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情淡漠,底层互害,腐败乱象和三座大山吗?

图片

邓小平所推动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五千年来中国最快的财富增长速度,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腐败、以及市场的乱象,有人将这种腐败和市场乱象,归结于改革开放,并因此否定改革开放。

各种腐败乱象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吗?

我们先要理解邓公所推动的改革开放是什么。

邓公说,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是在说目标,而手段则是选择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市场化的改革,从过往的计划经济全部由政府支配一切, 修改成为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腐败来源于权力、而不是市场

当你搞懂了什么叫改革开放时,你马上就能明白,腐败与改革开放是完全是相悖的,是矛盾的。

因为腐败来源于权力,管制经济的权力很强大时,权力寻租才会大量出现。

逐步废除审批制,就是在政府制度层面的改革开放。而审批制,一直以来就是腐败的最重要的温床。

企业要搞项目,要经营,要生产,然而政府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那么,企业家不少就会采取用钱来换取官员手下留情的手段,这就是权力寻租。

比如,仅是房地产的容积率的限制,就产生了无数腐败案。政府事前规定一块地应该有多少容积率,而只要突破这种容积率的限制,地产商就能建更多的房子,从而使得一个地块可售面积增加。

而官员手里掌握了容积率的调整权限,于是腐败案,就不可避免。

那我们要反问了,政府制定容积率的标准,是一种市场化手段,还是一种计划经济手段呢?很显然,是后者。

容积率其实是一种产品的标准,如果朝着市场为资源配置的核心进行的话,这应该是由企业家自主经营、无需审批、无需限制。

容积率的限制,说明了一个事实,腐败不是市场化带来的,恰恰是不市场化带来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采取了很多的手段来降低政府支出,比哪让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下海、减少公立医院、学校的经费、让那些贷款发工资的国企破产倒闭,这都是市场化手段,也就是减少政府的支出。

政府支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高,这个经济体的市场化成分就越低,计划性就越高。

政府支出,也是腐败的重灾区。

尽管有很多各种各样限制腐败的手段出台,但政府项目这一块,一直都是无数人盯着的肥肉,不管上面设计了什么样的手段,总有官员可以突破这些手段,让这些支出可以为他个人带来利益。

问题也很清楚,是政府支出本身带来的腐败,要减少腐败,需要的是政府少支配资源,少收税,多搞市场化。

房地产行业是腐败重灾区,但是管制更少的、开放程度更高的快递行业、电商行业,就听不到几起腐败案。

市场乱象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中国长期有一个所谓的咒语,那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似乎,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只会带来混乱。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的确会带来混乱,但这个混乱不是市场机制本身带来的,而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

农民们被禁锢在土地上不能自由流动几十年,当允许他们去城市打工时,这时,城市里还没有足够的外来投资和本地资本积累,就容易带来各种治安问题。

各种政策波动和国际变化,也经常导致企业数量的变化,就会造成短暂的失业以及治安恶化。

但只要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投资不断增加,治安就全面好转。恰恰是市场化带来了天量的投资、天量的就业,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因此时间偏好变低,治安转好。

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时,很多人预期不稳,不知道这样的改革是否会有反复,自己的经营是否能够长期。

这时,市场上的商家也会出现很大比例的欺诈现象。这种欺诈现象一方面源于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源自于市场化的配套——法治不足。

要知道前三十年,都没有几部正式的法律,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的是几个政策和文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启了法治建设。

1999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合同法,才开始对市场的契约进行法治的配套服务。

市场化这三个字,本身就是包含法治的,若你的财产不归属于你,哪来的市场呢?若你的财产是没有保障的,怎么可能发展市场呢?

对产权的保护,就是市场化的基础,也是商人和企业家长期经营、目光长远,努力为消费者服务的基础。

如若产权预期不稳,那么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目光短浅,追求捞一把就走。

保护产权当然是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事情,但是产权保护对于中国来说,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市场化至今还不够。

改革开放前,腐败更为严重

总有人在造谣,说计划经济时代,就没有腐败。

仅仅从理论上,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资源掌握在行政官员之手,所有的资源分配,全部由大大小小的官员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分配 ,怎么会没有腐败呢?一定是一个腐败最多的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仅以城市来说,进工厂,涨工资、分房子、安排子女进厂顶班、升职位,哪一个不要找人?不要送礼。

只不过那个时代,大家都穷,送不了今天这么多东西。但腐败是无所不在的。

农民们要做点突破管制的事情,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关系的多少,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

现在这样的问题,依然部分存在,但这依然是计划经济的遗留产物。

今天的特权医疗,难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是普遍现象吗?今天不少的国企岗位、公务员岗位,还是有少数三代同堂的现象,难道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是普遍现象吗?

