要再等34年就可以了。
……
如此,不断转手,最后一个人花4.5万元买下,再等3年,就可以成材,卖5万元。
理解没有?只要市场不受阻,回报足够高,则一件事,无论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哪怕等200年,都会有人做。因为,市场中,人们可以转手、接力。
我同学的父亲为什么砍了那些楠木?不是因为他没有耐心,而是因为,中国的林地没有确权,不能转让。你让我同学的父亲一个人等50年,他当然没那个耐心。但如果林地私有且可转让,他根本就无须等待50年。
为什么说到这个事情呢?
因为最近有位学者说:“新古典经济学……把基建直接归进了‘资本’一栏,好像一条高铁和一台机床没什么差别。问题是,机床企业可以自己买,高铁却需要跨区域协调、几十年才能收回成本,根本不是同一套逻辑。”
在这位学者看来,基建的回本时间太长,所以就算让私人干,也没人愿意干,所以基建和机床逻辑不同
这位学者显然没有理解市场的转让、接力机制。
基建回本时间再长都没有关系,因为最初的投资者并不需要持有到回本的那天。他们可以中途转让,还可以拆分成小股份转让,通过这些方式收回成本且获得利润。
阿里巴巴、京东,上市后都在亏损,但风险投资者可以把股份转让给别人,无须依靠企业盈利来回本。接手的人接着等待它们盈利就好了。
至于跨区域协调,这也不是问题。可以多个公司分别干一个区域的一段。只要和别家公司的铁路连接起来能够让股价上涨,这些公司自然就会积极连接。
所以,基建其实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太令人感叹:不止基建问题,在其他许多问题上,许多人就跟这位学者一样,由于不理解市场的运作机制,就误以为某某领域有**“特殊性”,市场干不了**,只能政府投资。
理解经济学,其实是很需要想象力的。给了你市场的逻辑,你得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对应的例子。如果你缺乏想象力,明明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你却误以为市场不能解决。
二
在中国,愿意投资基建的民营企业多了去了。
多年前,我曾经参观过新疆广汇集团投资修建的货运铁路——红淖铁路的工地。红淖铁路位于哈密地区,由红柳河至淖毛湖及淖毛湖矿区铁路组成。听承建方介绍,按照政策,广汇作为民营企业,是不能拥有铁路的产权的,它只能拥有一定年限的经营权。你看,只有部分年限的经营权,民营企业都愿意投资,如果允许它们拥有产权,那不是更愿意投资?
除了广汇投资的货运铁路,顺丰在鄂州投资建设货运机场,我也旁观过协调会现场。而且我知道,由于这管制、那条例,顺丰机场在开工前,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审批、协调。假如基建市场化的话,根本就不需要那么长时间的等待。
你看,铁路也好,机场也好,都有民营企业积极投资。谁说,即便放开基建,民营企业也不会投资基建?
当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几个港商找到袁庚说,能不能给一块地,完全由他们几个港商来建设、运营?基建什么的,全都不用政府投钱,他们来搞。袁庚当时胆子不够大,没有答应。后来他后悔了,说如果当时答应了,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个改革。
如果放开基建,允许民营企业投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并拥有产权,那么,中国的基建布局将会合理得多,有些地方会崛起新的城市,有些城市会衰落,从而使得中国的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基建的运营、维护也将更加高效而节约。
总而言之,如果放开基建,中国的经济增速必将迎来增长狂潮。
当然了,由于观念问题,这不会真的出现。我只是借这个话题,讨论一下学者、大众对市场机制存在的很多想当然、不理解,这些想当然、不理解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