阶层固化、身份社会,农民与工人存在永恒的天堑,工人与干部又存在一生的天堑,这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吗?

市场经济时代,显然比计划经济时代要公平得多。

即使没有一个好父母,一个人依然可以在市场当中成功,一样有无数的人最后成为了中国城市中的中产,他们或许是中小企业主,或许是大厂高管,他们大多不是靠父母,而是靠自己的奋斗,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生子,买车,成为了放眼全球都算高质量生活的中产。

计划经济时代,有这个机会吗?从来没有。

很显然,邓公主导的改革开放,不仅仅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的财富积累,还给中国普通人带来了一条靠自身奋斗可以实现梦想的通路。

现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市场乱象,特权不公,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表现,是改革开放不彻底导致的结果。

只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 ,真正让市场成为资源配制的决定性机制,那么,市场只会越来越规范,腐败也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只能根据为消费者的贡献来获取收入,特权社会也将逐步走向历史。

邓公之伟大,五千年来第一人也!

纪念邓小平之六——人情淡漠、底层互害、是改革开放的副产品吗?

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系列文章之六

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来最为辉煌的时刻,国民财富增长速度以百倍计,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比四十多年前好了N倍。

但是,针对改革开放的诟病从未停止过。

最为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情淡漠,物欲横流甚至导致底层互害,中国是一个底层互害的社会甚至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

那么,市场化改革,真的会导致人情淡漠吗?当然不是。

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往往来源于对传统社会的两种怀念,一种是对国企职工当年的生活环境的怀念,他们认为,国企职工当年生活在大院里,大家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另一种则是对农村传统家族式社会的怀念,在那个环境下,家族之间互助成为基本的生活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这一代人,在四十年前,很多人都是未成年人,小孩子,总是对过往的生活有着美好的记忆,不管这样的生活是否贫困,是否有无数的困苦,因为这与他们的记忆无关。

简单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都禁锢在一个地方,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基于这种长期固定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不会轻易破坏这种结构,会想尽办法在表面上维持。

一旦破坏这种结构,很有可能自己被孤立化,从而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人际关系被边缘化的人群。这种被边缘化,不仅影响自己的心理感受,还将直接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一个国企大院中,你要是得罪的人多,你的工资调级、分房、提干,都别想了。

所以,表象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大家努力维持相互关系的现状。

但市场经济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相互连接,是由交易撮合而成,他们不需要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今天可以和你交易,明天也可以和别人交易。

一个人完全可以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认识一个人,但却可以找到工作,可以买到商品,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到任何一个人的制约。

因为陌生人社会,是由分工交易合作而构成,他不需要家族的血缘,不需要同学、朋友的关系。

这样的社会,人际关系无比简单。

而在熟人社会,其本质依然是依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来生存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中,你要生存下去,你必须知道谁可以得罪,而谁不行。你必须搞清楚对方背后有什么人,他爸是谁,他妈是谁,他爸妈那一系的血亲都在具体哪些岗位上。

你要是连这个都搞不清,你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

同样的,在农村家族社会也是一样,一个小姓家族在一个大姓家族的宗族社会中,必然是被欺凌的对象,你只能忍气吞声。

那种表面的友好,不过是对于这种关系社会的妥协。

在刚刚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还习惯于出门要找同学、找同乡,找亲戚,因为不如此,他们觉得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生存不下去。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一现象在逐步消失。

人们不再热衷于参与各种同乡会,同学会了,而是开始了陌生人社交,公司的同事、同行业的老板,都成为了交际的主要对象,甚至人们在互联网上参与各种兴趣群,与完全没有见过面的人成为深度好友。

新的人际关系,是去中心化的,是与一个人的出身血缘毫无关系的,是进退自如的,毫无羁绊的。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会对这个群体的内部的人表现出表面的友好,但是却往往对外部人员表现出无比的残暴。

欺负外地人,欺负外来户,欺负没有在这个组织里有关系的人,成为农村熟人社会和国企熟人社会共同的特征。

而在陌生人社会,你可能和你的邻居住一层楼里,却从不打交道,但却根本不用担心他会来欺负你。

市场经济下的陌生人社会,比起熟人社会更有人情味。因为人人都可能是合作交易的对象,不会轻易恶言以对。

但在熟人社会,外来人员可以随便欺负,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个人一生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价值,不需要顾及对方的感受。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是在下降,而是在猛烈提升。

在唐山大地震中,尽管震惊全国,但是,参与救援的依然是政府派出的军队,而在四川大地震中,无数普通人参与了救援和捐款。

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中国义工组织遍地开花,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成立了这样的自愿加入没有一分钱回报的慈善组织,蓝天救援队完全由民间组织,成为了各种救灾现场的主力军。

原因是,慈善本来就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在生活水平提高后更有能力参与慈善,截至2023年11月15日,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3万个,净资产合计近2000亿元。

这难道是人情淡漠吗?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国营商店,营业员对着顾客往往爱搭不理,甚至恶言相向,因为你决定不了她的工资,她的岗位。她的岗位来源于她家的血亲。

但今天的各种商业场所,你能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热情,是更多的宽容。因为商家们知道,不和消费者处理好关系,就不能长久经营。

这也是人情淡漠吗?

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你走到哪里,基本上,你都能享受到热情的服务,而不用担心成为被鄙视的对象。

人们所诟病的问题,往往出在一些特殊领域。

比如,食品安全。很多人认为农产品不绿色了,不安全了,大家都吃得不健康了,甚至出现了很多反智反科学的言论,比如说什么现在人患癌多,就是因为吃得不好。

但是好不好,是比较而言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污水横流,直接排进河水里,同时还用河水做一切事情,七八十年代哪个小孩子不要吃宝塔糖打虫?哪来的食品安全呢?

在农村病猪肉都是难得的蛋白质改善,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哪怕因此冒着生命危险。

各种剧毒农药不是广泛被使用吗?在八十年代以前北京的天空长年都是灰的,因为城市里就有大量的烟囱。

只不过越穷的时代,都吃不饱的时代,人们哪有心情关心这些。有食物吃就不错了,还讲究什么农残超标?

市场化才带来了更多的食品安全生产设备,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购买食材,而不用担心吃下去会吃死人。

现在各种电商直播卖了那么多菜品,肉类,有几件食品安全事故呢?而在七八十年代,集体食物中毒,是常见的事。

食品安全在市场环境下,只会越来越好。人们为了服从于消费者,都会努力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底层互害一说,根本不成立,只不过是农村生产没有规模化,没有商业化,还是小农经济导致的,是农村的市场化改革,跟不上城市人们对食材的要求导致的。

邓公开创的改革开放,没有带来道德沦丧,那不过是反对改革开放的人编出来的理论,事实是,这样的社会,远远比过去更有道德,更讲人情,更有温度。

改革开放带来了三座大山吗?

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财富增长。

这本应该是一件让所有人欢欣鼓舞的事,但是自2005年之后,一股新的舆论出现了,那就是,新的三座大山正在压垮中国民众。

这一股舆论发展至今,甚至认为所谓的三座大山,正是中国年轻人不生育的原因。

这三座大山指的就是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一观念充分代表着民众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不满,对改革开放的不满。

但我要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他是某些知识分子创造的观念。本质上,他们依然在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市场化改革。

这一观念在中国的广泛流传,正是中国当下双减政策、医疗体制改革、房住不炒等各种政策的真正来源。

这句话错在哪了呢?

消费不会成为大山

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项都是消费。

消费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行动,然而人的需求是根据环境而变化的,并且每一个人的需求完全是不一样的。

放在四十年前,我们一样可以说,吃饱饭、自行车、电视机是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大家会同意吗?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三座大山了吗?

如果放在某些人身上,孩子出国留学,住上顶级病房、住上豪华别墅,他认为这才是三座大山,你会同意吗?

或许过上几百年,私人游艇、私人飞机、别墅庄园,才是三座大山,你又会同意吗?

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消费品的需求也是无限的,如果人们对消费品的期待就是三座大山,那永远会存在三座大山,因为,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这一特性都不会消失。

有人要开始反驳我了,他们要说,这三项是基本需求,不是奢侈品。

可是你知道吗?你说的基本需求,搁在一百年前,就是奢侈品,那个时候的普通家庭的小孩有几个能上学?有几个人能进现代医院住院治疗?有几个人可以住上有水有电的楼房?

当然,持有“三座大山”观念的朋友们,对这三项也是有着具体而又清晰的要求的。

彻底免费的教育,但一个老师教一百个学生,你接受吗?

彻底免费的医疗,碰上严重点的病,就发个止疼片,打个营养吊针,你接受吗?

彻底免费的住房,没有洗手间,甚至没有厨房的筒子楼,你接受吗?

当然不接受。

他们要的不仅仅是希望这些消费品全部由政府财政来承担,还希望是达到他心中的质量的消费品。

孩子教育,得小班制,老师得有礼貌有学历,德智体美劳得样样发展,还得作业少,多夸奖,最好大家不搞竞争;

医疗最好医生都是知心大姐,一见面就聊半小时,从起病原因聊到外太空,最好不错过每一个细节,过程中医生全程微笑,如沐春风;不管什么病,最好的药都得用得上,不能让病人因为没钱吃好药而死。

房子一百平米起,水电气齐全还得有电梯,没有花园的不叫房子,小区得有保安,有地下停车库,三证齐全,还随时可以升值换钱,这才叫房子。

他们对这些消费品是有质量要求的,而不是只是希望这些消费品就是免费。

所以,三座大山论,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标准。一种消费的渴望,却构成了压迫,这是无比荒谬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认为这三项消费品才是大山,却不认为苹果手机也是大山呢,他们不都是消费品吗?

渴望被包养的观念

之所以是这三个消费品构成了三座大山,因为这三项是大部分中国人人生中最重要、且最重大的消费品。

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中一生总和开支中,这三项占比非常高,远远超过其他的消费品。

开支占比高是因为它是人生的必需品吗?其实不是,而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偏好导致的。

一辈子租房,是不是一生都有房子住呢?从消费的角度上来说,与买房子是一回事,为什么要买房呢?因为房子需要成为家庭资产安全的压舱石,有一个重资产房子在手上,才能应对风险。

房子真的很贵吗?我所在的城市东莞,在商品房均价4万的城中心,也有5000一平米的房子出售。

当然,你懂的,这是小产权房。

他与商品房的区别在于,他不构成资产,无法出售。但这样的房子,这些人看不上,他们要的是能炒的房子,能转手出售甚至能升值的房子。

也就是他们不希望别人炒房,但希望自已能炒。

一个不能炒的房子,他是万万不会买的。

房贷是压力吗?这是一个定期储蓄,因为每月的房贷还款,都在形成实实在在的资产,这才是真相。

还房贷的人,不过是努力存钱的一群人。存钱,怎么能叫作压力呢?你可以不存啊!

你可以租房,或者买个小产权房,这样,你根本没有房贷的压力。

是对资产的渴望,让所谓的房奴背上的房贷的压力,这是自找的,而不是外部环境施加的。

当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大城市努力存钱还房贷的人都有了很好的回报,如果认定他们当年的还贷是大山,能不能把这座大山换给别人?他肯定是不同意的。

医疗的需求和教育的需求,也不是压力,而是来源于比较。

国企工人们羡慕四十年前的免费医疗福利,当时的工人们去医院治疗可以全额报销,但那真的是好的医疗服务吗?当然不是。

一个医院能有一台X片就算是不错了,1980年,中国首都北京才引进了第一台CT。

没有CT这种设备,意味着大量的疾病根本诊断不了,也无法对症下药。即使找到了正确的病症,当时能使用的药品数量也是现在的几十分之一。

这完全是低质量的医疗服务,如果现在给这些要求希望没有医疗负担的人这种质量的服务,他们会大喊大叫的。

他们希望的是又免费又高质量还与世界与时俱进的医疗服务。

换言之,他们渴望的是一种消费无止境,有点任何毛病立刻可以穷尽一切医疗资源的服务。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乌托邦式的幻想。

因为所有人的消费都面临一个约束,那就是消费总是有止境的。

这些希望医疗全额由政府负担的人,完全不顾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七十年代末,中国平均寿命只有66岁。

而现在的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了78.2岁,接近发达国家标准了,原因是中国医疗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化的,哪怕是公立医院为主。

中国的公立医院院长们,天天谈的是效益,是产出,这实际上是国企运营模式,正是这种半拉子的市场化,让中国的平均寿命现在超过了美国。

医疗和任何消费品的属性都是一样的,只要允许市场化哪怕是部分,就会出现供给增加,从而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既然服装、餐饮在市场化的环境下,都让普通人可以不用过年才换新衣了,你怎么会认为医疗市场化就会让普通人消费不起呢?

而教育更不是所谓的大山,教育费用的增加源于两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民众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期望值增加,才会增加教育消费。

没有人逼你送孩子去学书法,学舞蹈,这完全是对孩子的期望值提升带来的消费,能把这种定义为大山吗?

第二个原因是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导致的城市过于密集,就出现了各种服务业的成本过高。

比如,用地的缺少,导致低价民营教育难以出现,而大学教育,更不会构成所谓的负担,因为大学生是成年人了,他所受的职业教育其实是一种投资,投资产出比才是关键,而不是消费多少钱。

清华大学学生一年收五万十万的学费,高吗?不高。如果他毕业还不上这个学费,上什么清华呢?

任何一种消费,都不可能构成大山,他们只是希望人生中的最重要的消费被某个富婆包了,他可以随便刷富婆的卡,但真的能做到吗?

当然不存在,因为他们将迎来真正的大山。

真正的大山是什么?

真正的大山是强制性的,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你可以不去上好幼儿园,可以不去买贵房子,可以有些病不去治,你都有选择,但真正的大山,是你没有选择的。

比如,越来越高的税收。

上海的一个普通员工,每月强制上缴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已经要超出公司支付总费用的40%了。社保的本质就是税,美国就直接叫社会保障税。

这个你是没得选择的,是政府强制收取。

但这个大山是怎么来的?

这个大山,正是应对上面的所谓三座大山的舆论而出台的政策。并且,为了解决三座大山,这座真正的大山现在越来越高了。

人们为了应对想象中的大山,却呼吁来了真正的大山。

这个大山不够高,不够大吗?算算你自已和公司每年交了多少社保钱就知道了。

福利主义已经在中国失败过一次

福利主义不是改革开放,福利主义是改革开放前就广泛实施过的制度。在城市,人们大多身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之中,由这些机构承担了职工的生老病死。

很多大国企,有食堂、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有自己的医院,给职工盖免费的房子,承担职工的退休金。

当然农村也有,只不过质量极低,比如赤脚医生制度。农村之前实施过的人民公社,也曾经搞过七包十一包十六包等福利制度,早就撑不住垮了。

图片

七里营公社是全国第一个挂起“人民公社”牌子的公社,是新乡最富的公社。这里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实行了供给制。公社书记说他们实行十六“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以至理发、洗澡、缝纫、电费,都由公社包了。

而在八十年代,福利主义也将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带垮了,无数国企天天面临着退休老人要求报销病费的报销单,只能不断地找上级政府要钱。

改革开放正是一场自负其责的市场化改革。

福利主义是人人将手插在别人的兜里花钱,因此毫不在意花多少,可以短时间就将所有人的粮食储备全部花光,直到后来吃不上饭。

没有自负其责,就不存在市场化的基础。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不用担心产出被别人拿走,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发展基础。

几年前,刘鹤副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明,中国不会走向福利主义。但中国的福利支出其实已经不小了,一年的财政支出高达十几万亿元。

但对于持有“三座大山”观念的人来说,这才哪到哪,中国离福利社会还远着呢。

他们一心要推动中国搞更多的福利,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迎来真正的大山,你的收入中的一部分将不能由你个人决定,将上缴给国家,让国家代替你作主分给谁使用。

这就是当下中国的状况,大山论正在一步一步地建造真正的大山。

中国的社保费率已经达到全球最高的水准,意味着参与社保的人正在承受全世界最重的大山,他们要出钱给别人家的老人看病,给别人家的老人养老。

抛弃了改革开放的精神,抛弃了自负其责的市场化标准,只会带来财富的毁灭和集体的贫困。

吃过一遍苦,中国人并没有吸取教训,现在还得再吃一次。